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能源评论》:中国煤炭先行者“破发”之道

煤炭资讯网 2015-3-16 18:09:25    要闻
  从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盈利首现负增长算起,中国煤炭业率先步入“新常态”的进程。浩浩汤汤的能源革命之势,犹如悬在中国煤炭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昔日荣光无限的“煤老大”将何去何从,备受关注的煤炭清洁利用之路的前景又在何处?本期专栏邀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研室原副主任李豪文剖析煤炭产量下降通道中,企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并请中国煤炭行业的资深专家评价节能环保大势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新机遇合作,建言煤炭行业如何度过寒冬,在革命中实现华丽转身。
  文·李豪文 郝亦纯

 

  中国煤炭行业作为“新常态”的先行者,面对煤炭需求增速放缓成、消化超前产能、环境约束强化以及结构调整等新常态的压力,经历了艰难转型的阵痛、回首来路的彷徨、壮士断腕的决绝、上下求索的坚持,已清醒认识到继续依靠上项目、铺摊子、扩规模、提价格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未来将遭遇严峻挑战,同时又孕育新的希望。

  1月27日,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2014年度报告出炉,报告使用全国煤炭产量、铁路运量、煤炭库存、进出口量、全国煤炭价格、固定资产投资、行业效益等七大指标全面衡量了2014年中国煤炭行业整体运行情况。其中,全国煤炭价格和行业效益等两项主要经济指标跌幅均超过20%。鉴于此,有学者悲观地指出,中国煤炭行业在2015年仍将艰难过冬。

  另种味道:煤企重拾信心

  诚然,在上述两个主要经济指标上,我们丝毫看不出煤炭形势转好的态势。然而在七个指标中最不起眼的“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数据变化上,或许可以嗅出另外一种味道。

  2014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了9.5%,这一下降幅度在2013年和2012年曾分别达到了19.5%和31.4%。不同于其他投资形式,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投资额度相对较大、投资收益相对缓慢等特点。根据中煤(平朔)集团《平朔矿区九十年文献汇编》一书披露,平朔煤矿正式投产之后一个时期内,年固定资产投入曾一度达到年度资金总投入的六成以上。

  固定资产投入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市场回暖的信心值。煤炭行业连续三年放缓对固定资产投入的削减,正是煤企重拾信心的强烈信号。危机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危机的惧怕。可以说,随着中国经济整体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中国煤炭行业这个在其中蹒跚了五年的“先行者”,应该比别人更有底气也更从容地来应对。尽管冬天还在,但是毕竟最艰苦的严寒已经度过,蓄势有为的暖冬已经到来。

  “破发”时机:外部环境趋暖

  种子的破土萌发离不开大气候的回暖。可以说,“十三五”春风给严冬中的中国煤炭行业带来了五重利好。

  资源规划进一步完善。国家能源局提出,“十三五”煤炭资源开发“东部原则不新建;中部建一退一,适度建设资源枯竭接续项目;西部建设(002302,股吧)煤矿配套项目”的规划总原则,将更有利于消化现有产能,在资源接续、运力增长、能耗控制等方面实现科学平稳发展。

  供需矛盾进一步理顺。2014年全国原煤产量同比减少2.5%,实现了自2000年来的首降。进口煤炭总量减少3400万吨,暂停在建煤矿预计产量达10吨。供需天平两侧愈加趋向均衡。

  政策倾斜进一步加强。建立了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信、财政、安监、能源等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联动开展煤炭企业脱困扶持工作。据悉,2015年将首先在黑龙江等地开展试点,设立专项资金,对口帮扶相关地方企业。

  依法治理进一步规范。2014年全年查清非法违法生产中小煤矿100余处,涉及产量2亿~2.5亿吨,正依法取缔关闭,有效缓解煤炭开采领域产能过剩。

  税费负担进一步减轻。长期以来,煤炭增值税是全国工业产品平均水平税率的4倍之多。今年煤炭资源税开始由从量计证改为从价计征,改变了全国一刀切的局面,使各地煤炭资源税收取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加快了清费立税工作,逐步减少甚至取消行政性收费。

  三箭齐发:煤企逆境求生

  那么,煤炭企业需如何提升适应能力,方能快速实现绿色开发转型,并创造出新的产业生态和增值价值?

  一是加快体制改革。盈利大幅缩水迫使企业优化管理结构,放宽经营自主权。如兖矿集团三年前在行业内率先实行“内部市场化”,提出“五自”法则,调动职工当家理财的积极性。2014年,兖矿集团实现利润超20亿元。

  二是严控安全成本。在优化固定投入成本,尽可能不剥夺人力成本的条件下,实现安全成本科学可控。2014年以来,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6.3%和14.3%,连续21个月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极大地节约了用于事故救援、罚款上缴、死伤赔偿、专项整改等安全支出。

  三是绿色高效转型。目前,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装机容量已占到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16%,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2%。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煤建材等产业融合已初具规模。近年来,随着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的突破,一些煤炭企业在煤化工等下游产业链已经尝到了甜头,2010年8月投产的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运行到2014年底,已新增利润43.4亿元。

  转型之路过程艰难、前途光明。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煤炭业还存在着行业分散度高、环境耐受力差、统筹规划性低等缺陷,并且正处于近20年来最低谷的时期。但不能因此怀疑中国煤炭人锐意改革的进取力、逆境图存的坚韧力,进而得出能源革命将首革煤炭之命的武断结论。诚如各方所公认的那样,只要严控产销总量和污染排放,促进绿色开发和清洁转化,必定能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行业成功转型,迈上绿色、高效的新台阶。

  (作者分别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政研室原副主任、本刊特约撰稿人)

  来源:《能源评论》杂志



来源:能源评论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