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写作技巧探析:注意在生活中找线索

煤炭资讯网 2011-7-26 9:04:49    写作

  初学写作者常常感到无新闻可写,实际上新闻处处有,看你留心不留心,有没有新闻敏感。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

  本人在煤炭系统企业报从事写作二十年,深深意识到只有培养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才能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敏感地感觉到它,从而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除平时唱好“首季开门红,二季双过半,三季战高温,四季收好尾”的四季歌外,还要“身入”基层一线,勤动脑,勤动嘴,勤动腿,勤动笔,处处留心,这样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生动的新闻作品来。

  一、脚板底下跑新闻

  古代写作有句名言,叫“博观约取”,把这句话用于采访,就是说记者在采访中,要多搜集丰富的材料。“约取”首先要“博观”,第一手材料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记者不到现场,根本无法得到第一手材料,所以记者要到一线采访,抓第一手材料。记者多深入基层,多深入一线,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

  前几年领导安排我根据全国劳模谢国如的材料,整理一篇新闻作品。谢国如是矿上的一名煤机维修工,以前我也在那个矿工作好多年,也多次采访过谢国如,自认为对他还比较了解。按照常规,我完全可以照材料写出一篇新闻来。但是后来想想谢国如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煤机维修工能评上全国劳模,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尤其是近年来是不是有啥新的变化。我决定把材料丢在一旁,重新采访。为了更深入的采访,几天来我和老谢同下井同上井,感受他的工作,还采访他的领导和工友,并到他家里进行了采访。感觉不深入不知道,深入下去感人的事情真不少,后来稿件从谢国如的工作、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下笔,从细微处入手,写出了工作中的、领导眼中的、工友身边的、妻子心中的谢国如。作品见报后,反响较好。大家认为作品丰满,看起来亲近,写出了栩栩如生的全国劳模谢国如,让劳模人物鲜活了起来。

  二、会议当中找新闻

  会议报道也是新闻记者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新闻记者除就会议报道会议外,还要学会从会议中寻找新闻线索,写出会议以外的新闻。

  一次参加会议,发现在主席台后排有个空位,原来被评为中央企业先模人物的周脉好临时接到井下设备抢修任务,而缺席了本次会议。开完会后,我感觉到有新闻可写。于是就联系周脉好进行采访。经过深入采访,了解到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扎根矿上,刻苦钻研技术,多次在技术比武中夺得大奖,是矿区有名的技术大拿。采访完稿后,以《主席台上缺席的人》为题,以缺席本次会议为由头,介绍了周脉好由一名农民协议工成长为区队跟班队长的奋斗历程。稿件见报后,在矿上掀起了以周脉好为榜样,苦练技术本领,立足岗位成才的热潮。一条从会议以外寻找到的新闻,真的没有想到会产生如此反响。

  三、汇报材料挖新闻

  汇报材料是对工作的总结,尤其是先进事迹汇报材料,其中有不少闪光点。记者在听取汇报材料时要学会从中捕捉闪光点,挖出新闻来。一次,有个单位在汇报精神文明建设材料时,提到一名职工坚持三十年如一日为职工义务理发,虽然短短的一句话,但是在我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抓紧进行采访,了解到这位职工在参加工作之前就在家里学习过理发的手艺。他刚开始的初衷是班余时间帮助工友理理发,给职工提供一点便利,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以《剪不断的矿工情——陆文龙义务理发三十载》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报道。有的职工看到报纸后,风趣地说:“谁说雷锋三月里来,四月里走,陆文龙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四、街谈巷议出新闻

  街谈巷议顾名思义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别小看这东家长李家短,有时就有新闻。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人们把目光聚集到这里,当然抗震救灾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我晚上散步时正好遇到一群人正在谈论着,看到我来了,其中一位我熟悉的大哥好心地说:“王毅率领的一支第一时间进入汶川的200人的队伍中,还有名咱矿工子弟呀!……”我听后感觉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在有关部门和热心人的帮助下,我采访了参加抗震救灾的岳凯父母,尽量多的了解岳凯的情况,并通过电话采访了岳凯。由于采访工作做得比较充足,稿件一气呵成。稿件刊登时,为了增强现场感还配发了岳凯参加抗震救灾的一些图片。广大职工看到报纸后无不感到自豪。八一节,岳凯的父亲还受到人武部门的邀请,作了先进事迹介绍。这篇稿件还获得了2008年度中国煤炭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一等奖。

  五、下班路上遇新闻

  2006年7月10日中午下班路过门卫,正好得到了一条线索:据说湖南卫视《真情》栏目组派记者到拓特厂采访一位资助孩子上学的职工的事迹。得到消息很模糊,但是,我们立刻意识到事情本身的价值。在与湖南卫视记者简短交谈中得知,拓特厂有位叫侯汝芳的职工,从2002年秋天起资助湖南湘西贫困山区的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上学,由于侯汝芳在平时汇款时使用的是“沛县113信箱”,他们无法知道侯汝芳的下落,希望我们帮助他们找到这位好心人和他的家人。在记者的身旁站着一位小姑娘,流露着渴求的眼神,这个小姑娘就是被侯汝芳资助的韩陈媛。经过多方联系,我们终于掌握了侯汝芳的粗略信息,并和湖南卫视记者们一道完成了一次难忘的采访。侯汝芳家徒四壁、身患病痛,却在心中依然惦记着那个在大山深处因家境贫寒而上不起学的小女孩。

  在《真情》栏目组记者采访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又进行了深度了解和报道,写出了《真情感动〈真情〉》等稿件,侯汝芳捐资助学的事迹相继被人民网、《中国煤炭报》、《新华日报》等诸多媒体披露,侯汝芳的事迹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轰动。《真情感动〈真情〉》还获得了2006年度中国煤炭新闻奖(报纸通讯类)二等奖。

  回顾侯汝芳事迹被发现、报道的全部过程,我们觉得有很多非同寻常的感受。在我们从事宣传思想工作过程中,能够下班路上遇到这样一件事情无疑是我们的幸运;从我们工作的本身来看,发现事情经过、挖掘和宣传事情所包含的精神是我们的责任,这份责任意识在此次报道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随着采访的深入和对侯汝芳及其家人接触的加深,我们也深受感动和鼓舞。

  六、吃饭席间有新闻

  饭店是社会的一扇窗口,发生在饭店的新闻也能折射出社会的小小变化。

  一次到餐馆就餐时,发现一些餐馆减少或停止使用大蒜做菜,问老板或者厨师均告知,2010年大蒜价格翻了好几倍,谁还舍得用呀!一篇《蒜?算了吧》的小新闻反映出了这一社会现象。

  去年春节老家要来人,我赶忙提前两个多月到饭店预定年夜饭,结果费了好大劲,才在一家饭店订了一桌年夜饭。为何这年头年夜饭一桌难求?原来有好多顾客在吃年夜饭的时候,就提前把下一年的年夜饭都预定好了。了解原委后,我又采访了部分消费者,大家认为随着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到饭店吃顿丰盛的年夜饭已经成为许多家庭过春节的首选。一篇《火爆的年夜饭》就这样出炉了。

  多年来,发生在身边的新闻还有许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总之,新闻记者平时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培养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提高捕捉新闻的能力,练就一双识别新闻的慧眼,担当起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不要让发生在身边的新闻悄悄溜走。

    (本文作者为大屯煤电公司新闻中心周超)



来源:《今传媒》杂志      编 辑:一帆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