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沙国顺:悠悠政工路长 点点往事如烟

煤炭资讯网 2014-8-8 18:07:37    散文荟萃
       时间的节点总会显得不寻常,像瀑布,会让人的思绪飞流直下,激荡胸襟;像闸门,让情感之水飞越时空,喷涌而出。二十多年政工路上的点点回忆,轻如云烟的往事萦绕徘徊,思绪纷飞。

       油墨的香味
     
     1993年的那个冬季,我来到三队政治部(当时叫党工部)工作。那时,队上所有的文件和简报都是用油印机印的,因此,一走进办公室,浓浓的油墨香味便扑鼻而来。那种味是一种书香的味,一种知识的味,一种成就的味。文件、简报等所有的文字性东西都要先一笔一画地写出来,然后由领导一笔一笔改出来,很多稿子经过修改后,纸面上有红笔改的,有黑笔改的,有蓝笔改的,有的是钢笔字,有的是铅笔字,也有的是圆珠笔字,整个稿子俨然成了书法博览馆了。稿子定下来后,便要送交打印室,真佩服那些久经锻炼的打字员老师,再乱的稿子,她们都能看得清并打到蜡纸上来。打出蜡纸后,我们要进行核对,然后再由打字员修改定稿。之后,我们要用油印机印文件。油印的活既脏又累,还得有些技术。手艺高的,一张蜡纸可以印几百张,而水平一般的只能印出几十张。好在我们的文件数量一般都不多,也就是几十份就够用了。面对有些字数多的文件,需要推十几张蜡纸,印下来我们也是累得腰酸背痛,手上还经常会被磨出泡。全部印好后,要让纸张晾干,然后沿中缝折叠,排好页码后装订成册,文件才算完成。当看到印出的文件和简报整齐地摆在办公桌上,嗅着那些油墨香味儿,才体会到书籍的香味,知识的宝贵,文化的重要。随着一份份文件和简报发到各单位和部门,每间办公室里、每个施工地点、大院里每个角落都散发着那种香味。此时,作为一名刚踏入政工门槛的年轻人油然而生出自豪感来:文化和知识随着油墨的香味飘散开来,好像每个人说话声里都裹挟着那香味,每个人的眼神里也闪烁着油墨光芒,悄无声息地融入人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集中学习日
     
     1990年代,信息还不太发达,人们接触到的新闻不多也不及时,特别是重大的事件的深度解读和重要的政策的全面阐述,大多数人很难在第一时间得到。因此,队上的每周的政治理论学习就显得特别引人入胜。一到集体学习时间,各部门人员都很积极。政治部从《人民日报》、《求是》、《党课》等刊物精挑细选出学习材料,印发给学习小组。学习中,大家深深被这些内容所吸引,他们认真听,仔细记,会后还会自发地展开讨论,有时即使到了深夜,人们的学习热情还是不减。学习过后,余兴不减的同志们还会打打牌,吃个夜宵等,在消遣中以更加方便和亲切的方法进行沟通,解决了不少在工作场合都难解决的事情。因此,每种消遣方式都让人很惬意,很自在。
     
     在信息化的当下,学习的形式多样,时间也自由多了,集中学习少了,但每个人的学习内容和兴趣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学习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尽管有时会想起过去集中学习的情景,但想到时代在发展,各种事物也必会与时俱进,也便释然许多。总之,只要把学习当作终生追求,视学习为一日三餐重要,对个人,对单位都会有一个更加好的结果。如果能够创新些新形式,使人们的沟通和交流不被“网虫”侵蚀,不被“低头族”干扰,增加些直接的、亲切的成分,当然是更美妙的事情了。
      
     画笔•剪刀•胶水
      
     提起宣传栏,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件很好办的事情,找好素材,找家打印店,喷绘好了,装上去就行了。而在90年代,复印店都很少,什么喷绘、彩色打印,连想也甭想。那时候的宣传内容都要用自己的手来写来画的。每遇到节日和些插花。然后,在草稿纸上画出草图,再铺开宣传用纸,用铅笔勾勒出宣传画的轮廓,安排好各个栏目之间的位置和大小,便开始填写内容。该画的地方画,该写的地方写,该插图的地方插图。冬天,两只手冻得发紫,在煤球炉上烤一会接着画。夏天,浑身冒汗,用毛巾拭一下,或者在电扇下凉快一会又俯下身子,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每一期宣传栏少则三两天,多的时候要一周左右的时间。但当每次看到职工和家属站在宣传栏前认真观看,评头品足,啧啧称赞时,所有的疲惫一扫而空,心里平添了几份愉悦和干劲。
      
    会议筹备中,会标和标语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会标上的大字都需要人工完成,首先要用大排笔和大毛笔在报纸上写出来,然后把完整的图画纸衬于报纸后面,用钉和工具将二者固定整齐,沿着笔迹用剪刀一点一点地剪裁。剪好后,再将裁好字用大头针固定在条幅上去,或者直接用脱水把字粘贴在条幅上。标语的制作也同样如此。遇到大型会议,会标和标语多的时候,得好几个人忙碌好几天才能完成此项工作。
    
     照相机的变化
    
    很早就对照相机有种喜爱,但真正接触并使用是在从事政工工作以后。刚开始,用的是胶卷相机,比起现在的数码相机可是费事多了。首先要预先准备好胶卷,电池等。使用时,把胶卷装入相机,用手搬运手柄,卷一格照一张,循环往复。相机的设置全都是凭经验现场手动设置,什么光圈、快门、测光什么的,稍有不慎便会出现失误。经常会出现曝光不准,调焦失误,构图失衡等差错,有时甚至一卷都白费的情况也会发生。那个时候照相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照相时总要把各项设置看几遍才放心,构图总是左右前后都试遍才按下快门。遇到需要抢拍的场合,只好调到一个自己熟悉的“万能”的模式下进行抢拍,照好照坏只能听天由命。最让人揪心的是把照完的胶卷送到冲印部后的忐忑、等待。当胶卷冲出来后,没有大的问题就算放心了,然后选好底片进行洗照片。现在用数码相机,随手可拍,随时可瞧,多了些自由随意,少了些精雕细刻。每次翻动不同时期的照片,印象深的往往还是胶片相机拍的照片,特别是见到特别有意义的照片时,连当时照相的情景和细节都记忆犹新。因此,我往往告诫自己:科技进步了,在享受方便的时候,不要太过于随便;时代脚步变快的时候,别失去细细品味的兴趣。
      
        政治部趣话

     
     政治部与其它办公室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学习材料特别多,大家自学的劲头特别足。享有 “智囊团”美誉的政治部,每个人都深知知识的重要,凡是进入政治的人员,第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学会看书学习了。他们都知识,不看书,就不入流,不看书,就干不好工作,看书是政治部工作的基本功。正是凭着自觉刻苦地学习,政治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都很快。从“豆腐块”的发表到“大块头”占有一席之地,从小评论的悄悄“登场”到政研论文的连获好评,个人成长中的一串串音符,汇成三队发展洪流的巨响,见证一个一个的奇迹的发生。政治部还为个人成长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学习中增长才干,讨论中激发灵感。正因为政治接触的学习材料多,所见所闻自然也多。新闻事件、重要会议、新的政策、理论观点经常变成我们热议的话题。有认同,有分歧;有讨论,有争议。激辩时,面红耳赤,据理力争;讨论时,入木三分,言之有物;闲聊时,海阔天空,自由自在。说服后的释然,闲聊后的轻松,妙语后的开怀,幽默后的笑声时常从政治部飘出来。
      
       故事如新,回味无穷,继续行走在政工路上。


本网通讯员: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三队沙国顺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