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老师叫付建卿,曾经在我们单位一所子弟学校教过书,至于是哪一年哪一月当老师,知道的人不多,我调入这个单位已经15年了,付老师就在机关工作。在一次的聚会上,同事说起付老师做的一手好菜,每次大家小聚都是付老师下厨,在谈笑中品尝付老师的美味佳肴,才证实了付老师曾经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从不多言,一米八以上的个头,走起路来端端正正,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人师表的作风。偶然的一次交流,付老师说他正写一部长篇小说,预计50万字,已经写了24万字,到时让我提提意见。我先是半信半疑后的惊讶,因为付老师不是说话不负责任的人,至于写的如何,能有这样的宏大创作目标,而且已经实实在在地完成了20多万字,实属不易。由于多种原因我没有读到付老师的在创作期间的半成品,一是对付老师的思路没有丝毫的了解,怕读后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二是怕提出不同的观点影响作者的创作思路,等作品全部完成再拜读,也在情理之中。
2015年3月16日,付老师说,老弟,我全部写完了62万字,发你邮箱,给找点毛病。
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通读了《同官县》这部长篇巨作。作品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政治形态为背景,以处于关中与陕北、白区与红区接壤的同官县城为中心,以主人翁的活动为轨迹,绘制出了一幅风云变幻的革命画卷,再现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画面;作者巧妙将地域、人性、政治抱负、革命理想,拟人拟物恰巧结合,以县城风云、金锁夜渡、延安追梦、香山绝义、玉华剿特、陈炉传奇等章节,条理清晰地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同官县非凡向上的历史风云。作品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后,笔者就《同官县》的构思立意、创作背景、作者出版前后的感受,进行了深入的商榷。
王成祥:付老师您作为一名业余作家,又是第一次写长篇,很快就由太白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列入“西风烈”丛书,有什么感想?
付建卿:长篇小说《同官县》在太白出版社的编辑同志的辛勤劳动下出版了,并入选陕西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西风烈”丛书。封面上同官县三个大字古拙苍劲,金锁关的背景图气势雄浑,六十二万字凝聚着厚重的底蕴,这是一部以地域命名的长篇小说,像自己生的孩子一样,很有成就感。
谈起我的创作由衷,不能不说孕育了我文学素养的这方沃土——煤城铜川,我招工到这样,已经生活工作了40多年,和这座城市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里有我的事业、有我的同事、朋友,总想回报这方沃土,所以,在好几年前就有写一部以铜川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回报给我的第二故乡。
而铜川的前身是同官县,它地处黄土高原南缘,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迷人的自然风光、秀丽的人文景观和勤劳朴实的人民。《同官县》这部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我的故事就从上世纪20年代这里所发生的一切开始的。
王成祥:要完成这么一部跨度时间长、故事情节复杂的巨著,当时有把握吗?
付建卿: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又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对文学情有独钟,对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师敬仰有加。文学作品读得多了,认识也随之深刻,便萌发了写小说的念头。这个念头很折磨人,一旦产生便会久久盘桓心间挥之不去,无法释怀。然而,在写什么,怎样写方面却十分茫然。有相当一段时间心情为之抑郁,为之纠结。然而,生活中的事情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奇妙,抑郁、纠结到了极致便会豁然开朗;所谓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的就是这回事吧。
初秋的一天,我伫立于香山寺大殿汉白玉构筑的护拦前,放眼远眺,秦川大地的阔天白云、高山长河、古道莽原尽收眼底,优美的景色开阔了胸怀,写同官县的想法顿生于胸臆间。是啊,同官县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县城,鹞鹰难飞的金锁关、三峰耸翠的香山寺、别有洞天的玉华宫、千年炉火不灭的陈炉镇,还有感天动地的孟姜女传说。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浪花迭起,风云涌动,随手撷取一朵,便会绽放出许多故事花,这是一个出故事的地方。
随后,我便开始了进一步的体验。漫步于老县城的街道,从街头行到街尾,再从街尾行至街头,看那里的日出日落、云聚云散、风起风消,流连于那里的飞檐斗拱、陈墙旧瓦、雕门镂窗、石狮石鼓;聆听那里热闹的叫卖声、嘁嘁喳喳的讨价还价声和鸡的鸣声、狗的吠声、羊的咩声、牛的哞声及骡马的嘶叫声。从心灵上感受、体味、描摹着半个多世纪以前,这片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们生活的场景。
王成祥:从激情到构思再到创作,那才是一个最艰难的过程,你是如何面对的?
付建卿:开弓没有回头箭,认准的事情必须做下去,我很好地处理工作与创作的关系,利用节假日、星期天多次去香山寺听松涛、观山势、赏百草铺陈、察佛堂道场。临玉华川,穿山林、过田野、伫足唐宫遗迹前,思索过往的繁盛和现今的颓败。攀金锁关,登高俯瞰,回味险关峻隘前守关者和闯关者无数次金戈铁马的撕杀呐喊,这声音犹然穿越历史时空,回响在耳畔。瞻姜女祠,仿佛看到一个身着秦装的弱质少妇,臂挽包裹,踽踽独行在旷野的山路间,向长天悲号,对大地呜咽,诉说着自己的苦难命运。上陈炉镇,观山望岭,俯视着这座黄土高原上有着千年炉火不灭历史的古瓷镇,炉火里冒出的团团青烟在树的梢头盘桓,在沟梁的脊顶游走,在层叠的坡岭上弥漫,渐渐消散在广袤、明澈的天幕下。行走在废瓷罐和旧匣钵垒起的蜂窝状的院墙间的巷子里,脚下是碎瓷片铺砌的甬道,会感到过往的历史都凝结在这一堵堵的墙上,凝结在这一条条的路上,走在这里,仿佛走进了瓷器的世界,令人流连忘返。
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再一次震撼着我的心灵;一个也舍不得放弃,一定要把它们全部纳入要写的书中。
王成祥:作品中多处内容要涉及查阅历史档案资料,作为一名业余作家,你是如何收集有价值的资料,拓展创作视野的?
付建卿:在查阅铜川志的时候,延安进入我的视野。延安在同官县的北边,中国革命在那里有十三年的历史,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期间,有许多革命者途经同官县投奔延安,有许多物资也是经过这片土地输向延安,我在工作之余留心积累这方面文字,同时,单位早期有一大批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的老革命,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是铜川人,亲历了军阀割据时期铜川的变迁,讲述当时同官县人民为护送革命者和物资的许多感人故事。这些老革命中,就有不少人直接投奔到延安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着贡献。有这些亲历者、历史的见证人,写起来就很得心应手,所以,这一段历史在书中体现得比较成功。
王成祥:这部巨著长篇涉及到上百人物,在对人物的塑造上,你是如何把握的?
付建卿:时间、空间得到了确定,接下来就是人物和事件的安排。入夜,在我家小客厅的书桌前,在明亮的台灯下,手执中性笔,在稿纸上很郑重地写下了书名——同官县。随之,各色人物仿佛已经等待了许久,迫不及待地要跃上纸面,纷杂的事件也如破堤之水,奔腾呼啸着注入笔端,一发不可收拾。
屈鸿图到同官县当县长,刘师爷怀着敬畏的心情陪着他行走在同官县的青石古道上,绘声绘色地向他讲述着同官县的过往历史:金锁关的关山冷月,玉华宫的盛世衰年,香山寺的晨钟暮鼓,陈炉镇的时代变迁。新四军的旅长谷木林从大别山来了,他要途经同官县北上延安,等待他的是高度机密的任务、惊心动魄的历险和一段难以忘怀的情缘。高二贵、黄河燕来了,引出了县城风云、金锁夜渡、延安追梦、玉华剿特。周书坤从上海来了,引出了香山遇敌出狠手,受伤邂逅柳淑贤;淑贤挟恨追书坤,同官客店遭凶险。柳淑贤出场了,引出了恋人战场失踪迹,恪守诺言为妙义;香山再遇惊旧梦,爱恨情仇袭心头;月夜山前忆往事,有情反被无情误。马家骏来了,引出了陈炉古瓷再现世,推陈出新展新颜;爱妻恨妻两茫茫,瓷像面前悔断肠。张震山出场了,引出了爱妾移情恋旧意,酒后察觉起杀机;金锁关顶放冷枪,洛川沟深夜逃亡。徐一刀登场了,引出了老婆香草活电报,屠夫一刀显绝艺;军营小心说往事,省城投书解难题。
一幕幕的画面,一个个的人物,时而微澜轻荡,时而动魄惊心;时而县城风云接连起,时而金锁夜渡关月寒,时而延安追梦觅新途,时而香山绝义起祸端,时而玉华剿特马蹄疾,时而陈炉传奇书新篇。
当激情澎湃之时,常常通宵达旦,一个章节写下来几乎不用修改;《同官县》终于完成了,历时三年又八个月。
最后,我引用作者在后记中一句虔诚的话,作为这次商讨的结束语:这部作品的写成历经了三年又八个月的时间,她属于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生活奇迹的人民。作者衷心感谢孕育了这部作品的土地和人民,衷心感谢为之诞生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