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展江:传媒舆论环境和舆论监督

煤炭资讯网 2007-4-8 16:15:47    写作
展江:传媒舆论环境和舆论监督


展江,法学博士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

    “舆论监督的意思大概是说媒体一定程度代表公众、代表老百姓、代表人民对群力机关运作的一种监督。从某种意义来讲,代表老百姓就是代表舆论。在英语国家不这么叫,英语国家相关的一个概念叫媒体的“看门狗”作用。也就是说媒体要维护公众的利益,看公众利益这个门。”

    “舆论监督生效的比例很高,舆论监督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它是万万不能的。我们不能指望媒体一监督,立即全部产生作用,但舆论监督产生的作用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传媒舆论监督与监督环境

    [网友]:您能给传媒舆论监督下一个定义吗?能代替法律,还是能监督法律执行?

    [展江]:一、舆论监督本来不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词,但是现在因为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大众词汇,从官员到老百姓,到知识分子,大家都这么用。所以也就约定俗成了。它的意思大概是说媒体一定程度代表公众、代表老百姓、代表人民对权利机关运作的一种监督。从某种意义来讲,代表老百姓就是代表舆论。在英语国家不这么叫,英语国家相关的一个概念叫媒体的“看门狗”作用。也就是说媒体要维护公众的利益,看公众利益这个门。我想这可能对大家理解这个概念有一点点帮助。

    至于说它能不能代替法律呢?我们知道不能代替法律。一个法制国家,法律是至高无上的。虽然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起步不久,但毕竟朝这个方向前进了。所以我们说,法律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但是它能起到为法律起一种辅助的作用,起一种补缺的作用。法律,司法监督是一种非常有效、有力的监督。但司法监督也会有时留下死角。另外司法监督成本比较高,周期比较长,舆论监督能起到司法监督所起不到的作用。我们通常说舆论监督通常有这么几个优点:首先是社会所付出的成本非常低,如果和司法监督相比,我们大家都知道,办案的经费随着案件的重大以及案件时间的推移,往往是一个天文数字,像美国的独立检查官、斯塔尔调查克林顿的性丑闻据说花了4千万。媒体从事舆论监督,特别是在市场条件下从事舆论监督,不需要花纳税人的钱,不需要花老百姓的钱,所以社会成本比较低。第二,司法监督往往是一个很长的程序和时间,但是舆论监督一旦媒体进行了报道,可能会引起反响,可能会对监督对象产生作用,所以它起效快,是另外一个特点。

    另外,司法监督可能会受到特定的案件、特定的对象的一些限制,可是舆论监督应该说没有地区、行业、系统这方面的限制。也就是说,一个综合性的媒体,像《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可以报道各个方面的事情,也可以对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所以它监督的面比较宽。这样说来,它和司法监督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各自有各自的作用。但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在法制国家中,法律的监督或者法律的作用是最基本的。包括舆论监督在内,舆论监督也必须依法行事。但在中国这方面的法律还不健全,我们下面还会谈这个问题。

    二、舆论监督能不能监督法律执行?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般来说司法是独立的。司法的过程是专业化的一个过程。应该说,司法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不一定向媒体开放,所以讲舆论监督司法,要看什么情况、什么环境、什么事情之下,不能一概的说媒体要监督法律的执行。当然了,一个国家有良好的司法体系,我们应该详细它内部也好、外部也好,除了舆论以外,除了媒体以外还有其他的监督措施。所以,一般说来,我们说媒体舆论监督的对象可以包括司法部门,但是通常的司法部门的独立办案、独立的执法也应该受到尊重。

    [网友]:2004年整体的舆论环境展老师给予怎样的评价?

    [展江]: 2004年舆论监督,总体来看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当然前后的情况有一些变化。总体来看,年初,也就是上半年,舆论监督揭露了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下半年相对较少,但也不是没有。像最近深圳妞妞事件,深圳市委一个副书记的女儿又写小说,后来又拍电影,电影还得到市委有关部门的推广,从互联网开始到中国青年报等一些报纸上登记,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最后李副书记也出来表态要改变这方面的情况,如果有涉及滥用权力的地方要接受监督,这类事情发生并不多。

    这个事情相对比上半年来说少得多,上半年连续了去年的良好态势,我们可以知道,上半年舆论监督,无论是对于腐败问题的监督,还是对于商业过程中的坑蒙拐骗行为的监督,应该说都是很有效的。

    [网友]:报纸、网络、电视、广播,号称四大媒体,展老师以为哪个在舆论监督方面更有作为?

    [展江]:四大媒体都起过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最近的情况是网络的作用尤其突出。以人民网为例,像去年的哈尔滨宝马案,我想人民网的作用就非常的突出,包括一些门户网站,在一些重大的监督事件发生的时候,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今年上半年我参加过一些学习班,在班上,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先生就讲过一个观点,网络今天往往是离网民比较近,离受众比较近,他们互动的条件比较好,所以可以经常主动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包括提供一些舆论的信息,像有些案件的照片、信息、文字,都是由网络提供的。如果我们传统的主流媒体做不好的话,就有一种危险,什么危险呢?出现两个舆论场的危险,一个就是所谓的网络舆论场,这是所谓的舆论场。还有一个就是传统报纸的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根据南振中的意见,如果这两个重合的话,网络媒体就可以很好的反映公众的舆论。如果这两个舆论场各说各的,各唱各的调,就证明我们的传统媒体,也就是说报纸、电视、广播起的作用就有问题了。

    最近,有一个比较好的现象,各个媒体的联动。也就是说往往事情最初由互联网发起的,像我们刚才提到的妞妞事件和山东一个副市长下跪事件,都是由网络发起的。后来通过传统媒体,尤其报纸、电视的介入,可以说起到非常好的监督作用,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在这里应该为广播说一点话,虽然现在听广播听得比较少,但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有一个非常好的从事舆论监督的栏目叫《新闻纵横》,最近的情况可能不熟悉,但最近几年做了很多非常有份量的监督节目。像去年他们做过一个浙江温州小五金企业工伤事故非常高发,造成很多工人断手指、断胳膊的情况。所以,广播我们也不能忽视,而且对于上了岁数的人,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人,听广播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接触媒体的方式。我们处在城市里的人,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互联网、报纸、电视接触的机会比较多一点,但我们要承认,广播尤其是《新闻纵横》节目在这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虽然听的不多,但和记者交往,发现他们做了很多非常多的报道,也付出了一些代价,这些代价也非常的值得,这些记者做了优秀的报道,对一些蒙受不白之冤的群众的利益得到解决和补偿。

    [网友]:为何好多媒体关注的事情都没有结果,那么舆论监督还有什么用?

    [展江]: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媒体监督了以后,没有任何变化,既没有受到处理又没有任何态度。但是我们说,舆论监督生效的比例也很高,舆论监督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它是万万不能的。我们不能指望媒体一监督,立即全部产生作用。舆论监督产生作用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即便有些被监督的人没有发生变化,但内心、环境等发生变化,为处理以后的问题发生了环境。有些可能是具体的,对一些监督对象有报复举报人、报复监督的人的情况都有,可能这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有些人根据党纪国法举报有问题的人,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要付出的成本。不能说有这样的问题,有的人要打击报复,有的人被监督以后没有任何变化就不做这个事情了。包括一些司法监督也是这样的。现在司法有执行难,法院判了,让某一方执行判决书,但某一方就拖着不办,这就是我们目前需要更多的人关注这种监督的地方。无论是司法监督也好,党内监督也好,还是舆论监督也好,不能指望百分之百起作用或者立即作用,但是有了它以后,有些事情是往前进步了。

    [网友]:有人说,舆论监督就是上层建筑的一杆枪,想打到哪里就到哪里,东西方大同小异,您怎么看?

    [展江]:舆论监督是上层建筑的一杆枪,这个情况恐怕东西方是有所区别的。我们应该承认,我们国家的市民社会正在发展,还不成熟。而现代发达国家,市民社会早已成型。那些国家的大部分媒体是代表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很少有官办媒体,也就是说它是不是上层建筑的一杆枪,你自己可以得出结论。

    [网友]:嘉宾:假如说真话行[监督]与说假话保[稳定],二中选一,媒体优先选择的是[监督]还是[稳定]?

    [展江]:媒体优先选择的是监督还是稳定?要看谁决定媒体的编辑方针。假如是专业的媒体,能够自我决定,那么他就可能选择监督。我们知道媒体通常不太考虑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而这是政治家考虑的问题。

关于《每周质量报告》、《焦点访谈》

    [网友]:我很喜欢看《每周质量报告》现在栏目好像越做越差,都是些唱赞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代表了中国反面的声音彻底没有了市场?

  [展江]: 《每周质量报告》自去年五月份创办以来,到今年上半年以前,在观众和老百姓当中树立了形象。这种形象也是很复杂的,有人说确实反映了中国食品行业很多的问题,也有人说这个节目连续播出以后,让人们感觉到现在的食品确实是一个重大的问题,甚至有人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放心的吃。当然也有一些人在很多方面提出了一些质疑,甚至反对意见。有人就说《每周质量报告》每周播一次,每周毁掉一个名牌。不管怎么说,这个栏目创办了一年,而且在去年SARS期间创办的,创办一年成为大家关注的栏目,这反映了一些本质的问题和普遍性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知道民以食为天,对中国来说,这个栏目有它的特殊意义。我曾半开玩笑的说,《每周质量报告》本来想关心安全生活为主,但现在以食品为主打了。我写了一篇,《每周质量报告》是中国人嘴巴的守护神。这个节目最近确实有一些变化,整个舆论环境总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进程而变化的。也可能下半年考虑到整个国家的局面,我相信有关方面对舆论监督进行了某些约束,包括《每周质量报告》在内,《每周质量报告》就停播过一期。停播过一期后,很多人打电话问,包括到质量报告栏目组,包括我,因为我曾经参加过栏目意见征询和策划,我也搞不清楚。但我相信,《每周质量报告》是负责任的栏目,是中央电视台去年创办的一个名牌栏目。而且反映的问题,一般来说不是特别敏感的政治问题,但是它也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包括引起一些不同的反映,有些反映也是正常的,包括反对他的反映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事情发展到了停播的程度,整个节目没有了,确实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比如说台湾的媒体、香港的媒体,还有海外的一些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情。大家都在猜是什么原因。这个栏目一开始也没有正面的回答这个问题,后来据了解和地方的某一个产品有关系,某个地方生产了红肠,对这个问题大家的反映看法不一,所以这个节目停了 谈到《每周质量报告》做的不如以前,介绍其他方面的情况,严把质量观,让大家放心消费,这是过去确实没有的。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大家关注它了。当然了,《每周质量报告》本来不应该出现这种正面报道企业安全生产的情况,但是它目前出现这种状况,确实也说明舆论监督的威力非常强大,强大到了什么程度呢?是不是能够迅速的毁掉一个名牌呢?我觉得如果它真是一个名牌就不怕监督。如果是一个假名牌,把它的问题暴露出来,应该是功德无量。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但毕竟有一个社会承受力的问题,特别是地方的一个产品,一个企业可能是一个地方的创税大户,可能是地方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的官员、企业界就有很多的考虑,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和媒体和我们读书人或者叫学人的看法就不太一致。像这些问题,应该是大家逐渐求得共识,因为舆论监督负责任,应该是向社会负责任,向老百姓负责任。而一个厂,一个地方的利益能不能服从整个社会的利益,我想这是大家可以探讨的问题。

    我的态度很明显,我是坚决支持正常的舆论监督,尤其《每周质量报告》所从事的关系到中国13亿人食品安全这样的栏目。我在这里提一举,最近年终有一项评比,评比的就是关键词,有哪些词比较流行,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食品安全”,我想这成为大家关注的话语,《每周质量报告》起了非常突出的重要。我相信最近力度有所下降,也做了正面内容的情况也不是一个常态,可能过一段时期,整个情况有所改变,会恢复以前的做法。

    [网友]:有报道说《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只有当初的50%,是这样吗?展老师有没有准确的数字?

    [展江]:关于《焦点访谈》,上半年确实有这种说法,就是说舆论监督只有当初的50%,现在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我没有做过统计。我相信和上半年相比,舆论监督的比例下降了。我刚才讲了整体的环境,今年以来是有所变化的。上半年舆论监督承接去年的态势,应该说监督的份量、监督的数量在各个媒体上都比较多的。下半年可能考虑到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社会稳定大局,有关方面做了约束,刚才我已经说了。

    刚才有网友问到舆论监督只有当初比较低的比例,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大家可以上央视的网站,可以看节目的内容就可以得出有关的数据出来。

其他精彩话题

    [网友]:现在防记者如防狼,还不是因为社会的黑暗面太多,怕被曝光?

  [展江]:现在记者情况比较复杂,一方面是记者的队伍空前庞大,可能有上百万人之多,中国媒体的数量、规模在扩大,所以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包括现在的互联网的一些工作者,比如来到人民网,有这么多人在这里工作,外界是不可想象的。

    另外一方面,现在记者的队伍成分非常的复杂,有的人有自己的职业追求,有很好的职业尊严,也讲究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但是有些人恰恰相反,利用这个职业去挣钱,包括利用舆论监督的口号去敲诈别人,这种情况现在也时有所闻,虽然不是很普遍,但经常有人提到。

    另外,不可否认的就是现在我们的有偿新闻,拿红包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刚才这位网友提到的防记者如防狼,这两种情况都可能有,有些是怕自己的新闻不干净,有些是记者来敲诈勒索的,来拿钱的和获得好处的,一些企业和一些团体看到这样的记者,少的要车马费,多的要劳务费,可能还要其他的费,有的是为单位,有的是为自己,这种情况比较多了。记者目前的这种状况,我相信有关主管部门都很清楚,一概说防记者如防狼,并不都是出于舆论监督的考虑。如果记者自己违反职业道德,跟别人去要钱,这种防记者是非常好的,就应该防这样的记者。因为他们现在把这种职业变成赚钱的工具。我们也听说,没有确实的证据,有些人从事记者的职业,几年的功夫就有一套住房,有从他的正常收入里有一些反映不出来的收入。我的意思是说,防记者如防狼,对一些有问题的人怕监督,这是可以想象的。另外一种情况,不在此列,就是收受红包的记者。

    [网友]::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记者、专家、法院、官员各扮演了什么角色?

    [展江]:记者主要是发现事实,报道事实,法院主要是依法办事,而通常不受新闻报道的影响,当然这两者之间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社会中是有一些影响的。但是强调司法独立的话,应该确立司法至高无上,法院办案尽可能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在一些国家,法院开庭审理往往是不对电视媒体开放的,以免影响司法程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国外有人以画水粉画的形式来表示法院开庭,而我们看不到电视镜头。

    官员呢,我相信现在中国的官员,很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总体而言,他们会逐渐理解和支持舆论监督的。但是人又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可能监督的问题和自己有关,官员的立场和态度也就比较微妙了。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官员能够正常的看待舆论监督,把舆论监督看待是我们净化空气、净化环境非常需要的氛围,而不是跟哪个人过不去,这种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舆论要推进,这是要迈过的坎,任何人都有亲戚、朋友,中国人传统上就是一个人际关系非常发达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亲情、友情去为自己谋求利益,正当的利益是可以的,如果用这种权利维护被监督对象的不好东西,我们就坚决不赞成。

    专家,我不知道这里讲的专家是指哪一类人,我相信你指的和媒体有关的、司法有关的能发表意见的知识分子,我想他们的作用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最近几年来,除了媒体自身以外,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出于自己的良心,出于对社会的关怀,他们对弱势群体遭受的问题甚至灾难表现出自己的关注,甚至是伸出了援手。我举个例子,比如去年长沙发生的“黄金案”,现在就有一个中山大学的艾老师在持续关注一年多个,最近“黄金案”也在开庭,她专门从广州赶到长沙。艾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就起到配合媒体,为弱势群体说一点话,反映一些其他渠道不能反映的问题,我想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一种社会关怀,她也在和媒体,和社会进行有益的互动。我想专家里面也应该包括这样的人。但并不能说每一个专家都具体的参与到哪些案子里面去,但专家的态度、知识分子的态度,如果你是对社会有关怀的人,就会体现到一些具体问题的态度上。前面说了,知识分子也好,官员也好,甚至其他一些职业人士共同维护社会的公正,共同关心舆论监督,这本身是舆论监督能否有效正常运转的有效条件。越来越多的人士,包括社会中有影响的人士参与到舆论监督过程中去,我想这是舆论监督成功的条件。

    再举一个例子,最近有关环保的问题,有些知识分子、有些专家也开始介入,最近有一个说法“环保非政府组织”,我们国家也在鼓励这样的组织正常发展,他们对目前全球范围之内的生态变化,特别是一些不好的变化,生态的恶化,以及中国出现某些环境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很好的调查、了解,最后一定要通过媒体向公众传递他们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包括他们的看法。比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央电视台做的一个淮河污染的报告,就是建立在一个大学老师带领同学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个好的节目,像最近的云南潞江是否要建水电站及包括一些湖泊,像湖南的湘江、太湖,包括刚才提到的淮河和其他的一些河流水面污染的情况,环境保护的组织和个人都作出了他们的努力。我想这些人大概都是知识分子,是否也可以归纳到专家这一个行列里面去。

    [网友]:展老师搞舆论监督研究这么多年了,还能坚持做下去,值得钦佩。以中国目前的舆论环境,你还有信心一直研究下去吗?

    [展江]:谢谢网友的鼓励,我会继续关注舆论监督问题。不管有什么样的困难,只要能够做,就尽量去做。我对未来的前景还是抱有信心的。因为我相信舆论监督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一定是不可获缺的,所以我主编过一本书叫《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我们期待的是媒体为社会转型起一种辅助的、保护的、守望的建设性作用。我们当然不希望社会出现一团混乱。同时,我也不相信媒体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够把一个社会掀翻。苏联的解体,原因很多。但是,正如俄罗斯共产党总书记所说“苏联的执政者脱离了人民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所以我现在怀疑有些人说的苏联是毁在媒体开放上面。中国正在发展巨大的变化,经济领域已经逐步和国际接轨,有些外国媒体也开始在中国落地,尽管这个过程是较长时期的,但我相信,正像舆论监督一样,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改革需要媒体的配合和推进。反过来,改革的果也会有利于媒体更好的发展自身。

    [网友]:中国现在谎话连篇现象太多,为什么这样?

    [展江]:谎话,哪个国家都有,美国有,俄罗斯有,德国有,中国也有。但是谎话出现了要有人揭露它,尤其是重要的媒体不能散布谎言,而且要揭露谎言。在这方面,现在媒体的竞争,多样性,包括网络的兴起,多少改变了谎言畅行无阻的局面。不用过度担心有人撒谎,担心的是没有人去揭露谎言,或者说没有其他的信息渠道。



来源:人民网      编 辑:徐悉


来源:人民网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