乌海市:一片草场两个草原证引发暴力事件
内蒙古法制报10月21日第六版
9月23日,乌海市海勃湾区晴空万里,如果不是因为草场归属纠纷,郝世华一家人应该像往常一样经营着自己的公司。海勃湾区前摩尔沟中5800多亩草场,曾是郝世华一家的经济来源之一,但现在,郝世华一家忧心忡忡,全家正在为受伤的家人筹集住院医药费,接下来还要四处奔波确认自己草场的归属问题。“我们的草场是原海勃湾公安局武警直属中队留给父亲郝官保的,草原管理费我们一直交到2001年9月,现在煤矿不给补偿,声称已给另一家补偿过了,怎么一块地上给两家补偿?”这让郝世华一家百思不得其解。
同一个草场出现两个草原使用证
当事人之一郝官保的女儿郝丽华告诉记者,他父亲郝官保是一名退伍军人,为了照顾和安置他父亲,原海勃湾公安局武警直属中队于1981年调他到海勃湾区前摩尔沟放羊。由于1983年武警与公安分离,无法兑现对他家的承诺,就将该群羊及草牧场一并转让给郝管保家。1994年10月乌海市草原工作站为他家办理了草牧场使用证,占地面积粗略计算为5812亩。
1998年,伊盟与乌海重新划界,将他们使用的草牧场一分为二,山上部分2800亩划归伊盟,山下部分3000亩仍然归属乌海,划归伊盟部分的草牧场要收回,后来经他们自己与伊盟协商,伊盟让他们迁入两人户口过去,才为他们将原属他们的,划归伊盟部分的草牧场办理了使用证,草牧场面积为2800亩,并签订了草牧场承包协议,这样他们仍然使用的还是原来的草牧场,只是部分归属伊盟,部分归属乌海。
2001年7月,因父母年迈,他们将伊盟那部分的草原使用权,通过鄂旗草原工作站的同意,转让给原伊盟鄂克托旗阿尔巴斯苏木副苏木大(原副乡长)孟克同志,留了部分羊给他,让他代养,并同意他使用郝官保在乌海范围内的这部分草牧场,直至如今。近30年来,他们一直在维护使用着这片草牧场,并按照规定向草原管理部门交纳着草原管理费,最后一次交费时间是2001年9月。
2008年12月份,孟克向郝官保家人反映上海美方海鑫煤矿在他们的草牧场上进行挖掘,露天开采煤炭,郝官保家人知道情况后,立即来到自家草场,发现草场中间已被挖成了大坑,当时已是冬季,马上要过春节了,煤矿已停工,只能等来年春天再找煤矿问明原因。
今年春天,煤矿开工后,郝官保家人阻止了煤矿在他家使用的草牧场内挖煤,由此双方发生了纠纷。发生纠纷后,煤矿方与他家一起到草原站处理纠纷,区草原站有关领导的答复是,乌海市1998年前的草原证全部作废,他家的草原包括在李成润的草原范围之内,煤矿已给李成润补偿过,并签订了补偿合同。这时他家才知道,李成润家和他家的草原使用证是部分重复的,也就是一个草场出现两个使用证。当他家人提了出1998年乌海市草原证作废并移交伊盟安置,为什么没有通知他家,也没有下发文件要在伊盟安置,也未办理任何手续等问题时,区草原站长石岩说,文件发到了海勃湾农场。而他们不是海勃湾农场牧工,怎么会知道这些事呢?按他们的说法李成润家也在伊盟安置,可李成润家草原证怎不作废,并得到了补偿呢?,而他家的草场不能得到补偿,怎就作废呢?事实上他家一直在维护和使用着这片草牧场,也没有因为草原与李成润家发生过草原纠纷,并按规定缴纳着草原管理费。直至2001年9月最后一次缴费,草原站也未通知他们草牧场作废之事。既然以前的草原使用证作废,为什么没有换发新证,如果是在98年被划分在伊盟,政府也应该有文件安置这些牧民,牧民同意或不同意都应该签个协议吧,现在是什么也没有,只有98年伊盟和乌海当年有关领导开会的会议纪要,这符合法律吗?
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导致纠纷不断
事实上,据郝家人后来了解得知,乌海市移交伊盟安置的牧户除他们家之外还有20多户,这20多户每户只迁入伊盟几个人的户口,余下的人仍然沿用着乌海部分的草牧场,这20多户牧民的草原证全部没有作废,难道就他们一家的作废了吗?经与海勃湾区草原站多次交涉,得到的答复是区草原站不清楚这个情况,让去找乌海市草原站。
于是郝家人来到乌海市草原站,乌海市草原站站长李延伟称(当时是给他们发证参与者之一),1998年所有的草原证全部移交区草原站和区政府,并由他们进行妥善安置,这事归区草原站管理,他们不能不管,市草原站无法解决,你们只能继续找区草原站。就这样他们互相推诿,不予解决处理。他们未得到解决,只能继续阻挡煤矿停止开采。
由于郝家人的阻拦,煤矿在无法施工的情况下,去找市、区两级草原站要求协调解决,当时由市草原站站长李延伟主持会议,参加人员有区农林局、区、市草原站有关领导、美方煤矿矿长李海峰及郝世华,会议共同商定:先搁置草原纠纷,现草原使用权归属郝家,由煤矿和郝家协商补偿后再开工,于是在区草原站的主持下,美方代表李海峰和郝家人协商补偿,商量的结果是,占用的草原范围和补偿费用他本人不能做主,需和老板商量后给答复,同时在区草原站的监督下,由郝家人和煤矿有关人员对实际占用草原面积进行测量,经测量后煤矿实际占用草牧场面积为430亩。结果等到李海峰的答复是,市、区草原站已为煤矿发放了复工许可证,煤矿准备开始施工。
就在这时,区草原站给郝家人下发了一份文件,通知郝世华尽快到市草原站确认草原范围后,来区草原站领取草原补偿费,在此期间不得阻拦煤矿施工,否则后果自负。这样草原站刚开完会确认了草原是郝家的,现在又下文件,到底是什么意思。因此,纠纷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煤矿此后再没有和郝家人协商解决此事,并进行强行施工,就这样煤矿挖郝家人拦,一直延续到8月底。
郝家人三人被打住院,医药费花了三万多
8月28日煤矿调动施工队伍,动用铲车,把郝家的人强行拉出房外,进行殴打,并用铲车强行将所住的房屋推到,将生活用品压入损毁的房屋内,后经报警,派出所称他们无法处理草原纠纷,郝家未得到法律部门的解决,只好将推毁房屋的铲车扣回,并通知了警方。
此后,煤矿举行了开工奠基仪式,但是强行挖他家的草原一事,也没有解决。9月22日煤矿再次强行开工,9月23日下午郝家人再次去阻拦时,遭到了煤矿六七十人手拿棍棒对他家十三人进行毒打,三人被打伤住院治疗,医药费已经花了三万多,并且砸烂两辆汽车。郝家人一边拿出被打的摄像画面一边向记者诉苦。“回想起那天的情景,我们现在还是心有余悸。”
10月10日,被打事件发生后,区政府张瑞斌副区长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美方海鑫摩尔沟煤矿占用牧户草原及补偿有关事宜,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结束后,郝家人一直没有等到会议结果。
10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乌海市海勃湾区摩尔沟郝家草场,坑坑洼洼的路上不断地有煤车经过,记者看到了周围几辆挖掘机刚被阻拦停工。“那就是那天他们实施暴力的现场。”郝世华家人指着前面的大坑说。他的母亲一直住在山上,见到记者时泣不成声,情绪稳定后才告诉记者,她的儿子和两个孙子被打的住院10多天了,现在还不能站立。
草场权属问题 乌海市草原站早有结论
针对郝家人的问题,14日上午,记者采访了海勃湾区草原站站长张志,张站长告诉记者,他刚上任一个月,对以前的事情不了解,现在正在着手调查,两三天后就会出现结果。
14日下午,记者采访了海勃湾区农牧业局付魁阳局长,付局长表示,因为牧民经常阻挡煤矿施工,煤矿是个大企业,几家牧民和大企业是很难斗的,私下里企业和牧民补偿,他们协商不成常常会导致这样的事件发生。他告诉记者,这家煤矿手续是完全合法的,所有的书面材料都在区草原站,根据1998年文件规定,这个工作市草原站下放给区草原站了,所有的材料和文件都在那里,你们可以去区草原站了解,材料和文件都是公开的、透明的。
于是,记者再次来到区草原站,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没有见到站长张志。
15日下午,记者采访了海勃湾区农牧业局党委贺书记,贺书记表示郝官保家整体划入伊盟了,乌海已经没有他家的草场了,贺书记边说边找当时的文件和材料,最后在采访中,他拿出了当时的一份汇报材料,在材料后附的表格中记者看到了郝官保家的入户调查报告情况,表格中其他牧户是打印的,只有郝官保三字是手写改的,且原来名字好像是郝爱金,单位是海勃湾农场,上面登记的是郝官保划入伊盟边境60平方米土木结构房屋,乌海边境所剩草场面积500亩。贺书记并对记者说,郝家人不是说他家在乌海的草场还有3000多亩,这不是表格上只有500亩吗?当记者问到“草原站不是说他家没有了吗,为什么还有500亩时”贺书记却是这样解释的,意思是当时郝家划入伊盟时,这边还留有500亩归国有土地。这样的解释能行的通吗?当记者要求复印该材料时,他说这是汇报材料,不能让记者拿走,记者提出拍照时,他抢过材料不让记者拍照。这就是付局长所说的所有材料、文件公开、透明吗?
16日上午,记者第三次来到海勃湾区草原站时,张志告诉记者调查结果已经出来了,他拿给记者一份6月1日《关于原海勃湾农场牧工李成润和原武警支队牧工郝官保草原证说明》,上面写着根据海勃湾区和鄂托克旗关于两盟市行政界限划定后牧民移接交会议精神,李成润和郝官保等15户为第一批划入鄂托克旗的牧工。 “从材料上看日期是6月1日的,意思是郝官保家权属问题6月1日市草原站就作出决定了,但在10月10日区政府张瑞斌副区长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美方海鑫摩尔沟煤矿占用牧户草原及补偿有关事宜时,郝官保家人还参加讨论补偿费用,当时为什么没有汇报权属问题已经有结论了,而政府还要召开会议研究此事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记者问。“这我就不清楚了。”张志回答。
随后,记者采访了乌海市公安局鄂尔多斯东街派出所,所长张平告诉记者,案件正在调查,等待受伤者伤情鉴定。
记者想从海勃湾区政府了解事情到底是怎样的,但区政府有关人员只给了10月10日,张瑞斌副区长主持召开办公会议,《研究美方海鑫摩尔沟煤矿占用牧户草场及补偿有关事宜》的会议纪要,表示这就代表政府意见。
(本报记者 李海涛 高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