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梁巧莉:谈情感表现在音乐课中的重要性

煤炭资讯网 2013-7-27 7:33:48    论文、言论
      摘要:情感是音乐表现的内容,音乐是情感表达的形式,音乐与情感互动准确地揭示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无论是动情的高歌,深情演奏,或者激情的起舞,都离不开发自内心的一个“情”字。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情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情感美,在课堂中表现情感美。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情感 教研分析

一、教学情感源于生活

  音乐中体现出来的情感表现出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欲望等情感性的东西。如在教学生唱《可爱的家》时,全课紧扣“家”这个主题,课前布置教室,营造家的气氛,课中通过“想家———回家———到家———惜家”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情境中,并在这种情境之中学习。最后,引导学生由“小家”想到“大家”,使学生对家的眷恋之情得到升华———珍惜自己,关爱家人。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具体有描述性的,在乐曲中甚至可以听到鸟鸣和流水声等。作曲家自己曾经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些感觉。”

      音乐是生活的体现,是作曲家对生活的情感体验。音乐教师的情感源于对乐曲记歌词的深入领会,要做到以情动人,就要用情感去感染孩子,用心去打动学生。对每一节课,要从情感去把握,加强情感的语言,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语音语调、体态动作等要根据歌词或要讲的内容随时变化,表情生动、动作夸张,动情之处,手舞足蹈。把学生带入情感的世界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情感是抽象的

  有人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阿马德奥斯?奥托狄达克特:“音乐的源泉和根源是内心情感和感觉的世界。”音乐用自己独特的语汇描述着丰富的情感,因为它是从作为生活依据的具体情景事件中提炼出来的,它不再是具体的感受,不再是与具体人和事直接联系起来的喜怒哀乐,而是更具有概括性和一般性。也可以说,音乐中表现的某种情感不是个别、特定的,而是情感本身。如《卖报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歌曲,分析歌曲,充分发掘歌曲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反复的聆听,学生们的情感世界被打开,仿佛回到了旧社会,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取得最佳效果。

三、教学情感是直接的

  在新课程改革中,很多老师为了上好一节音乐课,从内容到形式都做了精心的设计,但最终因呆板的表情、平淡的语调、单调的动作而大煞风景。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老师情感的表现。音乐课时一门情感极强的学科,进行美的情感教育,是师生共同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要用情去感染、带动学生。若老师本身没有丰富的情感,怎样去感染学生呢?怎样培养学生内心感情的表现能力呢?音乐的最终目的是要表达情感,要想去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所以,老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自己进入角色,注重情感的表现方式,用自己的情感去触动孩子,使之产生共鸣,共同愉快的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小拜年》这首歌时,幻灯幕显示出:“节日的晚上,大街上敲锣打鼓,一起跳舞唱歌的欢乐热闹场面。”与此同时,打开录音机,让活泼欢快的歌曲———《小拜年》萦绕整个教室,学生感受到节日那种欢快的气氛,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该掌握的知识,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音乐教师的情感表现包括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这两种语言都很重要。有声语言在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上要充满感情色彩,富于感染力。上课时,语气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热情、亲切、生动、义愤、悲哀等,语调应有高有低,有轻有重,加上语速的变化,才使我们的语言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这样的语言才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绘声绘色,令人耳目一新,历久难忘。无声语言应辅之以手势、动作等体态语言,根据歌词的内容变换动作,时而忧伤、时而开心、时而调皮、时而低沉,所有情感都表露确切,这样才能完整地体现立体情感教学。

      教师的情感表现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适度、恰当的情感表现,是对学生审美体验的引导和启示,更是对歌曲灵魂的再现,同时,恰当的情感体现可帮助学生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达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作者:蒲白实业东方幼儿园 梁巧莉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