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我的黑夜比白天多”——记者井下400米体验矿工生活

煤炭资讯网 2011-10-18 20:29:11    头条

      新华网太原10月18日电(记者王菲菲)十月,塞北大同已是秋风瑟瑟。位于大同西北边的燕子山矿显得格外清冷。

      10月13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山西大同煤矿集团燕子山矿,下到地下400米,体验一线矿工的生活。

      下井之前,先要全副武装:秋衣秋裤、棉衣棉裤、工服外套,棉袜子、长筒雨靴、白毛巾、头盔、自救器和矿灯,一样都不能少。穿戴好之后,记者俨然成了一个包裹严实臃肿的粽子。

      安全检查完毕,可以下矿!乘着井下“电梯”——罐笼,记者将直达地下200米处。罐笼内,灯光昏暗,风在耳边嗖嗖作响。井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记者既期待,又有些紧张。

      下了罐笼,一个干净明亮的100米文化长廊展现在眼前。这哪里是矿井,分明就是都市地铁站嘛。随行的工作人员却告诉记者,这里离工作面还早着呢。

      接下来,换乘“小火车”,车厢内放着舒缓的音乐,伴着车轮叩击铁轨哐当哐当的声响,走了近半个小时。

    “小火车”停在了一处斜坡附近,要改坐“猴儿车”下井。这种车类似于单人缆车,人坐上去就像只猴子趴在树枝上。在工作人员帮助下,记者坐上“猴儿车”向斜坡深处滑去。一路上,不断遇到下了夜班的矿工。他们全身漆黑,垂着头趴在“猴儿车”上,看上去很疲倦。

      下了“猴儿车”,再乘防爆胶轮汽车,一路行进3000多米。下车后,穿过风门,巷道墙壁不再是普通的岩石,而变成了乌黑发亮的原煤。煤层切面用防坍塌的支护工具固定,中间有一截还吊满了水袋,用来防爆灭火。

      继续前行,巷道越来越黑,风量也开始减少,不时有零星的水滴溅落在身上。越往里走越热,脖子后背都开始出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井下阴冷,必须要穿棉衣,但越往工作面走又会越热,步行尚且如此,更何况矿工们还要工作,因此他们的衣服总是潮湿的。

      在铺满黑色原煤的巷道里又走了近20分钟,才来到采煤工作面。呈现在记者眼前的不是一群煤矿工人拿着铁锹热火朝天挖煤的景象,而是几十台液压支架一字排开,装有螺旋齿的割煤机在随时候命。

      在支架后面,记者看到了综采三队的班组长王茂雄。只见他满脸是黑,眼睛里布满了血丝。王茂雄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6年。“刚下井的时候也很害怕,后来慢慢习惯了。我们燕子山矿安全生产抓得紧,只要不违规操作一般不会有问题;生产条件也比以前改善了很多,尤其是煤尘治理,现在脸上身上可比以前干净多了。”他说。

      王茂雄上的是早班,早上7点下井,晚上7点上井。12个小时,就在这黑暗中与机器和煤炭为伴。“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下井了,晚上太阳落了才上去,有首歌唱得好,‘我的黑夜比白天多’。”王茂雄憨厚地笑笑,露出了一口白牙。

      听说前几年燕子山矿也曾组织矿工家属来井下参观,那些女人们一到井下就哭了,并非害怕,而是心疼。看到全身漆黑的矿工,她们甚至认不出哪个是自己的丈夫。这几年,燕子山矿的井下安全设施和机械化程度都有了很大提高,去年她们又来时,才宽心不少。

      沿着工作面往出走,空间越来越狭窄,有时候甚至得猫着腰才能通过。巷道里的风越来越大,裹着潮湿棉衣的身体不禁瑟瑟发抖。

      中午12点,坐着罐笼,记者升井了。外面暖阳普照,金黄的树叶落了一地。而那些在地下深处默默工作的矿工们却看不到这番景象,迎接他们的将是燕子山的晚霞。



来源:新华网      编 辑:一帆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