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黄吉沛:不断变化的标志

煤炭资讯网 2015/10/21 9:59:34   散文
     一天,我在收拾更衣箱时,无意中看到了收着的各种带班标志,于是心有所动,这不正反应了煤矿干部带班的历史过程吗?闲暇之时,摇动拙笔,记录历史,也许有所感悟。

    说到煤矿带班,以前是没有这个规定的,只规定了每月下井天数,后来,北方一些煤矿干部,由于矿井条件较好,可以西装革履,手提大哥大,开着小车下井,在井下办公,一个月20多天呆在井下。于是乎,北方的经验就传到了南方,后来传遍了东南西北,煤监总局就制定了文件,把煤矿领导带班作为规定执行下来,一直沿袭。
 
    大家都知道,煤矿带班干部与井下其他职工是有区别的,基本的区分就是在衣服上识别,穿蓝色衣服的是职工,穿黄色衣服的就是干部或监管人员,井下只要矿灯一恍,看到衣服颜色就会说:“穿黄挎皮的来了。”意思是小心点,检查人员来了,搞不好会被罚款哟。
 
    我经历的第一代标志是工作牌。命名为“安全生产检查证”,有姓名、岗位与编号,还配有图片,加盖印章。证件是塑封的,上用夹子夹着。下井时,就把夹子夹在左上衣兜上盖布上。后来反映虽然耐用,但在胸前飞呀飞的,不方面,有时还挡事。于是,使用不久就淘汰了。
 
    第二代标志改为了袖标。有点像红小兵、红卫兵戴的“袖笼子”。红底黄字,上印有单位、“带班领导”身份,还有“我在安全在”的标语。上班时用别针别着,带在左臂,到井下巡查,有点纠察队履行职责的味道。开始使用时,觉得有点新鲜,值得回味童年。后来反映虽然套在臂上不会掉,但容易整脏、打皱,用不了多久就会变成一股布绳。于是,没有使用多久又淘汰了。
 
    第三代标志又改成了臂标。就是一块桃尖形小牌子,上面印着单位、身份、口号,还有企业标志,周边装饰花边,里面用胶板,外面用布绷,红边黄底红字,背面有横布带加上别针,设计美观大方。下井时,就把臂标别在左臂上,非常耀眼。后来反映虽然好看、显眼、大方,但在下井经常被挂落,沾上煤灰后不易洗掉,别针小,时常坏。于是,用了一段时间又被淘汰了。
 
    第四代标志又改成了塑胶牌。样式与第三代差不多,格式进行了调整,本色边装饰,底子为红色,上为黄色“带班领导”字样,中为蓝、红企业标志,下为单位名称。也是用别针别在左臂上。不怕水、不怕灰,一抹就干净。后来反映虽然优于其他前代标志,但太硬、太大,在井下更容易挂掉,别针小,沉重不够,经常不知掉在何处。于是,没用多久就又被淘汰了。
 
    第五代标志又改成了方块形。就是长方形状,塑胶板子,企业标志在左上角,平行为企业名称,下端“带班领导”为大字,蓝红边装饰,背面使用大别针,用强力胶沾胶板固定。看起来简单大方,经久耐用。下井时,用别针别在左胸上。大家使用,认为很适用,优点主要是小巧、大方,不拍淋水与灰尘,大别针不会掉,缺点暂时还没有提出。
 
    通过不断变化的标志,我在想,任何事情都是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有教训,也有经验,只要永不言败,集中群众智慧,努力探索前进,最终会实现目标,达到理想的彼岸。如果放弃,只能失败,留下残缺与遗憾。
 
    也许不久,人们又会提出修改第五代标志,第六代就会应运而生,以此延续。
    本网特约记者:川煤芙蓉新维煤业 黄吉沛      编 辑:肖平
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