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张国民:新年伊始,在家乡寻找逝去的岁月

煤炭资讯网 2016-1-25 11:43:26    散文荟萃
  

     因有急事需办,翻启2016年日历的前两天,我就回到了家乡川南黄荆沟。一转眼,半个多月过去了,仍还没有要离开的迹象。这期间,闲暇之余总是忍不住要在这土生土长了几十年的矿区转转,试图寻找曾经喧嚣、繁忙,既那么熟悉,又那么令人难忘的岁月。
 
     2015年的最后一天深夜,朋友、同事之间的新年问候随着手机“唧唧唧”的提示音通过QQ和微信在浩瀚的夜幕中忙碌地传递着。困倦了,一闭眼,2016年在甜蜜的睡梦中走来。一觉醒来,窗外已露阳光,楼下陆续传来行人碎碎的脚步声和清洁工“唰唰”的扫地声。   
 
      出门,下楼,迈开了新年的第一个脚步。虽然已进入隆冬季节,天空却挂着薄薄的暖阳,给幽静的矿区铺上了一层暖色调。不知谁家养的一群鸽子从头顶飞过,画了一个半圆,欢快地向远处飞去,似乎向人们传递着新年的信息和希望。
 
    不到一天的工夫,小小的矿区面貌就尽收眼底。整个矿区,除了屋檐下或敞坝边的绳索上悬挂着绛红色的香肠和猪肝色的腌腊制品等年货外,几乎看不到多少喜庆的气氛和颜色。即使在人们的脸上,似乎也找不到新年元旦的喜悦。
 
    这,就是衰老矿区的现状;
 
    这,就是关闭矿井的今天;
 
    这,也是资源型企业的必然。
 
     曾几何时,威远煤矿是那么的辉煌,就像威远煤矿厚重的历史那样。当初的威煤人,是那么的骄傲,那么的自豪,那么的让人羡慕。翻开《威远煤矿志》,或者《四川省志煤矿卷》,再或者《中国煤矿志四川卷》,你就会发现,就凭煤矿泰斗,原全国政协委员孙越崎为第一任矿长和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曾在这里发动抗日募捐的壮举,威远煤矿这个名字就不一般。小小的黄荆沟也因威远煤矿盛产优质煤而名扬天下。在这片区区几平方公里的浅丘陵山沟,除为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煤以外,还养育了一代,二代,乃至三代矿山人达几万人,甚至为国家输送了成百上千的优秀人才。不是么,近年来盛行的同学会或老乡会,踊跃参加的人是如此众多,甚至不乏国、内外知名人士和著名学者。每年两次的成都片区和重庆片区的“黄荆沟威远煤矿老乡会”,参与人数都上百人,人数多时在四、五百人以上,盛况空前。其中,成都片区已举办第21届,重庆片区已举办第8届老乡会。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一经敲响,时代的列车便已进入快车道。由于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超强度开采,威远煤矿由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在各种虚幻光环的映照下,过早地迈入气喘吁吁的古稀之年。终于,这辆承载太多负荷的车辆在2014年1月宣告卸载,实现寿终正寝。威远煤矿被迫关井闭坑,井架上欢快旋转了七十余年的天轮停止转动,永远定格在时代的碧空。
 
    伫立在位于矿区中心地段曾经的灯光球场现在取名“和谐健身广场”的石阶上,向下俯瞰,童年时好大好大的灯光球场,眼前却是那样的狭小,恍惚不及当下农村打晒粮食的院坝。少数闲散的人们在悠闲地踱步或聊天,几辆小车整齐地停靠在球场坝的中央,为灯光球场增添了不少亮色。此时的我心里犯疑,这块小小的弹丸之地,在那个年代居然能够容下常常在这里召开的万人批斗大会和吊唁毛主席逝世的追悼会,以及每年春节在这里举办的游园活动。
 
    还好,每天晚上的六点半钟,从矿区四面八方涌到这里的近百位俊男靓女们便开始跳起整齐优美的广场舞。四周随之会吸引更多或大人小孩,或男女老幼,伴随着或欢快,或舒缓的音乐节奏,呈现在仿佛当年看坝坝电影的情境之中。
 
 
    身旁,一株硕大的洋槐树已经不再那么挺拔,腰身已经佝偻了数载。躬向石阶半坡的枝桠似乎已经干枯,从树干到树梢没有一片叶子和绿色。在腰身偏下位置,不得不用砖砌一蹲方形的水泥柱子作为支撑。远看,好似央视前些时候常常播放的一段由字母演变成一个家的广告片。这株洋槐树什么时候栽的,已没有多少人说得清楚,自打儿时记事,就有了这树。一位矿上的文友几年前曾写过一篇《矿山老杨树》的散文,就是写的这株洋槐树:“春天来临了,它仍然兴高采烈地开满了洁白的杨花。每当人们从它身边走过,那沁人心脾的香味,很像母亲的气息……”。
 
    是啊,洁白的槐花真香啊,尤其是儿时的槐花。花开时节,迎风飞舞,宛如漫天飞雪,蔚为壮观。矿里人说,她是威远煤矿的风水树,吉祥树。她见证了威远煤矿的荣辱兴衰和悠悠的岁月。如今,她已风烛残年,威远煤矿也就走向衰败了。
 
    身后,原是工人之家,后来改名为影剧院的水泥外墙上,已是斑斑驳驳,很显陈旧,好些窗户的玻璃已残缺。不过,“威煤影剧院”几个由水泥铸成的大字还清晰可见。看着它,就会让人想起儿时想法逃票进去看电影的情形。那个年代,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样板戏和几大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等)百看不厌,每场必看的“新闻简报”仍然让座无虚席的人们看得使劲鼓掌。因为,“新闻简报”中能看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影剧院正门的两边,原来有两棵高大参天的梧桐树,现在只留下一株了。这株唯一的梧桐树如今显得是那样的苍老,似乎过于老态龙钟,已到暮年残喘的岁月。粗大的树干已长满疙瘩,就像百岁老人的脸,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且满脸的老年斑。原本深褐色的树皮,现在已是黄中带青,青中带紫了。满枝头的梧桐叶已全部卷曲,枯黄枯黄,恍若老年人嘴上叼着的叶子烟。置身此地,目睹它的这般模样,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又恰似象征着威远煤矿风烛残年的今天。脚跟旁,两片梧桐叶静静地躺着,形如枫叶,色已枯黄,微卷。我掏出手机,弯腰,拍下其影像,留存于心中。
 
    
    走下“和谐健身广场”外面的石梯,来到小火车站。几位或许是刚从外地回矿的游客,隔着铁栏用手机或相机拍照里面的火车头。火车头静静地卧着,失去了曾经的气势和光彩。车库的外壁上醒目地镶嵌着省政府授予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这台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开始运行的窄轨小火车,于五十年代末由石家庄动力机械厂制造,在坭河至黄荆沟7.5公里的崇山峻林中来回穿梭奔跑了四十余年,把威远煤矿的优质煤运往祖国的四面八方,为四川国民经济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威远煤矿不会忘记它,历史更不会忘记它。如今,小火车已成为世界工业革命的活化石!与此同时,该列窄轨蒸汽小火车,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威远煤矿职工家属以及附近农民进出黄荆沟的主要交通工具。儿时的我们,乘坐在叮叮当当如铁匣子的客车厢里,是那样的兴奋和惬意。尤其是偶尔站在迎风扑面的平板车上,仿佛电影《铁道游击队》里面的英雄们站在飞驰火车的顶棚那样风光、威武。
 
 
     温柔、浅淡的阳光西斜之时,我来到了象征威远煤矿形象之一的井口。瓦灰色的钢质井架仍然高高地矗立着,顶端原本两面红旗如今只剩一面且已褪色,几个锈迹斑斑的方煤车东倒西歪在轨道边。整个井口坝荒草凄凄,一副衰败、颓废之景,让人从内心深处生出几许凄凉和悲悯。想当年,成千上万的矿工就是从这里入井,走向千米深处的工作面,用年轻的身躯及火热的情怀为国家和人们开采出源源不断的优质煤,贡献出煤矿人炽烈的光和热。入井之前,精神抖擞,模样可鉴。出得井来,筋疲力尽,一副花脸,就是亲人也难以相认。也就是这一对井口及其以下的世界,在为威远煤矿抒写辉煌历史的同时,也无情地吞噬了许许多多矿工殷红的鲜血和年轻的生命!仍然在这里,也留下了我们孩提时期披星戴月翻捡方煤车里的炭花儿,以及冬天与等待入井的矿工们一起守在红通通的火炉前烤火的难忘时光。  
 
  接下来的时间,在矿区几个家属段组(居委)跑马观花地走了一圈,过去人气很旺、喧嚣热烈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好些平房一整排都没住两户人家。有的房屋,很快将被肆虐的野藤封杀灭顶。特别是位于山上的段组,更是一片寥落,荒芜,几近远离世界的无人荒野了。    
 
     夜晚,倍感疲惫。然而,躺在床上却久久难以入眠。没曾想到,关井之后的家乡威远煤矿竟以掩耳之势的速度走向衰败!
 
     “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让人感到内心隐痛之际,又令人值得欣慰的是,威远煤矿关井闭坑之后,黄荆沟的水更清,天更蓝,树更绿,空气更清新了。远方的人们若有空闲,不妨再回家乡黄荆沟走一走,看一看。就是路边的小草和山边的树叶,如今也是更加嫩绿,更加透亮,让你不忍用手去触摸。尤其是漫步在山间的林荫小道,你才能体会心情是何等的舒畅,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尽享天然氧吧。当那些大都市的人们光鲜美丽的脸蛋被大大的口罩遮掩,以抵御令人呼吸困难的雾霾天气的时候,这里却是青山碧水、空气怡人的世外桃源。可谓“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据威远县政府网披露,当地政府根据本县区域内高污染企业全面退出的实际情况,决心走经济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路。在全力打造“石板河旅游景区”及穹窿地貌旅游的同时,瞄准黄荆沟自然生态的良好发展优势,已着手规划黄荆沟以“威煤小火车工业遗迹”和“穹窿黑金”为主题的休闲生态旅游项目。目前,已开展筹划资金,启动电力改造、公路改造和种植彩林等基础性工作。这一喜讯,已在黄荆沟的父老乡亲中传得沸沸扬扬,家喻户晓。这似乎给身心疲惫的威煤人和黄荆沟的老乡们,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心灵上的创伤。时下,只要你闲暇之余到黄荆沟的矿区和龙大弯散步,常常会碰见回乡或参加同学会,或参加老乡会,或看望亲朋好友的人们,在他们的口中不时发出一种的感叹:现在的黄荆沟,空气真好啊!好些近年在外地购买了商品房或棚户区的人,相互间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黄荆沟的房子不能卖,时常还是回来住住,舒服。
    
 
    
    但愿人们的这种期待早日变成现实。相信那时,我的家乡黄荆沟,一个宜居、宜游、空气清新、五彩斑斓的休闲生态旅游佳境将吸引更多的八方宾朋,以另一种方式再次展现昔日的风采! 

                                                                                                 2016年1月24日写于黄荆沟

作者:张国民,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煤矿作协会员。


作者: 川煤集团威达公司 张国民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