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中国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之路——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的实践与经验

煤炭资讯网 2011-11-18 11:13:51    论文、言论

  ■编者按
  
  我国“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导向为我国发展绿色经济提供了有利契机,发展绿色经济需要构建节约、高效、清洁的能源支持系统,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面临的各类制约,决定了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清洁和可持续利用依然是当前构建我国可持续能源体系的首要任务。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位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是国家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稀有保护性开采煤田之一,是一个拥有7万职工、12个生产煤矿、年产1200万吨原煤的特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常年持续不断的实践,其在煤炭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创造了在全国煤层最薄、开采难度最大的矿区实现高回收率的奇迹,其回收率排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为此,本报今日特刊发专题报道《中国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之路——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的实践与经验》,在分析当前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详细梳理和总结了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提高煤炭资源开采利用效率的实践经验,并分析了推广这些经验的可行性。报告特别从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关注了七台河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制定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应对煤炭枯竭带来的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利用势在必行
  
  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年间,由于我国经济持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对煤炭的需求量剧增。我国煤炭产量从2000年的10.70亿吨成倍增长到2009年的30.5亿吨,10年间煤炭总产量高达202亿吨,与前20年的总产量相当。而同期世界煤炭第二生产大国美国的煤炭年产量则在10亿—12亿吨之间徘徊。在世界煤炭产、销量排名前10的国家中,我国煤炭产、销量分别是其余9个国家产、销总量的0.99倍和1.2倍。未来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以煤为主的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新的经济形势下,在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应成为我国煤炭产业科学发展的核心之一,也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我国94户重点煤炭企业,绝大多数处于“中老年期”,“百岁老人”多达24家,占总数的25.5%,开采年限最长的矿井已有130多年的历史。这些历史悠久的企业发展至今,很多已经历了部分矿井的破产重组,也有一些甚至是企业整体破产重组。同时,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其中煤炭城市63个。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和2009年分两批公布了共44个资源枯竭城市,其中煤炭资源枯竭城市24个。63个煤炭城市占全国城市总数的约10%,24个煤炭枯竭城市占煤炭城市的38.1%。煤炭资源枯竭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十分尖锐。
  
  若要改变“矿竭城衰”路径,延长企业和城市生命周期,关键在于突破原有发展模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转型,即调整单一的以煤炭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选择和发展接替煤业的非煤产业,实现非煤业与煤业并重,甚至非煤业完全取代煤业成为企业新的支柱产业。但无论如何转型,煤业始终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首先,发展接替产业需要雄厚资本的支持,煤炭生产的效益能够为转型提供稳定的资金流。其次,煤业的平稳运行是煤企和煤炭城市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煤炭企业从业人数众多,一家大中型煤炭企业员工人数从几千到十几万不等,最多可达几十万。如果加上与煤炭企业相关的其他企业员工数,以及所有员工的同城亲属,一座煤炭城市中从事煤业和与煤业相关的居民总数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一旦煤业破产,这些单一技能的职工所组成的失业大军将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强烈震动。再次,煤业是接替产业的产业基础。历史悠久的煤炭企业其核心能力在于煤炭生产主业,在完全脱离煤炭的领域发展不具优势,因此选择的接替产业往往与煤炭生产相关、相近。可见,煤企的转型决不能等到煤炭资源枯竭时进行,不论继续依托煤炭主业还是发展接替产业,煤企的可持续发展绝对离不开煤炭资源的保障。通过资源高效利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不仅是生存问题,还涉及到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方面,我国复杂条件下的采煤技术和管理水平处于世界前列,洁净煤技术不断突破,但整体看,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我国煤炭开采仍以粗放式为主。一方面体现在我国煤炭储采比远远落后。储采比是世界通用的评价煤炭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储采比越高,资源浪费就越少,开采效率也就越高。据BP数据,2009年世界平均煤炭储采比是119,土耳其煤炭储采比最高,达460,美国是245。我国储采比只有38,居世界倒数第七位。另一方面体现在我国煤炭回采率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回采率是指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采出的煤炭量与该区域资源储量之间的比率,简而言之就是开采出来的量与可采量之间的比率。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大矿区的煤炭回采率平均值为30%—40%,仅为美国2005年水平的37%,中小型矿井的回采率最低的不足10%。美国2005年的煤炭回采率为80%,世界煤炭回采率最高为85%。我国煤炭开采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第三方面体现在我国采煤机械化程度发展不平衡,小型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较低。采煤机械化程度是评价煤矿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大量存在的小型煤矿只能用较为原始的方式进行开采,煤炭资源浪费在所难免。目前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的采煤机械化程度73.63%、综采机械化程度49.32%。有大型煤矿的采煤机械化程度为95%,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大量存在的小型煤矿的采煤机械化程度却不足40%。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的发展规划,我国小型煤矿采煤机械化和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到2012年年底要分别达到45%和70%以上,到2015年年底分别达到55%和80%。而目前,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采煤机械化程度均达到或接近100%。
  
  其次,我国煤炭流通加工环节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一方面体现在我国原煤入洗率较低,配煤技术落后。2009年,我国原煤入洗量世界第一,但原煤入洗率仅为43%,为电厂等提供燃料的动力煤入洗率不足20%,而美国、南非、俄罗斯的原煤入洗率均超过55%,动力煤入洗率为40%。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配煤技术是堆煤混配,精确度低、稳定性差。据测算:将动力煤入洗率提高10%,每年可节能3400万吨标准煤,折合近5000吨原煤,相当于一个大型国有煤炭企业【1】的年产量。按已有案例:煤炭生产企业如果销售配煤,不仅能够延长矿井服务年限,还能将吨煤利润提高10—30元【2】;煤炭消费企业如果消费精细化配比的成品煤,在节煤5%—8%、锅炉热效率可提高5.1%—10.7%的同时,还能大大降低污染物排放率,从而直接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体现在我国煤炭综合利用率较低。目前,我国煤矸石、煤矿瓦斯、矿井水综合利用率仅为40%,吨煤产值仅相当于先进国家的20%—33%,在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有效非煤资源被浪费了。
  
  第三,我国煤炭资源利用引发了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
  
  煤炭在开采、运输、加工和消费过程中会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煤炭燃烧时产生大量CO2、SO2、碳氧化合物、汞、烟尘及其它有害物质,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煤炭开采时会破坏地壳内部力学平衡和生态系统,造成大面积塌陷、水位下降、水土流失、良田毁坏和地表植被退化;矿井排风和抽放的瓦斯气如果排放到空气中会加重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煤炭运输、长期露天存放过程中大风会引起煤尘飞扬等。目前,我国CO2排放量的70%、SO2排放量的90%、氮氧化合物排放量的67%、烟尘的70%都来自于燃煤;如果按采1吨煤形成近1立方米采空区计算,我国以30亿吨年产量开采,每年将形成20多亿立方米的采空区,因采空引发的地表塌陷危害严重。
  
  第四,政府对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管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煤炭管理体制几经变革,从原煤炭部降格为煤炭工业局,到煤炭工业局再度被撤销,直到2008年国家新能源局的成立,我国煤炭管理机构方进入正常运转阶段。作为我国政府管控煤炭行业的主管部门,能源局还没有完全走出调整阶段,职责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关系需要理顺、垂直体系尚待完善,对目前存在的粗放式开采、流通环节薄弱的现状还缺乏有效的管控平台,管控手段也较为单一。促进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政府管控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七台河的煤炭资源高效利用实践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位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是一个拥有7万职工、12个生产煤矿、年产1200万吨原煤的特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其资产总额达到105亿元。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前身是七台河矿务局,始建于1958年,1998年改制为七台河矿业精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纳入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2009年改制为龙煤股份七台河分公司和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以下简称“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所属的煤田是国家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和全国三大稀有保护性开采煤田之一,煤种稀有、资源稀缺,具有低硫(<0.35%)、低磷(<0.03%)、高发热量(原煤发热量>5000卡/克,精煤发热量达到7000卡/克)、高灰熔点和高化学活性的“三高两低”优势。矿区煤种齐全,炼焦煤占总储量的96%,其中焦煤和1/3焦煤占59%,其它为肥煤和瘦煤。
  
  七台河煤炭高效利用经验
  
  1.依靠科技,全力推行集约开采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确立了“向0.6米以下煤层要资源”的开采导向和“极薄煤层上机采,中厚煤层上综采,实现机械化、集约化”的煤炭开采科技战略,并把提高资源回收率与煤矿费用、职工收入挂起钩来,引导干部职工回收资源、开采边角煤和表外量,以尽可能地把可采可不采的边角煤和想采采不出来的表外量都转变成可采量。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改革采掘生产工艺,不断用新技术、新工艺增加采区和工作面回采率。从1983年起,大力推广单巷定向掘进、沿空留巷、无煤柱护巷工艺,所有采面下巷均采用煤矸石墙护巷、码胶泥石墙、打锚索护巷工艺,每年可多回收资源64万吨。目前全公司单巷定向掘进巷道已达93%以上,87%的工作面实现了无煤柱开采。近年来,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积极探索急倾斜薄煤层安全高效采煤方法,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引进推广力度,逐步淘汰仓储式、花垛式等采煤方法,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走向长壁分带仰斜开采、柔性掩护支架开采等急倾斜薄煤层采煤方法和生产技术,并收到了初步成效。二是发展采掘机械化,用先进的装备和科技的手段提高回采率。近年来,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大力推进采掘机械化,用先进的装备和科技手段提高回采率,强力推进采掘装备升级。2006年以来,累计投人14.5亿元,新增生产装备1.2万台套,全公司采煤机械化程度由2005年的42.77%提高到2009年的77%,尤其是爬底板采煤机和大倾角综采的成功应用,使0.6米以下采高和58度倾角的煤层实现了机械化采煤,不仅创造同类条件下的国内开采记录,而且极大提高安全可靠性、作业效率和资源回收率。三是通过加大瓦斯抽放和科技攻关力度,解放过去由于灾害大而无法开采的煤炭储量。2006年以来,累计投人2亿元治理瓦斯,新增固定抽放系统10套、移动抽放系统23套、抽放钻机270台,使瓦斯抽放量由2005年的780万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6800万立方米,不仅遏制了重特大瓦斯事故,而且有效解放了煤炭储量。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薄煤层开采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课题研究,采用煤层卸压爆破、采煤上巷深孔断顶爆破和钻孔卸压技术,以及优先开采保护层和落实“四位一体”防突等措施,有效控制了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灾害,解放了受限煤量。
  
  2.注重原煤洗选,实现煤炭清洁利用
  
  在煤炭加工方面,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确立了“精煤富企”战略,提出了“不卖原煤”和“洗选抓改造”的工作思路,把产品管理的重点、资金投用的重点、奖金发放的重点放在了建选煤厂、改进工艺、创立品牌上,引导干部职工落实精煤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使公司原煤入洗率、洗选加工效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一直在全国领先。
  
  3.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煤炭综合利用
  
  在综合利用方面,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制定了延长煤一焦一化工、煤一电-建材产业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通过规划指引和政策激励,引导干部职工不断在促进煤炭转化、利用煤层气、矿井水等伴生资源、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促进绿色矿区、和谐矿区建设。
  
  4.制定规章制度,打造高效利用的企业文化
  
  为了使煤炭实现高效利用,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建立健全了十余项规章制度,用硬性的规定要求干部职工抓回采率。其中包括“总工程师审查回采率”、“‘三量’指标考核(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关于断层煤柱留设的规定”、“储量、损失量图月交换”、“单巷无煤柱开采”、“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的奖惩办法”等,有效增加了可采储量、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为防止浮煤落入采空区,在回采工作面要求用铁耙子、铁扫帚等工具对工作面浮煤进行清扫,每年可多回收煤量40余万吨;对半煤岩巷道实行煤岩分装分运,每年可多回收煤量30余万吨;要求采煤工作面必须采到设计停采线,每年多回收煤量20余万吨;要求各矿组建专门回收边角煤和构造复杂区域煤量的残采队,认真回收边角残煤,每年回收表外量都在100万吨以上。
  
  独有的地质条件劣势决定了七台河矿区从开发建设的那天起就没有大手大脚的资格,也就是从开发建没那天起,七煤人提出了“资源宝贵,必须精采细采”的理念,奠定了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煤炭高效利用的企业文化基础。然而,煤炭资源有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开采回收、加工利用和综合利用等方方面面。
  
  因此,从开发建设的那天起,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就通过各种宣传载体引导干部职工树立资源宝贵和节约利用意识,激发干部职工进行煤炭高效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调动了全员参与,使煤炭高效利用的观念深入人心,一线员工在下井时会主动带上铁扫帚,认真清扫工作面浮煤,很多工人坚持多年,为企业清扫出更多的宝贵资源。如该公司43001采煤队工人杜庆华,23年间扫出浮煤达2万吨,减少损失近千万元。
  
  煤炭高效利用取得显著效果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的煤炭以主焦煤为主,焦煤不仅是国家的战略资源,而且是稀缺资源。52年来,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发扬“跪着采煤、站着做人”的精神,在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薄、倾角大、断层多、瓦斯大的条件下实现了精采细采,创造了在全国煤层最薄、开采难度最大的矿区实现高回收率的奇迹,其回收率排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1998年改制以来,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不仅继承了精细采煤的传统,而且对采掘上来的煤炭也采取精细化加工和延长焦化链的方式提升焦煤的利用效率,使原煤入洗率达到92%,比全国43.6%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倍以上。
  
  1.资源回收量明显提高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采取了“优化设计减少煤柱损失、改革工艺增加采出率、政策激励多采表外量、装备升级提高回采率、安全保障解放煤炭储量”等多项举措尽可能向地下要资源。如推广单巷定向掘进每年可多回收资源64万吨,占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年采煤量的5%。通过鼓励工人开采表外量、回收边角残煤、清扫回收浮煤等方式提高矿井、采区和工作面回采率,用高额奖励提高干部职工抓回采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到2009年累计采出表外量120余万吨,占年采煤量的9.4%。通过“极薄煤层上机采,大倾角中厚煤层上综采,实现机械化、集约化”的科技战略,强力推进采掘装备升级。到2009年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7%,使0.6米以下采高的煤层和58°倾角的煤层实现了机械化采煤,极大提高了安全可靠性、作业效率和资源回收率。通过加大瓦斯抽放不仅遏制了重特大瓦斯事故,保证了安全生产,而且有效解放了煤炭储量。仅新立矿通过采前预抽90和93层,就解放煤量800万吨。
  
  2.薄煤层回采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建企52年来,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累计生产原煤3.1亿吨,实现利税78亿元。在采煤方面,实现了矿井资源回收率77%、采区资源回收率92.2%、工作面回采率97.6%的高水平,几项指标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3.精煤加工利用效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在精煤加工利用方面,2009年入洗原煤1176万吨,入洗比例92%,比全国平均入洗比例43.6%高出1.1倍,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4.煤炭循环产业链初步形成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积极利用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的瓦斯、矿井水、煤矸石、粉煤灰等伴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降低了污染排放,提高了资源产出率,逐步实现煤炭利用的清洁、高效和可持续。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目前已经建成了装机容量为6.1万千瓦的煤矸石热电厂,年发电2.7亿度、供热24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10万吨粉煤灰水泥厂和6000万块煤矸石空心砖厂;建成了装机容量0.7万千瓦、年发电4200万度的低浓度瓦斯发电厂,每年可消耗矿井瓦斯1500万立方米;在主要矿井均建有矿井水处理厂,年处理和利用矿井水500万吨。
  
  七台河经验的推广价值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煤炭生产方式和利用方式的绿色转型对于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在煤炭高效利用和煤炭绿色转型方面做了成功探索,对于提升我国煤炭生产和利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1.高效利用的节约意识在全行业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提高煤炭企业的发展质量,促进煤炭生产的节约化、清洁化和绿色化,需要树立高效利用的节约意识。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精采细采的做法尽管来源于薄煤层的开采实践,然而其蕴含的节约资源、珍惜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的理念,是在全国所有煤炭企业乃至所有行业和企业都值得推广的绿色发展理念。中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各行各业树立和普及节约、高效、持续的资源能源利用观,方能指导“十二五”期间中国节能减排任务的开展与落实,为实现中国煤炭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思想保障。
  
  2.高回采率带来的显著节能效果凸显了煤炭行业需要重视把提高回采率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通过精采细采达到了全国较高水平的回采率,有效利用了优质、宝贵的煤炭资源,这充分说明了提高煤炭企业回采率对于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鉴于此,国家需要在能源政策中将提高企业的回采率作为重要的政策内容。为了提高煤炭行业整体回采率水平,国家从煤矿开始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回采率指标,可以通过采掘布局、工艺选择等方面保证回采率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同时国家应指定具体部门负责对资源回采率进行考核,出台具体办法,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完善有关回采率设计标准和监督管理的相关政策是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经验对于完善国家的煤炭政策。
  
  3.薄煤层开采利用技术的推广可行性和局限性并存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的煤田是全国煤层最薄、开采难度最大的矿区。倾角在25°~45°的倾斜煤层占57.4%,倾角45°以上的急倾斜煤层占17.3%,薄煤层比例高达82.4%,煤层平均厚度只有0.86米。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在如此复杂的开采条件下,自主摸索出了一套安全高效开采的技术路线。比如,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通过“优化巷道布置、集中生产系统、提高采掘机械化程度、科学布置工作面”等方式因地制宜推进正规开采。同时,还专门成立残采队,专职开采回收边角煤和三角煤;专门设浮煤清扫人员,用耙子、扫帚等工具清扫回收浮煤,这些措施的实施,降低了煤量损失,提高了回采率。
  
  这些技术是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宝贵经验。这些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然而我们也看到,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高效开采技术的应用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面临着资源枯竭的严峻压力,促使其不得不花大力气回收资源。七台河市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然而,由于煤矿的过度开采,煤炭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带来了一系列资源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也引起了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当煤矿面临着资源枯竭时,必然会引起整个城市和企业积极寻找可行的节约技术和开采技术,以延长矿井的使用寿命。在此背景下,尽管国家规定厚度在1米以下的薄煤层无须开采,然而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打出了向0.6米煤层要煤的口号,并根据实际生产经验摸索出了可行、可靠的开采技术。这是资源枯竭刺激了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
  
  第二,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开采的煤炭均为高质量的焦煤,这会部分弥补高效开采的成本。
  
  七台河煤田是国家保护性开采的三个稀有煤田之一,曾被誉为“焦煤之都”,出产的焦煤享誉全国,成为首钢、鞍钢等大型炼钢企业的首选。品味上等的焦煤资源带来的经济利润,必然刺激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回收资源,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如果煤矿质量品位一般,再加上提高回采率带来的增量成本,必然会抑制企业提高回采率。
  
  第三,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回采技术体现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由于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恶劣的开采条件,使得大规模的机械开采成为难度,对于边角量和表外量的回收依然需要人工进行,这体现了劳动密集型的煤炭生产方式,也意味着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探索的高效开采技术必然是在大规模机械化开采无法实现时才会得以应用。
  
  以上因素导致了推广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的高效开采技术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都来自于特定的背景,当一项技术被移植到新环境中时,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这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改进。
  
  4.高效开采的激励措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为提高矿井和采区资源回收率,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建立健全了“总工程师审查回采率”、“‘三量’指标考核”等制度(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坚决杜绝采厚弃薄、丢瘦拣肥等短期行为。同时,在资金和技术上支持各矿采用物探、巷探、地面补充勘探等手段探明和增加储量,支持各矿开采表外煤量,从而有效增加了可采储量、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缓解了部分矿井资源萎缩压力。
  
  这些激励、管理和技术支持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2009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包括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加上国务院2008年公布的第一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国总共确定了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导产业,但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经济下滑、大量失业和环境危机诸多矛盾,因此成为世界性难题。七台河市的形成、发展、壮大、转型与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的发展与转型密切相关,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支撑了整个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相当一部分的当地就业机会,成为七台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根基。
  
  面对资源枯竭的处境,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高效利用当地宝贵焦煤资源的路子,为国家实现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面对不断枯竭的煤炭资源以及国家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需要以战略眼光审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策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集团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积极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促进由单一产业转向多元产业、传统产业转向绿色产业、由资源粗加工产业转向延伸产业链的接续产业、由不可再生资源产业转向可再生资源产业、由资源型产业转向非资源型产业,从而突破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乃至七台河市的发展瓶颈,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大勘探力度,寻求新矿点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以及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需要进一步制定相关规划,做好现有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创新融资方式,加大潜在矿山的详查和勘探力度,增强现有企业的资源保障能力。
  
  2.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
  
  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目前以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尽管当前尚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然而由于产业附加值低,辐射影响力不大,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考虑在原有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提高资源附加价值。进一步加强煤炭洗选,以煤炭洗选为基础,发展多元经营,通过吸引内资和外资、多元持股和与下游产业的企业联营等多种方式,尝试发展煤电、煤化工等高附加值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深化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
  
  继续开发利用与煤共伴生矿物,提高对煤炭副产品和废弃物(如煤矸石、煤渣、洗煤泥等)的综合利用水平。
  
  继续扩大煤矸石发电、煤矸石生产建材(包括生产砖、水泥、陶瓷、陶粒、岩棉、加气混凝土等产品)、推广利用煤矸石充填采煤塌陷区、采空区和露天矿坑及煤矸石复垦造地造田技术,开展煤矸石生产复合肥料以及生产氯化铝、硫酸铝等化工产品以及提炼五氧化二钒及其他稀有元素的项目可行性研究。
  
  提高矿井水综合利用,采用混凝、沉淀(或浮升)以及过滤、消毒等技术,净化处理煤矿矿井水。
  
  加强煤层气综合利用。继续推进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瓦斯发电项目的进展,探索瓦斯项目的产业运行模式。
  
  4.巧借资源,培育工业遗产文化旅游产业
  
  开展对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模式的研究,与七台河市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打造黑龙江北部的资源型城市工业示范旅游示范点。
  
  5.积极开展煤炭管理相关的咨询服务
  
  总结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薄煤层“精采细采”经验,编制有关稀有煤矿高效利用的教材并开展相关培训。与相关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建立共同办学等合作机制,弘扬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子公司薄煤层、大倾角开采技术,宣传节约能源、保护资源的理念。
  
  借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其他矿山企业提供煤炭高效开采、集约利用和安全生产的咨询服务,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
  
  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实现途径
  
  在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下,我国煤炭产业绝不能再依靠产量的快速提升来满足逐年增长的煤炭需求,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其核心就在于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科学开采、精细作业,提高矿井的开采效率,保护地下资源;通过数字优化、精细加工,提升煤炭的品质,节约原煤资源;通过煤炭洁净、综合利用,减少煤炭的负外部性,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扭转目前的低效状态,实现新时期的“四高、四好”,即整体提高煤炭储采比和回采率、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原煤入洗率和配比率、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好、资源效益好和环境效益好。
  
  ——对于政府,既要约束和严惩低效行为,又要引导和鼓励高效利用;对于产业,既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保护我们的资源和环境;对于企业,既要考虑经济利益,又要担当社会责任。
  
  而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实现途径则在于:
  
  (1)完善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强化政府执行力
  
  我国各级政府针对煤炭资源高效利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意见、细则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但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依然不高。这里面既有制度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的原因,也有政府执行力弱的痼疾,也即无法可依、有法不依。针对无法可依,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促进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制度体系,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出台新制度、修订老制度,根据不同矿区、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细化相关条款、设定相应指标。针对有法不依,政府应完善监督机制,与行业协会、社会群体、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合作,多渠道及时、准确地获取非法、违法、违规行为信息以及相关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信息。此外,政府还应在煤炭行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相应的主管部门,清晰职责、理顺关系,形成横向、纵向之间合作共治的管理体系,强化政府的执行力。
  
  (2)完善奖惩制度,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
  
  制度体系的作用不仅是对低效利用煤炭资源行为的约束和惩处,还应包括对高效利用煤炭资源行为的引导和鼓励。制度体系的建设反映了政府的意志,政府通过制度发挥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我国现有的针对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制度体系重约束和惩罚,轻引导和鼓励,这也是政府基本职能难以充分发挥的原因之一。低效利用煤炭资源能够给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利益,受损失的是国家和社会。高效利用煤炭资源造福了国家和社会,企业和个人却要损失短期利益并投入大量资金和协调各方关系,这是企业不愿意为之也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煤炭的负外部性难以解决。因此,政府不能一味地约束和惩罚,还要出台相应的税费、土地、技术、资金等支持政策,让企业能够在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过程中获得实在的收益,只有充分调动企业的能动性,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否则就会屡教不改、屡禁不止。
  
  (3)推广井工矿薄煤层开采技术
  
  露天矿的条件好于井工矿,回采率也远高于井工矿。美国等煤炭生产先进国家煤炭回采率高,与该国煤炭以露天开采为主有一定关系。我国却是以井工开采为主的国家,保护地下资源应以提高井工开采效率为主,尤其要重视薄煤层的开采。薄煤层是企业不愿意开采的部分。重视推广井工矿薄煤层开采技术,减少资源浪费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开采薄煤层能够充分利用资源。薄煤层中蕴藏的也是煤,薄煤层开采出来的煤具有与中厚煤层或厚煤层的煤相同的价值,而且如果合理开采产量不低。据统计,我国薄煤层储量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20%,在已探明的煤炭资源中,84.2%的矿区分布有薄煤层。二是开采薄煤层具有较高的效益。有些矿井是天然的薄煤层矿井,其中不乏蕴含稀缺资源的薄煤层,开采出来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还有很多矿井的薄煤层是在开采完中厚煤层或厚煤层后剩余的,开采出来能够在减少浪费的同时最大程度延长矿井的服务年限,保持矿区的社会和谐稳定,具有较高的社会资源。三是开采薄煤层能够有效避免对中厚煤层和厚煤层的无序开采。重视开采薄煤层体现了企业利用煤炭资源的态度,不论出于何种原因,重视开采薄煤层矿对于节约煤炭资源一定有深刻的认识,对于条件好的中厚煤层和厚煤层更会珍视。
  
  (4)提高煤炭流通加工水平
  
  如果没有利用价值,煤炭也就无价值可言。煤炭的价值体现在它所蕴含的能量,即通常所说的煤质。煤质指标很复杂,但终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够释放能量的指标,如热值等,这类指标越高煤质越好;一类是降低能量的指标,如硫分、灰分等,这类指标越低煤质越好。一吨被开采出来的原煤,价值要视指标而定。煤质好的煤热能高、污染少,价值就高,也因此拥有更高的价格。提高煤炭产量并不是满足需求的最佳途径,关键要提高品质。用品质低的煤满足高品质的需求,或用高品质的煤满足低品质的需求都是对资源的浪费。优化原煤品质就要优化阻碍能量释放的指标,主要是通过流通加工实现。我国应改变以产量论英雄的现状,改变煤炭流通加工环节薄弱的现状,在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和小型煤炭企业集聚的地区都要大力发展数字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洗选、配煤加工,将原煤转变为以标准、稳定、均衡为主要特征的高品质成品煤,需要什么加工什么,满足客户需求。
  
  (5)加强综合利用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将煤系共伴生资源和在煤炭开采、加工、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合理利用起来,形成新的产品创造价值。二是伴生资源和“三废”必须在煤炭利用过程中利用才能创造价值。因此,煤炭开采和流通加工必须与伴生资源和“三废”的利用协同起来,根据环境容量、市场容量和资源状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否则,不但不能实现变废为宝的初衷,还会形成新的资源浪费。
  
  (6)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
  
  地质条件复杂、原煤品种丰富是我国煤炭开采的主要特点之一。不同的开采条件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和设备,不同的原煤品种需要不同的加工模式,对此,我国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国情况的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方法。不仅技术需要自主创新,管理也需要创新,而且非常重要。在粗放式的发展理念中,井下管理的方式也是粗放的,如果还将这一理念延续下去,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是难以实现的。煤炭企业要通过管理规范员工的行为,惩戒浪费、鼓励节约。因此,自主创新不仅限于技术还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的自主创新不仅限于方法,还要包括流程、制度和文化等,要将粗放式的发展转变为精细化发展,通过技术精细和管理精细,实现精细开采、精细加工、精细消费,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
  
  (7)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煤炭从业人员是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基层保障。我国的煤炭从业人员是一支优秀的产业大军,以吃苦耐劳著称,但文化素质较低,尤以井下一线作业人员为甚,对于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形成制约。对此,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使其增长见识和学识,理解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意义;建立对员工的激励机制,改变以惩、罚为主的“大棒”管理,使其变被动为主动。
  
  (课题组成员:卢中原王洪木杨京全韩立军舒彦民李佐军李娟康艳兵王革张智祥王海芹周健奇)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