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新闻发布制度”下的媒体应对

煤炭资讯网 2011-10-6 9:28:35    写作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20091229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将是2010年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前只在外交领域实行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定期、不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在党和政府积极倡导、稳健推动下,目前已经普及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群组织;在最早实行的广东等地的大中城市,甚至街道和社区也配备了兼职新闻发言人。

  那么对媒体而言,如何应对新闻发布制度、尤其是怎样做好发布会的采访、写作、编辑、策划?

既听且看更要问

  综观目前各级、各类由新闻发言人主持的新闻发布会,从发布内容看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事件通报: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由权威部门进行情况说明、披露事件的过程和细节、以及处理意见和进程;回答记者提出的有关问题、对一些坊间传闻予以澄清。此类发布主要涵盖:突发事件、灾难事故、工程进展、重大活动等。

  2.信息发布:由政府机构或权威部门通报老百姓关注的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相关的重要信息,或对于相关信息进行说明,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费、税,涉及面较大、需要众所周知的相关事项,产业及企业的重大变更等。

  3.观点表态:主要是指权威部门对一些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新闻和信息的解读,以及权威人士的意见和看法等。

  一般来说,事件通报类居多,信息发布类次之,观点表态类不多见。但大型新闻发布会,也可能同时包括上述三方面内容。

  新闻发布会制度对于媒体的最大益处是,给众多新闻单位一个公平、公开、透明的采访机会,节省采访时间和人力、物力成本;尤其是这种“送上门”的新闻获取模式,改变了过去记者“找米下锅”“找饭吃”的局面,深受媒体欢迎。

  但需要提醒的是,记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参加发布会的记者绝不能只带着眼睛看通稿,只带着耳朵听新闻发言人讲话;其实,新闻发布会现场也是采访现场,或者说是更权威、更重要、更需要机智的采访现场。

  在报道新闻发布会方面,纸质媒体和视频媒体有很大区别。电视、网络报道往往需要全程、全部和现场式报道或实时直播,尤其是牵涉外交方面的国家立场和态度,更是如此。

  但对于专业属性不同、区域定位不同、目标读者不同的平面媒体,在同一新闻发布会上抓取的新闻允许有选择、多样化。因此,记者应根据自家媒体的特色和报道需要,在现场更有效地捕捉新闻素材,不失时机、有的放矢地提问。

  新闻发布会大多都是由“情况通报”和“记者提问”两个部分组成;有的还当场发放通报内容和资料,因此,发布的内容部分,参会记者“听”和“看”的机会均等;但结果有可能很不同,用心的记者会十分关注新闻发布会现场的气氛,以及发言人的姿态、表情、语气乃至手势;有时读者更关注这些非“发布内容”之外的即席“写生”,一旦写入新闻,可以起到烘托气氛、还原现场的作用。

   记者水平高低尤其表现在“问”上,即:“问什么”和“怎样问”。只有想明白需要“抓什么”,记者才能知道问什么和怎样问。只听不问等于放弃机会,不着边际地提问是浪费时间。

精心制作显其要

  有时,一些媒体在报道“发布会新闻”时有言必录,材料照搬,通篇是排列工整的“记者问”“发言人答”。那么,媒体需要报道的究竟是“新闻发布会”,还是发布会提供的新闻?答案显然是后者。

  这便牵涉到怎样抓新闻、如何写好发布类新闻。一般来说一次新闻发布会大多围绕一个方面。但同一方面的内容也有轻、重、缓、急的区别;这个区别并不是发言人确定的,而是不同媒体根据报道视点和角度,由记者在发布会现场、编辑在后期制作中,自行选定。

  仅以平面媒体为例,不妨借鉴摄影方面的术语,来描述一下不同报道方式的“效果图”:

  照搬材料的“发布会”新闻,好比鸟瞰式全景图,什么都有,样样都细,究竟新闻在哪里,则需要读者自己去找;

  有选择的新闻发布会报道,像中景照片,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打量新闻样貌;

  突出主题和重点的报道,推向读者的则是大特写,作为有经验的媒体从业者,已经去繁就简、抓住要害,将新闻发布会上获取最重要的新闻要素,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

  为表述方便,这里不妨将春节前夕,南方各大报重点报道的“中丹两国科学家破解古人类基因组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详见212日各报),虚拟成一个新闻发布会的不同报道样本—

  昨日,中丹基因组联合研究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在古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据新闻发言人介绍,他们这项研究成果的论文,日前被刊登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自然》杂志上。

  新闻发言人称,这一成果显示,4000年前黄种人就已迁徙到美洲。

  接下来便是新闻发言人依次发布的相关内容。应该说,有关这次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这篇报道几乎一网打尽。但平铺直叙的报道既看不出新闻重点和特色,也不可能调动读者阅读兴趣。当然,比起那些“新闻发言人:各位下午好!今天向大家通报一个……”以及“记者:请问发言人……”的直录式报道,这已经前进一大步。

  4000年前一个秃顶老头仅存的几根头发,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古人类的重大秘密:早在印第安人出现以前,最早生存在美洲的人种,是从东亚经西伯利亚迁徙而来的亚洲人。

  中丹两个科学家通过破解古人类基因组获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被刊登在全球最权威的《自然》杂志上。这是记者在昨日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消息。

  应该说中国科学家的论文上《自然》杂志是新闻,中丹科学家联合攻克难题也是新闻,而且都是新闻发言人发布的内容;但如果把这两条内容,与这一科研成果揭示的现象本身比较,哪一个更吸引读者?上面这篇新闻报道,抓住的问题可能更中新闻要害,也是读者更有兴趣了解的。

  而另一家都市类报纸,将新闻发布会上展示的,经考古、科研、基因排序复制的古人类图像,直接以大特写照片的方式刊登在封面导读版,旁边大字号表明:

  这个黄种人最早到美洲!

   —深圳“华大基因”联合丹麦科学家破解了4000年前古人类基因组。

  数据显示,在印第安人来到美洲之前,更有一批黄种人从亚洲经西伯利亚迁徙到此。该成果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在211日的《自然》杂志上发表。

  形象,生动,醒目,如此突出处理,怎能不吸引读者眼球?同样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获取同样的新闻资源,不同报纸、不同记者采写方法、不同编辑处理手法,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新闻差异和阅读效果。

  其实,应对新闻发布会的报道原则,无异于对待正常新闻的选择、采编原则:择“要”撷“新”。但具体方法大致可以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

  1.把最重要、最新奇的内容直接以新闻的样貌、而不是以某某讲话的方式写进导语,然后说明出处—新闻发布会。把次要和辅助内容,以新闻重要性、可读性逻辑层次,依次写进新闻主体,没价值的内容要毫不手软地删除。

  2.同一个发布会既可以“聚焦式”地突出重点,也可以“散点透视”地分开表述,特别是事件类、信息发布类的发布会,完全可以一“会”多“稿”,分开成稿、各有标题、一目了然。

  但不管哪种写法,都必须标明新闻源是新闻发布会,有时还要标明新闻发言人姓名,这既出于新闻安全的考虑,也能增加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前因”“后果”做关联

  要获取更多新闻资源,记者就不能只盯发布会,更大的功课还要在会外做。

  新闻发言人担当着辖属和职责范围内“全天候”新闻发布任务。因此,可以把新闻发言人看成单位和部门与媒体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

  与新闻发言人交朋友,是跑线记者一大任务,也是媒体“借桥过河”的捷径。事实证明,哪怕仅指新闻发布会,只要记者早到一会儿,提前给发言人打个招呼,提问机会就可能比别人多;晚走一步补充问几句,就可能抓到别的媒体没有捕捉到的独家。记者平时更要加强与发言人的联系,以便及时获得新闻线索,争取新闻报道主动权和主导权。

  定期、不定期的“新闻发布会”一般都有特定背景和具体指向,很多正是读者期待的。在一个特定时候,什么部门将要举行什么样的发布会,本身就是新闻,国外媒体经常刊发此类预报消息,以提醒读者关注。

  要想把一次新闻发布会的相关新闻做得丰满,还要在发布会的“前因”“后果”上做文章。在这方面编辑要有独到眼光和整合、策划的能力。最常用到的方法是,发布会之前先将有关发布会的相关新闻提前做,待到新闻发布会举行,便可以把发布内容的报道,作为已经见报新闻的后续报道,或权威部门的权威说法和解读。

  如果来不及做提前报道,在发布会新闻见报的同时,编辑最好配发一些相关“新闻链接”、相关专家解读、或者短评,让读者更清楚发布新闻背景和原因。

  “追踪报道”已经是各路媒体驾轻就熟的操作套路,但更多是对事件类新闻的追踪,而对于“发布会”类新闻,往往是“一锤子”买卖,发布,见报,也便过去了。事实上新闻发布会、尤其是信息通报类、观点表态类发布会,对已经报道的发布内容的追踪,其中包括进展情况、结果如何,读者也迫切需要知道,当然更应是媒体关注的。有经验的编辑和记者,绝不会轻易放过新闻发布的“前因”和“后果”。(作者徐世访,《深圳商报》编务总监)



来源:中国记者      编 辑:一帆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