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白晓光:博观约取 春潮在望——龙口作家协会副主席耿怀先生的文学之旅

煤炭资讯网 2024/3/19 9:55:16   散文

  
  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宁静的月夜,是耿怀先生刻骨铭心的日子。当他怀揣一纸文凭,叩别河南陈洲故乡时,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熟睡在院里那棵老榆树下,一只手搂着两个盖着被单的孙子,另一手滑落在凉床沿,似乎像要抓起掉在地上的那只破芭蕉扇。当时,耿怀先生来不及告诉在城里教书的父亲,自己将远离家乡,他与妻子约定,奔向新的城市,谁也不能回头,谁也不能出声。在天还没有亮时,急匆匆来到十多公里外的县城汽车站,在汽车开出的那一刻,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他与妻子相拥而泣,失声痛哭。故乡的淮湖,成了三十多年的记忆。

  从少不更事到烛读中年,从无知无畏到成熟成长,耿怀把坎坷和不幸装进行囊,一路坚强地行走,在烟台在龙口,踏寻诗与远方。

  耿怀先生说:“我感谢龙口这片神奇的土地,让我扎下了根,静下了心,学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我更感谢龙口作协主席高润光先生的鼓励与支持,感谢高主席率领的龙口作协,打造出了江北第一“文学圣地”之美誉,更感谢高主席为龙口市、为山东省打造出了第一部乡村振兴的电影《乡村里的都市》,同时,感谢龙口作协的各位同仁,是他们的鼓励与支持,让我感受到了第二故乡的美好。

  1962年,耿怀出生于河南郑州,1989年从河南来到了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的烟台地区工作,先后跑销售、做文员、装卸车、加夜班,苦过累过,后在龙口生活了三十多年,。在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先后加入中国诗词协会、山东作家协会、山东散文学会、烟台作家协会,目前是龙口作家协会副主席、《龙口作家》杂志、《龙口作家报》副主编。在《烟台日报》《乡音》杂志、《南山报》《今日龙口》报等征文中获得奖励。2019年10月,在烟台参加市工商联河南商会企业家年会上,以“诗歌在企业文化运行中的实践”为题,发表文化专述,受到山东、河南两地企业家的好评。出版了《耿怀诗文选》《春潮在望》两部诗文作品集,并于2023年被山东省图书馆收藏。这两部作品,饱含了耿怀先生对第二故乡----龙口三十年的感恩故事,也诠释了一名作家的“鲁豫之约“


  笔尖绘美好心大容天下

  耿怀先生曾说,我热爱龙口,热爱这片培养了我的土地。我赞美龙口,赞美这方勤劳善良的人民。我从河南来龙口虽然有三十多年光阴,但我自认为自己仍是龙口“新人”。

  在文学路上,耿怀先生坚持博观约取,春潮在望,用自己满怀深情的笔,记下了生活的美好瞬间!作为一名作家,耿怀领悟到:再大的心,也会装不下世间小事;再小的心,也可装得下世间大事。困扰生活和事业的人和事很多,把存在的人和事,始终看作一个个过程,看智慧的人善于渐渐释怀,一切终将随风过去,这是他创作的源泉。因为耿怀先生知道,生活不是一张张旧的老照片,而是不同的经历而性格各异。在作家耿怀敏锐的目光透视下,我们得以窥视到生活的意义。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生有朝阳,也有夕阳。从地球的另一边看,西边渐渐下山的夕阳正是东方冉冉升起的朝阳,因此,黄昏也是新的起点。如今已退休的他,虽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能和写作交朋友真是一种缘分,使他感到格外的熟悉、亲切、自在和温暖。耿怀先生深深体会到读书写作能让人达到冰清玉洁的境界,读书写作能让人通晓事理,读书写作能让人青春焕发,读书写作能让人返老还童,读书写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的生活因读书写作而活得精彩。

  中国作家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杨书清说:”耿怀的诗文,一芽知春,一叶知秋,在春花与秋实中,足见他的本领与众不同。他的《春潮在望》一书,记录了一个河南人在山东龙口跋涉生存之感悟,表现了耿怀走一处、写一处,写给亲人,写给朋友,写给故乡的感怀,通过人与事,让我们认识到一个纯朴、豪爽、仁厚、真诚、有情有意的耿怀。

  杨书清说,世上有两种人最可交:一是当你最困难时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另一个就是当你去世后能到你的墓地上的人。耿怀就是这种人,他说到了,写到了,也做到了,令人称赞!


  作家,这是一个让人心揣着敬畏和仰慕的名字。幼时,作家的概念,在耿怀先生的理解中就是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一个人想成为作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经得起繁华,耐得住寂寞,扛得住打击,抵得住诱惑,几经沉浮,痴迷于写作。当累到一定的时候,大悲大喜,大起大落过后,生命的浮华丽影去掉了,文学的基因才能成形,才让你有机会做一个合格的作家。成为了作家,你的文化底蕴就要更加的磅礴、更加有内涵,有思想,有激情。耿怀就是这样的人。

  纵经苦难千般,心清如水;且任炎凉半世,诗如春。《龙口论坛》文友王学玉曾经在《我心中的耿怀》一文中写道:他的心就像一团火,温暖着身边的人,就像及时雨滋润我们的心灵。他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亲人。在这个茫茫的人海世界上若要赢得别人尊重,就必须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生活里,耿怀为了让自己的文章有更高的文学素养,他欣然接受来到身边的万事万物,珍惜每一个缘分;他潜心修炼,打磨不一样的人生,铸造不平凡的文章。他认为,写好文章,是他每一次的使命,他无不时刻提醒自己要沉淀下来,就像一颗沙子那样沉淀,直到狂风到来,才去彻底咆哮。于是,他开始了与时间赛跑,并幻想在无声无息的瞬间,将自己融入更大的、更有激情的文学天地之中,去酝酿出惊世之作。

  耿怀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写道:假如飘忽的岁月可以骑行,假如无形的日子可以随心所欲,你,将如何安顿那一季又一季纷至沓来的春秋?如果真的有那一刻,我想我的眼泪会像泉水般地去喷涌;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刻,我想我的生命之花也会在寒冬里瞬间绽放;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刻,我想……

  耿怀爱写作、爱文学,他自称没有在文学上有大的建树,但他并不后悔爱上文学,反而更加坚持自己与文学不离不弃的特殊情缘,因为他理解,文学的殿堂,是一个温情而又充满欲望的家园。龙口作家协会这片文学的沃土上,如果一名作家有了对生命全景的观照与悲悯,必然会有如此的深度、如此的诗意,欲望使人奋发,使人痛苦;欲望停止却又使人感到无聊。这个世界是温暖的,因为隐藏着那么多情爱;这个世界是布满绳索的,因为它充满了飞翔的热望却又被紧紧拽回。

  在耿怀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一股对文字、文学的热爱。有人说写作是作者对某种欲望的表达和延伸,而好的作品则是作者的某种修行和磨砺。所以耿怀辛辛苦苦地在生活中搜取写作的灵感,撰写了不少生活中的孤独与落寞,为的就是安慰自己的心灵,勾起自己的魂魄。

  《春潮在望》120篇作品,我们看到了面朝大海,春花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感受到了龙口人的生活是健康自然的,与宇宙是同步调的。耿怀说:“虽然我如苔花渺小,但是我也要学牡丹盛开。”很多时候我都在追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应该追求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但当我回想人生的道路时,却发现其实我已经遇到了很多贵人。他们或是在我的人生中惊鸿一过,或是一直相携前行,又或是同行一段又各自分开,但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我的生活与工作的选择做出了影响

  “你在我的心里永远是故乡,你曾为我独自守候并沉默等待”这是歌手许巍的“故乡”,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耿怀先生说,说到故乡,提笔写来,总是有些许沉重,它囊括了太多人的青春记忆,儿时的我们可能终日与它为伴,然则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离开了故乡,如“夸父追日”般追逐我们心中的理想,再见之时,恍惚如多年。成长中的我们曾经梦想着能够仗剑走天涯,曾经拼尽了全力离开了故乡,如今竟演变成了日日夜夜的盼望,虽然那里没有高楼林立,却有着日夜思念的家;虽然没有霓虹闪烁,却有家里永远为你留下的温馨的灯光;虽然那里没有人山人海,但那里有日夜思念的父母家人,有着人心扉的袅袅炊烟。

  故乡情缘,难以忘怀。每次的午夜梦回之时,耿怀先生总是会一次次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那个曾经生他养他的地方。那个只有在儿时的记忆中出现的画面,无论这一生走到哪里,都注定无时无刻地会被一个地方所牵绊着,永远刻在心里,一直凝固在屋顶。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离故乡越来越远;为了生活,为了梦想,背井离乡,踏上遥远的征途;故乡的风景逐渐模糊,故乡的人事逐渐淡忘。我们在这陌生的城市里拼搏,奋斗,渐渐地融入了这个新的环境。


  恩师情难忘励志永前行

  梅经风雨香欲裂,人到无求品自高。2023年3月19日,天空飘着蒙蒙细雨,阴冷的风刮个不停。此时,耿怀正站在豫东大地齐膝深的麦田里,指挥着吊车给爷爷立碑,忽然手机的响铃打断了他的忙碌,文友来电,安家正教授于今日凌晨仙逝,他的心咯噔一下,好像被什么震动了。

  耿怀说,难以忘怀的记忆,过往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现在他的脑海。有幸结识安家正教授是在二十年前龙口东莱文学社的年会上,身为社长的耿怀带头捐款编辑出版了《东莱诗文选》。记得那一天,安教授是参加龙口其他活动后特意赶来参会的。他翻看了厚厚的《东莱诗文选》,大加赞赏并答应给第二辑《东莱诗文选》作序,得到了文学大家的认可,在场的文友倍受鼓舞,也使龙口东莱文学社的成长壮大有了专家的支持和文学理论上的保证。

  龙口东莱文学社是由一群老干部、退休人员自发组织的一个民间文学团队。在既无资金、也无赞助、更无社会认可的情况下,编辑出版《东莱诗文选》,只是内部交流,尚无书号,而安教授著作等身,只赠不售,名震文坛,让我们感受到了“知名作家”的风采。

  次年,当第二辑《东莱诗文选》着手编辑时,耿怀专门到烟台教育学院安教授那简陋的书房内,取回序言:“认真做下去”。该书付梓后,得到了龙口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认可和赞许,同时也调动了文学社成员的创作热情。会员中先后有姜培祯老师的小说《山情海韵》、王淑芹老师的散文《岁月如歌》、解连德老师的《雪梅堂联选》以及耿怀先生的《春潮在望》诗集接连问世和出版。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的龙口东莱文学社经过20多年的成长,各方面的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知名度与美誉度在不断提升,这些成绩与安教授的鼓励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名来龙口创业的河南人,业务曾遭个别同行排挤,文学社的工作也是阻力重重,有人还给安教授写了所谓的“告状信”。安教授得知这些情况后,笑着告诉耿怀:咽下荣辱,坚定内心,以良善行世,不计较得失,让去虚名又如何?要一百万干什么?至今想起、震耳发聩,受用终生。

  耿怀说,承蒙岁月不弃,赐我与安教授相遇;感恩时光厚爱,赏我与您----安教授同行。因为安教授的鼓励,让我执着前行;因为安教授的支持,使我超越自己。我愿做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我愿做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我要让我的灵魂唤醒众多的灵魂。


  文学之路对于耿怀而言,就是“喜欢”。他对文字的喜欢是最直接的。汉文字就是一个个的方块,怎么组合它们,如何取舍,如何运用,是能展现一个人写作方面能力的。耿怀认为,文字的能力是一位作家写作能力的展现,如果文字的表现力不强,那位作家的能力也是虚弱的。有些人可能不注重文字的锤炼,但就我而言,看一篇文章好坏,首先要看这篇文章文字的魅力如何,如果文字苍白无力、毫无美感,那与读者的共鸣从何谈起?对文字尊重的态度,是作家首先应具备的。

  人生不过几十载,似长却非短,在这条翻涌的长河里,有些东西我们触不可及,但心可以互相共振,或许频率不同,或许力道不足,或许方向相反,但心与心之间的联系却始终紧密,微弱却沉稳有力,久久不息,斗转星移,潮起潮落。在安教授的激励下,耿怀先生用激情睿智与汗水,在龙口作协这个领域,透视出了无怨无悔的内心世界。

  耿怀先生用他那敏锐的目光、慈悲的情怀、细腻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历史风情卷,这里有天真的童年,美妙的青春,也有坎坷的遭遇,多舛的命运,火热的激情,似水的柔情,也有淡淡的哀愁、深深的怀念和真挚的感情。

  从激情走向淡泊,从执着走向淡然,从盲从走向理智,耿怀先生始终满怀大爱,对土地无限眷恋,对故乡充满思念,对各式各样的人物充满理解与同情,对大自然充满柔情,对流逝的岁月饱含真情。一滴滴汗水浸透纸张,一行行泪水洒满书卷,他把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全部播撒在文学的大地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要实现自己的诗意人生。

  鲁迅先生说:“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要我感谢的人”。耿怀先生说,我感恩我的第二故乡龙口,是这座城市接纳了我,让我成为您的一员。三十多个春夏秋冬,耿怀先生把青春、爱献给了龙口,龙口也以一个母亲的胸怀抚育了他成长,由一名年轻的大学生成为一名文学战线上的追求者。如今,在美丽的第二故乡,我们不用问路,就能顺畅地找到故乡,找到陪伴儿时的记忆,找到那些流淌不尽的浓浓乡情。因为我们的“根”永远在“鲁豫之中”。从这个春天起,愿我们守住自己的节奏,保持初心,在魅力之城、好人之城不慌不忙地成长,泰然自若地生活。

    本网记者:山东龙口作家协会 白晓光      编 辑:一鸣
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