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田 丰:蓝鲸游戏对准的是青春期“认同危机”

煤炭资讯网 2017/5/18 15:46:45   煤企聚焦

  

  四月份以来,全球媒体不断曝光一个名叫“蓝鲸”游戏,这是一个由俄罗斯一位心理学系大学生发明的死亡游戏。游戏的参与者被鼓励在50天内完成各种任务,包括每天清晨4时20分起床、割伤自己等,最后更会命令参与者结束自己的生命。根据维基百科的统计资料,目前这个游戏至少在十几个国家蔓延并出现了青少年自残或者死亡的案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十多岁的青少年遵从一个看起来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死亡游戏呢?

  现有获得的信息表明,蓝鲸游戏里充满心理陷阱。游戏的管理者会在新成员加入时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必须完成任务、提供身份证信息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通过承诺而获得依从的心理策略,其目的都是通过登门槛效应来构建参与者未来服从更加荒唐行为要求的虚拟情景。然后,在通过更多微妙的情境性因素的控制,角色、规则、符号、共识等,逐步形成参与者的无意识习惯、自我知觉和自我卷入。虽然参与者可能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一些趣味、获得成就感,但这些“爱心炸弹”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从蓝鲸游戏的受害者来看,几乎都是10多岁的青少年,他们思想观念通常都会在这一阶段发生重要转变。青少年在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节点上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再被父母和家人宠爱,体会不被理解和孤独感,而学业和就业上的压力和挫折也会引发他们开始怀疑现实世界充满了冷漠和虚伪。种种的“变故”都让青少年开始质疑父母、怀疑和抵触主流价值观,反而容易接受不良思想的感染。尤其是青少年早期,往往是一个人开始寻找融入群体、顾及个人形象、觉察自我成熟的时期,也是他们第一个具有高度自我意识的“认同危机”时期。他们会有意识的对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和兴趣娱乐进行选择,不断的尝试扮演新的社会角色,以此寻找能够带来社会肯定和心理满足的自我意象。最典型的是在微妙的社会情景和同伴压力下,通过模仿和服从某种特殊的行为来摆脱他们之前稚嫩的自我意象,比如:模仿成人抽烟、打架和化妆等行为。尤其是在蓝鲸游戏中可以看到,他们在语言和行为上的承诺在青少年个人心理上与他们的价值观形成联系之后,其后果是难以控制的,一旦蔓延开来,对青少年群体的伤害也是难以估量的。

  目前“蓝鲸”游戏蔓延的势头已经被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控制,在处理这一虚拟世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当看到“蓝鲸”游戏背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其普遍性在于青春期“认同危机”之下,青少年行为模式选择往往会遵从抵制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规则,偏信于不良文化思想。而特殊性则反应出在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融合的社会背景下,网络不良行为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为广泛,防范的难度也更大。当然,这一现象也引发我们去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互联网社会中青少年青春期迷失的问题。

  客观的讲,“蓝鲸”游戏的出现是一种特别警示,但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青少年发展自身的普遍性规律上入手,重点要解决青春期的认同危机和自我迷失。而解决青春期迷失的问题有很多种路径,结合“蓝鲸”游戏的特点,有五种方式最为关键。一是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必须旗帜鲜明的表达立场,鼓励青少年坚持正确的信念。二是授予必要的知识,当青少年有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时,他们对控制的心理抵制更强,使得青少年个体不会被迫的对情景诱发的不正确行为进行自我归因,走向歧路。三是沟通和预防,家长、学校和社会要相互配合让青少年接触多样化、多种来源的信息,培养起自我识别和自我防御能力。尤其是要反对那种只传授狭隘、被主流文化认可的观念和原则,而对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避而不谈的社会化体系。四是要引导压力转向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方向,多使用青少年叙事者自己的故事来展现他们的世界,激发他们的自我说服能力。五是要净化互联网环境,清除不良社会思想和行为模式的传播源和传播路径,塑造有助于青少年良性发育的互联网空间。

作者:田丰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编 辑:木辛
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