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回看煤化工这五年 国家能源局如何评价?

煤炭资讯网 2015-10-2 9:25:42    要闻
     近日,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李冶在讲话中谈及“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升级示范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中国煤化工》杂志编辑部就这讲话内容做了整理。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发展战略,即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体制革命,加强全方位的能源国际合作,其中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能源供给革命的核心内容,特别强调和明确了要适度发展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要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成本,有序布局,但不能一哄而上、重复建设。

     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是刚刚改革开放和第二次石油危机刚刚过后,我们开始重新启动现代煤化工的研发工作,先后完成了实验室研究、工程基础研究、工程放大和中间实验,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坚挺的基础。

     从2008年开始,国家能源局成立以后,开始将技术创新和产业部署紧密结合,系统地推进煤炭深加工产业和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其中神华煤直接液化,伊泰煤间接液化,神华包头煤制烯烃,大唐克旗、新疆庆华和内蒙汇能的煤制天然气等首批示范工程先后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前期陆续建成投产,验证了自主技术的可行性,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一批技术研发的企业培养了专业人才队伍,特别是在这个升级示范的过程当中涌现了一批像神华煤制油、大唐煤制气这样的一批央企作为领头羊。同时,还有像伊泰、庆华、汇能等这样一大批的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成为了我国煤化工领域里的应该是骨干企业。

     同时,“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深加工的升级示范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各方对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存在意见分歧

     一是对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方面,以业内从事煤化工产业的企业、专家为代表作为支持方,大多都强调煤炭深加工对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方面的作用,但有的时候,我们也轻视了像市场、技术、环境的风险,以及在建设、运行和管理过程当中的难度,工程实践证明,这些问题屡屡发生。

      另一方面,以一些从事环保、能源气候政策、经济等领域人士及专家,以及境外的一些研究机构则强调,煤炭深加工对生态环境、对水资源、对碳减排产生了不利影响,用现阶段存在的这些问题以及整个化石能源的一些共性问题来否定煤炭深加工产业。例如在水的问题上,能源局也多次组织专家讨论,许多专家都说,在整个煤炭的产业链中,从煤炭的开采到洗选,到各种的加工转化方式实际上都离不开水,并不是只有煤化工独自一家用水,这个问题很难取得共识。

      所以,这两方面的矛盾的纠结也大大地增加了客观评价这个产业统一思想认识的难度,使得没有能够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包括媒体在内,就某一方面说它好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无与伦比,说它不好的时候又把它说得祸国殃民、危害四方,所以说,对煤炭深加工产业的理解上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从国家层面来讲,虽然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和产业政策,但是也都因为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分歧,也没有形成正式的统一认识。我想这是第一个问题。

      示范项目存在批大建小、进度滞后、工程造价超概算等问题

      首先需要强调一下有关所谓的“国家批复”的问题该如何理解。不管是国务院核准,还是国家发改委核准的项目是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这个项目在开展前期工作的时候要有一个前期推荐,就是从规划的角度看是不是符合国家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要出具一个是否同意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去做准备的这样一个意见,这个我们过去行业俗称的“路条”。

      然后等企业的基础工作、技术、环评、土地、水利等等各方面工作和研究都做扎实了,银行、金融的支持都落实了以后,项目才进行正式的国家核准。所以咱们大家经常说的批复容易把这两个环节混为一个环节,所以经常说国家批准了、地方批准了多少个项目,实际上这里头绝大部分都是处在第一个环节,所谓的就是“路条”环节,也就是开展前期工作。既然叫“开展前期工作”,那么前期工作的结果就是有可能行,也有可能不行。

      “十二五”期间,煤化工示范项目本身确实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在项目建设方面,已经获得核准的项目普遍存在批大建小、进度滞后、工程造价超概算的问题。以3个煤制气项目为例,从3个煤制气项目同意开展前期工作已经批复了5年的时间,现在只有几个项目建成一期,比如说我们一个工程是40亿方煤制气,现在只建了1条线13亿方。在项目的运营方面,部分项目存在由于设计方面的缺陷,装备发生的故障,以及产品的市场等问题,没有实现长周期、满负荷运行,这就是我们说的“久试不验”,这样的问题也非常严重。作为化工项目,如果达不到指标的话,那这个项目就有问题。另外就是环保问题,从2013年开始,有关主管部门也陆续地注意到一些项目违法排污,排放污水、硫化氢短时超标等环境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经多家媒体曝光就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及社会关注。

能源地承担全部排放和环境指标有失公平

      第三个问题是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产业发展起制约作用的资源、环境的约束更加突出。到目前全国已经启动前期工作的,国家认可的煤制改造项目一共12个,其中煤制气有8个,大概有700亿方气左右的规模,煤制油项目有4个,大概有680万吨的规模。考虑到环境资源条件的约束这个情况,估计在“十三五”期间很难全部完成。

      大部分产煤省往往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这些地区搞个项目,有的应该说污染物排放量、用水量和资源的消费量已经超过了国家控制的总量目标。当然这里面有不合理的因素了,有些企业和地方领导也向我们反映,比如说一个能源的生产重地,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能源,不论是一次能源还是成品能源都是外销了,提供给全国各地,那么把在当地所产生的排放和对环境的这个容量你都算在能源生产地身上,这是不是也有不公平的这一方面?那我觉得,人家地方和企业反映的这个是有道理的。像内蒙、新疆都比较大,但像宁夏,一共就600万人口,多建两台机组环境就超标了,那么宁夏的能源产品基本上是外销的,所以类似这方面的问题下一步在政策方面还要进行研究。

      但是不管怎么说,煤炭深加工项目在资源消耗,在污染排放方面,它的总量应该说在整个区域能源加工方面没有多少,虽然总量比重并不大,而且从长远看,我们认为清洁高效利用还有助于节能减排,但是尽管如此也很难获得相应的增长指标,所以在有关部门在评估的时候很难评估。
      另外,在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上,尽管尝试了利用高浓度驱油等领域的实践,但是尽管是理论上是这么讲,但至今确实都没有找到一个经济有效的解决办法。

企业和地方政府配套条件不够

      第四个问题就是示范项目建设的配套条件落实也非常困难。高度复杂的大型工业项目和能源项目,对配套条件要求高,规划的重点项目都不同程度的遇到了困难,其中的原因一个方面是,有的项目主体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有的项目主体确实不具备驾驭这样一个大型能源化工项目的实力,有的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投资性的公司,有投资的欲望,有投资的想法,想支持这个领域的发展,但是这个企业本身不是长期从事工业或者能源领域的这个企业,缺乏大型能源化工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企业即使是一个大型的能源和化工企业,但是对于煤化工,特别是现代煤化工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所以煤化工项目确实没有这么容易,不是什么企业都能干的。换句话说,也不是有钱就能干成的。

      遇到困难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项目的配套服务跟不上。应该说,我们很多地方的主管部门的领导,长期以来为了稳定能源产业的发展应该说付出了很多辛勤的劳动。但是在有的省份也确实存在问题,就是前期跑项目大家都很积极,方方面面、千军万马齐上阵,但是一旦这项目落实了,或者是路条拿到了,在后续的协调、跟踪、服务方面,就比前期稍稍有所松懈,或者就是懈怠,因为后期遇到的问题更多,特别是在像煤炭资源的配置,像水资源的配置,要进行水权置换,像排污指标的置换,环境容量等等这方面,应该说这些东西呢恰恰是项目业主单位自己左右不了的。

      像煤炭资源的配置,这个资源的权利是在政府,而恰恰煤化工项目又和其他的项目,比如说燃煤发电项目都不一样,它最大的区别就是煤炭资源一定要到稳定,因为气化工艺一旦确定以后,这个煤的资源、煤的品质一定要保证,它不可能吃百家饭,所以在这方面应该说也存在一些问题,使得项目的推进速度也有所滞后。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一些前置条件的评估、评审工作也是严重滞后的。当然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有的是项目本身不符合环境、水资源、资源评价等等这些指标和标准,存在一些问题,不断地进行调整。而另一方面,确实也受形势的一些变化,我们的这些标准,这些评估的方法,包括我们参与评估的专家的一些指导思想和他们的一些认识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举个例子,最近天津出现了重大的事故,这个时间段所有的能源化工项目评估,特别是环评,几乎都受影响。一方面国务院要求加快启动一些重大的项目,拉动经济建设、拉动经济发展,在另一方面,很多项目真的是进展不下去,我想也确实需要我们中央国家机关各个部门,各地方政府,各个企业,我们建议还是要集中有限要素、资源和条件,优先保障准备工作充分、示范意义显著、业主实力过硬,同时前置条件也基本上具备条件的这样的项目尽快投入建设。

煤化工项目缺少工程技术和装备的支撑体系

      “十二五”期间,包括前期开展的示范项目重在大型工程建设,相对于工程建设方面,我们在技术支撑体系方面的建设,是有所放松、有所轻视的。在工程设计方面,项目更多的采用借鉴了传统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一些设计理念、方法和规范,甚至是简单地把一些石油化工领域的一些方法、流程的东西拿来就运用了,实际上煤炭深加工,特别是大型的煤炭深加工的工艺流程复杂程度甚至高于那些现代石油化工的,因此,我们认为针对煤炭深加工的特点所形成的一些新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标准体系还是不完全的。

      另外就是在技术装备这方面也没有实行一体化、标准化和新式化,很多设备是非标的,例如神华在鄂尔多斯搞的直接煤制油,有一个阀门,当时是买的全世界最好的,花了重金,结果上去以后10个小时就发现有问题,因为人家没有做过这样的阀门,你把煤炭放在这样的一个高温高压的容器里面,高温高压、固态液态同时存在的这样一个反应过程,这种阀门是根本不适应的,最后没办法,下来以后神华组织又在国内上海,包括有色金属一些部门,用了很长的时间,我们把这个阀芯研制出来了。现在已经安全稳定运行了1000多个小时。这就说明我们的很多设备,包括过去广泛用于传统煤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的很多设备,拿来就用于现代煤化工也是不完全合适的。

      再有一个就是气化,煤炭深加工的核心就是气化,在气化这个方面我们也感觉到现在成就很大,但是同时问题也是存在的。现在很多企业实际上是建一个工程形成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型,我这个公司叫啥名我这个炉子就叫啥名,起了很多名字,但这些东西呢,有的确实是经过了深入的研究,比如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做了大量的实验,都是做了很多研究,这都是勿庸置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工程验证也是不错的。有的确实是在那实践和验证方面缺乏,这个坦率地说,这个自主知识产权是有了,但是实际上工程效果到底怎么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核。包括我们煤制气的那个甲烷化技术,现在我们自己也搞出来了,但是基本上没有业主愿意在大型工程中使用,基本上是买国外的,国外的实际上也存在问题,所以我们的部分的工艺、装备、材料仍然有待提高,对这个工程的造价、降低、缩短整个建设周期,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再例如大型空分装置,现代煤化工很多工程项目提出了10万级以上空分,这个过去在世界上前所未有。我们国家能源局组织搞国产化,业主部门有的就不放心,他说我还是愿意买林德,买美国气体空分等这些公司的,那么后来杭氧说没问题,我把10万的,甚至12万的,整个的空分系统都给你做出来了,但是大家最不放心的是这个大型空分里面的这个压缩机,因为这是核心,这个压缩机要7、8万的功率,过去我们国内从来没做过,全世界就两家,德国的西门子和曼透平,过去也没做,说句老实话就是给我们做的,但是人家做出来了,我们就信、就用,那么长期从国外进,价格昂贵,满足不了我们自己的需求,所以近几年国内的装备制造企业沈鼓集团,在营口投入了20多个亿,建成了整机、整车的实验室,这种实验室全世界也没有几个,最近10万空分的压缩机成功下线。这种高端设备若是没有技术实力,没有经济实力,没有国家实力,那就是拿不出来。技术装备支撑不够是影响煤化工发展的重要因素。



来源:化化网煤化工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