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王成祥新作报告文学集《地层深处那束光》出版发行

煤炭资讯网 2016/8/6 17:17:04   党群工作

       

 

    一部大数据反映煤炭人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赶超世界领先水平,深刻揭示煤炭产业在结构调整中涌现出无限感人事迹的报告文学集,《地层深处那束光》已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地层深处那束光》是资深的煤矿新闻工作者、陕西省煤化作协主席王成祥在《图腾如鸿》、《冰点》、《无底的暗洞》、《陕西煤老板》之后又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全书共36万字,收录了作者在3年多时间内撰写的7部作品,6篇在中国报告文学等刊物发表,其中《国家煤炭》长篇报告文学,深刻揭示了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公司非凡的发展历程,立体化展示了神东煤炭人只用了30年的时间,和全国煤炭企业一道用智慧和毅力,将这个落后的煤炭工业大国,一举发展成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作品以改革开放中国煤炭工业成长轨迹为主线,以弘扬党对煤炭事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心,全面客观叙述了神东煤炭人励精图治,战胜自我,挑战极限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幕幕宏大场景。文章立意高,观点鲜明,文字优美,高度概括了中国神华神东煤炭公司为国争光的精神风范。《右江、一座煤都的传奇》记录了西南边陲贫煤区的煤炭人,如何战胜客观条件给他们带领的不利因素,用主观征服大自然,以少数民族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的执着追求,硬是把一块不具备开采的地下乌金,建设成全国中小煤矿学习的典范,为广西多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供了优质环保原料,他们的经验引起了世界许多产煤大国的关注,为中国煤矿工人长了志气,报告文学用大量的事实和亲历者访谈、查阅历史资料等采访形式,大角度,立体化的书写了这个老牌煤炭企业的历史渊源,创新里程,以及在转型发展中所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对今天我国老牌煤炭企业的整体结构调整,具有很强的引荐作用。《毅力绘制精彩人生》、《徐存贤:把矿工心声带到北京去》、《地层深处那束光》、《泾水为证》讲述的是新千年煤炭事业飞速发展期涌现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他们中间有从零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创业转型,最终成为省人大代表的民营企业家、有30年如一日坚持煤矿生产第一线,受到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见和高度评价的全国十八大党代表;有兢兢业业,用智慧和科技降幅煤矿五大灾害的最基层的煤矿管理者、省级劳动模范;还有硬将在一个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情况下,凭毅力和责任建成了超现代化矿井感人事迹的新一代煤矿知识分子。是他们给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竖起了一座座丰碑。


    还有《秦岭在线》写的是深处秦岭腹地的陕西银矿建设者们在资源匮乏,矿井老化,产品品质低,开采难度大的情况下,如何求生存,开拓国际市场,在哈萨克斯坦承揽工程,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决策实施的感人事迹。《真情在这里凝固》刻画的是发生在2012721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引起山洪爆发造成位于陕西、内蒙、山西三省交界处的陕西清水川能源公司冯家塔矿业公司14人失踪后的生命大营救,场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作者用现场感的切换写作手法,淋漓尽至地展现了清水川煤电人在重大灾难面前的大无畏精神和能战胜一切困难所凝聚出的强大力量。


    《地层深处那束光》是从作者2012--2015年所写作品中挑选出的精华,也是对煤矿最辉煌时期发展历程缩影的记载,对转型期间的大煤炭工业的发展走势,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珍藏价值。(谈美娜) 

 

 

                                            辉煌之后的冷思考

                                                 王成祥


     也许在未来,人们对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鲜明的记忆,除了房地产之外,大概就是疯狂的资源战争,持续、高速、现代化开采和利用资源,将中国的社会经济推向一个极速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繁衍出了无数个煤老板、油老板、金老板的超富群体,这场资源战争涵盖了不同领域、渗透到各个阶层。

 

     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成为这个时代象征富裕的代名词。其发展速度之快,在人类历史上将是空前的,实现了资源型产业革命的飞跃推进,达到和超过国际领先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

 

     我国利用煤炭资源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从远古的轩辕黄帝时期,先民们就开始用煤炭做燃料,那种原始的开采方式延续了几千年,为农耕经济社会一代一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燃料,却只是局限于简单的生活需要,没有将资源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过去和谐有序、极其落后的开采方式为今天的国民经济建设留足了丰富的资源。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煤炭资源的短缺,煤炭开采被迫疾速前行,仅用了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将我国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煤炭资源开采和消耗大国,一度成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科技水平实现了国际领先,着实展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煤炭人的智慧。然而,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超限度利用的持续,无疑对环境和人们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当初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发展会使工业化道路偏离方向,最终导致环境恶化、地质塌陷、水土流失、资源失去平衡。

 

    正是这种盲目现象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让后续的发展陷入困境:污染、治理、贫穷、心怀忿恨。还有人利用开采资源急剧膨胀地积累财富,后又采取违背道德底线的手段挥霍,改变了整个社会人们的消费形态。

 

     今后我们如果再继续犯同样的错误,人为过度地对资源的开采不重视,认为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或者是当下的需要,至于以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在哪里,不能做过多的考虑,那么后人就会遭遇大规模资源匮乏的困境。还有当下的雾霾,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生存空间的弊端,已经显现在我们面前,敲响了警钟。但是这种狂热地开采消耗有限资源的乱象几乎没有得到重视,采取果断的措施加以限制,还在过度的挖,无限度的采。我们不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也许是从就业的角度考虑,无法规避由此限制造成的剩余劳动力,区域生存环境脆弱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我们不知道该把当前这种跨世纪繁衍出超负荷资源大战摆在什么位置,也没有合适的称谓加以命名。

 

     由于长期从事煤炭新闻工作的缘故,我培养了一种关注、研究、思考、观察和分析这个行业的习惯。从北边富煤区的内蒙古草原纳林庙矿区到最南边广西百色的贫煤区,从最东边的边陲煤矿扎赉诺尔到茫茫戈壁滩上的新疆煤业,从毛乌素沙漠上崛起的世界重量级的煤炭基地——神东煤田,到重庆、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大大小小的煤矿,我目睹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煤炭开采工艺,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生存状态,我采访报道了年产3 600万吨的世界第一井,也亲历了年产只有3万吨的世界袖珍型煤矿,深陷于一种在奋斗当中的思考:怎样才能为煤矿、煤矿工人争得一个未来能基本且长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呢?

     我发现凡是有煤矿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极为相似的生活文化空间,拥有属于煤矿工人自己的城镇化区域,尽管表象各自不同,但由资源单一开采造就的基本功能和人际关系的网络,都因具有相同的特性而易于辨认。此外,无论是在资源大省的晋、蒙、陕那些机械化程度高,效益好的矿区,还是西南地区资源匮乏,地质条件差,开采难度大,面临关闭的小煤矿,同样都面临资源枯竭的困扰。我们不管从政策还是制度建设上,必须给这些矿区投入远比目前更多的注意力,因为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潜藏着艰难转型过程中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大型矿井还在建,资源面临枯竭的矿井还在过度生产,资源已经枯竭关闭的矿井陷入生存困难的困惑。

 

     这本报告文学集是我在做记者工作中,用直觉的感悟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期间煤炭人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的奇迹,也是对于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煤炭行业发展的真实记载。但是,内容未能涉及到对资源的无序利用的深度思考。此外,也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展现煤矿行业人和事的报告文学,涉及内容是局部的,在全面性上很不到位,只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对能源开采一个断面的留意罢了。 用意在记载煤矿工人由人们瞧不起的“煤黑子”变成驾驭最先进的采煤设备,掌握最领先的技术,给世界展示了克难攻坚的中国产业工人新形象。

 

     这本书里记述的事例和人物,都是真实的描述。但是,由于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煤炭行业首当其冲地遭到致命打击,导致文章里面的许多规划和设想出现不同程度的搁浅、变化,甚至以失败而告终,有的主人翁已经调离,但这也是煤炭结构调整中的好现象。如果不加以限制,再这样过度消耗和开发资源,虽然由此快速利用资源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即所谓的能源革命,但也会成为灾害治理的重点,社会不稳定的爆发地,而最终将究竟走向哪条路,则取决于国人是否注意到这样的发展,以及是否愿意采取应有的行动。


 

    本网特约记者:王成祥 谈美娜      编 辑:徐悉
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