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与昔日神话缔造者鄂尔多斯一样 我国众多资源型城市正陷入“资源陷阱”之中

“煤都”困境折射资源型城市转型之忧

煤炭资讯网 2012-10-19 6:39:58    头条
挖煤卖煤,迅速缔造出了一个个“超级富翁”,然而鄂尔多斯的窘境则暴露出产业结构单一的隐患,“资源陷阱”正吞噬着现有的经济成果。

  挖煤卖煤,迅速缔造出了一个个“超级富翁”,然而鄂尔多斯的窘境则暴露出产业结构单一的隐患,“资源陷阱”正吞噬着现有的经济成果。

  本报记者 杨国华 雷士武报道

  “煤都”鄂尔多斯用十年的时间演绎了一个经济神话GDP一度超过香港。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内蒙古三线城市,房价也一度直逼“北上广”,然而似乎也是在一夜之间,经济神话破灭的传闻被不断曝出。房价大跌、资金链断裂,甚至政府都出现了财政吃紧的传闻,鄂尔多斯“经济危机说”甚嚣尘上。

  产业结构单一 经济神话终将破灭

  “疯狂的鄂尔多斯正在为冲动的泡沫型经济付出惨痛代价。”就在近期,《理财周报》刊发稿件称:“大批房地产在建项目无奈停工,中小矿企接连倒闭,民间借贷链条雪崩,正在考验鄂尔多斯曾经引以为傲的生存模式。”“这个昨天还处于盛夏的西部城市,不可控制地迅速坠入寒冬,留下一片哀鸿。”

  其实,就在一年前,鄂尔多斯因资源而创造的经济神话还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核心。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里,鄂尔多斯人经历了令人咂舌的财富快速积累过程。

  翻开鄂尔多斯的发展史,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鄂尔多斯还在扯着内蒙古的经济“后腿”,全市7旗1区,曾有5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和3个自治区级贫困旗县。

  2002年是鄂尔多斯经济状况的分界线,2002年前后,中国的煤炭价格急剧攀升,煤炭的黄金十年就此拉开。得益于煤炭行业的井喷,鄂尔多斯人开始坐拥天量的财富。当鄂尔多斯成为我国第一个产煤过2亿吨的城市后,煤炭这个被称为黑金的资源开始成为推动这座城市经济的强大引擎。

  于是,经济与财富的高速增长与累积在楼市中得到全面体现。数据显示,2006年,鄂尔多斯的楼市均价为1200元左右,然而到了2009年,该市的住房均价就上涨到了7000-8000元。2010年,住房均价迅速突破万元,很多人认为,鄂尔多斯的房价赶上“北上广”也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人们没有意识到危机。然而,就在2011年底,煤炭量价齐跌,而鄂尔多斯新城康巴什楼市也开始全面低迷。媒体报道称,康巴什楼市大面积降价,从2011年的均价过万暴跌至当下的3000多元。而目前,整个鄂尔多斯都被债务危机所笼罩。

  “成也萧何败萧何”,丰富的煤炭被认为是创造神话与破灭神话的罪魁祸首,产业结构单一的鄂尔多斯正在陷入“资源陷阱”,其所蕴含的隐患也暴露无遗。

  有观点认为,煤炭是鄂尔多斯人财富的“发动机”,而房地产则是他们的“储蓄罐”。

  鄂尔多斯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并没有将更多的精力用在经济转型上,由于缺乏更多投资选择,导致丰厚的民间资本只能沉淀在本地,转向房地产市场。

  随着几年前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过热,在巨量的资金推动下,最终导致了鄂尔多斯房地产开发量巨大与房价连年攀升等恶果。

  此外,鄂尔多斯畸形的地产业似乎完全违背供求规律,这座不到200万人口的三线城市,在缺乏太多外来置业者来支撑的情况下,其房地产的成交量与开发量居然是深圳的四倍以上。

  这几乎注定了鄂尔多斯楼市危机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当地政府对这种单纯依靠煤的发展模式也深感忧虑,为此先后打造了装备制造基地、云计算产业园。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划,制造基地和产业园是鄂尔多斯产业转型的抓手,不过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在产业失衡的情况下,鄂尔多斯的发展模式不但风险抗压能力弱化,极有可能受地产或资源低迷而引发泡沫危机。

  倒逼转型样板:十年之痛

  与鄂尔多斯一样,我国众多资源型城市似乎也陷入了“资源陷阱”很少在资源高速产出时主动转型,倒逼转型成为资源枯竭后的发展之殇。

  作为首个被逼转型的城市样板辽宁阜新就曾历经了十年的转型之痛。

  2001年12月14日,辽宁省的阜新市被确定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在转型试点前的2000年,阜新全市工业产值中煤电工业占据76%,10余万人生活在100多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城市基础设施陈旧不堪,人均城市维护费支出不到中国平均水平的2%……

  然而,翻开中国的资源版图,阜新曾举足轻重。因煤而立、因煤而兴。

  这个1940年建市的辽西北城市,不仅曾是共和国的工业重镇,更有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州露天矿和发电厂。

  在50年的时间里,阜新市累计生产了7亿吨原煤,发电量高达2000亿千瓦时。然而10多年前,这座煤电名城,却因煤矿资源日益枯竭而陷入困境。经过数十年的开采乃与集中挖掘,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市煤炭资源渐趋枯竭,部分煤矿和矿井关闭停产。

  2001年,阜新市几大枯竭煤矿相继破产倒闭。一时间该市下岗失业人员达15万多人,占到全市职工总数的45%。而城镇人口的登记失业率更是高居辽宁省首位。此外,规模以上工业负债总额91.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4.6%。

  所有人都明白,2001年底开启的这场马拉松式的艰难转型,是逼出来的,因为对于阜新来说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

  中共阜新市委原书记潘利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阜新转型前五年是走出困境,后五年是夯实基础、积蓄势能,第三个五年即今后一个时期,要实现创新性与追赶型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由当年的6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预计460亿元,年增15.3%;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3%,比转型初期提高13.3个百分点……”这是阜新市2011年的经济数据,这些数据放在东部沿海地区,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对于阜新来说,数字背后则透露出十年的艰苦转型与城市发展之势。

  与阜新市一样,有着类似发展模式的城市在我国还有很多。

  石嘴山市是“一五”时期国家确定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但经过40多年的开采,资源逐渐枯竭,大部分煤矿停产关闭。

  虽然,现在的石嘴山市经济结构与现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十年的痛苦转型,石嘴山人民为此付出了惊人的代价。

  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正处于高消耗期,这无疑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需求压力。有专家指出,我国正处于需要大量资源的高速发展期,未来20年,这种趋势将减缓。

  靠“木头财政”、“煤炭财政”等单一资源发展的模式已经被淘汰,资源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越早越好。

  主动转型样板:抗压的力量之源

  对阜新等城市的十年转型之痛体会最深的应当是当地普通市民。然而,如何避免这样的痛苦被继续复制,则需要政府决策者的智慧和高瞻远瞩的能力。

  显然,避免倒逼转型之痛,不如主动出击。与鄂尔多斯为邻的榆林市则是不断摸索主动转型的样板。

  就在鄂尔多斯爆出经济危机之时,作为中国“能源双子星”的另一个城市榆林市也立即进入了公众的视野。由于两座城市相距仅有百余公里,又有着极为相似的“发家史”因煤而兴。不仅在一夜之间造就了众多的亿万富豪,房价也在几年的时间里暴涨了10多倍。

  今年四月,当鄂尔多斯危机乍现之后,《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质疑称,榆林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鄂尔多斯?然而,数月过去了,鄂尔多斯危机仍在继续发酵,但有关榆林爆发危机的声音开始逐渐消沉。

  事实上,正是榆林市坚持主动转型,凝聚了抗衡煤炭价格下跌、楼市调整等危机的力量之源。

  “煤炭探明储量1460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估算每平方公里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高达43万亿元。”这些漂亮的数据,让榆林人引以自豪,也让榆林人深感不安。

  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了解,为了让产业结构早日趋于均衡、合理, “十一五”以来,榆林市开始了一条产业发展由低端走向高端、由单一走向多元的转型跨越之路。

  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榆林电石、水泥、玻璃、铁合金等产业增长幅度均超过15%。同年,榆林市工业增加值1597.96亿元,比2010年增长16.5%,产业聚集的效益初步彰显。

  与此同时,煤制油、煤制烯烃、二甲醚、醋酸及精细化工等一大批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陆续上马,成为榆林工业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进发的有力推动者。

  虽然煤炭资源丰富,但榆林市却并未陶醉其中,而是不断尝试着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新能源产业进入了榆林视野。据了解,榆林是陕西风能资源丰富区,而太阳能资源也较为丰富,在优势资源牵引下,榆林先后引进国电、华能、大唐等几大发电集团开发风电和太阳能。

  此外,榆林交通业的迅猛发展,为物流业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10年物流总费用达到369亿元左右,物流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为21%;物流业增加值约150亿元,占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0%。而目前,榆林专业物流企业超过100家,部分企业正在成为物流行业的龙头。

  与此同时,依托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榆林市深度挖掘和培育以土窑洞、信天游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特色,以黄河、红碱淖、黄土沟壑为代表的自然特色资源等旅游业,为榆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助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开始加速。近些年,榆林规划了民俗文化产业、动漫创意业等为主体的十个文化产业发展品类,并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创建榆林古城、黄土民俗文化等八大文化园区。

  显然,榆林市不断尝试的主动转型优势在此次煤炭危机中得到体现。

  与榆林市相比,山东省济宁市的转型之路则走得更早,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初步转型。

  有关资料显示,济宁市累计探明煤炭储量270亿吨,是全国13个重点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早在2006年,正当煤炭产业发展的青壮年期,济宁市汲取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教训,编制了装备制造、煤化工、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规划和纺织服装、造纸、医药等7个优势行业指导意见,设立5亿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实施总投资336亿元的181个项目。

  2008年,济宁与台湾联电集团合作,设立14家新能源、新光源公司。而到今年,集中培植的千亿级产业中,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将达千亿元规模,煤化工、食品工业可达500亿元规模。

  此外,济宁打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三大平台,每年培育10家企业技术中心,促成100对产学研联盟,实施1000个创新项目。

  目前,济宁市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34家、市级83家,有1600多家企业与100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阵痛后的抉择

  毫无疑问,资源型城市承载着为经济发展提供矿产、石油、天然气等生产性能源和资源的重要功能。当前,我国部分资源型城市虽然仍处于成长型阶段,但也面临着产业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而部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已开发殆尽后亟须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又面临着自身难以突破的问题,影响其转型效果。

  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包括鄂尔多斯在内的诸多资源型城市普遍受到“资源诅咒”的影响。煤炭产业的繁荣发展压缩了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同时煤炭产业的较高盈利能力限制了企业家行为,对技术创新产生挤出效应,使得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初级化严重。

  千讯咨询机构产业研究员刘嘉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而当巨额的财富找不到合理的投资出口,因此在当地掀起了不顾需求盲目供给的房地产投资热。

  刘嘉辉认为,鄂尔多斯等资源型城市在人才、技术、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条件不占优势的先天条件下,通过资源开发来初步摆脱贫困是“经济起步”的必然选择,但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选择。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国内外有很多相似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的例子,总结这些城市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资源长效利用机制、发展优势替代产业,以及营造良好的城市转型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同时,各项措施到位后,还需要政府有极大的执行魄力。

  例如鄂尔多斯,可以加强在煤炭行业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主要包括研究和开发实现煤炭产业转型的技术,通过对煤炭的提炼、液化和深加工,使其变为化工产品,增加其附加值,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除了充分利用资源,发展优势替代产业方面,鄂尔多斯有较多有利条件。鄂尔多斯地处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的核心位置,利于发展现代物流业;另外,还可以利用地域优势发展光伏和林沙产业,利用当地充足的资金发展金融业,利用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条件发展旅游业等。

  “营造良好的城市转型环境是个大课题,不但需要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实施城市化、生态化改造,同时还要增强对外的沟通能力和辐射能力,为当地资金寻找良好的投资渠道。”刘嘉辉告诉记者,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城市转型最大困难是人力资源的“转型”,当地政府应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同时弘扬创业文化,完善鼓励创业政策资金环境,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转型”。

  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区域经济专家刘勇认为,对于如榆林、鄂尔多斯这样处于成长型的资源型城市而言,现在需要未雨绸缪,应尽快建立起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这样的话,即使是其今后资源开采殆尽,后期发展也不用担心资金的问题。

  对于成熟期资源城市来说,在做大做强原有优势产业基础上,要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二是扶持发展高技术产业。三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刘勇提醒说,资源型城市转型要充分发扬资源之“长”,依托资源、不唯资源,通过科技创新,做强与之相关的二产、做活三产,要避免制定过高、不切实际的目标。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作者:杨国华 雷士武      编 辑:一帆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