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从网络报料到问政平台 网络问政的启示

煤炭资讯网 2011-7-24 9:38:07    写作

 

 

蓝云  梁朗然

  奥一网从2006年以来全力推进网络问政,社会效应得到官方与民间充分肯定;而在全媒体视角下,这个过程也是对报纸转型全媒体的路径探索。

  梳理网络问政的演绎进程,可以发现南都奥一从最初的报网互动,逐渐相互融合成一个平台。尽管融合进程远未结束,但我们认为目前显露的某些趋势值得注意,因为目前报纸全媒体化仍在探索阶段,而网络问政的经验可能提示了报纸实现全媒体化的其中一种路径。

  从网络报料到问政平台

  奥一网最初从民生投诉和突发报料起家,其后有重点地偏向公共意见的汇集,报纸和网站高度融合协作,抓住各种机会一步步推进网络问政。如今成熟的网络问政平台已经推出,官民的线上沟通和面对面对话都已成为常态。

  1.网站报料成报纸新闻源泉

  奥一网于2006年3月上线,当时提出要做新闻互动社区网站。尽管奥一网新闻骨干来自南方都市报,但他们并不希望网站像当时许多报纸网站那样,仅仅做母报内容的另一个发行终点站;而是极力上溯到新闻生产的上游,成为母报新闻的源泉。

  2006年初,深圳“两会”。奥一网与南方都市报联合策划推出了“有话问市长”栏目。该专题浏览达 128万人次,市民网友共提出了 3256条意见建议,其中的主要民生民情问题,得到了深圳所有正副市长的回应,部分问题甚至得到落实解决。“有话问市长” 聚合了个体市民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个体的意见经过意见市场的选择,形成主流民意,被报纸放大,越来越多的市民被吸引到“有话问市长”栏目。透过这样的平台,深圳的民意民声在 2006年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得到充分释放。

  事实上,奥一网以报料为主,博客、论坛、交友社区、聊天室和新闻跟帖为辅的多维立体化报料体系,在2006年全年共出产近 10万条新闻线索。这些新闻线索提供给南方都市报;记者在采访加工后,有关报料7次成为南都封面头条或主图,200多则的报纸新闻内容与奥一网有关,见报规模接近100个版。

  2.日常化、规模化的融合运作

  2008年4月17日,广东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网民座谈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与26 名网友平等沟通交流。这场活动是南都——奥一持续推动网络问政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两者协作成效的明证。

  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广东“两会”期间,南都和奥一都开设“有话问黄华华省长”的大型互动专题,每年都有上万条跟贴,而编辑都整理跟帖,然后通过南都向有关部门转达。

  2007年12月,汪洋发出“广东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重要指示。次日,奥一网大型互动专题《我为广东发展建言献策?捎给汪洋书记的话》上线。用户、读者日均发帖数在500条以上。

  在这连串的热身过程中,网络汇聚民意,凭借报纸的影响力,将真正代表民众的声音放大。经过这样的打磨,南都奥一所倡导的网络问政,逐渐被官方和民间接受,到2008年,终于开花结果。

  2008年1月广东两会期间,奥一网用户发贴:希望有机会能与汪洋书记平等网聊。南都翌日对此以通栏大标题进行报道。随后,南都记者将奥一网用户的愿望当面传递给汪洋书记,他回应说:“我看到你们的报道了,会有机会的。”  
 
    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汪洋黄华华通过奥一网等省内主要新闻网站,向广东网民拜年。2月5日,政治学博士黄岩应约在奥一网实名发出 4000字长帖解读“网拜”,其观点被人民日报引用。而在黄岩之后,《捎给汪洋书记的话》专题引来了越来越多的高质量贴子。

  2月29日具有代表性的10 篇优秀贴子就在南方都市报结集刊登,取名为《岭南十拍》。见报当天上午,是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开幕的日子。汪洋书记在会议上当场将当天出版的《岭南十拍》特刊中的10个主题全部宣读一次。

  有了这样的成熟氛围,再加上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奥一网、南方网等各单位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领导的统筹运作,加上省有关部门合力推进,最后促成了书记和省长从线上走到线下,与广东网民代表恳切座谈。

  3.网络新政年,问政平台出炉

  到2009年,广东网络问政潮流向常态化、制度化发展。

  2009年春节前夕,汪洋书记和黄华华省长再次通过奥一网等省内 8家主要网站给网民发拜年信,呼吁大家继续网络“拍砖”建言献策。这封信拉开了广东网络新政的大幕。

  2009年5月,广东省委办公厅决定今后每天安排专人负责分析整理归类网友留言。8月3日,广东省工商局在奥一问政平台采用了“广东省工商局网络发言人” 这一称谓回复网民质询。以此为开端,到9 月,广东省15个省直部门设立首批网络发言人。

  2009年7月,奥一网联合南方都市报推出了“网络问政平台2.1升级版”。除了功能升级,还引入了“网络问政特约观察员”、“政府部门网络新闻发言人”等新角色,为政府、民间意见领袖和其他网民提供平等交流平台。

  2009年8月,南都报系成立了网络问政领导小组,在报系层面统一调配资源,协同作战。

  2009年11月1日,第一届“潮涌珠江——广东网民论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150多名网友代表首次有组织地走到一起,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面对面“拍砖灌水”。场外观看直播的网友也同样可通过直播页面参与发言。 全媒体是全部资源的融合

  全媒体现在是个热门概念,但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这很正常,我们甚至应该反对现在就盖棺定论——毕竟业界仍在探索,对全媒体的概括,应基于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而我们认为网络问政的运作模式,可能是全媒体的某种雏形。

  观照网络问政的进程,至少可以引出以下两个全媒体角度的话题:

  首先是关于融合。报纸、网站、资金、影响力等等都是媒体的宝贵资源,它们必须被整合为一盘棋。

  最初,奥一网的内容是南都的一大新闻来源,网站在这里是报纸的耳目。随着网络问政的持续推进,报网协作越来越频繁和深入,最终形成了制度化的常规运作模式:官方释放出某种信号,媒体及时通过网上汇聚民间意见,然后通过报纸的影响力,向官方寻求回应,最终推动官民实现互动。报网在这里是融为一体的,两者人力物力等资源都是为共同协作而配置,单靠报纸或网站,或者两者貌合神离,网络问政项目都不可能取得太大的成效。
 
 很多人说报纸如今已是夕阳产业,但报纸作为一家媒体,多年来一直在发展和积累,家底其实很丰厚,又岂是几张报纸和几个网站所能概括?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引入,为报纸注入了新血,报纸手上的牌更多了。这里指的牌,不仅仅是媒介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软硬实力的总和。只有把软硬实力进行全面梳理,将其融合为一体,才能产出新的生产力。

  报纸和互联网融合,创造出了网络问政、即时新闻、多媒体新闻、用户采编互动等等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和服务。如今南方都市报还尝试与电台、电视台甚至户外LED广告屏融合,这又将产生什么?

  传统媒体的野心如果更大一点,还可以利用自身已有的影响力,融合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商业和非商业的),成为资源会聚的平台,如此将能产生巨大的价值。

  讲到对新旧资源的梳理,必然就要问:互联网送给报纸的最大礼物是什么?我们认为,不是效率更高、形式更多的发行渠道和形式,而是海量的信息生产者兼消费者。这是更为重要的话题。 网络问政最重要的启示:全民媒体

  第二个话题是全媒体必须是全民媒体,这是媒体在全民沟通时代对自身历史使命的回应。

  沟通是人类天性。自诞生以来,人类一直在为最大限度地与同伴沟通而努力,这种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远远超出人类的生理能力范围。于是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出现了。

  媒介是人类沟通不充分的产物,其终极使命是要为人类实现沟通的梦想。在前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介一直是人类沟通的主体渠道。互联网出现后,每个人都可以点对点、点对面地发布自己的信息,同时凭借过滤机制,又可以轻易接触到他感兴趣的、别人的信息。人类沟通的充分性从未达到像今天的程度,而且强化速度还在提高。

  生存于今天的媒介,必须要回应全民沟通的时代诉求。报纸以及互联网诞生前的电子媒介,不具备实现全民沟通的能力,由于不再是实现人类沟通之梦的主体,传统媒介,特别是报纸,才陷入了深深的生存焦虑。

  而网络问政的最大成功,在于传统媒体打造了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就公共事务发表意见平台,使自己变成全民媒体。

  开明政府有倾听民意、与民沟通的强烈愿望。由最初的报料频道、到“有话问……”系列栏目,再到问政平台,这实际上是全民媒体的功能日益完备的过程。有了全民媒体,政府可以听到所有人的呼声;而通过过滤机制(贴子的沉没、搜索引擎、网上意见领袖的支持、一般用户的顶贴辩论、编辑推荐等等),政府又可以及时掌握主流民意。政府还可以作为参与者之一,与每一个民众实现全面而充分的沟通。而政府官员和民众从线上走到线下面对面交流,则是全面沟通的延伸。

  必须看到,网络问政的主角是政府和市民,是他们造就了网络问政的影响力。没有他们的参与,没有他们产生的信息,光靠采编人员的自说自话,网络问政无从谈起。全民媒体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全民沟通是人们自主实现的,而不用仅仅借助媒体自身的采编人员(采编人员的角色是组织其他信息生产者、梳理、放大他们生产的信息)。全民沟通既是信息消费,同时也是生产。

  于是我们可以说传统媒体转型为全民媒体后,将拥有海量的信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这是传统媒体最大的一笔资源。

  现在要回应前文了。传统媒体要在全民沟通时代实现自身使命,必须先变为全民媒体,把全民变为自己的生产资源后,再与既有的资源融为一体去思考全媒体的实现路径。

  (南方日报要闻中心编辑杨智昌对本文有贡献,特此鸣谢)

  (蓝云:奥一网执行总编辑;梁朗然:奥一网编辑)
 
 


来源:新闻与写作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