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李柏民:初下矿山

煤炭资讯网 2016-1-26 15:59:46    散文荟萃
    时光追溯到二十四年前。正值流火的七月,我只身来到一家国营煤矿工作,开始了一段与矿工兄弟们朝夕相伴的历程。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个很特别很普遍的现象:上至矿长,下至采掘一线工人,大多说话高门大嗓,而且出口即骂骂咧咧,急赤白脸,以粗野和低俗的形象示人。我在矿党办主要负责文字和宣传,经常与各个层面的干部职工打交道,对这一点感受颇深,一段时期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说不出的烦躁和悲哀。在这个炎炎酷暑里,我的五脏六腑仿佛有火苗在炙烤。

     随着取暖期日益临近,煤炭开始供不应求,全矿发起了为期九十天的生产大会战。我和机关生产、技改、工会等科室的同志们下沉到两对井口,夜以继日地辗转忙碌,隔三差五就要深入到井下一线。正是这次会战,让我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当时矿上流传这样一句话:“累死掘进的,吓死采煤的。”足见井下生产条件的艰苦和恶劣,但亲自领教了井下作业环境后,还是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第一次下井,我一通全副武装,然后满怀新奇和神秘惴惴不安地坐在人车上。井口的光线在迅速暗淡消逝,无边的黑暗席卷而来,前后的同事们见怪不怪地说笑着,而我感觉身体正随着伸展的铁轨坠落万丈深渊,恐怖、无助。也不知过了多久,人车终于停在了井底大巷,又深一脚浅一脚向前走了一阵,头灯投射出的光束,映照出两侧支护棚顶的粗壮木头,不时有流水从岩壁汩汩淌出,在地上形成一汪汪积水,空气显得潮湿、阴冷。穿过一条低矮的石门上山,乱哄哄的噪声扑面而来,半米多高的煤层里,七八名矿工蜷缩着身子,匍匐着,扶钎轮锤,撬剥攉翻,煤尘飞扬。不远处的局扇风机呜呜叫着,风流顺导风筒吹进来,置换着“掌子面”混浊、溽热的空气。一时间,我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休息间隙,大伙随意地或坐或倚,即使摘下了半面的防尘口罩,在一束束晃动的灯光里,黑锅底似的脸上,只看见白眼仁和白牙齿。虽然人困马乏,精神头依旧十足,有的趁机补充点白开水、干粮,有的大声胡诌八咧,开始“地下工作者专题节目”,就着某个工友开涮,引起一阵阵哄闹,气氛不再沉闷。坐在他们中间,这些粗俗的笑话加荤嗑,此时于我竟没有了以往的刺耳和反感,倒是心下无比放松,刚才的劳累也卸去了不少,真是时位之移人也。我忽然发现这些“煤黑子” 兄弟是如此率真、可爱。长期的“最底层”作业,从事着最高危的工种,背负着最沉重的心理压力,生活是缺少色彩的单调乏味,正是这种苦中作乐、口无遮拦的“粗野”,无形中成为他们最直接,也是最实用的自我心理减压良方,在布满艰难困苦的重重阴霾里,支撑起一片明朗亮灿的天空。那段日子,我满怀深深敬意,文如泉涌,一连写出多篇较出色的稿件,在矿广播站、电视台播发,有的还被市里媒体采用。
 
     随着接触时日的增加,矿工兄弟们愈发走进了我的心里,他们都是有情有义的汉子,粗犷豪放,一根肠子看到底,疼老婆爱孩子敬老人,不会虚头巴脑,多的是实心实意。我庆幸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从矿山开始,它教会了自己人生真正的第一课。
 
     一年后,我离开了这里。依旧是来时骄阳如火的季节,而我的心田已是清凉如水,盈盈葱郁。


作者:辽宁朝阳市安监局 李柏民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