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铜川,这座英雄的煤都(上)

煤炭资讯网 2013/8/27 17:08:13   头条
          
  铜川,陕西关中与陕北的接壤地带,西安市之后陕西省设立的第二个地级市,铜川所处地理位特殊,除连接着关中大平原置和陕甘边革命老区,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活动外,铜川还以地下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得名,成为国民经济建设时期我国工业迅速崛起的 “粮仓”。
   
      辉煌的煤城历史
              
  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矿党委书记田战强说:“在计划经济时期,铜川曾经是陕西工业的“粮仓”。改革开放期间,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神府煤田千万吨矿井一个一个的建成投产,以比较我们就成小煤窑了,王石凹矿曾经是中国西北最大的矿井,已经开采了50多年,现在还有3000多职工,转型也很艰难。”
   
  铜川矿务局史志记载:早在5000前年的新石器时代,铜川就有煤炭开采的文字记录。

  铜川矿业公司史志办主任席选民介绍:铜川赋存煤炭丰富,开采时间永久,在陕西、在西北是屈指可数的,被政府重视,开采铜川煤炭,是从抗日战争开始,铜(川)---咸(阳)铁路的修通,为中条山战役抗击日本侵略运输了大量煤炭。在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以铜川的韩古庄煤矿为据点,护送了一批一批共产党的干部、民主人士,途径铜川煤矿,奔扑延安参加革命,地下党组织还以煤矿煤矿作掩护,以骡子驮煤炭为由,给解放区转移运送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和生活用品,在习仲勋、刘志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下,成立的铜川煤矿工人游击队,活动于陕甘边区的角角落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国民经济建设时期的重要能源基地
           
  陕西煤炭建设公司一干部说,我家三待都在铜川,其中两代都吃煤这碗饭长大的,而且现在还吃着煤饭,听父辈说,60—70年代,工资并不高,而活的很开心,因为住房、我们上学都是企业包了,现在虽然比以前条件好多了,但总感觉压力大,一旦破产咋办?现在煤卖不出去,大家很担心,我们真诚的和这个城市有说不透,理不清的情怀……
   
,铜川被列入我国的重要煤炭基地建设,50年代,一批支援大西北建设的产业大军从全国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组成了一座城市————铜川,到70年底末,铜川一度成为西北最大以煤而兴的城市,陕西第二大城市,国家一五期间的两项重点工程——王石凹煤矿和秦岭(耀县)水泥落后于铜川,秦岭水泥厂当时是亚洲最大的水泥厂,王石凹煤矿是当时西北地区设计产量最大的煤矿,能生产能力为120万吨,一批支援大西北的建设大军从辽宁的阜新、抚顺、安徽的淮南、上海、北京等祖国的四面八方奔扑铜川,在这里奋斗、在这里生活,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民经济输送着能源,同时也铸就了这座城市的骨架。

  当时的铜川煤矿,新建矿井13座,年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以上,除满足陕西工业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外,还远销华东地区,再加上远古时期的陶瓷、随后的铝业,机械制造等相关辅助产业的延伸、上马,给这个以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注入了多元化的发展要素。为国民经济建设时期的陕西工业化发展,煤城铜川做出了卓越贡献。由此铜川这个煤炭工业重镇在我国西部具有显赫的位置和比较高的知名度,当时的铜川矿务局机械厂叫中机厂(寓意从中央搬迁来的机械厂),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管件设备厂是50年代上海以公司合营机械制造厂,除厂房留下,设备和人员整体搬迁到过来,支援铜川煤炭建设事业。如今的王石凹煤矿作为国家一五重点工程保留下来西部唯一一座正在生产的煤矿,许多工业设施还沿用前苏联的设计,每年为国家生产煤炭150万吨,管件设备厂生产的产品除满足煤炭行业外,已经全面战领水工、火电、核电市场,“中环”牌管接头还长期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词出自铜川煤矿工人之手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唱支山歌给党听》词作者曾经是铜川煤矿的一名矿工,知道的人并不多,而真是这位不被人关注的煤矿工人,为提升煤城铜川的文化品位注入了软实力。
 
  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风俗、形成了以煤为主导产业的煤城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矿工作家姚筱舟,他以自己撰写的诗歌《唱支山歌给党听》被雷锋转抄后,一度唱红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真实表达和代表了铜川煤矿工人对祖国、对党的感情。

  记者见到了姚筱舟,这位老人虽已年过八旬,满头银发,但身体硬朗,善于言谈,思维十分敏捷。老人回忆那段里程时,显得非常激动,他说那真是一段值得珍惜、回味无穷,激情喷发,奋进燃烧的岁月。姚筱舟老人是江西铅山县人,谈到他为什么能到铜川,当时以什么样的心情写“唱支山歌给党听”的经过,老人陷入了长久的沉思:1949年我16岁,就读于铅山中学,和学校10名同窗好友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二野17军51师,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直至朝鲜停战,回国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的煤炭建设,从此来到了煤城铜川,被分配到焦坪煤矿(已经破产)当了一名采矿技术员,从此就对矿工、对煤矿、对铜川有了深刻的认识,和这座城市荣辱与共,共度着自己风华正茂的青年、中年,和谐美满的老年,特别是长期和矿工工作生活在一起,对煤矿工人的感情最深。

  1958年的初春,这是一个风雪交加之夜。回忆说他守护在焦坪煤矿工房煤油灯下一口气写了3首诗歌,其中包括《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的其他部分都写的比较顺利,只有“鞭子”这个词难为他个把钟头。原稿是“旧社会三座大山压我身”和“推倒大山做主人。”经过反复推敲,总觉得不够味,挖空心思又找不到可替换的恰当词句。心烦意乱中,随手翻阅一本小人书,看到一个地主拿着鞭子打几个长工干活,觉得“鞭子”来形容旧社会的残暴和苦难比“三座山”更形象化,于是就改成“旧社会鞭子抽我身”和“夺过鞭子揍敌人!”改成后寄出去发表在《陕西文艺》上,被春风文艺出版社汇编的《新民歌三百首》一书收录。1962年雷锋因公殉职,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号召下,上海音乐学院老师朱践耳从雷锋日记中发现了这一歌词,随即谱成曲子,交给正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的才旦桌玛试唱……从此这首歌词从煤城铜川焦坪煤矿的煤油灯下,唱红全国,成为煤城铜川值得骄傲的名片,是煤矿工人的自豪和荣光。
      
        
      支援唐山恢复重建、给毛主席纪念堂选松柏
        
  1976年的两场涉及国家命运的两次大考验----唐山大地震、毛主席逝世,煤城铜川人都身历其境参与了,面对目前煤炭市场萧条导致城市发展矛盾越加突出的“瓶颈”,当年参加支援唐山建设的老同志说,这还算困难吗?比我们以前的条件不知好多少陪。
   
  他们回忆说,煤城铜川最为辉煌的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初期,虽然受文革的影响,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残杀和恶斗,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建设者们的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各种新观念、新思想在这里生根,是煤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铜川矿务局和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的人数达到30万人,占全市当时人口1半以上,经济总量占全市85%以上,完全成为以煤炭支撑的能源工业城市,在社会上具有显赫的地位和知名度,1968年习近平等3000名北京知青就是在铜川下火车,奔扑延安插队落户,走向了人生历程的第一步,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后来招工到煤矿,将他们的一生献给了铜川的煤炭事业。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铜川煤炭人组成的专业技术人员为陕西省支唐总指挥,3000余人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奔扑灾区,帮助开滦矿务局恢复重建,是受灾最为严重的荆各庄煤矿恢复了生产,当时承担运输任务的汽车司机辛振荣回忆:在唐山开车6年时间,开始地震破坏的根本就没有路,自己边开车边修路,人员少,6吨的大卡车装卸沙子、钢筋水泥、砖块、都是司机一人,大件材料还好,就怕装卸石子,掀把搓的手和腿面钻心的疼,经常24小时连续作战已是家常便饭,可谁也没有怨言,只有一个眼头,只有多拉快跑,尽快让灾区煤矿恢复生产,给咱煤矿工人争气、不给陕西人民丢脸,再口再累也值得。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为了缅怀毛主席在延安13年,中共中央决定从延安的桥山精心挑选13颗松柏栽植在毛主席纪念堂周围,寓意着中国革命在延安13年,经过层层选拔,把这个赋有政治色彩很隆的艰巨任务,交给了煤城铜川的陕西煤炭建设公司第四工程处完成。参与此项选送任务的原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干部处长秦泰健说:当时煤城铜川作为陕西省最早的地级市,在人们心目的地位很高,而基建公司第四工程处又是铜川驻延安黄陵县最大的企业,而且多项施工记录刷新国内矿井施工记录,一项斜井施工创世界记录,在那个年代,各大媒体都作了大幅度的宣传,还写入大学矿建专业教课书里面。所以,把给毛主席纪念堂选轻松的任务落在了铜川煤炭人的头上,就显得理所当然了。我记得从精心挑选到挖、护送前后用了半个月时间,尤其护送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现在毛主席纪念堂周围13颗茂密的参天松柏,就是铜川煤炭人的杰作。
   
      煤炭供需周期律,将煤城铜川推到辉煌之后的最低点
       
  煤城依赖煤炭辉煌的历程已成为过去,是否有新的起点和良机,谁也无法预料,而单一煤炭发展的弊端已经摆在了决策者的面前,咋办?从成功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把煤城转型的步伐,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铜川的明天才更好。
       
  以煤为主单一的工业布局,必然造成新城市发展问题的出现,随着科技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对这座资源型城市依赖程度的减弱,从80年代后期,铜川和全国所有煤炭企业一样,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矛盾就非常突出,产能过剩、价格下滑,严重拖欠工资,最长的达23个月,大批煤矿工人失业,导致生存困难,生产工艺落后带来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普遍亏损面扩大,当时先生产后生活建设思路带来的后遗症,再加上环境污染,煤城生存生活状态非常严峻,导致城市脏、乱、差,职工难以安居等矛盾集中暴露,在许多敏感问题上,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尤其是社会稳定,成为最大的政治,昔日的辉煌已经被萧条和贫穷代替,煤矿工人的地位降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低,生存困难已经远远赶不上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关中农村的生活。煤城铜川的经济发展也难以控制住停止不前的水平。

  在困难面前,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奋斗精神体现的淋漓之至。李军是铜川矿建公司一名出色的竖井施工技术骨干,80年代后期暗淡的煤炭基建市场,是这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柱,在甘肃华亭一煤矿工地施工一年未见到分文工资,临近春节回家过年,身无分文的煤炭汉子只好把铺盖和装生活用品的箱子就地卖掉,凑够回家的路费,而过年收假,在规定的时间赶到工地,又是一年才能回一趟家啊!当记者找到这位已经退休,住上棚户区改造单位楼的李师傅时,他正在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说起80年后期那段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时,很无奈。“那真是没有办法啊!国家没有钱,企业没有钱,给施工的甲方也没有钱,我们干了一年的工程,一分钱也没有结算,拿卖不出去的煤顶生活费,我们是异地施工,顶生活费的煤又卖不回去,便宜也没有人要,上级部门到项目部检查能吃顿面,就算是最丰盛的了。”

  您变卖行李回家过年,是那一年的事情?记者问。李师傅一口答出是1991年春节,当时不变卖不行啊!回家没有路费,到家里也很困难,好处是当时国家有煤矿工人家属转城市户口的政策,叫农转非,我们单位大部分人都转了,我多了个心眼没有转,所以家在农村,老婆娃娃靠土地吃饭,如果凭我工资养活,那早就该喝西北风去了。
   
      铜川与路遥百万字文学巨著《平凡的世界》
        
  煤城铜川孕育了百万字的文学巨著《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也和铜川煤炭人结下了深厚友情,《早晨从中午开始》的体会文章首先在铜川矿工报发表,为煤城持续转型发展留下的是不朽的精神财富。
  
  路遥在铜川体现生活,创作获矛盾文学奖巨著《平凡的世界》,是1985年----1989年之间,这段时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体制在转型中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各种社会形态、生活形态、思想形态千姿百态且又交叉惨透,形成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复杂的局面,也是我国煤炭体制由矿长经理负责制到三年总承包后,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艰难的探索期,铜川作为陕西当时最大的矿务局,拥有21万职工家属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当然成为当时的煤炭部、陕西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铜川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出一条符合煤炭企业自身实际的新机制,创出新路子、新模式,不仅对铜川,乃至陕西及全国的煤炭系统都有震慑和影响力,因为当时铜川矿务局的牌子太大了,陕西蒲白、韩城、澄合三个矿务局加起来也没有铜川局的人数多,铜川矿务局转型之路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煤城铜川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的稳定。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已经因中篇小说《人生》而名扬全国的著名作家路遥,把他创作百万字文学巨著《平凡的世界》,体现生活和开笔的第一步放在了铜川矿务局,任铜川矿务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初衷是作者成就这部百万巨著,必须有一定的高度,必须有各种新思潮、新问题、新矛盾、新生事物交织复杂的背景做陪衬,才能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提升作者对事物认识的高度和深度。煤城铜川当时的知名度和所处显赫的地位,以及大型煤炭企业转型非常的历史时期的大背景,恰好适合作者的创作思路。据铜川煤矿作家杨智华说:路遥把创作的第一站放在了铜川,除煤城铜川有比较高的知名度,铜川矿务局在全国煤炭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外,还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作家要对人性的挖掘,特别是对煤矿工人人性的挖掘。因为路遥熟悉农村生活,写农民生活素材的作品得心应手,而作者要表现这部作品的主人翁,虽然出身农民,但要从农村走出,穿越一个时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然要当工人,只有迈出农门,当上工人,才算出人头地。而当工人首先的是煤矿,一是煤矿对文化素质要求不高,谁去都能干,而且收入,被人羡慕。二是煤矿招的都是国家正式工,能走出农门一步就成为正式工、国家的人,是多么的自豪啊!所以,陕北农民走出黄土地选择的第一站是铜川,当铜川的煤矿工人。另外,作家对煤矿这个特殊行业是神秘而敬畏,正像作者在回忆文章中写得,我必须选择一个相对艰苦,条件差的地方写作,起好步,开好头……而煤矿工人在地层深处挑战自然,把光明送给了人类,留给自己的是在黑暗中绘制人生,在地底下800米深处,听着都震惊,而且煤矿高危行业的特殊性,也谢绝一切人走进他们。客观和主管的双层因素,造成煤矿工人距离社会越来越远,距离作家越来越远,很少有人能走进他们的工作环境中,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不仅是路遥的短板,也是所以作家群的短板,路遥在铜川体现生活大概就是要攻破这个禁区,挑战极限,用文学作品展示铜川煤矿工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路遥《平凡的世界》以大量的篇幅描写大亚湾煤矿(铜川鸭口煤矿)井下矿工生活,以孙少平、安锁子为主要人物原型,展现了80年代后期,铜川煤矿工人的理想追求与事业,刻画了煤城铜川的地域和文化特色,成为当今能真正表现以煤矿生活为素材,不多的文学佳作。

  今年来,铜川鸭口煤矿以路遥创作牛的精神,打造鸭口煤矿的大亚湾文化,建成了鸭口煤矿路遥文学纪念馆,目前在面临矿井衰老,煤质差,地质条件复杂、煤价低等各种矛盾交织的情况下,这个矿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和铜川矿业公司的领导下,真正寻找一个实现根本性产业转型的新路子。
 
   作者简介:陕西省煤化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煤炭报记者 中国煤矿作协会员 陕西省作协会员、被授予全国煤炭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报告文学《无底的暗洞》荣获第六届全国煤炭“乌金”文学奖,新闻作品《图腾如鸿》、《冰点》已由人民日报出版发行,《陕西煤老板》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型报告文学《泾水为证》已刊登于大型文学期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2012年7期
    本网特约记者:王成祥      编 辑:徐悉
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