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大业无疆——峰峰集团开疆拓土发展纪实

煤炭资讯网 2013-6-15 15:49:29    头条
      这是一个诞生奇迹的时代 
      这是一个见证辉煌的节点 
      伴随时代的召唤,拓疆鼓点响彻四方 
      和着跨越的节拍,腾飞之翼愈加丰满 
      笑对艰难,书写砥砺的重彩 
      挽起臂膀,期待重生的涅槃 
      路在脚下,让精彩不断上演 
      大业无疆,让历史见证流芳 
                                                                     ——题记 
      仅以此文献给峰峰集团开疆拓土的勇士们! 

      9月的草原,丰美而安逸。蔚蓝的天底下,是一碧千里的草甸。错落连绵着不高的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悠闲的羊群在头羊的统帅下,一会儿爬上小丘,一会儿转入沟谷,就像是绿毯上织绣的花朵。一条生命的小河蜿蜒地绕着小丘欢快的流淌,滋润着大地的万物与生灵。头顶是湛蓝湛蓝的天,洁白洁白的云,云儿时而绕在山梁,时而掠过山坡,就像着上了重彩的油画。 
      由远端的天际间驰来几辆白色的丰田霸道,后尾掀起滚滚烟尘,欢快地驰骋。像天上飘落的朵朵白云,又像银河里的颗颗流星。 
      中间车里坐着的,是一个个子不太高的和善长者,凝重的神态完全没有理会四周的翠色欲流,极致柔美。 
      “还是快一些赶到矿上吧。” 
      “弟兄们可都等着呢。” 
      说这话的是河北邯郸冀中能源峰峰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亚杰。 
      他此行要去看望慰问创业在青海刚察县江仓一号井的干部职工。 
      那是个天当被,地当床,夜里立起来能摘星星的峰峰集团外埠海拔最高的矿井。
      …… 
      江仓其实只是峰峰集团外埠煤矿的一个驻点。如今,在南疆煤海,在内蒙草原,在山西山坳,在青海高原,到处跃动着峰峰人创业的身影。这个位于河北邯郸市,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能源巨擘,“十二五”开局,开疆拓土如椽巨笔,正描绘着科学转型的恢弘画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走出去,外面世界很精彩 

      世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事业其实本无疆,千里追寻也就收获了梦想。每一寸热土都哺育人间大爱,每一寸热土都升腾盛世曙光。路在脚下,大业无疆。

      求跨越,毅然踏上“赶考”路

      古赵邯郸,高速公路的入口处,巍然矗立着“胡服骑射”的雕塑,驶入邯郸还是离开古都,都会给人深深的印记。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展现出了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可谓我国古代改革开放、变法图强的先驱。 
      开放包容,豁达坚忍的品格在燕赵儿女的血脉中流动,伴随着古城兴盛一路铿锵走来。 
      “武安铁矿峰峰煤”。郭沫若曾有诗赞曰。煤炭是那个时代峰峰的骄傲。 
      1949年建企的峰峰集团因煤而生,随煤而兴,走过了艰难险阻的风雨历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低迷到兴盛,从峰巅到问鼎,峰峰集团发展快马扬鞭,改革分秒未停,始终挺立在历史潮头,时代前沿。 
      百年峰峰历经沧桑,“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峰峰人凝心聚智,谱写了一部激荡的发展史。
      2008年6月,峰峰集团与金能集团强强联合,组建冀中能源集团,峰峰集团以第一大子公司步入跨越发展快车道。
     徘徊、失落、阵痛……任何艰难困苦都不曾压倒峰峰人。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毛泽东同志把这次进京,形象地称之为——“赶考”。 
      正是有了“赶考”,中国才开辟了发展新纪元,踏破黎明前的阴霾,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十一五”期间,峰峰集团企业实力影响力迅速提升。2010年,原煤产量完成2000万吨,改写了维持30余年千万吨水平的历史,实现了几代峰煤人的梦想;精煤产量完成1040万吨,全国第二大焦煤生产基地目标胜利实现。与2005年相比,原煤产量增加733万吨,资产总额由77.6亿元增加到236亿元,营业收入由49.3亿元增加到700亿元,连续两年邯郸市纳税第一,综合实力位列冀中能源子公司头把交椅,相当于再造一个峰峰集团。 
      站在冀中能源集团进入世界五百强的更高发展平台,峰峰集团“立足于快,服从于好,着眼于新,致力于本”,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毅然踏上“赶考”路。 
      “十二五”,峰峰集团确立实施“三步走”,实现“煤炭产量、营业收入翻两番”,再造两个峰峰集团,建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极具竞争力的现代化能源化工集团。
6000万吨,是峰峰集团当下的目标。 
      再造两个峰峰集团,是30万职工家属的期盼。 
      “走出去开疆拓土。”蛰变的共和国长子走上“赶考”路。注定再一次成为国有企业涅槃的焦点。
      第一步,到2011年,原煤产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精煤产量达到1100万吨以上,营业收入达到800亿元以上;
      第二步,到2013年,原煤产量达到5000万吨以上,精煤产量达到1200万吨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以上;
      第三步,到2015年,原煤产量达到6000万吨以上,精煤产量达到1500万吨以上,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国内先进、行业一流水平。 
      雷厉风行马不停滴,拓疆战场由此摆开。

      走出去,外面世界很精彩

      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伏尔泰 
      外边的世界很精彩,有时也是很无奈,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荆棘丛生。解读他们走出去坚忍豁达的密码,那就是坚强的意志,忠诚的责任。
      他们走了出去,挺进了荒凉的青海高原。
      他们走了出去,深入了寂寥的山西谷坳。
      他们走了出去,来到了茫茫的内蒙草原。
      他们走了出去,跑到了遥远的南疆煤海。
      走出去,其实已经是一种胜利。 
      峰峰矿区开采时间长、衰老矿井多、可采资源越来越少。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8至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怎么办?是摆在峰峰集团面前的首要任务。
      “与其将来没资源被迫走出去,还不如现在我们主动走出去。” 
      围绕“主业突出,多元并举,创新驱动,跨越发展”总体思路,峰峰集团大力实施内挖外扩,突出巩固煤炭产业的主导地位。 
      内部的挖潜增效毋容置疑。 
      外部的开疆拓土更为重要。 
      穷则思变,富而思进。 
      决定走出去,是峰峰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结果。 
      决定走出去,是峰峰集团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成果。 
      “外边的世界非常精彩,只有走出去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峰峰集团上至领导高层,下至职工家属,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 
      由开采本部资源向开采外部资源的转变,由开采正常煤量向开采呆滞煤量转变,由一煤独大向多元化发展转变,由矿山传统开采向绿色生态开采转变。峰峰集团把走出去拓疆摆在了企业发展首选。 
      以山西、内蒙古为主战场,外延青海,西拓新疆,峰峰集团加快实施资源扩张,迅速扩大产能规模,在数千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刮起了一阵峰峰旋风。 
      山西成功整合接管大远煤矿,鑫东煤矿,增加产能180万吨。
      内蒙古鄂尔多斯控股收购油房渠矿、致富矿、后阴塔煤矿;与闫家沟和金运煤矿签订合作协议;与九峰煤矿、西部矿业公司达成意向。新增产能1500万吨。 
      青海整合接收江仓一号、五号煤矿,焦煤基地逐渐延展。 
      新疆控股收购拜城地区自强平硐、弘扬、弘利、宏远、东兴泰、宏鑫、第一煤矿四号井、托克逊煤矿、察尔齐等9个煤矿,增加产能93万吨。 
      走出去的峰峰集团,适逢其时,机遇正佳。 
      走出去的峰峰集团,前景越来越美好,路子越来越宽广。

      集结号,三大战役唱大风

      历史的钟声,让人铭记,催人奋进。 
      跨越的脚步,步步坚定,从未停息。 
      峰峰集团本部经过几十年开采,可采储量越来越少,开采条件愈加复杂,开采难度不断增大,已经制约了发展,牵绊了跨越。 
      站在十字路口,发展如何布局,哪步首当其冲。 
      公司董事长陈亚杰没有一天不在思索,整个团队每时每刻都在凝心聚智。
      外埠资源整合扩张的集结号因此而吹响,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开疆拓土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思路一转天地宽。聚力“外埠资源整合、开采工艺技术攻关、棚户区改造和稳定”三大重点,力求产能达到6000万吨,再造两个峰峰集团。 
      这便是陈亚杰苦苦思索后提出的“三大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打出了一个新中国,峰峰集团跨越发展的三大战役要打出一片新天地,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峰峰。”
      高瞻远瞩,气势恢宏,于无声处响惊雷,看上去真的很美。 
      “十二五”末,打造6000万吨级现代化能源集团,峰峰集团坚信,发展重点在外部,开疆拓土,占有资源,必须胜利。 
      外埠整合、内部挖潜中,都面临大倾角开采技术世界性难题。峰峰集团誓言啃下硬骨头,打赢攻坚战。
棚户区改造战役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峰峰集团抓好棚改,力保稳定,保职工安居,让家属满意,三年要打造152万平方米煤都新城。 
      拓疆“辽沈战役”,攻坚“淮海战役”,棚改“平津战役”,从拓疆扩能的强势出击,到攻坚克难的雷厉攻势,再到棚改惠民的人文和畅,多么完美的发展曲线。 
      一出手,便让周围感受到了峰峰集团浩然的气势和胜利的希望。
      舞台搭建起来了,号子吹起来了,风帆扬起来了。纵贯河北,横跨山西,北延内蒙,西拓新疆,峰峰集团注定要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 
      数万干部职工群情激昂。台上,比学赶超,壮士远赴异乡,人人默默奉献。台下,强烈共鸣,各方强力支援,处处奋力争先。 
      峰峰集团这个集煤炭采选、煤化工、电力、装备制造、建筑施工、现代物流等多产业综合发展的国有大型企业劈波斩浪,华丽转身。 
      这一年,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峰峰速度,书写着一个令人震惊的拓疆传奇。 
      发展史上,书写拓疆重彩
      “创业充满坎坷,困境中没有眼泪。坚强笑对人生,坦荡面对艰辛,只要我们用爱追逐光明,只要我们用爱编织人生,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景。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冲出阴霾,迎来的即是阳光明媚的艳阳春天………..”
      1、高原作证,缺氧不缺精神 
      顽强的毅力改变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野花漫山遍野,阳光温情和煦,牛羊舒适悠闲,沿途流水潺潺,多么美丽迷人的草原风光。连绵草甸山,九曲      西川河,缓缓的流水就像一条哈达,把青海高原与中原大地连在了一起。
      江沧一号井就位于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的高原腹地。3850米的海拔,让峰峰集团这个外埠矿井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原第一矿”。 
      从西宁乘车,丰田霸道汽车使出浑身解数吃力的一路攀爬西行。起伏的山包交错绵延,翻过一座又是一座。眼瞅着白花花的山路消失在天的尽头,山路,还是山路,蜿蜒的山路。
      西宁到江仓相隔330公里山路,却开了将近6个小时的车,短短的6个小时,我们已经从2200米海拔爬行到3850米的高度,却已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高原反应加重了气短胸闷,眼睛也有些涨鼓,初上高原,高原滋味让人记忆犹新。 
      临近目标,远远地看到零零散散的几排蓝顶房子,那便是我们的创业家园。
      那是常见的彩钢瓦活动板房,孤零零的散落在茫茫草原。板房蓝顶白墙,迎合着蓝天白云,色彩是那么的柔美,静静地完美呈现。 
      其实,江仓是用藏族语翻译而成,藏语的意思是狼窝。“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雪花飘,四季穿棉袄”,便是江仓的真实写照。这里位处高原,空气稀薄,气候恶劣,高寒缺氧,风力常达七八级以上,最低气温在零下30多摄氏度。即使到了夏季,也是生着火炉,身裹棉衣。 
      矿上的环境极尽简陋,满眼都是令人难受的酸涩,整颗心都在忐忑不安。 
      江仓一号井含氧量有限,人在高原上行走,如同在平原上背负着重物,整天头晕沉沉的,干部职工每时每刻都在同高山反应、缺氧等“高原恶魔”相搏,用意志挑战生命极限。 
      矿长王玉民是高原反映最厉害的一个,在刚上山的那半个月里,头晕、呕吐,胸闷,气短,一周内吐了40多次,咽喉肿了,嗓子哑了,身体消瘦了十余斤,他带着病体顽强的与自然抗争,跑办手续,协调生产。
      心疼的远在千里之外的董事长一天一个电话。 
      后勤矿长郭海棠这个高原上年龄最大的老大哥,自从上山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眼睛鼓胀,头疼的厉害,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在朦朦沌沌中度过了最艰难的七天。 
      办公室设施十分简陋,七八个人合在一个屋子里办公。七、八个人一间宿舍,生活物品挤得满满登登。
      彩钢瓦板房不但不隔音,而且不保温,密封性差,一旦遇到大风大雨天气,外边大,里边小,宿舍总是不能幸免,有时下井,等回来一看,被子都被雨淋湿了。 
      水烧不开,米蒸不熟,早晨吃泡面,晚上泡面吃,蔬菜都要到上百公里的山下去拉,就连一顿舒舒坦坦的饭都是奢望。 
      河北人喜面食,而江仓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多以牛羊肉为主食。吃不了多长时间都很难适应,走亲访友请来了河北厨师,可是连来三人,却走了一对半。无奈,大家只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轮流着人人当起了厨师。
      再大的苦,同志们都能挺住,可心灵上的寂寞却令人揪心。 
      没有电视信号,没有娱乐活动,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更没有亲人关爱,想想偌大的草原,人烟稀少,人迹罕至,孤零零的几排板房,无异于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心灵的孤寂感可想而知。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我的天堂 。”多么优美的歌曲呀,闷得很了,大伙儿就到工地周围走走,看看廖无人烟的草原,吼上两嗓子,可千万遍的吟唱,也就无法感受天堂的美景了。 
      可怕的高原反应、恶劣的气候条件,艰辛的生活环境,孤寂的心理坚守,不一样的饮食习惯,文化差异,都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道坎。 
      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干劲,缺氧不缺智慧,峰峰人向大自然发出豪迈宣言。
      忠诚履职,奉献江仓。这些默默无闻的汉子用实际行动展示着峰峰集团“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的高贵品质和迷人风采! 
      就地取材、化雪和泥,他们建起简易住房,建起简易的餐厅,筑起简易的围墙,竖起高耸的井架,就算安了家,开始了创业。 
      “放下扫帚拿起锹”,人人都是“全能型选手”。值班跟班一肩挑,他们既是指挥者,更是战斗者。12人组成的领导团队团结合作,苦难共担。 
      听到家乡亲人上山,整个团队兴奋了好几天。但见一华里之外插起彩旗,勾勒出开启梦想的希望大道。两米见方的标语牌在高原的日照下健硕挺直。同志们列队迎接,穿着崭新的工装,胡子茬刮得干干净净,整齐的列着队,齐整的鼓着掌,不亚于欢庆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江仓,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条件艰苦不言苦,环境艰难不惧难,扎根青海创奇迹,敢叫日月换新天。”为了那份期待,他们一点也没有抱怨,一丝也没有观望,一天也没有等待,一刻也没有停留。
简陋的会议室桌椅窗台擦拭的一尘不染,墙上悬挂着图纸,用红蓝铅工整的标注着施工进度。技术室,技术人员围着桌子,聚精会神谋划着生产。大门墙上悬挂着黑板报,记录着他们创业中的点点滴滴,图文并茂,字里行间,透漏着生机和活力。 
      板房尽头,一排2米多高的原木围成栅栏,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区域,那是他们的设备存放点,虽然简陋,但却整齐规范。 
      塔架高悬,天轮飞转,生产准备如火如荼,在冻土层下摆开了战场。主井、副井、风井、车房、运煤皮带走廊已全部安装完毕,生产物料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井下,紧绷的钢丝绳拉着罐车从井筒中一趟趟往返。 
      干部们与职工同上同下,既当矿长,又是区长,还当班长。为了能够早一天出煤,完成集团公司的拓疆大业,大家面对艰难的生活,咬着牙,挺;面对内心的孤寂,埋心底,忍;面对艰辛的创业,不抱怨,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紧攥成了一把铁拳。 
      进尺一天比一天见长,生产一天比一天顺畅,提前竣工,抓紧出煤,大伙儿为共同的心愿卯足了劲。
随处可见坚毅的目光,灿烂的笑容,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载着一身的责任 
      我来到高原 
      为了拓疆的大业 
      我心甘情愿 
      流淌的溪流是我的血脉 
      宽广的草原是我的胸膛 
      把苦累压埋在心底 
      让希望升腾在江仓 
      ………..

      2、白羊肚肚手巾三道道兰 
      “羊肚肚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了面的容易,拉个话话的难。” 
      离家千里,创业在外,再艰苦能扛,再困难能克服,最大坎儿的是心灵的孤寂,精神上的空虚。 
      山西鑫东矿业位处山坳,三山相夹,加之矿井基建任务繁重,业余文化生活非常单调。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娱乐,在远离亲人的异土他乡,仿佛与世隔绝。 
      “每天忙忙碌碌,虽然很累,却并不空虚,为了创业,我们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只要你全身心去完成每一项工作,时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也就没有了无聊单调生活的煎熬。”生产矿长王海良用不间断的工作排遣着自己的孤独和思念。 
      “闭上眼睛睡觉了就是工作停止,睁开眼睛醒来了就是工作开始。”24小时从不间断,一天到晚指挥在岗位,什么时间有事情,什么时间投入战斗,多么通俗浅显的两点一线。 
      掘进工邢占强2010年5月14日第一批来到鑫东矿,这个乐天派的汉子总是满脸的笑容,即便在这样的困难中他都不曾失落。“大家出门在外,都挺合得来,都是互相帮助,相互关照。” 
      “有时在山上闷的慌了,我们几个工友就休一天租个车,搞一个‘散心一日游’,每人摊派一些费用,到附近的霍州市和灵石县城去散散心。” 
      薛丰是一个不善言谈的汉子,一开始总是低着头,等大伙儿话匣子打开了,他也有了劲头。问他想媳妇了没有,他却说“也想也不想,想是自然地,百八十天不回家,咋会不想,谁不知道孩子老婆热炕头好。” “我每隔两三个月回去一次,只要给家里打电话,孩子和媳妇都会骑车二十多里地去接我。”
      主管通风的副矿长郝志良,在班子里年龄最小,2010年春节,矿上放假,职工们都回家过年了,他在矿上留守值班,无奈何,妻子来到矿上与他团聚,想等着爱人值完班两口子一起回家,看看双方老人。可郝志良仍然一头钻进工作,白天忙着查看井下,夜里忙着看图纸,写措施,看到矿上的情况,爱人只住了三天,流着泪走了。
      为了搞好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能容纳几十人的餐厅,装上了电视,开辟成了多功能餐厅,除了正常职工就餐,还兼有知识培训,技术培训,职工大会等诸多功能。矿上专程购买了羽毛球,乒乓球,以及各种棋类。依山劈开了一块儿空地,东西20来米,南北不超过5米,也算有了半场球。 
      他们从《中国红歌会》、《30首经典歌曲》中精选出50首健康向上的歌曲,唱红歌、颂党恩,并挑选优秀员工组队参加当地灵石县委组织部、宣传部组织的“唱红歌、颂党恩”歌咏比赛,歌颂党的丰功伟绩,展示员工精神风貌。 
      今年五一,他们组织了一场“盛况空前”的首届“外埠创业杯”拔河比赛,没有彩虹门,没用运动衣,更没有丰厚的奖品,鑫东的干部职工们用最简单、最质朴的形式庆祝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欢呼呐喊声在山谷里回荡,就连周边村庄的村民都被吸引来了。 
      由于经费有限,活动结束后,队员们坦然面对微薄的奖品,一个队十个人,两瓶洗头膏,五个人只能分一瓶。第一名,也只是两个人分享一箱方便面。
      …… 
      转过一道弯,又爬过一道坎。卫星定位仪已经找不到路了,天越来越黑,四周全是黑黛色的大山,8月18日,我们摸索着找到了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油房渠矿。 
      第二天,这是个沿着山坡建成的矿井呈现出了整个风貌,峰峰集团外部整合拓疆走出去的第一个矿,周围有很多露天的矿坑,盘旋的土路上等待着拉载煤炭的车队,远远望去,一串串,好不壮观。 
      白天喧嚣的车队,繁忙的生产冲淡了内心的孤单,每逢夜晚降临,节日来到,思乡之情就会不由自主的油然而至。 
      采煤班长曹凤军说,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们第一次几十人到矿上的时候,正巧下了大雨,眼看着大山一座接一座,大巴车根本无法前行,无奈只有下车步行,一步三滑,步行6华里才赶到矿上。 
      闷得慌了,爬到山顶去看看电线杆,看一看那些不知名的绿草野花。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手机信号不好,打个电话还得跑到矿后的山顶,一边走,一边对着手机“喂、喂、喂”的喊着,成了真正的移动电话。 
      生产矿长李保田说“有一次出去办事,在路上看到挂有冀D拍照的河北车,心里甭提有多亲切。” 

      33岁的段利学是鄂尔多斯致富煤矿泵房主管。2010年10月离家时,爱人已经怀孕6个多月了,走时爱人说, “既然是集团公司需要,那你就去吧,我会把孩子和自己照顾好,你不要操心我们,工作重要。”“想起媳妇当时挺个大肚子,还要接孩子,还要做饭,天天上下楼,我的心里就内疚。” 
      由于工作需要,小段被分到泵房负责全矿的煤炭运销。每天的账目,钱款,都统计的清清楚楚。内蒙古有个特殊规定,运煤必须带煤检票,并且煤检票查的特别严格,一张票如果写错一个日期的阿拉伯数字,就会罚矿上5到10万,稍有不慎就会给矿上带来损失。 
      小段通过认真学习,锻炼,终于把这一套程序全部掌握了。“每月发煤几乎都在十万吨左右,每班俩个人,一班十二小时,没白天,没黑夜,没星期六,星期天。思想高度集中,特别紧张,生怕出错,有一次我问同事,几点了,同事看一下表,扭头给我说,‘十二吨半了’。现在想起来都很有创意。” 
      从2月到现在,致富矿经磅房共销煤原煤60余万吨,16000余辆车,2100000多张票据,无一出现差错。
工作有了起色,业务越来越娴熟,他成为矿上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大伙儿公认的好小伙儿。可家里呢,小段说:“自己是一个不孝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父亲。” 
      4月的一天下午,家里打来电话说,母亲不小心摔断了胳膊,要去医院看看,他急忙往家里打电话询问情况,医院检查说骨头组织一部分掉下来了,岁数大了,不好做手术,需要静养。他把泪咽到肚里,一字一句未给矿上领导说。 
      又一次,突然接到表弟的电话,说父亲脑血管堵塞住进了武安市县医院,听到消息,他的头“嗡”的一下就害怕了。原来父亲早就住到了医院,为了不影响千里之外的儿子工作,硬是拦着所有人不让给他打电话,现在危险期过了,表弟才敢偷偷地说了一声。他打电话问父亲怎么不早说一下,好让儿子也回家看看,在床前尽几天孝。可父亲却说“既然出去了,那就把工作干好,家里你就别操心了,一定要好好干,不要给你们集团公司丢脸,不要给咱村丢脸。”“都说养儿能防老,可我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却远在千里之外。”每想到此,段利学总是心生愧疚。
      段利学的爱人兔年正月初七生孩子,正赶上矿上规定回内蒙上班的时间,实在没办法,给领导请了几天假,在家伺候几天媳妇,孩子出生不到十天,他就匆匆走了。 
      在路上,他收到爱人短信,“老公,不是我不送你,我没有勇气看着你离开,我怕泪水控制不住,你一路保重,我和孩子等着你回来。” 
      一走就是三个多月,在单位的每一天没有哪天不想孩子的,孩子长大了吗,好看了吗,听话吗,都在牵动着他的心。打电话回去,想听听孩子的声音,可每次孩子都睡着,只能轻轻的听听孩子的呼吸声,孩子醒了,可是不哭,妻子为了让他听听孩子的声音,故意把孩子拧哭,逗笑,故意不给她喂奶。 
      转眼到了7月了,从孩子出生却只见过一面。孩子变了没有,长大没有,学会什么没,会坐了吗,思念之情总是笼罩在心头。 
      每年的这个时段,也正是矿上发煤最火的关键时期,人员少,发煤量大,还必须要保证不出任何差错,他又一次把请假休息的念头压回到了心底。 
      妻子把孩子的样子拍成照片通过彩信发到手机上,小段犹如获得了珍宝,整夜整夜的看,一边傻傻的看,一边默默的流泪。 
      为了保证小段工作不受影响,还可以看见孩子,妻子竟然一人带着6个多月大的孩子来到内蒙,买好票才告诉小段。爱人抱着孩子一路倒车好多次,终于来到矿上。 
      当小段抱着女儿想好好看看,亲亲的时候,孩子哇地就哭了。妻子说,孩子认人了,熟人让抱,生人抱上就哭。“我一个做爸爸的尽然在孩子眼里变生人了。是啊,孩子不认识我了,可孩子又怎么会认识我呢,6个月了,就见过三天,这能埋怨孩子不让抱吗?”小段泪往心里流。
远方的亲人啊
你可知道我也在想你
远方的亲人啊
是你给了我创业动力
鲜花告诉我你怎样走过
大地告诉我你承受太多
渴求天天梦呓中相见
期待来日陪伴你身边
      3、乱世岗下南泥湾 
      胜利永远属于那些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强者。 
      峰峰集团外部煤矿大多地处偏僻,环境恶劣,交通不便。 
      通往油房渠矿的道路跋山涉水,九曲十八弯,一直走到路尽头,才能见到矿。致富煤矿毗邻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夏秋骄阳炙热,冬春黄沙满天。鑫东煤矿,三面环山,位处谷底,道路泥泞,从矿上到灵石县城,最少需要一个多小时…… 
      所有矿井刚刚在创业时期,百废待兴,一切生产生活用品都要百转周折到外边去拉,每一根黄瓜,每一棵白菜的由来都不同寻常。 
      正常的天气还好,一旦遇到风沙、雨雪等天气,出行都是异常艰难。
      2010年冬,鄂尔多斯地区赶上了寒流,雪一连下了几天,大雪封路,公路上一辆车都看不见。连最基本的生活维持都成了问题。
      生产物资没法运,新鲜蔬菜没法运,外边人进不去,里边人出不来,油房渠、致富矿等这些原本就非常艰苦的矿井成了人间孤岛。 
      没有了补给,食堂腌的那几大缸酸菜成了大家的救命稻草。大师傅变着花样,生酸菜,炒酸菜,烩酸菜,煮酸菜 ,早餐,酸菜!晚餐,酸菜!简直成了酸菜宴。吃的人上火,胃酸,眼睛直冒火。眼看着酸菜越来越少,只好加入炖成半烂的土豆接着吃,最后连酸菜都成了奢望。 
      在致富矿,一个小伙子实在吃不消了,悄悄跑到食堂,不管三七二十一,围着灶台,舀了酸菜就吃。结果正巧被山东采掘队的人撞见。来人瞪大眼睛用山东话问:你捞我们的酸菜干什么。原来他吃的是人家综采队的储备酸菜。小伙子赶紧解释,土豆吃多了不消化,没办法,吃几口你们的酸菜压压。 
      后来才听说,正是在那场大雪期间,有一支车队试图强行打通这条交通线,结果被大雪困在了“大柳塔”(地名,也叫“活鸡兔高地”)一带。其中一辆车掉队,在野外抛锚。夜里气温骤降,车里两个二十出头的司机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依靠艰苦奋斗精神改善艰苦的生存环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那一年,外埠的党支部作出决定:创业首先要学会生存,要与大自然抗争,努力改善生存环境。
      从种菜开始,他们立志在荒草僻野种出蔬菜来,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学习南泥湾精神,把每一个创业点治理成荒漠绿洲。 
      沟沟坎坎栽植树木,乱石堆里辟出了菜田。大伙儿一起动手,利用业余时间,把石头一块块搬走,把泥土一点一点地背来。 
      开荒、堆肥、育苗,除草,打药,播种,大家学着自己办了一个个菜园。亲手种下了西红柿、黄瓜、葱、萝卜等蔬菜,精心的照料着心灵上的那抹新绿,就像呵护一个个幼小的生命。 
      在矿上期间,我有幸品尝了那些丰收的果实。鑫东矿的旱南瓜拽面,绝对的够味。大远矿把刚刚采摘的黄瓜摆到了会议室,后勤矿长孙连胜欢喜的招呼大家“来尝尝,咱们自己种的,这也是咱们创业的结晶呢。”致富矿用他们菜地里种的蔬菜准备了午餐,黄瓜蘸酱、原味西红柿,烧豆荚,让大家吃到了地地道道的家乡风味。矿长王矿立自豪的说“咱这绝对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油房渠矿的菜地位于机关大楼的正前,大约能有一分多地,按照蔬菜的品种一陇陇的被间隔开来。豆荚、西红柿搭着架,苤蓝、萝卜叶茂根壮,玉米已经裂开了嘴,整个菜园高低错落,布局合理。油黄的花,健硕的颈,翠绿的叶,丰盈的果,长的甚是喜人。
      谈到种地,纪委书记常全所激动地告诉我,我们这个地区牛羊肉多,蔬菜少,菜比肉稀罕,刚来时,整天的吃肉,原来的饮食习惯都打破了,胃受不了,咽喉上火。后来,直到自己种地,蔬菜得到适当补充,这种情况才慢慢得到缓解。别看这区区一分多地,可是我们一锨一镐刨出来的,这可是我们的宝贝地。
     矿上原来的机电矿长郭武群本来头发就少,再加上工作繁忙,羊肉上火,蔬菜跟不上,大把掉头发,没办法,干脆剃了光头。
      我曾长时间在油房渠矿的菜地前驻足思索,尽可能在平静的心境中去感悟他们的伟大。透过那每一片绿色,每一朵花蕊,每一颗果实去找寻他们艰辛的汗水,找寻菜地背后的故事。
      房前屋后,沟沟坎坎,小小菜地见证了创业者们勤劳。他们不单单是在种菜,他们播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精神。
      4、有这样一群顶天立地的汉子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
      历史的银河,总会繁星点点,时代的坐标,必是群星辉耀。
      历史的前行一定有闪耀光芒的坐标,而支撑坐标的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在峰峰集团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创新需要这种精神,拓疆需要这种精神,发展需要这种精神。
      在南疆煤海,在内蒙草原,在山西山坳,在青海高原,在峰峰集团开疆拓土的每一份土地,时代在铭记,精神在延续。
      江志义,王建民,王矿平,李世清,王建立,王志刚,卢风顺••••••以这些名字为代表的拓疆团队,正是集万千精神于一身,顶天立地的汉子。
      他们在家里是不可或缺的顶梁男人,他们在企业是开疆拓土的骨干力量。当企业的发展需要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应召而来。
      “十二五”末,三步走,翻两翻,再造两个峰峰集团,本埠巩固2000万吨,外埠达到4000万吨,以6000万吨产能力跨国内大型煤炭企业行列,这些“封疆大吏”,承受之重可想而知。
      江志义:“请领导放心,困难面前,我先上,一定保证按期完成任务。”
      王建民:“责任就是动力,走出去,我们必须打好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败。”
      王矿平:“不讲钱,不讲待遇,不讲辛苦,不讲感情,‘四个不讲’是支撑我们内蒙古投资工司的信念。”
     李世清:“人生最大的不幸是自己不知道干什么,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突破自己就是胜利。”
      王建立:“只要有我在,再大的困难都不算啥,必须拿下。”
      王志刚:“有峰峰集团这个大后方的支持,我们心里有底气,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牢记嘱托,扎实肯干,团结一致向前看。”
      卢风顺:“压力沉重,任务艰巨。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誓在新疆开辟一片峰峰集团的新天地。”
……
      “永远的离别”是江志义心头永久的痛。
     江志义,1973 年8月生人,1994年7月毕业于辽宁阜新煤炭工业学校矿山机械化专业,山西鑫东煤业第一任“掌门”。
      2010年5月12日,他带着第一批7个领导干部上了山,随后的5月14日,又有94名拓疆者踏进了这片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坳。
      困难重重,千头万绪。江志义一天当做两天用,恨不得三天的活一天干,谋思路,定方案,抓进度,常常到夜里12点以后才能躺下休息,整整三个多月没顾上回家看一眼妻小亲人。
     2010年5月26日,家住内蒙的哥哥、姐姐先后打来电话,告知江志义父亲病重住院。由于工作紧张,他忍着强烈的思念,请求哥哥、姐姐多辛苦点,替自己尽尽孝道。
     6月17日至18日,连续2天时间内,哥哥、姐姐打来17次电话,告知父亲病危,恳请他与老父亲见最后一面。他强忍悲痛,直至父亲病逝也没能回家看上一眼。
      当听到话筒那边父亲病逝的消息后,他脑子一片空白。江志义安排妻子远赴2000多里回去替自己办理父亲的丧事,自己默默在空旷的山头哭了一夜,他不想让大家看到,不想让大家知道心中的辛酸与愧疚。
      江志义小时侯家里比较贫穷,供他上大学的每分钱,都是父母亲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自己欠父母的太多了,但为了钟爱的事业,只能祈求父亲在天之灵。
     “最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家人。”这就是一个有血性的煤矿汉子的心音。无情未必真豪杰。未能床前尽孝的江志义,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出中华民族大爱大孝的真谛。
      ……
      山西大远矿业位于忻州市静乐县城杜家村镇,“度假村”多么唯美的名字。刚听到这个名字时,使我由衷的感到欣慰,我是多么希望创业者在心灵孤寂的同时能够享受到生活上的宽容。
     其实还是一个偏僻的山间小镇,静静地汾河在一公里外,一条小河绕矿缓缓流过。镇因煤而盛,河因矿而拓。现在大远矿的位置,其实就坐落在原来的河道上,当初为了建矿,以前的创业者重新开挖了河道,筑起了堤坝,原本穿越奔走的小河也就变成了绕矿而过。
       峰峰集团与大远矿的渊源因水而结,峰峰集团在山西的声誉再次因水而扬。
      矿长王建民当初就是担负着这样的责任,2011年情人节那天告别亲人,走马上任的。
      突水量由1400m3/h,变为矿井总涌水量为360m3/h。大远矿的追排水工作人员之少,时间之快,效率之高,效果之好,太多的没有想到,让所有人惊叹。
      2011年4月13日,矿井水追至副井底,由于长时间受水浸泡,井下巷通变形严重,有的地方只能过一个人、有的地方水超过了胸口。
     黑咕隆咚的巷道仿佛张开的大嘴,前面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漆黑等待。巷道中满是积水,哪里是道路?哪里有泥潭?没有人知道。
      如果再向前施工,必须清楚前方的水深及巷道的安全情况。
     “走,下水…….”王建民扑通一声跳了下去。
     其实,这一跳非同寻常。失修的巷道陷阱重重,溜煤眼遍布,旧设备横陈,堵水凝固的水泥浆沟沟壑壑,顶板随时都有可能坍塌,就好比挑战生命极限的探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命悬一线。
      “哗哗”王建民拄着棍子,走一步,探两探,走两步,停一停,走在了探险队伍的最前面。
      他带领探险小组每天在水里一泡就是四、五个小时,连续三天,巷道及底板情况全部探明。
      水中含有玻璃水、水泥浆等化学品,由于长期的浸泡,刺激皮肤,极痒难忍,王建民腿肿了半个多月。
      ……
      一个小时的攀谈,让我认识了李世清,内蒙古投资公司油房渠矿矿长。这个带领团队多次创出峰峰集团、冀中能源乃至河北省单产记录的“拓疆达人”。
      人员最少、效率最高、单产最高,单进最高,技改最快,出煤最多,回款最快,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李世清夜以继日的艰辛付出。
      外部创业与本埠不同,不能留下任何纰漏,不能出现任何闪失,一个细节把握不好,轻者损失巨大,重者会前功尽弃。油房渠是峰峰集团走出去外部拓疆的第一个矿井,示范意义显而易见。
      李世清白天跑办手续,协调生产,下井跟班,夜里也是通宵达旦,每天都忙到12点以后。
      繁忙的工作间隙,他写下了七篇见解独到,思想深刻的管理心得。《区队的中心任务和要求》、《解放思想,大胆分析,正确定位》、《管理者必备的思想境界》、《管理者必备的思维方式》、《管理者必备的工作态度》、《管理者必备的执行力》、《实干是最好的工作方法》。字里行间情深意切,语言平实字字珠玑。
      “一名管理者,自己的行为关系着成百上千个家庭的安危,自己的名声再重要没有生命重要,自己的利益再重要没有职工和企业的根本利益重要。如果把名利看得轻一点,把责任看得重一点,那么,什么事情都好办了。”
      “《论语》所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如同我们的工作,要有忧患意识,时时事事具有危机感,就像身边就是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一不小心,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一样,每一环节必须小心。因为我们从事的是高风险行业,分分秒秒都在与大自然作斗争。”
      “什么是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就是每一个环节,每一细节都要一丝不苟,自始至终,一以贯之。通俗地讲,就是对自己直接管理的每一个员工,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从开始到结束都要认真负责,采取措施,盯住不放,持之以恒。”……
      在他的心里,永远书写着“责任”两个大字。好一个痴心绝对的工作狂人,屡创记录的创业先锋,心思缜密的管理专家。
      ……
      2010年10月23日,王建立一个人先期到达致富矿交接各项合作手续。
       这是责无旁贷的使命,这是登峰问鼎的召唤,这是大爱无言的承诺。
      “当枪匹马闯内蒙”成为如今内蒙古峰峰投资有限公司经理兼致富矿矿长王建立内心中最深的印记。
      致富矿在峰峰集团接管前为私人煤矿,煤矿的管理基本上没有规章制度,也没有各种管理机构。甚至连生产技术所需的技术资料、图纸都不全,各种文件无人管理,矿井生产一天算一天,人员也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针对管理现状,王建立大刀阔斧,建立完善管理机构,成立生产部、经营部、后勤保卫部和综合办公室三部一室。同时还制定落实岗位、部门责任制,使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
       人才成为致富矿技改达产的关键。全矿共计121人中,71名职工都是原矿留下的人员,技术、文化水平都很低,使得生产管理捉肘见襟。
      公司雪中送炭,配备了两名财会人员和两名销售人员。算是班子配齐了。
      王建立不等不靠,“干,再苦再累也得拿下。”
      在当地招聘工程技术人员,利用各种渠道招揽人才,现有岗位中选拔人才,全面开展业务知识技能学习,素质逐渐上去了,合格率达到100%。
      进入致富矿井下,“质量标准化 ,安全创水平” “创品牌、争一流”一类标语随时进入眼帘,但见巷道整洁规范,管线吊挂有序,处处有板有眼,使人豁然开朗。
      今年截止7月份,他们生产煤炭57万吨,创下产值2亿多元,实现利润6千多万元。致富矿在王建立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
        一个经久不衰的企业,必然有一支英雄的团队,同时,也必定延续着英雄的血统。这群创业者,流淌着的就是英雄的血脉。 
       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夜,静谧而恬谈。月,温柔而平和。低头思故乡的情结悠然爬上心头。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同一轮明月下,却有不一样的心情。
       一人拓疆,全家援疆。
      每一位援疆干部的身后,都有一个大家庭:爱人、父母、岳父母、兄弟姐妹、孩子默默的支撑……军功章上,其实也有他们的一半艰辛。
      一、孩子眼中的“准单亲家庭”
        拓疆英雄们远离家乡亲人,在孩子们眼里,他们成了“准单亲家庭”。
油房渠矿财务总监曹瑞卫。从踏入内蒙古第一天起,就为自己定下目标:“不管个人受多大委屈,不能让集团公司蒙受损失,觉不辜负集团公司期望。”
       既是总会计师,又是财务部长,还是具体办事人员,曹瑞卫废寝忘食的清理账目,核算经济,忘记了远方盼夫归的妻子,忘记了还要靠他指导学习的孩子。
      爱人石巧平,是峰峰集团天择销售分公司的冀中能源区域经理,看起来纤细柔弱,工作中却是雷厉风行的行家里手。 
      家住在邯郸,她每天都得天不亮起床,6点半坐车出门,每天回到家,都在夜里8点钟。
双方老人顾不上,家里事情顾不上,孩子的学习顾不上。 
      今年期中考试后,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把石巧平叫到了学校。“你们这家长是怎么当的,孩子的学习也该管管,不能老是忙工作呀。” 
      听完老师的嗔怪,石巧平心如刀绞。由于他们夫妻二人过多的忙于工作,却疏忽了孩子的学习,儿子的成绩已从以前10名下降到了50名。 
      儿子在电话里哭诉,“爸爸,回来吧,俺想你,没有你,俺就没有好成绩”。 
      “这能全怪孩子吗?”曹瑞卫接到爱人电话,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有谁不思夫妻情,有谁没有爱子心,可岗位离不开他呀,曹瑞卫,这位刚性的男儿,留下了无声的泪。 
      开门五件事,柴米油盐茶。生活中拥有万般难题,石巧平里里外外一肩挑。 
      有一天夜里,家里电路出现了问题,满屋子黑咕隆咚,自己不懂电,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只好黑着硬撑了好几天。 
      一次,孩子在踢球时,不小心踢伤了同学,流血不止。接到电话后,她担惊受怕从峰峰急匆匆赶回邯郸,陪着受伤的同学去医院检查,拍片包扎,楼上楼下忙活,处理完善后工作,已经到了夜里十点。
      由于工作关系,她经常在夜里还要处理突发情况。有一回凌晨四点,牛儿庄矿一台采煤机的电机发生故障,她得知情况后,立即与公司装配厂联系,将已经制作完成的一台采煤机的电机拆卸下来,发往牛儿庄矿,保证了矿井的正常生产。 
      石巧平住院做手术,她瞒着曹瑞卫,自己硬扛着,她多么希望丈夫能在身边啊,可那时曹瑞卫所在的油房渠矿百废待兴,事物繁忙,石巧平硬是自己咬牙挺过来了。电话中总是告诉爱人“家里没事儿,你安心工作就好了。”
送汤买饭,照料周围,全部是同事,心心相连的姐妹。 
      在医院,同室的病友开玩笑说:“两口子都在峰峰上班多好,你同意老曹到外地工作,家都管不了,你真是图个啥?” 
      石巧平说,这辈子我和老曹有缘,要说图个啥,图的就是叫瑞卫能安心在外干好工作,不为峰峰集团丢脸。
一年多来,石巧平默默的支持着丈夫的事业,不论家里多少事儿,她都一个人扛着,从来没跟老曹红过一次脸,抱怨过一次苦,都没有因家事让曹瑞卫操心。 
      曹瑞卫总说“俺可是摊上了一个好媳妇,欠她们的太多了。”
      二、没有蜜月的婚礼 
      “钢铁沾手咬掉皮”、“尿尿要用棍子敲”,白毛风刮得黄沙舞。这是鄂尔多斯的冬天。 
      就在2010年即将进入冬季的10月16日,河北工程大学毕业的原志咏毅然选择了伊金霍洛旗致富煤矿。
那时的小原还没有结婚,出发前,他和未婚妻约好到新世纪买羽绒服,早晨见面却吵了一架。未婚妻埋怨他这么大的事没有跟她商量。 
      一路上都是“冷战”。选羽绒服不是很顺,还没有到羽绒服热卖的季节,柜台上零零散散有些样品,大部分是老款打折。 
      挑了一件又一件,不是很称心,最后未婚妻选择了羽绒袄外加大羽绒服,为的是心上人保暖抗寒。小原说“搞的跟去北极一样。不至于这样。”而未婚妻憋了好半天扑到他怀里,已泣不成声。
      装修房子,置办结婚物品,都是家人和未婚妻操办。 
      2011年3月15日,小伙子的结婚典礼在一片祝福声中顺利结束。
      3月18日,邯郸市火车站的站台上接踵摩肩,开往包头的火车已经检票多时了。妻子站在正对车窗的月台上,默默地看着小原把行李安置好。 
      隔着车窗,两人用目光默默地相互交流。他们的结婚,连蜜月都没有。
      妻子拨通电话,叮嘱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列车开动了,缓缓前进,妻子皱起眉头快步赶到车窗前。随着列车越来越快,妻子的脚步也由走变成了跑。最后用手捂着嘴,流着泪追赶着列车,直到身影消失在车窗的尽头。 
      小原的手机里传来妻子哽咽的声音:“我等你回来。” 
      小原连蜜月没有过就走了,两个有情人天各一方,只能依靠网络,电话,短信,传递各自的依恋,“亲爱的,你在那里怎么样,想我了吗?”“今天的月亮又圆了,还记得在家乡我俩在滏阳河边散步吗?” 
      去年冬天,天气出奇的冷,白毛子风呼呼地刮了一整天,夜里工作停下后,小原想起了家里的亲人,小伙子躺   在被窝里左翻右翻,就像砧板上的鱼。一个接一个的跟媳妇发短信,第二天看看,一夜竟然发了60多条。
      有一次回家时,妻子说内蒙干燥,坚持让小原多带一些橙子。可是一千多公里的路,这几个水果到不了内蒙就没了。看着妻子不满的眼神,小原干脆把橙子皮一个个细细地拨下来,舍不得浪费一点,然后用塑料带把橙子皮包起来,告诉媳妇会把这个带回去,泡着水喝会想她的。 
      为了尽可能的让小原多带一些食品,妻子晚上陪他逛超市,大包小包塞了一购物车,在火腿肠的展柜前,妻子举起一串香肠,笑着说:“用手机给我和火腿拍张合影,你以后每天吃饭的时候拿出来看看,饭就香了。”
      三、柔弱背后的铿锵 
      纤细肩头,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家庭重担。柔弱臂膀,成为了遮风挡雨的温暖港湾。你们是峰峰煤海的铿锵玫瑰。你们是拓疆扩能的背后尖兵。
坚守、承担,默默无闻,润物无声。 
      轻伤不下火线,重伤无所畏惧。谈及山西鑫东矿总工程师温藏勋,他的爱人总是泪眼汪汪。 
      去年冬天,温藏勋下井时,由于坡度大,右脚扭伤骨折。伤筋动骨一百天。同事们劝他回邯郸卧床休息,爱人也多次打电话催促他回来养伤。那段时间正是矿上施工的关键时期,他一直带伤坚守在矿上指挥。 
      “老温呀,咱还是回来吧,好歹先把病治好了再上山不迟,千万别落下啥病根。”在牛儿庄医院工作的爱人刘咏梅不知打了多少电话。可温藏勋硬是留在了矿上。 
      妻子拗不过他,专程休假从峰峰赶到矿上去照顾他。可刚刚过去两个月,一未留神,发现温藏勋不见了,找遍了矿上所有办公室,宿舍,没有找到,最后才知道他拄着拐杖下了井。 
      爱就是默默支持。江仓一号矿后勤矿长郭海棠经历了超越常人的高原反应,他却从没跟家人说起那里的艰辛。一次,同事说漏了嘴,嫂子一下子打开了泪水闸门。 
      心里放不下,吃饭吃不香。咣当了一天多的火车赶到西宁。想到山上看看,然而,却被郭总拦在了山下“甭上去了,山上生产正紧,大伙儿都忙着工作,你上山添啥乱。我没事儿。你在这里住两天回去吧。” 
      爱人赶回了峰峰,独自支撑起了家庭。电话中,相互激励着坚强,默默做出着牺牲。 
      父亲外出创业,母亲孤单寂寞。已经出嫁的女儿心里难受,白天工作没有时间,只能抽晚上回家照料。有一次,母亲有病几天高烧不退,可吓坏了女儿,干脆又从婆婆家搬了回去。 
      后阴塔矿生产矿长姜立仁,从筹建油房渠矿开始,就到了内蒙。由于经验丰富,业绩突出,又被公司派到后阴塔矿。虽然到了收获得季节,可面对组织安排,姜立仁二话没说,背着行囊开始了新的征程。 
      姜立仁说:“多亏了有一个贤良的妻子,家里事情她全包了,不管多累,也没有抱怨过,才让我能够在外边安心工作。”“在外创业,我理解,那是大家,是企业的需要。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家里再累也比不上他们在外受的苦,为立仁解决好后顾之忧,再苦再累俺也心甘。”他的爱人总是很乐观。平实中彰显着伟大。 
      母亲在老家摔伤了腿,姜立仁的妻子背着婆婆里里外外忙活,直到老人痊愈,都没有向姜立仁打一个电话。
      总工程师李海龙作为家里的长子,年迈的父母都在老家居住,平时根本没有时间回去探望老人,都是爱人一趟趟的跑。父母把在羊东矿上班的弟弟托付给他,让他筹备弟弟的婚礼,置办彩礼,装饰新房,安排车辆等等,眼看着婚期一天天到了,而他却还在忙着矿上的建设。 
      弟弟和父母着急上火,打电话到矿上。他的爱人却给李海龙说:“知道矿上事儿多,你作为工程师更是事务多,小弟的事儿我会替你多操心的,你不要分心就是了。” 
      回来的日期推了一天又一天,李海龙直到头两天才回到家中,就像是一个赴宴的亲朋。

      走过严冬,希望正在升腾 

      信念是一股劲,希望是一团火,风雨来袭时,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创业拓疆中,我们的手挽在一起。从南疆的孤雁,到内蒙的大漠,从青海的草原,到山西的高坡,拓疆之风劲吹,催动这首创业的赞歌。忠诚无悔,耕耘誓言和责任。奉献无悔,收获壮美与丰硕。走过寒冷严冬,历经涅槃浴火,必定会迎来明媚春天,盛世华歌。
      1、山西缚“蛟龙”,太多的难以置信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时刻。 
      山西大远矿治水成功了! 
      为了这一天,我们的热血,没有冷却过! 
      为了这一天,我们的牵挂,从未停止过! 
      来看看大远矿追排水的这一组数字吧。 
      动水堵水,堵追结合,开创国内防治水先河。 
      堵水效率97 %,突破治水全国纪录。 
      从3月1日到4月20日,50天时间,追排水达70万立方。
      抽调九龙矿30人,羊东矿30人,纵横公司10人,矿领导10人,80人打了一场史无前列的攻坚之战。
      速度和效率堪称中国治水史上的奇迹。 
      这还是以前的大远矿吗?态度由怀疑,到不信任,再到后来的惊讶,“大远治水”让一帮看笑话的人“大跌眼镜”。 
      前一任矿井的所属者山东新汶集团惊呆了,忻州市周边200多个矿井惊呆了,整个山西省煤管局、安监局惊呆了。 
      2010年10月15日,大远矿1201南工作面发生突水事故,涌水量达到1400立方米每小时,因超过矿井排水能力导致淹井。经过多方封堵,没有任何起色,陷入泥潭的山东方垂手无策,忘水兴叹。 
      2011年1月31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晚上9点,经过紧张的谈判,想到该矿虽然地质条件差,大倾角采煤,倾角平均达到50度,但煤种好,储量大。凌晨1点接收协议正式签订。 
      2月5日(正月初三)董事长陈亚杰果断拍板,采用“动水堵水,堵追结合”追排水方案。山东方治水四个月苦苦拿不出治水方案,而峰峰集团从接收到制定出方案,仅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
      一出手,便给了所有观望的人一次惊诧。 
      原山东方一名当了一辈子机电科长的老同志听到堵水方案后说:“真没见过这样治水的。”
接下来,奇迹便一次又一次上演了。 
      那些日子,排水清淤成了大远人心头的阴影,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团结协作,都在为排水清淤,谋思路,想点子,大伙儿不知道多少时日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吃过一顿踏实饭。 
      由于注浆堵水,巷道底的轨道被淤泥和泥浆掩埋,一米多厚的淤泥给排水工作制造极大障碍。排水泵无法运送,设备配件无法运送,工人们只有手推肩扛,淌着水前进。 
      “漂筏子泵”就是大家智慧的结晶。看到矿领导个个抢着干,同工人们一起扛泵。冀庆亚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想一个既省时又省力的排水办法是当务之急。 
      冀庆亚一连几天盯在现场,与工人们反复推敲,多次试验,终于琢磨出一个“点子”,用八个废油桶连在一起作为漂子,下面悬吊水泵,重达1.4吨排水泵利用油桶的浮力自然也就浮了起来。既保证了水泵抽水,又破解了轨道运输难题。 
      为了提高排水效率。矿长王建民与领导班子研究决定,专程从厂家定制了轻便的矿用PE管,两个人能抬动,安装效率大大提高。但原先的管道接头安装起来接头耗时耗力,而且常常由于压力大而断裂。经过与厂家工程师对接,又研制了软搭茬快速接头,再一次逾越了管路安装屏障。 
      50天,97 %,70万立方,80人,这样的峰峰速度让所有折服。 
      没有一个人喊冤叫苦,没有一个人请假休息,升井了吃饭睡觉,休息好了回头下井,再简单不过的两点一线生活。峰峰拓疆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曲奉献之歌。 
      矿长王建民心疼大家,急了,就往家里赶大家,“回去,回去,轮替着回家看看老婆孩儿。”可是一连三个多月,没有一个人张嘴回家。 
      综掘区区长刘树林十二天值了五个班,下了七个井。副矿长樊华伟爱人生病,打来电话,要去北京看病,他悄悄的隐瞒着,王建民知道后,批了五天假,命令他陪爱人去看病,可是第四天樊华伟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睡个好觉对于常务副经理冀庆亚来说,可以用“奢侈”来形容。由于矿井巷道最大倾角达到56度,管路爆裂是常见现象,4月19日,夜里11点左右现场排水管路出现爆管,白天工作了一天的冀庆亚再次到井下处理事故,一干就是早上6点。 
      由于工作任务重,冀庆亚在矿三个多月没有回家,弟弟得了重病他都不知道。当他接到家里的电话时,眼睛湿润了,只说了句:“找个大医院看看吧,有什么情况再及时告诉我。” 
      总工程师王屹作为“治水专家”参与了大远治水的全过程,果断提出两个注浆孔延伸到奥灰顶板50m的注浆,以及在注浆骨料上大胆改革,为治水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每天六、七次到山顶打钻现场,询问进展情况,观测综合水位,及时调整局部方案,大大提高堵水效率,比预计提前1个多月。爱人来矿探亲,他仍然没白天没黑夜的工作,白天摸不到他的影子,晚上却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 
      “蛟龙”锁住了,摆在大远干部职工面前另一个困难就是大倾角采煤。 
      煤层倾角平均在45°以上,局部达到56°,这样的倾角在峰峰集团本部矿井中没有,在国内更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样的坡度别说采煤,就连正常的行走都比较困难。 
      “我们干就要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大倾角采煤在大远这块‘试验田’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矿长王建民信心满满。 
      7月20日,第一个切眼贯通,从地面布置外围导线7000多米,层间距误差仅仅0.4米,实现正贯通,超出所有人意料。 
      8月底大远矿已开始了工作面安装,首采工作面1201北工作面倾斜长度150m,走向长度1100m,平均倾角50度。 
      大远矿已经准备好了,我们期待着他们的又一次奇迹。
      2、梦想成真,鑫东矿终于有水了 
      水是生命之源。鑫东矿却因水而纠结。
8月12日晚21点,山西鑫东矿工会主席武和平打来电话,“咱们新打的水井出水了。”话筒那端的声音紧张而激动。 
      “终于有水了,鑫东矿终于有水了。”瞬间,我的心中溢过一丝清凉。 
      武和平兴奋的讲述着新井出水时大伙儿的情形,可以想象他们当时的心情。 
      那是萦绕在他们心头永远的“羁绊”,一个全矿干部职工希望圆的一个梦。 
      在鑫东,围绕水的故事,实在太多了。 
      刚来时,矿上没有自来水,全矿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洗澡全部是来自井下抽上来的简单沉淀后的老空水。
      职工们吃水全靠三马车到山外边去拉。山缝里开出的盘山土路是通往外界唯一道路,荆棘丛生,坡陡路险,晴天还好,一旦遇到雨雪天气,水车上不来,拉菜车上不来,全矿眼瞅着就得牙里抠嘴里省生活。
      宿舍楼的东侧,高台上放着一个铁质的水箱,包着厚厚的“外套”,一个四分的水管垂在高台的下方,这就是全矿的“饮水中心”。 
      由于拉水成本太高,一吨水需要40元钱,矿上规定,拉来的水只限饮用,每个矿领导每天也只有两壶水,洗衣服还是使用沉淀的老空水。 
      在鑫东矿,你看不到干部职工穿白色衬衫。“不是我们不想穿,只是不得已罢了。”武和平说:“由于水质不好,白色衬衣洗不了两次就被染成了黄色,所以大家只有穿深一点的衣服。反正,身在大山出不去,也顾不上美了。” 
      因此,大家的衣橱中多了份深沉,少了份亮丽。 
      “深色衣橱”成为鑫东人特有的符号。 
      去到职工澡堂看到的一幕,永远令人刻骨铭心。 
      人多屋子小,更衣箱一个挨着一排,通道也是特别狭窄,其间两个人都无法正常错身。70多平方米的更衣室内,排列着400多个更衣箱,以至于通风不好,放在更衣柜里的衣服都是潮湿的。 
      衣架上悬吊着晾晒的毛巾,各式各样的毛巾,却没有一个白色的。由于水质不好,含碱量大,使用几次后的白毛巾就都变成了黄毛巾。稀稀拉拉的淋浴下是浸满黄渍的地板。 
      淋水喷头糊满锈渍,细微的孔洞多半已经糊住,全靠半数孔洞维持喷淋任务。水的“威力”可见一斑。
机电副矿长刘根良拿出一个水盆,放在喷头下面,接上了一盆水,稍一沉淀,一盆水全变成了土黄色的颜色。 
      他调侃说:“我们这里,不单出煤,还出‘金子’,一个白盆子,用不了一个礼拜,准保成为金盆子。”
他们就是用这种井下简单澄清过的水洗澡。 
      洗头多是黏糊糊的,几次都洗不净,就连身上也是,洗过澡后指甲缝里全是黑的,脚趾甲盖都被染成了黄色。
那一抹金色成为鑫东人创业时期心底中永恒的记忆。 
      打一口水井在当地需要一百多万。 
      “解决用水!”这是矿上为职工们办的第一件实事。 
      在离矿几十米的西北方向,山坳边竖起了钻井的塔架,突突的钻机声成了大山里最动听的“乐曲”,转动的钻杆摇曳着四百多颗心的希望。 
      530米的水井终于打到底了,鑫东人第一个梦圆了,他们的创业激情为此而更加豪迈。
      他们的第二个梦是今年11月1日正式出煤。
      为了这个目标,干部职工们卯足了一股劲,聚齐了一个音。
      煤仓周围,绞车房、皮带机房、压风机房、主副斜井等设施密布,长不足100米,宽不足60米的场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劳动竞赛为抓手,掘进进尺不断创出新水平。 
      今年上半年,面对井下地质条件复杂、当地停电频繁、节后复工程序繁琐等诸多困难,组织“上台阶,创水平,保安全”竞赛活动,3月份掘进02队创出月进227.1米的改扩建新水平;4月份全矿掘进进尺达到627.2米。
打好会战为手段,各种设备有条不紊稳步安装。 
      地面锅炉房、副井绞车房、压风机房、立井风机的土建及设备安装等,明确工期,倒排进度。井上井下安装大会战9月份全面打响,主井800毫米皮带将更换为1米皮带。 
      站在鑫东矿背面的山顶,俯瞰整个矿井全貌,狭小的空地上车水马龙,蓝色的主皮带道竖起来了,正随着施工进度延展着身躯。圆筒煤仓即将封顶,巍峨的屹立在山谷之中。 
      “这里的地质条件很复杂,陷落柱多,每次遇到陷落柱都是不停的流黄土,掘进机一钻一个圆洞洞,钻头、溜子都被糊死了。即使这样,我们干部职工对11月份正式出煤充满信心。”回采矿长王海良说道。 
      “看着矿井一天天长‘大’,我们的成就感、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升。”大家对矿井的未来充满期待。
      3、合作愉快,二哥本是陕西人 
      二哥名字叫王双仁,是陕西神木人,峰峰集团在内蒙古油房渠矿的合作伙伴。 
      这个给孙子办满月邀请星光大道,办酒席包下整个酒店的个体老板,从陕西摸爬滚打到内蒙,如今身价十多亿,有着独特的经营之道。 
      峰峰集团来到油房渠煤矿,犹如平静的湖面掠过一阵狂风,带来了国有企业的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和创新意识。
      二哥在适应,峰峰集团在适应,做大做强的共同愿景把原本不是一条道上的国企和民企牵到一起,就此结缘。
      不同的思维方式、地域文化、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如何相互信任、共谋发展、实现双赢,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油房渠矿作为峰峰集团走出去的第一个拓疆矿井,能否合作成功,其背后是超出经济效益更大的内涵。
“三个基本点”、“一个方针”、“三种正气”,便是他们探索的合作“秘笈”。 
      他们确立了合作的三个基本点:坚持融合、互信、共赢。李世清说:“这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油房渠矿生存、发展的前提。如果不能融合,各干各的,必然相互猜疑,互不信任,安全生产将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共赢了。” 
      日常生活中,相互关爱,相互沟通,相互协商,尽最大努力相互谦让,换位思考,互相信任,所有人员身体力行,都把对方当亲人,都把企业当成家来经营。 
      矿长李世清说:“刚进矿时,矿上环境很差,职工宿舍厕所没人打扫,恶臭熏天。我们几个矿领导就亲自动手,带头打扫,疏通、排污、擦洗,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理解。” 
      管理模式上,他们确立“创新求实,从严规范,快速高效”方针,不照搬峰峰集团的模式,积极探索适合本矿发展新路子,在思想创新、组织创新、机构设置创新、定岗定编创新、作业方式创新等方方面面狠下功夫。
      创新求实注重了摸透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方法,出实力,真实干,亲自抓,一竿子插到底,力求实效。 
      从严规范则利用严格的管理和制度,减少了不沟通,无纪律,不考核,组织不力,奖罚不明,不敢得罪人等现象。逐步形成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事事有标准。 
      他们从技术改造、组建队伍、机构设置、掘进、安装、回采,以及规章制度建立、执行,信息传递,等方方面面,减少环节,力求快速高效。 
      区队浩然正气,班组昂扬锐气,职工蓬勃朝气,是油房渠矿积极倡导的“三种正气”。
      置身矿区、办公楼和职工宿舍,随处可见“虚心诚信,团结友爱,热爱集体,遵章守纪,勤劳奉献,勇争第一”的标语口号, 
      他们通过预发安全工资、先进集体评比、文明宿舍评比、优秀员工评比、母亲节写信发倡议书等活动,教育员工自己约束自己,虚心诚信。引导班组成员团结一心,不怕困难,争先创优,永不言败;每个区队科学管理,高产高效,奖勤罚懒,人人争先进,个个比贡献。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油房渠矿在抓队伍思想建设中,有效融入“孝”文化。
“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高尚的人。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去爱别人,爱企业吗?”李世清这样认为。 
      去年他们搞了一项活动,“母亲万岁——致伟大而平凡母亲的一封信”。并在全矿发出了倡议书。 
      “是谁冒着生命危险把你带到这个世界!是谁教会你说话,教会你走路!是谁在你出门时牵肠挂肚,想着你的安危!从母亲节开始,每隔三五天给母亲打个电话,报一声平安!回家时,给母亲洗一次脚,做一次饭!”
      信件被邮寄到每一个母亲手里,还特意寄去了现金600元。 
      事后,一位母亲给李矿长打来电话,“感谢矿上还惦记着我们这些老人。” 
      综采区职工田付山、高巨祥、赵志国三名职工,区里询问家庭住址准备邮钱时,他们坦然的说,母亲,岳母都已过世,不要领导寄钱了。事后有人说,你们真傻,随便编一个不就行了,那可是钱呀! 
      “没有就是没有,这个钱不能要,能遇到这么好的领导,我们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件事,带给职工、家属的,是心灵深处的震撼。 
      二哥王双仁说:“跟峰峰集团这样的国有企业合作办矿,真是太正确了,大家相处很好,就跟朋友一样。峰峰集团人气好,经验多,声誉好,以后再有机会,我还要跟峰峰合作。” 
      “融合、互信、共赢”,让峰峰集团在油房渠的创业,占据了天时,求得了地利,赢得了人和,成为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国企与民企成功合作的样板和典范。
      4、快捷高效,拓疆中的峰峰样板 
      峰峰集团“三步走,翻两番,再造两个峰峰集团”,外埠的拓疆迫在眉睫。 
      2011年3000万吨,“十二五”末6000万吨,外埠的产能至关重要。 
      冀中能源进入世界500百强,提出在全集团打造人均功效上万吨的品牌。油房渠矿毅然走上前台,挑起了重担。 
      站在时代的潮头,油房渠矿确立了争创冀中能源以及河北省煤炭行业八个第一的宏伟目标。 
      “综掘单进第一;综掘效率第一;综采单产第一;综采队年产量第一;综采效率第一;全员效率第一;机构精简第一;人均创效第一。” 
      初到油房渠,矿井还采用放炮落煤,铲车装煤,三轮车运输的落后工艺,年产量只有60万吨。经过研究,油房渠矿立足实际,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分步骤,分层次先后对主井提升、副井运输、集中运输皮带、井下供水、供风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大功率采煤机,国内先进的放顶煤液压支架,实现了安全高效的机械化采煤,原煤日产量迅速提升。为打造万米煤巷综掘队,300万吨以上采煤队奠定了基础。 
      在油房渠矿,综采区85人,综掘区78人,机运区23人,通风区12人,材料设备管理科7人,制修车间8人,煤场销售部31人,综合管理部14人,财劳部3人,安技调7人,矿领导10人,从井下到地面全部加起来278人,这就是油房渠矿的全部家当。在本埠也就是一个区队的建制而已。 
      278人出300万吨产量,人均功效超万吨。这意味着,每个人必须一专多能、兼岗并岗,都要付出超常的艰辛。 
      他们实行直销式管理。每一名副矿长兼主管单位的正职和本专业副总及调度主任,每一名副区长就是班长。每一名副矿长按时参加区队的职工会、碰头会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了很多环节,实现了快速高效。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大家集思广益。自行设计了给煤机,单体液压支柱、煤场皮带装车系统。原来煤场用铲车装煤,一天光装车费就需要两、三万元,新装车系统投用后,三分钟装一辆车,效率高了,费用降了,一年节省装车费千万元。 
      预发安全工资,超产奖日清日结,班与班劳动竞赛,面对面直销式管理,孝文化……特色的管理方法,让干部职工激情高涨。 
      班长孙贺信说:“在油房渠矿,工作都是靠自律,工人们心里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尽头,自己备料,自己拉皮带,看到工作面三米多高的煤层,大家都对破纪录,创高产充满信心。 
      生产矿长李保田说:“油房渠矿有着灵活的管理机制,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落实到了每个岗位。综掘区一个只有6个人的小班,大家相互协助,一举创下了19.2米的单进记录。” 
      人与人竞赛,班与班竞赛,你十刀,我十二刀,最多一个小班割煤16刀,一个原班割煤36刀。干部职工斗志高昂,创出一个又一个骄人战绩。 
      2011年,元月份,综掘队创出煤巷单进1386米,综采队创出33.5万吨的冀中能源及河北省新纪录;3月份,这两个队实现1468米和34.8万吨新突破;6月份,再次创出单产35.5万吨、单进1526米的冀中能源集团月单产单进最新纪录。 
      2010年6月到2011年3月,在这短短11个月的时间里,油房渠矿完美地完成了扩能技改、达产300万吨、快速回款上缴利润“三级跳”,以方方面面的快速高效完成了小煤窑到大型现代化生产矿井的华丽转身。 
      梅花香自苦寒来。良好的合作模式,先进的采煤技术,高效的生产组织,促进了效益节节攀升。 
      综掘队煤巷月单进1520米,全年达到12000米;综采区月单产36万吨;综采区年产300万吨;综掘队煤巷平均日工效0.76-1米/人;综采区平均日工效141吨/人;全年人均效率1.10-1.26万吨;全年人均创利144-200万元。这些都是油房渠矿带给外界的惊喜。 
      截至2011年6月底,油房渠矿累计上交利润1.57亿元,为峰峰集团挖得外埠发展第一桶金,成为峰峰集团乃至冀中能源集团外埠发展第一个上缴利润的矿井。 
      这就是一个外部矿井翻天覆地的锐变。 
      是油房渠矿开创了国企与民企友好合作的峰峰模式。 
      是油房渠矿创造了快速高效的峰峰样板。 
      是油房渠矿舀回了峰峰集团外埠拓疆的第一桶金。 
      油房渠矿这个外埠拓疆的煤海奇葩扬名四海,香飘万里。 
      ……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一路行,驱车数千里。情难抑,泪洒异乡地。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兼并重组了10个煤矿。伊滕高科聚苯硫醚项目正在抓紧推进。新疆成功进驻拜城和哈密。山西大远攻克大倾角采煤难题。青海江仓一号井正在技改。云南已注册成立了富源兴裕富民矿业公司。 
      在美丽云南,辽阔内蒙,富饶新疆,在三晋大地,大美青海,26座矿井,47.5亿吨资源揽入怀中。2012年,外埠产量达到2170万吨,实现战略转移,占据了半壁江山。2013年,外埠煤矿产量还将达到3100万吨。 
      百里煤城涌动春潮滚滚,百年峰峰焕发勃勃生机。广袤的中华大地纵情演绎着峰峰人气势磅礴的创业史诗,奔腾激越,可歌可泣。如同一本人生的大书,写满了豁达、睿智和启示。宛若一部时代的画卷,镌刻着艰辛、荆棘和风雨。 
      掩卷而思,我是否真的读懂了他们? 
      时代曾在他们面前定格精彩,走出去,他们定能开辟一个崭新的时代!


本网特约记者:张国伟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