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文字记者如何用好相机

煤炭资讯网 2008-7-17 10:19:03    领导访谈
    新华社摄影部发稿中心主任丁玫:记者要拍最能说明新闻的照片,对新闻有形象表现的照片。这要求文字记者选择什么是新闻事件中的重要瞬间,将重要人物放在画面里。

    文字记者可能遇到的拍摄题材常见的有突发事件、会议新闻,还有调研类新闻,通常这些新闻发生时,文字记者会赶赴现场,并且也需要能够拍摄配合文字的照片。

    如何拍摄突发事件

    记者:拍摄突发事件有什么要求?

    丁玫:记者得抓住新闻事件中高潮的环节。譬如火灾,最好能拍摄到火焰。如果抓不到高潮典型瞬间,那照片冲击力就小很多。

    记者:有的记者赶到突发事件现场时,事情已经过去了,怎么办?

    丁玫:一旦错过新闻最重要的环节,那就要去寻找现场中曾经有人活动过的痕迹。比如,错过车祸的第一现场,出现这种情况,国外记者会在一片狼藉的现场寻找当事人留下的东西,如一些玩具、一本书。

    记者:这可能是入门记者的基本思路,不常拍摄的文字记者可以遵循。

    丁玫:对。在现场要尽可能拍到体现灾难发生前、发生后的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对比联系的细节。譬如玩具,说明有孩子活动过;有书,说明有学生,至少是喜欢读书的人。细节交待背景。

    记者:图片编辑签发照片时,是否特别要求照片中一定要有人物?

    丁玫:不一定。但与新闻事件有关的人物还是最好要有,不过有时候,拍摄现场可能已经没有人了,或者人物不是与新闻直接相关,那就不必强求。

    另外,在某地拍摄事件性新闻时,最好能带上当地标志性物体以明确交待环境,如标志性建筑。不久前北京举行的马拉松比赛,记者选择运动员跑过天安门的刹那拍摄。天安门、运动员,画面对事件交代的比较清楚,读者不用看图片说明就大概知道是什么事情。

  如何拍摄会议

    记者:文字记者拍会议有什么最基本的要求?

    丁玫:起码要有一张会场的大场景交代,拍整个会场的场面,并带上会标。需要中景,比如主席台上靠中间的那些人。最后要有特写,主要发言的人拍得突出一点。特写也要带上一些周边景物的描写。如果只是一般性会议,不要把发言人拍得太过突出,要将人物融入现场环境中。

    如果画面中有很多人,最重要的人应该出现在画面中最重要的地方。

    记者:会议新闻如何拍摄出比较活泼的东西?

    丁玫:会议新闻出彩其实不在开会过程中的场景,那样的话,活动主体缺乏变化。有经验的记者就在会前、会后寻找机会。大家在入座时会握手、拥抱、寒暄,结束时也有交流。老摄影记者就专等这样的机会,等大家比较放松时候抓些比较轻松的东西。一旦开会,大家都按序就坐,不容易抓到生动的东西。

  如何处理调研类题材

    记者:文字记者怎么拍调研类题材?

    丁玫:这种有点类似摄影记者的专题照片。以对某个村子的调研报道为例,拍摄跟写文章道理一样,需有面有点。假设这组照片需5张左右,首先要有一个大面上的东西。还要涉及不同地方,比如这个村子的教育情况、经济情况等,这就是细节体现。

    记者:怎么从大面上展开?

    丁玫:首先要有个村子基本风貌的照片,选择一个场面相对大点的地方,来表示你要说这个村子好还是不好。最好选能说明这个村子特点的场景,说明这个村子与其他村子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一个村子有一面很特色的大墙,上面也许有标语,也可能是雕刻。

  记者:如何去表现村子的教育情况这样的细节?

    丁玫:要表现教育起码要去学校,或者村子的文化活动室。主要是记者得到村子里自己去看,去找一些东西,发现新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拍摄这样一组专题照片,千万不要让同样的人或者物在5张照片上都出现,比如有个人比较活跃,你5张上都有他,这组片子就很难发出来。严格来说,同样的元素最好不要出现两次以上。

    记者:如果派高水平摄影记者来拍这组专题,有什么要求?

    丁玫:那就不只是要发现新的东西,还会要求拍摄角度有变化。记者都希望拍出点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记者:文字记者做深度报道,要求有独特的眼光和观察方法。这一点如果体现在摄影上,如何把自己的东西体现出来?

    丁玫:这个需要记者对摄影长时间钻研积累。没有功力,一些好的想法到了现场也不可能短时间拿出来。

    与摄影记者同台竞技,如何应对

    记者:某种情况下,文字记者要同其他摄影记者一起拍摄,如何处理呢?

    丁玫:文字记者因为对摄影不熟悉,所以看见别的摄影记者拍时,他也会跟着拍。但最好不要跟着摄影记者扎堆,不跟风拍摄;文字记者与专业摄影记者站一起拍,肯定拍不过他们,无论是技术还是机器都略逊一筹。如果选择与专业摄影记者不一样的角度,或许能捡个“漏”。

    当时新华社有个驻非洲的文字记者,拍摄某位领导人与刚果(布)的民间艺人交流的照片,他根据判断觉得领导会与这些艺人交流,就早早在那里等着交流场面;而专业摄影记者们却一直追着领导拍摄,错过了这个角度,没有抓拍到交流的瞬间。文字记者拍摄需要结合自身优势,最好事先对新闻事件的发生有预判,蹲点拍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来源:新华网      编 辑:晓岚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