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文学路上的“追梦人” ——记山东能源龙矿集团退休干部田国和

煤炭资讯网 2023/9/17 23:14:43   人物展示
   
      已过耳顺之年的田国和,曾就职于山东能源龙矿集团,先后在一家煤矿担任过经营副总、负责过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现为山东省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龙口市诗词学会会员、龙口市作家协会会员。靠着勤奋与努力,成为一名文学路上的“追梦人”。

 
      田国和先生的文学创作之路,曾受恩师衡景儒先生启蒙影响。1974年初秋,田国和从康村小学到沙北联中读初中,有幸遇到了初中语文老师衡景儒先生,他的老师教学有方,惜才爱才,善于启发引导,这是田国和先生成就今日“文学梦”的开篇。
      衡景儒先生现已年逾古稀。他从教四十多年,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尤其是当年对田国和关爱有加,在田国和成长乃至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老师都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无私的给予鼓励支持和帮助。是其人生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依靠。他与衡景儒先生亦师亦友,从他那里不断获取优秀文化的营养,效仿他做人做事,受益终生。每每想起,甚至提到他的名字,田国和都肃然起敬,心存感激。
      衡景儒先生与田国和的家乡都在山东汶上县,这座小县城如歌曲《小城故事多》所唱: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田国和少小时居住的郭楼镇康村,就落在古运河的东岸,紧依梁山水泊东平湖,与古郕国城郭(现名古城村)为邻。小河环绕绿树成荫地肥水美。这里曾发生或正发生许多有趣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为他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也丰富了他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思维。
      喜欢文字,笔耕不辍,是文学让田国和先生保持了“动力之源”。仅2023年以来,十多万字的诗词、散文、小说等发表在各类报刊、网络媒体和平台,其中诗歌《乡愁》《龙口颂二首》,散文《扬鞭催马运粮忙》《一张奖状的回忆》,短篇小说《嫂子•妻子•恋人》《来兜》,随笔《话说济水》《浅谈宋词》等作品见诸报刊及网站后,受到众多读者的广泛好评。各大网站及报刊如《齐鲁壹点》《莱山风》文化传媒、《中国煤炭新闻网》《中国煤矿安全网》《龙口作家报》《山柳文苑》等媒体先后发表了多篇有质量、有内涵的小说、散文及诗歌,有的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在读者及网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用自己的文学实力,证明了作品的魅力。
      田国和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六十多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生命历程,丰富的人生阅历,让田国和深刻认识并体会到了做人的不易、生存的艰难、生活的困扰。而惟其如此,方能从艰辛困苦生活中,感知到了人生冷暖,自然对世界对社会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与感悟,这些感悟与体会,是他创作的源泉之一。
      思考的多了,那些人生过往中被触碰过心灵细微深处,感动过自己的人与事一脑儿地填满心间。它宛如一串串珍珠镶嵌在田国和的脑海,又仿佛是座座青山耸立在他的心间。这一切,均有鲜活的生命力,呼之欲出。进而自动地萌发出想要写点什么的欲望,以记载或纪念他生命历程中那些难忘的人与事。这是田国和的创作初心与使命。
      田国和的作品中有故乡的田野、河流、小溪;有生活了二十年村庄的袅袅炊烟、朦胧新月;有儿时少时走过的村路田小径;有众多父老乡亲至爱亲朋的影像。文中所记叙的人和事都是记忆画面中信手截取的点点滴滴,自然都是非常平凡,非常质朴非常真切,非常真实非常感人的。龙口作协名誉副主席田业臣评价他的作品:“实实在在叙述童年故事,妙笔生花令人敬佩,为田禾老师点赞”!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龙口作协会员、龙口诗词学会会员、山能集团鲁西公司总机厂的黄克庆说,“每次看到田老师的作品,都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启发,他的作品,给我带来了美好的记忆,有的作品读后令人感动!”烟台龙矿中心医院原办公室主任、龙口诗词学会会员赵国经也评价说:“田国和先生的作品,就是一条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河流,每一朵浪花都在吟唱着故乡大地的乡愁。每一幅作品都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创造的人物形象十分丰满,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视野壮阔、风景朴实的美丽画卷,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特色,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读起来就像随着一条长长的河流一路汹涌澎湃,一直奔向远方。”
      妙笔生花,文如其人。因为田国和知道,写出每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必须用坚持、责任、信心、热爱着这一行,终有一天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在追求文学创作的路上,田国和一直在思考,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怎么构思,怎么写出酣畅淋漓的文章,都是需要去积累,去坚持,去追求,经得起打击,经得起考验,经得起等待。
      作为一名矿山“文学新人”,必须要勤快,脚勤、眼勤、脑勤、笔勤,不断充实自己的“信息库”,要多写、多走、多听、多看、多问,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平时多看电视、多看网络媒体、多观摩学习、善于观察、细心发现问题,积累写作素材,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文学要追求真实性,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才是一则文学创作的开端和基础。这是一种顽强的信念,一种不惊不、平和的心态,一种在尔虞我诈中保持操守的良知。这样,才能在每一篇作品中,展现出一个个鲜活而亲切的故事。
      艺术既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田国和反复告诫自己要以饱满的激情进入创作状态,以爱自然、爱社会的真挚情感,书写好每一句每一字。田国和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显出落落大方的一面,在文学创作的路上,田国和能做到一个“勤”字,人生万难,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再能做到一个“苦”字,不忘初心,以苦做舟,懂得坚持,不怕失败,那人生几乎是所向披靡,这也是他“文学路”所持续追求的。 
      踏平坎坷成大道,万事经过不畏难。田国和先生试图通过认真斟酌推敲使每一篇作品都渐次超越前一篇。他相信勤能补拙,相信厚积薄发、相信天道酬勤。就目前心中积累下的创作素材不可谓不多,许多人物故事跃跃欲试、亦迫不及待地要走进读者视野,抑或是走进读者心中。某种意义上说,田国和先生开始于创作的心路历程,从执笔他与恩师的过往故事开始,用了十天时间创作完成五千字的一篇散文,对于初次握笔写作的新手来说,田国和不知道这个写作时间算长还是算短,实话实说田国和也没有经验,也不好意思问询别人,更不知道该去问谁?其实也真的没有人可以去问。田田和体会到,创作首先缘于激情,以《我与我的恩师》这篇散文而言,创作激情来自其与老师认识以来,近半个世纪所有曾经过往的回忆与感怀中。
      静水流深,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无梦方觉人生短。在文学创作方面,田国和由于勤奋而专精,德行与业务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有时,为了一个句子的完整与准确,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拿不准的字还要查字典核对,力求表达得准确无误。有时,由于在手机上创作,一不小心没有保存作品,就会使其作品“消失”,但他从来不后悔,因为坚持,因为努力,因为不放弃,终究成就了今日之成绩。 


      一代武学宗师、功夫巨星李小龙曾说:“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他所指的正是“空杯心态”。空杯心态是一个管理学概念,象征意义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在文学创作的路上,田国和从来不自满,永远在前行。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田国和的每篇作品,都是经过认真地思索,缜密地构思,严格地组织,精心地编织,卧薪尝胆,呕心沥血而创作完成的作品。读田国和先生的小说,不需要故作高深,也无需附庸风雅,只需要慢慢地品尝,就像邂逅了他乡故知品着一壶陈年佳酿,慢慢地回忆,自由地想象,细细地感悟,轻轻地吟唱。如山一般,阅尽沧海桑田。一个他试图唤回的丰腴充沛的家园,像流水一样静而绵延,却掩饰不住内在的冲击和震撼。这在这个精神家园里,有天真的童年,烂漫的少年,别有风韵的少妇,性格鲜明的老年,他们的命运不同,性格不同,为人处世不同,却都能给人以启迪,让人读后或者厌恶,或者欢欣,或者感叹,或者深思,或者有所受益,或者摒弃些什么,或者吸取些什么。这些都是田国和在创作中所追寻的。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流自心底的情,也有溢于言表的爱,里面的人和事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和思考。娴熟流畅的语言,真挚浓郁的情感,形散实整的文体,生动鲜活的人物,使每一篇小说、每一篇散文作品尽显独特和情趣。像《苦楝树》《乡村记忆》《家乡的皂角树》等小说散文,先后被《齐鲁壹点》《中国煤炭新闻网》《中国煤矿安全网》评为2023年优秀文学作品,受到广大读者及网友的高度赞许。
      田国和先生在文学创作路上,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成功意识,用他那敏锐的目光、文学的情怀、细腻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历史风情画卷、一幅现代生活的美好诗篇,这里有天真的童年、美妙的青春、也有坎坷的中年、幸福的晚年,这些画面,有火热的激情,似水的柔情,也有淡淡的哀愁、深深的怀念和真挚的感情。
      退休后的田国和,从激情走向淡泊,从执着走向淡然,从平凡中走向理智,始终满怀大爱,追寻着“文学梦”,对土地无限眷恋,对故乡充满思念,对各式各样的人物充满理解与同情,对大自然充满柔情,对流逝的岁月饱含真情,一滴滴汗水浸透纸张,一行行泪水洒满书卷,他把自己的爱与恨,情与仇,全部播撒在文学的大地上。
      真正的作家,总是满怀深情,始终关注着身边人物的命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悲悯情怀,去抒写,去倾诉,去鞭笞,去警醒。田国和先生用自己的笔,表达了自己的心,抒发着自己的感情。他没有辜负故土乡亲的期望,没有忘记恩师的教诲,没有忘记自己肩上的使命,善于去发现“创作点”,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生活的美好,从而写出最真实的、最受读者喜欢的文学作品。
      春雨细无声,红日满乾坤。当文学作品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动力时,相信田国和先生将在每一天里迎着朝霞,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网记者:白晓光      编 辑:一鸣
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