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充电”,让企业员工职场之路更广阔

煤炭资讯网 2011-7-25 6:33:48    论文、言论
 
作者单位:川煤集团达竹公司小河嘴煤矿

  对于不少企业员工来说,在一个企业工作了三五年之后,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都会想到要补充新知识——“充电”。
 
  根据国内某咨询机构的一项企业员工职业状态调查显示,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超过七成半的企业员工缺少职业安全感,并希望通过“充电”来充实自己,释放压力,寻找更好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员工“充电”的首要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寻求更好的职业机会、职场竞争压力、本职工作需要、为将来创业做准备和个人兴趣等。
 
  张耀迪是一家煤炭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从大学毕业来到这家企业,他发现自己在工作上有不少困难:业务知识欠缺,工作经验不足。并且最重要的是他从事的工作要求必须有职称,比如工程师职称等。没有职称的人,就只能当技术员,工资也很低。所以当时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最后他顺利获得了相关的技术职称。
 
  如今,张耀迪的生产管理能力在同事中是数一数二的。企业将他提拔到部门管理岗位。可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效率也不高。张耀迪表示,生产部门一共有9人,因为以前没当过生产部门负责人,缺乏相关的经验。管理岗位不再是自己去做具体业务工作,而是要把工作安排给下属,自己则是去做生产的计划性安排、与人交往等沟通协调方面的工作。最近,他又利用双休日去学一些管理学课程,“上过几次课,感觉还是有点效果的,懂得了一些煤炭企业生产管理方面的技巧和知识,心里也踏实不少。”张耀迪说。
 
  实际上,企业中像张耀迪这样因为工作中存在压力,有意识地进行“充电”学习的员工并不是很多。现实生活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员工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去专业的培训机构学习,也没有充足时间和精力进行自学,只能在工作中慢慢摸索。尽管边工作边积累经验也能得到提高,但是这种“充电”的效果并不明显。
 
  有很多员工意识到在工作之余参加培训十分必要,但真正行动起来的并非太多。从调查结果来看,实际上只有近四成的员工在3年以内参加过工作以外的职场培训,参加了3次以上的更是不到一成,而造成员工“充电”行动不畅很大原因是企业的员工培训机制不完善。有80%左右的企业员工全部由自己来承担“充电”培训的费用,只有两成左右的被调查者所在的企业是报销或是跟个人共同承担“充电”培训费用,加之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充电培训的激励机制,员工自我加压“充电”的积极性不高。
 
  因此,很多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企业能定期提供相关的培训,能承担员工的部分或者全部的培训费用,同时能营造一个学习气氛或是上级领导能给予鼓励和点拨。实质上,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企业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提升人才的竞争力。如今,企业是否拥有充电培训的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深造的机会,也已成为了能否吸引人才的一项重要因素。”
 
  是不是所有的员工都必须进行“充电?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员工应该做好自身职业规划,合理安排充电时间和方式。充电方式可分为自我充电和外部充电两种。自我充电是那些自学能力比较强的人,自己学习相关的知识。外部充电则是通过参加培训班进行学习。事实上,凡是所学习的东西能够提高以后的职业竞争力,都算是“充电”。
 
  笔者认为,“充电”要和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当前个人职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来安排,做到学以致用。比如企业中一个中层管理者和一个基层员工进行“充电”,他们两个人“充电”所要选用的方式、时间、专业则是不一样的。有了自己的职业规划,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充电”方式。员工首先要分析自己所处的职位,想要达到的岗位,都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果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能力,那暂时就不用再“充电”了。如果自己不具备这些能力,那就要去“充电”了。
 
  总的来说: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员工就要考虑“充电”了。一是在职业生涯中出现所谓的停滞期:总是在做以前做过的事情,重复多于创新,或者很难再在企业有更大的作为,而自己又想在这个企业深入发展下去,就可以利用“充电”的机会充实自己,同时提高未来发展的含金量。二是在工作中发现掌握的知识已经过时,如果不及时学习新知识,很容易被淘汰。因为在当前终身学习的大环境下,找到一份一劳永逸的工作已经不太可能了。要让自己不贬值,就需要不断地“充电”来补充能量。三是处于职业上升期,完全能够胜任现在工作,并得到企业器重打算委于重任时,则可以进行新知识的补充。如果安于现状而放弃学习提升,则会错过很多机会。如今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人才发展的大势所趋。实行技能储备,一专多能,这样才能让自己更有竞争力,更有上升的资本。
 


本网特约记者:杨涛      编 辑:晓岚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