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煤城铜川转型的阵痛与重生(下)

煤炭资讯网 2013-8-28 11:29:18    头条
                  
            中国煤炭报记者 王成祥
                  
  2012年,全铜川市实现生产总值282.92亿元,而煤产量3029.74万吨,实现工业总值101.39亿元……煤炭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从20年前的90%,下降到现在的50%以下,煤城铜川依赖煤炭发展的中心已经转移到农业、生态养生和旅游业。

  铜川市统计部门的领导说,铜川从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从观念上转型,摆脱单一的煤炭结构经济,但是非常艰难。
  
                                煤城铜川转型的阵痛与重生
          
  铜川矿业公司一退休的老领导说:“铜川矿业公司职工人数只所以能从20年前的6.5万人降到2万人,老矿区挖掘潜力产量突破1000万吨,职工实现了快乐工作,愉快生活,得以与国务院出台“以煤为主,减人提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
   
                            煤城铜川转型

  陕西奥博企业集团是铜川矿业公司的非煤产业,集团副书记孙祥春对记者说:奥博集团下属有7个企业,年产值3.3亿元,落户于西安的铜霖公司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生产特种大板的厂家,完全靠市场调节,效益和利润相当可观,这些都得以与朱镕基来铜川视察,提出减员分流,办第三产业打下的基础。

  记者采访当事接待朱镕基的相关人士们回忆:朱镕基是在全国铁路运输“瓶颈”制约,煤炭严重积压的情况下,来铜川视察指导工作的。时间是1992年8月21日,朱镕基听取了铜川矿务局、铜川市的工作汇报,大批职工下岗,煤炭积压卖不出去,三角债还严重困扰企业,煤城铜川吃饭财政都难以保证,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总理心情非常沉重。他说,铜川是以煤而兴市,没有铜川矿务局就没有铜川市,铜川要发展,首先把铜川矿务局的事办好,作为陕西煤炭工业,要提高机械化,降低成本,减少人员,将富余人员从原煤生产中剥离出来,要在搞好现有煤炭企业的基础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铜川矿务局要有危机感,就地消化富余人员,生产一些适销对路的产品,“三产”不能发展的太快太大,船小好调头,要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管理优势,打出去承包工程……为了鼓舞铜川煤矿职工的士气,很少题词的朱镕基,毅然写下了“铜川矿务局”五个大字,临走时,总理对随行的中央部委领导说,给铜川矿务局1亿元资金办100个第三产业,安置分流职工1万人。.

  从此,煤城铜川、铜川矿务局从几十年以来只有依靠煤炭,经营煤炭,发展煤炭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大办非煤产业,在不到5年时间内,仅铜川矿务局“三产”产值3亿元,铜川市也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发展新区建设,着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税收、资金、土地征用、开拓市场等方面为煤炭企业的“三产”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随后在全国掀起了砸“三铁”,政策性破产的重大改革……

    产量低,效率差,成本高,职工收入低,稳定压力大,是改革开放初期困扰煤城发展的“顽症”。

  曾经担任过铜川矿务局副局长的张仿文说:朱镕基到铜川提出大办非煤产业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减人提效,这个观念当时很难让人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用才显示出来了,1992年全局在册职工6.5万人,加上家属21万人,13对生产矿井,一年的产量只有800多万吨,现在一个年产1000万吨的矿井,只有3000人,你可以想象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都知道机构臃肿,可谁都不敢提减人,只有朱镕基总理涉及到了这根最敏感的神经,铜川矿务局大踏步的减人提效才开始了。张局长回忆说:当时的鸭口煤矿年产量不到60万吨,就有科室30多个,通过减人提效,最终压缩到13个,整个一个办公楼5层全放的是机关精简下来的办公桌椅,可想全矿务局、一直到全国是个什么样子。

  在采访中,人们普遍反映,减人提效是煤城铜川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一次大的改变,对长期形成以煤为大,城市依赖煤炭经济发展和煤矿依靠煤炭生存的理念是一个极大的改变,大搞非煤产业奠定了转型的基础。

      当时的非煤产业今何在?煤炭比重还占企业经济收入的90%以上,前几年煤炭市场好,煤炭企业日子就好过,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度的增加,城市居民购买力提高,新一轮的煤炭经济下滑又直接影响到职工工资和地方财政的下降?

  铜川矿业公司除了奥博企业集团外,其他的“三产”后来都纷纷倒闭呢?陕西煤炭建设公司除剩下一个只不到10人的印刷厂外,还是三个已经破产收购的煤矿。对于消失倒闭的原因,大家众说不一。有人说当时办三产是脱离实际,不符合市场规律,不能说不无道理。铜川矿业公司一现任矿长这样认为,因为煤矿工人从挖煤开始,一下走向市场,从事非煤产业,通过市场对产品的调节求生存,难免有点苛刻,没有人才和市场优势做支撑,三产是很难做大做强的,但根本的原因是以后煤炭市场的持续好转,煤炭企业普遍放弃了非煤产业,操起了他们熟悉的主业老本行。他说,如果当时没有煤炭市场奇迹般的回暖,煤矿“三产”凭国家政策支持、初入市场的占有率,铜川如今也许成为医药之城、机械制造之城、产品加工之城。
 
                       破产将转型驶向加速调整的快车道

  90年代后期国家出台的政策性破产,卸掉了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沉重包袱,走向了轻装发展的快车道。
       
  众所周知,国家为了解决计划经济事情老牌煤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在煤炭企业90年代后期最困难的“寒冬”期,实施政策性破产,又为加速煤城铜川的转型步伐,消除了当时最为棘手的债务、资源枯竭、人员安置、分流,以及长期拖欠工资问题。分三批破产,铜川矿务局压缩生产矿井六对,减少一线职工2万多人,包括在铜川的陕西煤炭建设公司3对生产矿井和相关施工附属单位搭车,分流安置人员在3万人以上,7年多时间,国家给铜川注入破产资金,相当地方10年的财政利税。遗憾的是第一、二批的破产,实施完全性的减员分流,利用破产资金偿还历史欠账,大力搞民生工程建设,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以煤烟和水泥粉尘为治理重点,进行大气污染治理,连续两年二级以上良好天气328天,是铜川这个昔日卫生上看不到的城市,变成陕西省文明卫生城市。投资40多亿元实施煤矿沉陷区、采空区、滑坡区居民的整体搬迁和棚户区改造工程,解决了15万人的住房问题,成为陕西省的“铜川模式”,被省政府评为一等奖。
    
                 开创铜川发展新篇章

  广西右江矿务局局长叶仿拥说:煤矿机械化改造,大幅度提高一线待遇,煤矿工人活出尊严、社会地位再一次攀升,是国家对煤矿采取一系列政策得到贯穿落实,铜川开了个好头。
   
  2005年元旦,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就来到煤城铜川,2日总理首先看望和慰问了铜川“11.28”遇难矿工家属后,来到了下石节煤矿800米深处,向全社会发出: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体,煤矿工人从事的工作事关国家经济建设,十分光荣,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得到全社会的保护的肺腑之言,全国煤炭系统大面积增加职工收入,提高机械化程度。

      铜川煤炭局领导说:从2005年,铜川就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小煤窑的关闭治理力度,提高机械化水平,尤其是驻铜川的铜川矿业公司、陕西煤炭建设公司两大煤炭企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安全生产投入,目前两企业11对生产矿井,全部淘汰了原始的煤炭开采方式,用上了综采、综掘,安全生产装备水平国内领先,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煤矿的井下、地面、办公、职工居住环境及生活文化设施,全面达到了标准化。

  记者走进下石节煤矿,映入眼帘的是温家宝总理在这个矿井下给矿工祝福安全的巨幅照片,右边不远处的工业厂房的墙壁上写着“把矿山当成家,而非谋生的工具”,的红色大字,红顶的保温层覆盖了全部办公区的建筑群,洋溢着热烈与活力。夜幕来临时,万家灯火,点亮的霓虹灯仿佛缥缈的空中那美丽的街市。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圆形的标志悬挂在矿区最高的显赫位置,与空中的月光遥相呼应……置身此处,谁也把这座矿井和一个煤、气、油共生“五毒”俱全的超级灾害矿井联系在一起。矿长李文辉介绍:下石节矿通过几年的科技创新和安全生产投入,杜绝了灾害性事故,尤其是瓦斯的治理,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水平。他说现在谁在下石节谈瓦斯管理,那是最低层次的水平,我们已经从原始的管理走向了科技数字化矿井的时代。

  铜川矿业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理对记者说:朱镕基总理铜川调研,解决了煤矿、煤矿工人、煤炭城市解困脱贫的观念和体制问题,温家宝总理是唤醒全社会尊重煤矿工人、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和煤矿工人的社会地位、待遇问题。尤其是观念发生了变化,这很关键。90年代初期的那几年里,因为煤矿穷,安全生产设施简陋,出不来煤,靠人海战术,事故多,产量低,职工发不出去工资,形成的恶性循环,制约了煤炭产业的转型。当时,没有钱,有一点钱,首先考虑的是发工资,至于井下安全生产设备,能凑合就凑合,实在转不动了再说。在当时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说拿出上千万元,搞机械化改造,那真是天方夜谭。真正让铜川煤炭人感觉观念确实需要改变,不变就有受到惩罚,就要被市场所淘汰,是国家、是两任总理对煤矿工人的关心,是对煤矿面临一系列问题,采取一系列超高瞻远瞩战略决策,从而是我们在管理发展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很到了飞跃性的提升。

  记者采访在铜川的百里矿区,每座矿井都有特色,改造的像花园,文化氛围、精神面貌和以前相比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在煤城铜川人民公园和老伴晨练的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志强对记者说,真正让铜川煤炭人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快乐工作、愉快生活,是这10年煤炭黄金期,煤炭企业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了国家对煤矿的一系列倾斜政策,偿还了计划经济时期,先生产,后生活和转入市场经济不适应留下的全部历史欠账,铜川矿业公司和陕西煤炭建设公司两大国有企业,全部淘汰了原始的采煤方式,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90%以上,加大环境实施的整治,铜川脏、乱、差的形象得到了彻底的改观,再通过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矿上基本告别了吃水靠挑,成百户共用一个公共厕所的历史告别了烟熏火燎,依赖煤炭生活的时代结束了,现在生活在铜川很舒心,根本不想去西安。

  铜川日报文史版编辑、著名作家李延军说:铜川市依赖资源型发展的比重在下降,这几年把污染最为严重的水泥厂全部关闭改造完毕,30万吨以下的煤矿也已经整合的差不多了,为铜川从煤城,长期依靠资源发展的城市转型成生态保健养生城市,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城市奠定了基础。我认为,煤炭、煤矿最终成为铜川消失的记忆文化,形胜一座巨大工业文化遗产的步伐在加快。但是,煤炭孕育的文化,铜川文化,将成为这座城市发展不歇的无形资产,煤炭系统人才输出的摇篮。

  一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的上级领导来铜川检查验收,深有感触地说:铜川不愧为一座工业城市,从是吗的衣着打扮,言谈据此,综合反映出这座移民城市的素质,我们验收抽查,到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他都会滔滔不绝的说出创建卫生城市的重要性。一过境客运司机最有感触,他说沿途运行交警挡车,都是以违章罚款为结局,只有到了铜川境内,交警挡车都是听到“天气不好,注意安全、前面弯道多,要注意力集中”的温馨提示。铜川人说,我们不管到陕西范围内的那个矿,都能碰上说着具有河南和陕西双重口音的铜川人。从80年代的神府煤田的开发,面对毛乌素沙漠的恶劣气候条件,铜川矿务局就派出200多名技术骨干支援神府煤田建设,奠定了如今神东公司这座世界重量级煤炭基地的基础,90年代的国家政策性破产,铜川大批有经验的技术骨干,包括一线工人,又背井离乡奔扑陕北的榆林,寻求一条新的生存之路,发展了以榆林为中心周边的煤炭事业。

  据不完全统计:仅 2000年以后不到10年时间内,从铜川到榆林创业的煤矿人数不少8000人,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就有1500多名,分布在央煤、地煤、外省在陕办的煤矿,并辐射到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棋盘井的地方煤矿和私人小煤窑,为榆林成为重量级的煤炭基地,提供了技术人才的支撑,建成了多座50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矿井。
            
                 转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在铜川近一个多月的采访,在充分感受到煤城巨大变化的同时,始终隐藏着一种危机,资源型城市最终都有终结的那一天,转型是必然。
  
  铜川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经营城市的理念,社会管理的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已经完全摆脱了依赖资源发展的模式,铜川市委、市政府确定铜川打造 “生态保健养生”城市的发展目标,得到了社会和市民的认可,并符合铜川拥有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实际,通过几年的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个新型铜川的蓝图正在绘制。但是,煤城要完全摆脱煤炭经济发展的“瓶颈”,距离实现从观念、经济结构上的根本转型,还是有很长一段的里程,需要去走。不管是在政府部门、煤炭企业,还是新闻界的同行,以及街坊邻居,几乎说的话都是同一句:现在煤炭不行了,煤矿工人的生活咋办?煤炭不行了,铜川的经济和消费就会受到影响,城市的一切宏伟计划会因煤炭不景气,资金紧缺而落空。

 市民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铜川市财政局一业务人士说:铜川这几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增速超过了以往的多少年,主要因素还是煤炭10年黄金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而且煤炭供养的人员形胜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提高了城市的消费水平,增加了税收。今年煤炭市场发生了变化,铜川工业产值同以往相比,增速就会变成副数,铜川要完全摆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到一个能保证铜川经济健康发展的新领域,还是需要探索、需要很长时间。

  应该说,按照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铜川转型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老牌煤炭企业经过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减员分流,破产重组,再加上10年煤炭黄金期,资金的积累,煤炭所占的经济比重应该在60%一下,而为什么还在98%以上,煤炭市场稍微出现波动,煤炭企业就发不出工资,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一致认为还是体制问题。国有老牌煤炭企业在体制上和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没有把煤炭企业真正交给市场,让其自由发展,导致一煤头大的局面没有从本质上发生质变,企业转型决策的权限受到限制,始终没有跳出依靠煤炭生存和发展的圈子,再加上煤炭市场持续好转,过分相信煤炭是一次性能源,会越来越值钱,忽视了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环境治理的严峻性,决策层乐观估计形势,老想着我们站在煤堆上数钱,何必抱着金碗创业,经营不熟悉的非煤产业。再加上政策性破产后受煤炭市场好转的影响,破产不彻底,盲目的全额收购部分资源枯竭、或者煤质相对差的破产矿井,造成新的人员臃肿和盲目的改扩建,失去了破产的最终目的是分流减员的初衷,增加了社会负担。更为滑稽的是有的破产矿井已经通过改制形成股份制,再采取各种措施收购自然股,背上了新的包袱,在破产遗留下来的诸多安置问题,计划经济时期生活欠账问题还没有完全彻底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又出现产能过剩后新的人员分流。尤其是新一轮的煤炭产能过剩,价格下滑,在煤炭价格高位运行期隐藏的无效管理,盲目上不切合实际的新项目,机构重叠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导致转型艰难,大面积亏损,拖欠工资严重的老问题,又让这座正在爬坡转型的煤城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煤城铜川如何能抗御煤炭价格下滑到城市转型带来的新问题呢?

      一些经济学家和煤炭企业决策者认为,煤城铜川转型,主要的还是观念问题,转型必须跳出铜川、跳出行业、站在世界能源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煤城铜川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科学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稳妥的在适应新形势,面对新问题的情况下,走好转型和摆脱各种问题的每一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不能在原始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要转变观念,从体制的根子上改变穿新鞋走老路做法。通过更新观念,将企业交给市场,从体制和管理上给企业松绑,给予必要的自由发展空间,把企业真正交给企业、交给市场,寻求一条适合转型的发展路子,这是当务之急。二是在阵痛中重生,对于产能过低,成本居高不下的煤矿采取断臂行动,让先死之后,再寻找新出路。同时切实要改变煤矿粗放式的管理,从根子上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彻底废除各种增加成本的无效管理,把应有的财富贡献给城市转型发展,共享与煤矿职工生产、生活的根本改善。
 
   作者简介:陕西省煤化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煤炭报记者 中国煤矿作协会员 陕西省作协会员、被授予全国煤炭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报告文学《无底的暗洞》荣获第六届全国煤炭“乌金”文学奖,新闻作品《图腾如鸿》、《冰点》已由人民日报出版发行,《陕西煤老板》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型报告文学《泾水为证》已刊登于大型文学期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2012年7期
 


本网特约记者:王成祥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