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马关锁:萧瑟秋雨话重阳

煤炭资讯网 2016/10/10 12:25:23    散文荟萃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淅淅沥沥的秋雨中,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姗姗来临了。本来与几位同事相约午后一同登山观赏吕梁深秋美景的,这一场恼人的秋雨,却败坏了我们重阳登高的兴致,阻挡了我们西山赏景的步履。

    闷坐靠窗的电脑桌前,望着窗外烟雨苍茫的山色,我百无聊赖,心不在焉地应付着手头的工作,脑海里却对野外层林尽染的吕梁深秋美景心驰神往起来。“满城风雨近重阳。”我的心头忽然涌上北宋布衣诗人潘大临流传千古的这句诗。据《冷斋夜话》载,北宋黄州人潘大临家境贫寒,但擅长写诗,有不少佳作被人传诵。他与临州诗人谢无逸相交莫逆,两人经常书信往来。有一天,潘大临在家闲卧,正值秋雨淅淅,不觉诗兴大发,就提笔在粉墙上题诗。不料刚写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就听到大门口一片喧闹,原来是官府前来催租。潘大临应付完衙役后,诗思大败,再也续不成其余的诗句。没几天,谢无逸寄信潘大临,询问最近可有新作问世,潘大临回信道: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令人败思,止此一句奉寄。潘大临去世,谢无逸来黄州吊唁,唏吁不已,遂以“满城风雨”开头,写了九首怀念潘大临的诗。其中一首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诗中的“潘郎”当然指好友潘大临。可以看出,谢无逸的续诗友情浓郁,表达了对亡友的凄婉思念。“满城风雨近重阳”虽仅一句,却气势恢宏,境界开阔,摹景生动,是难得的佳句,所以流传于世后获得不少人的同情与赞赏。许多人都想帮他续成完整的一首诗,但都不理想。以至于当时的著名诗人吕居仁都认为这句诗“文章之妙至此极矣”。而“满城风雨”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妇孺皆知,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尽管潘大临出生于黄州文学世家,其祖父潘革、父亲潘鲠、叔父潘丙、潘原皆有文名,但他在20岁中秀才后,屡试不第,“无知其才而力振之于困者”。于是隐居黄州柯山,躬耕田亩,沽酒市肆,诗酒自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布衣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黄州诗人潘大临是一位有份量的人物,他性情豪爽,喜交接文士,与同时代苏东坡、张文潜、黄庭坚、谢无逸等著名诗人都有交往,是第一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黄州诗人,是北宋江西诗派的领军人物,也是北宋少见的著名平民诗人。仅“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诗,便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揣摩着这句诗悲凉凄迷的意境,我如同身临其境,对潘大临题诗时的心境和遭遇深表同情并深有同感。
 
    重阳节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节日,然而,当代许多同胞对他并不关注,也不热心,更不参与。听说某新闻媒体记者曾在重阳节期间进行过一次随机性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年轻人并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虽然知道是重阳节,但不晓得有老人节一说,至于老人节的内涵更无从得知。从我记事以来,我的家乡河底也从来没有举行过任何民间或官方的重阳节相关节庆活动。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我决定写一篇有关重阳节的散文,对这个传统节日进行隆重推介。于是,我静下心来,打开电脑网页,搜索浏览有关重阳节的内容。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不过,这里的“重阳”还是指天,而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时,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与之相关的古老传说。最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蜗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段话的意思是,东汉时汝南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为消灭瘟魔,有一个名叫恒景的小伙子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费长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费长房要求拜师学艺。费长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家人和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系在胳臂上,又给每个人倒了一盅菊花酒,让大家做好降魔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与瘟魔搏斗起来,几个回合后,瘟魔气力不支负伤逃走。恒景和家人以及乡亲们回到家里,发现没有来得及带上山的鸡犬牛羊全部死于瘟魔之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据说,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据《旧唐书•王勃传》记载: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古时候,每逢农历的九九重阳佳节,人们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在古代,重阳节还是文人雅士郊游、登高、饮酒赋诗的日子。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我最喜欢大诗人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一个人上了年纪,面对萧瑟秋色,自然免不了强颜欢笑宽慰自己。今日时逢重阳节,我忽然有了兴致要和大家尽情欢乐。惭愧的是如今已华发稀疏,万一帽子被风吹落,那该多难看,因此笑请旁人把帽子正一正。蓝田的水远从千条溪涧中流来,玉山高危冷俊两峰并峙。明天再聚会时,哪个还健在呢?不如多饮几杯,把茱萸多看看,佩之登高辟邪,以图明年再相会。这首诗跌宕腾挪,酣畅淋漓,满腹忧情以壮语写出,豪壮中带几分悲凉,凄楚中含几分乐观,前人评谓:“字字亮,笔笔高。”明人何允济也写过一首《九月游青檀山》诗:“风轻策马问青檀,揽胜抠衣磴几盘。为爱名胜酬夙慕,兼逢令节缔交欢。清泉沁骨愁具涤,落水铺台日欲寒。扶醉归来月色好,菊花插满夜将阑。”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重阳节期间,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到了唐代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时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也许是重阳节头上簪菊的变俗吧!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古时,人们常以重阳日天气的阴晴来预测本年冬季雨量丰歉,并留下“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之说。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积极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了老人节,也许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具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含义吧,于是人们才将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庆巧妙地结合,使这一天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临水,秋游赏景,锻炼身体,开阔视野,交流感情。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让老人的身心愉快地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拳拳父母心,殷殷儿女情。羊跪乳,鸦反哺。在我们的生活里,父母的关心与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永远是我们说不完的话题,我们吮吸着母亲的乳汁,趴在父亲宽厚的肩膀上长大,爱并善待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更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感恩和报答!孝顺、尊重和爱护老人,不仅仅是对一个人道德的衡量,珍惜与老人在一起的日子,其实也是人生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重阳节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尊敬老人过程中积淀传承下来的一个厚重的节日。年年有此日,岁岁有此情。敬老、爱老并不是重阳节才有的主题,更不是重阳节期间晚辈对老人短暂的补偿和回报,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需要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去倡导并身体力行地去践行,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个为人父母者,言传身教为孩子们上好这一课,教他们如何做人,学会感恩,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道理,教育引导他们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祖国栋梁之才。
 
    窗外,阴云密布,细雨如丝。此时此刻,在在九九重阳节之际,梳理着这传统节日的礼俗,传递着对天下健在的所有老人的祝福,我的心底油然浮起对九泉之下父母的深深思念。这正是:
   
    萧瑟秋雨话重阳,思及父母倍情伤,
    子欲养而亲不待,金风摇树叹沧桑。


作者:晋能集团四通煤业 马关锁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