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大漠上的勘探尖兵(2)

煤炭资讯网 2011/2/12 9:11:21   人物展示
 
  据《陕西省志•煤炭志》记载,陕西地区发现煤炭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在长安斗门张家坡地区西周古墓中出土煤玉环六枚,在长安普渡村西周古墓中出土煤精块两件,在宝鸡市竹园沟西周小墓内出土了几件煤玉,在宝鸡市茹家庄西周昭穆时期的古墓中出土煤雕多达60余枚。《山海经》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女床之山指凤翔、陇县侏罗纪煤田。考古发现陕北神木县窟野河上游,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公元前295一前251年)修筑的长城傲包梁段,“城垣的夯层中夹有煤炭灰和未烧完的煤渣”,是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用煤作燃料最早的遗址。

  到了宋代,沈括任富延路经略使期间,踏勘了陕北的石油和石炭。诗曰:“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人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此外,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编》记述延州风情诗中也有关于煤炭的说法:“沙堆套里三条路,石炭烟中两座城。”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和任职达17年之久,他到过晋、冀、陕等省。所著游记中说:“整个契丹到处都发现有一种黑石头。它挖至矿山……经点燃效力和木炭一样,而它的火力比木炭更大更旺”。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峁拔都在其游记中记述:“中国及契丹之居民,不用木炭,而用一种黑土以作燃料,此土乃天然之产,在地下时其形如块……”。

  明代,陕西煤炭业有了较大发展,据省、府、州、县志记载:十个县十七处地方有煤炭开采。明嘉靖年间《澄城县志》载:“元末明初,澄城尧头煤田已有煤窑开采。本县爨资.已烧尧头镇出产之炭”,“店干岭西曹村有焙埝、背沟二井,井深三十余丈,出煤甚艰”。明代,修韩城至榆林大道时,在韩城山区,先用煤炭把石头烧红,再泼醋酸水炸裂石头,以代火药。

  清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将领刘芳亮率军,从韩城乘坐煤船东渡黄河,向晋东南挺进。乾隆五年(1740),陕西巡抚张楷,根据赵国麟奏折的要求,对陕西煤炭业的生产概况做了勘查,并向清王朝作了奏报。奏报称:陕西有西安、延安、凤翔、榆林、同州五个府;商、彬、乾、富、绥德五个州;计有二十四个县产煤。 1915年,我国与美孚石油公司合作,在陕北勘探石油,打了30多口井,只有一口井发现少量油。这次勘探的失败使中国笼罩在“贫油论”的悲观气氛中。

  1916年该所就结业了,招收的30多名学员中,只剩下22人,其余的人因病或因故缀学,而拿到毕业证书的仅18人,我国地质学史界俗称“十八罗汉”,这就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学家。王竹泉在18人中,并被吸收进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因为成绩好而任调查员,成绩较差者一开始只能任实习员。

  王竹泉在1923年受农商部地质调查组的派遣去陕北考察石油。此行没有白费,他指出了美孚石油公司技师克莱普(中国名字叫“马栋臣”)和富勒尔(中国名字叫“王国栋”)以往划分对比地层的错误,王竹泉根据植物化石,证明他们二人原定为石炭纪的“陕西系”应为早侏罗纪地层,王又根据鱼类化石证明他们二人原定为二叠纪的安定灰岩应为晚侏罗纪的陆相湖成灰岩。后来,王竹泉又到韩城矿区调查,著有《陕西韩城煤田地质》,估算韩城上峪口、崖岔间煤炭储量为一亿吨。

  1932年夏,王竹泉与刚从北京大学毕业不久的潘钟祥一道,应国防设计委员会(即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的前身)之请,再次去陕北勘探油田,他们采得很多化石,尤其是植物化石,对地层重新作了划分对比。他们二人后来联名发表了“陕北油田地质”一文。他们指出,陕北油层大致可以分为3组;即中、上三叠统的延长组(4个油层)和永平组(2个油层);下侏罗统的肤施组(3个油层)。当时仅在延长组开掘。但他们从油苗推测永平组和延长组一样,均含较丰富的油层。
新中国成立之初,地质勘探工作大规模开展。王竹泉先后担任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地质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组专门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燃料工业部地质总局总工程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煤炭组成员等职,实际处于我国煤田地质事业的技术领导岗位,因而在全国煤田地质工作中有了更多的开拓和创新。

  王竹泉1950年在《科学通报》第一卷第四期上发表了“勘探陕北石油应注意的几个地质问题”一文。他根据早期对陕北油田的精湛研究,对陕北石油勘探工作提出了8点注意事项。

(1)近断层或背斜层岩石往往倾斜颇急,譬如在延川县永平镇就有此种构造,应列为勘探重点,并应打钻。

(2)含油地层为灰绿色砂岩和页岩,总厚度达1000多米。仅上部含有煤层,主要含油砂岩都在厚数十公分至1米的煤层之下。

(3)在煤层发生自燃的地点,在含挥发分高的煤层区域,产油的希望较大。因为在这些地区热的变质作用较小,石油易于保存。

(4)中生代红色地层中无油,不必去勘探。

(5)横山、延安一带有油页岩,含油可达9.5%,厚度1米,延伸1100多公里,储量达6亿吨,亦应详细勘查。

(6)含油分很高的的烛煤,很适宜炼油,亦要注意勘查。

(7)在陕北地区植物的孢子或水藻对生物起的作用最大,但动物也有一定的作用。

(8)因为油轻,多半在地层的上部,所以当前仍应以打浅井为主,深井不宜多。他的这些宝贵意见,对后来陕西北部和甘肃东部长庆油气田的勘探有相当指导意义。

  1991年,中国煤田地质局、全国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煤炭科学研究院西安分院在北京共同举办了“王竹泉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会后出版了《王竹泉论文选集》及《王竹泉纪念文集》。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念及与王的深情厚谊。黄1928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进入农矿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随已是该所技师的王竹泉去辽宁、热河调查煤田,后来他们联名在《地质汇报》上发表了调查报告,特为《王竹泉论文选集》题词:“献给老朋友王竹泉同志:中国的煤田您调查的最多,山西的地质您研究的最好。您是第一个勘探陕北油田的人,您是担任煤炭工业部高级顾问时间最长的人,您的贡献大。”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含煤地层(或称煤系),再经后期改造被较好地保留部分,构成了陕西北部五大煤田,以及陕南的许多煤产地。煤田或煤产地浅部以煤系或煤层露头为界,两侧以地质或地理边界为限,深部按目前开采技术条件以某一埋藏深度圈定。 后来的煤田地质勘探表明,陕北侏罗纪煤田成煤时代为早——中侏罗纪延安期,分布在陕北北部的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和吴旗等县境,面积约26600平方公里。资源丰富,煤质优良,被称为世界八大煤田之一。其中榆(林)、神(木)、府(谷)(简称榆神府)矿区,位于煤田东北。陕北三叠纪煤田成煤时代为晚三叠纪瓦窑堡期,分布于陕北中部的子长、安塞、延安和富县等地,面积为4572.2平方公里。为北方三叠纪少有的煤田。.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成煤时代为晚石炭世太原期和早二叠纪山西期,分布于陕北东部的府谷、神木、佳县、绥德和吴堡一带,面积为6631.2平方公里。东邻黄河与山西河东煤田相望。

  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广阔稳定的沉降区,中生界广布,厚度大,蕴藏着陕西99%以上的煤炭资源。构造,又是现今的控震构造。在晚三叠纪时,甘肃庆阳与陕西铜川一带存在一个“U”形拗陷,使盆地总呈向东北开口的箕状,造成岩相、岩性等差异,自东北而西南,粒度由粗变细,厚度由小到大,并在适中的子长——牛武一带形成含可采煤层的地层。到早——中侏罗纪,随着祁吕系的逐渐形成,以及新华夏系的复合,使“U”形庆阳——铜川拗陷,缩变为卵形庆阳拗陷,并在延安一带形成另一个拗陷,造成延安无煤区,含煤沉积则列布其北部和南部。其对含煤地层形成的控制作用,较为明显。

  孙越崎的陕北行

  陕煤不但有煤,而且油气的储量也不小。在当地有“扬煤吐气”的说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陕煤地质队伍曾经在那里勘探油气资源,造福老区人民。《陕西煤田通讯》曾经有过《一九四队石油开发公司赢得开门红》的通讯报道,“初春的陕北还是寒气逼人,可在一九四队石油开发公司,正是一派火热的景象。在公司院内,修配的车床在欢快的转动,往返钻机的车辆在出出进进,吊车正伸长巨臂装卸货物;在钻机施工现场工人们干劲十足,力争早日拿下第1口油井,五台钻机间你追我赶。截止3月25日,已完成5口,正在施工油井4口,完成钻井进尺4550米,取得了石油开发公司又一个开门红”。

  在当时的陕北石油勘探钻场上,钻探尖兵“武铁人”脱颖而出。“武铁人”,名叫武晓明,1989年子承父业,成了一八六队一名钻探工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在野外生产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陕北的荒山秃岭中,用自己的满腔热血铸就了新一代勘探工人的青春风采,在艰苦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获得了“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省局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众多殊荣。钻场上的“武铁人”凭着满腔的热血和冲天的干劲,埋头苦干,常常是一身油泥一身水,不怕脏,不怕累,不计时间,不图索取,凡事抢在前,干在前。技术比武中的“武铁人”,力战群雄,挫败多位师兄,通过了操作、维修、判断、处理事故各个考题,一举夺魁,爆出了冷门,他在上班一年后就被提拔为班长,这在一八六队历史上还是头一次。提拔为井队长的“武铁人”,工作常常抢在前,水里来,泥里去,抗严寒,斗风沙,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完成了一口又一口的优质油井。记得在陕北高原冰封千里,雪花满地,河水全让冰给封住了。钻机要正常生产取水成了大问题,这可怎么办?“武铁人”二话没说,硬是在冰冻的河面上砸开了一个冰窟窿。在安装水泵时,“武铁人”的两条腿全部被水打湿,很快就结成“冰裤”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武铁人”的带领下,职工们连续作战很快将生产用水顺利送到井场。

  谈到陕北的油田,不得不谈到一个现代中国能源先驱——孙越崎先生。孙先生,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的铮友,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被尊称为“工矿泰斗”。他一生抱着科技兴国的理念,艰苦奋斗,为我国煤炭、石油事业的开发建设和人民革命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领导开发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油矿——延长油矿,中国能源工业的墓基者之一。

  1893年10月16日,孙越崎出生在浙江省绍兴郡的会稽山中一个叫同康村的小山村里。他家原籍为浙江嵊县,在他出生时孙家已迁到同康村几代了,村子远离城市,有些农民一辈子都没去过绍兴。孙家系富裕之家,但生活非常俭朴,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吃饭,有时候鸡都会跳到桌子上来,一家好几口子人吃饭,除了青菜外,只蒸一碗鸡蛋羹,谁都不许用匙子,只准用筷子挑着吃,这给孙越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孙越崎的祖父像他的前辈们一样没有读过书。他的父亲孙燕堂读书很上进,参加乡试考中了秀才,成了该村唯一的"知识分子"。父亲长得很帅气,有一次在帮人干活的时候,被一位姑娘看中公开表示非此人不嫁,后来他果然嫁给了他的父亲。1905年,孙越崎12岁的时候,家中发生了一件大事,由于父亲和祖父为一件事吵了起来,一气之下父亲离家出走,到了遥远的黑龙江。奋斗数年,当过七品芝麻官,又创办了金矿公司,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后来,孙燕堂又把孩子们带出了大山。孙越崎日后的成功之中,也继承了父亲这种"开拓进取,志在必成"的顽强精神。

  1909年,他终于走出了大山,告别了少年时代的农耕生活,带着同康村给他的健康体魄,走向了广阔的新天地,父亲给他起了一个学名——孙毓麒。意为,为国建功,名垂青史。 1926年8月26日,经过穆棱煤矿,张先生的介绍,他和王仪孟结婚了,那年孙越崎33岁,王仪孟24岁。王仪孟出生在官宦人家,祖籍江西临川,是历史名人王安石的后人。她父亲是清朝官员,王仪孟毕业于天津法租界的女子师范学校,她性格温文尔雅、善解人意,贤惠内向,有着超人的记忆力和很好的文学修养。

  1932年11月,孙越崎经翁文灏介绍,参加南京刚刚成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前身,任专员兼矿室主任,职位同少将衔。1933这年9月,他带领严爽考察陕北的延长石油矿,当时邵力子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师生见面自然有一份情感,邵力子对他的工作提供了各种的方便。1934年春,国防设计委员会与陕西省商定,成立陕北油矿勘探处,孙越崎任处长。孙越崎和赵国宾等三人,在陕北高原调查,每天骑着马在荒山沟壑之中的土道上颠簸,风吹日晒,饱一顿锇一顿,每天要走八九十里,他们共行程800多公里,调查3半个月。这种工作强度,说明孙越崎有一个良好的身体。他们把100余吨的设备运往陕北,从7月9日到9月4日,孙越崎一行历时57天,行程200多里,终将设备完整运至陕北延长和永平。《资源委员会》月刊,第一卷,第二期曾有记载:五座钻机计重100万吨,约合17万斤……全凭孙越崎身先士卒,依靠众人才得以克服这个最感困难之点。后来,那些运输器材的民工有的就自愿留在矿上,加上从天津召聘来的职工,组成了100多人的钻井队伍,这是中国第一支油矿钻井队。在孙越崎的领导下,他应用在国外学习的油矿技术,钻井到100米的时候,油果然出来了,到了112米的时候,油出得更多了,日产量1.5吨。中国人第一次打出了自己的石油。

  解放前夕,他公开与国民党决裂,到香港后,发动资源委员会驻港国外贸易事务所员工开展斗争,组织“保护矿产品委员会”,并于1949年11月14日通电全国宣告起义,保护大量稀有矿产,得到毛泽东主席复电嘉勉。195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民革河北省主委、中央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中央名誉主席。还应聘担任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多种社会职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孙越崎做过国民党政府的高官,不可能不在这一场动乱中遭受摧残,连家人也未能幸免。

  1976年7月28日凌晨,北京时间3点42分56秒,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孙越崎夫妇正处在这灾难性圈内。巨大的声音将老人震醒了,孙老大喊着:"地震啦!"同时伸手去拉老伴,就在这当儿,头顶上响起了一连串比炸雷还要强烈、巨大的声响,震荡的地面使他们身子前仆后仰,一扇墙被倒塌的楼房砸塌了,门被砸下的断墙封死。孙越崎是文革中被赶进这间小房住的。房间很小,四周的墙是石块砌成的。塞翁失马,小房的四面墙都是向外倒的,屋顶落下来被柜子支住了,给两位老人留下了一片生存的空间。他感觉到胸部阵阵巨痛,一会儿便痛晕过去,昏迷中,他模糊意识到:"发生了地震,我没有死,还活着,还知道痛哩?"两个小时后,他们被邻居救了出来。后来被儿子孙叔涵接到了北京。83岁的孙越崎因肋骨震裂,住进了北京医院。这次地震中,孙越崎的侄女孙风龄一家三口和她的亲家,我国著名骨科专家和夫人,都不幸遇难;大儿子孙竹生家房屋没有全倒,得以幸免。仁者寿,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的,孙越崎迈过人生这一灾难大坎后,又幸福地生存下来。真是好人一生平安。

  1976年的秋天,十年"文革"结束,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中国进入了新时代。1981年,任煤炭部顾问,同年被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1983年,90岁的孙越崎认真劲儿不减当年,做事扎扎实实,绝不挂虚名。这年8月,还赴内蒙考察,做了大量实际的工作,回到北京不久,孙越崎迎来了90岁的寿辰。10月16日这天,煤炭部、民革中央和他的家人都给他祝寿庆贺。煤炭部部长高扬文带着生日蛋糕亲自到孙家祝寿。走进他家,高部长惊奇地发现,这位过去显赫一世的国民党"大官"。竟然是家徒四壁,陈设无几。回去后便让部里给老人送来了沙发、地毯、桌椅。
  巨大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使孙越崎的生命非同一般地充实,随着岁月的增长,更使这生命显得深厚博大。90多岁的孙越崎自谦“残烛尚燃,光热甚微”,可他为中国能源工业所发出的光和热,的确是不可估量的。
                 作者单位: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三一队
 
 
 
    作者:马萌      编 辑:刘勋
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