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聚焦煤矿去产能: 一次别离,一次新生

煤炭资讯网 2016/10/25 10:15:07    通讯特写

 
张飞林目前工作的二号煤矿。罗娟 摄
 
这是张飞林曾经工作了20多年的地方,每次下井之前,他在这里参加班前会。罗娟 摄
一次别离
8月28日早上6点,陕西延安店头镇,群山被黛色和云雾环绕,天光还没有亮透,崔峰和他的113名煤矿工友,站在路边,等通勤车带他们去陕煤化集团公司黄陵矿业二号煤矿下井上班。
这是一次正式地告别。
从这一天起,他的人事档案、工作岗位都不再属于他服务了20多年的瑞能煤业有限公司。这个40多岁的汉子,背对着灰砖砌成的二层小楼,用手背抹着不断涌出的眼泪。
这栋楼里的气息曾是那么熟悉,见证着崔峰20多年来每一天工作的时光。他是掘进队的党支部书记,每天早上和工人们一起吃饭,和工人开会,看着工人安全升井,回家。崔峰是这家煤矿的“煤二代”,父辈就在这家煤矿,工作伊始,他就在瑞能煤业,生活在这里,家在这里。
“这里突然不要我了,我被抛弃了。”炎炎夏日,每天一睁开眼睛,崔峰就觉得心里“凉哇哇(陕西方言,冰凉的意思)的”。
这一天不是突然到来的。早在3月3日,瑞能煤业掘进队和开拓队两支整建制采掘区队就被划转到同属黄陵矿业管理的生产服务公司。8月26日,崔峰参加了生产服务公司的上岗培训,当时,他还没有接受被瑞能煤业分流出去的现实,每天心里幻想,能不能磨一磨,能不能拖一拖,能不能拖到明年再走。
这一天到来了。
52岁的工人张飞林平时一向沉默,即使熟悉的工友也难得听到他说话。上车后,张飞林突然说了一句话:“(1个月)多给500元也不愿意走。”话落,车上安静异常,好久之后,有小声抽泣的声音。
这一天并非偶然。瑞能煤业是一座30年的老煤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基于以原煤生产养活基建队伍的考虑,开办了苍村煤矿一号斜井。这家在山沟里创造了辉煌的企业,2002年政策性破产。2003年重组成瑞能煤业,2014年划归黄陵矿业公司管理。
张飞林正是第一批来到这里开创这家企业的老矿工。作为一名掘进工,他日常的采煤之路和这家企业发展一样,缓慢且艰难。
瑞能煤业年设计生产能力只有60万吨,由于煤层赋存较薄,采掘工艺方法简单,井下作业环境相对艰苦。
每天吃完早饭,开完会,换工服,下井,张飞林还需要步行40~50分钟才能达到工作面。原来煤矿用单体液压支柱支撑采煤巷道,一根支柱单体就重达75公斤左右,支柱退下来之后靠人背肩扛,体力消耗非常大。而在黄陵矿业二号煤矿,工人们坐车到达工作面,井下支撑也早已机械化。
煤炭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加上企业生产效率低,“每产一刀煤除去设备和人工成本,都在亏本,亏本就要关门。”2015年,企业困难期,安监部陈海兴的工资一度降到每月1000多元。这些钱,来自于黄陵矿业公司提供的3000万元贷款。“年底就花没了。”瑞能煤业党委副书记、经理赵炳文说。
老煤矿企业如何生存?
“只有减人提效。”赵炳文说。
2016年5月10日,瑞能煤业印发了《关于印发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实施方案的通知》,到8月底,企业由730人缩减至不足400人。
崔峰全队113人包括老工人张飞林不再是瑞能煤业职工,被分流到另外的单位。虽然仍属于黄陵矿业大家庭,但工人们纷纷自嘲,“由正式职工变成了哪里有活去哪里的煤矿‘包工队’。”
一次洗礼
“单位在,大家的福祉就在;岗位在,职工的利益就在。在企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生存就要靠自己,前面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降本增效。”
已经记不清楚听该矿经理赵炳文在多少个大小会议上重复这句话。今年已经40多岁的王继东,经历了他人生的一次洗礼。
3月10日,瑞能煤业召开职代会,53名职工代表全票审议通过了《2016年减员提效方案及实施办法》。将原有的6个区队、13个部室进行机构合并,改设为3个区队、5个部室,全矿定员395人,较原在册人数减少223人(管理人员42人,职工181人)。为妥善安置分流职工,该矿按照考核、竞聘流程,将富余的机关人员转岗至机电队、运输队等辅助岗位;将地面及井下富余人员转岗至采煤队等一线岗位。同时,该矿还依法依规与合同到期人员解除劳动关系。
如何落实,怎么安置?到底该怎么对职工解释,成了矿领导班子的“大难事”。为此,该矿领导班子成员采取分片包片做工作的办法,通过座谈会、谈心活动等形式,与分管部门和区队的干部职工“零距离”沟通,全面了解和指导减员提效方案的落实进度。
“减员提效,当初的关键点难点还是在干部身上。”瑞能煤业党委书记张剑令说,在研究干部留用考核方案上,党委班子会就开了3次。
最终,瑞能煤业采取矿领导打分、职工民主测评的考核方法,首先从科级干部入手,对照德、能、勤、绩、廉5个方面,对全矿44名机关管理干部进行综合考评。在此次考评中,8名科级干部与王继东一样落聘。
4月1日,星期五,原供应部副部长(正科级)王继东正式去采煤队当一名电钳工。
“王部长、王部长”,工人们还是如此称呼他,他心里特不是滋味儿。
王继东也是矿工子弟,“煤二代”。他20岁开始工作时就在瑞能煤业,从材料员一直到中层管理干部,“从参加工作,一步一步,好不容易混了个正科级,一下子没了,心理落差很大。”
本来企业安排王继东继续在采煤队当一名库管员,但是一想到“还少不了面对原来的老同事,还是在供应部来来去去”,王继东“抹不开这个面儿”。他琢磨,自己搞了这么多年配件供应,机械器具如何真正使用还不知道,是不是趁此机会学习。
他心下一横,“还不如直接去电钳班当个工人,彻底把技术学透了用透了!反正觉得自己还挺年轻。”
一次新生
记者对话崔峰、张飞林。
问:离开企业难受吗?
张飞林:那可不。
问:离开企业最大的困难在哪儿?
张飞林:照顾不到家了,以前家里有事儿,区里给井下打电话,我们就升井回家。现在家里有事儿,路上加上升井的时间,得4个小时。而且每天奔波几十公里上下班路途也长了,冬天早出晚归看不到太阳升落。
问:去生产服务公司工作怎么样?
张飞林:体力轻松了很多。
崔峰:我们的项目在二号煤矿,是智能化大矿,年生产能力800万吨!那里矿条件好,层高大多在四五米,人站在里面工作舒服很多。坐车到工作面,再不用像以前一样走路。智能化设备多,体力要求减轻了很多。生产设备那些也好,总之工作条件好很多。
问:收入呢?
张飞林:比原来多25%。
崔峰:原来我们这里拿满了可以拿到5000元~6000元。现在二号矿拿满了可以拿到7000元~8000元。
问:愿意去生产服务公司吗?
崔峰(点点头):矿工,像张飞林,快退休了,一辈子只会挖煤,到别的地方干活这技术也用不上,一辈子在这山沟(店头镇离延安市区有3个小时车程)里,家也在这里,出去工作不现实。工作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现在煤矿形势普遍不太好的情况下,不仅能拿到工资,还能增收,还是很不错的。
在张剑令看来,这些职工都是最朴实最可爱的人,他在一旁补充说:“我都听说了,你们任务完成得很好,一点儿心理情绪也没反映在工作上。”
转岗的王继东最近仍旧不服气。
因为矿工们都把王继东当做“领导、大哥”,不让他干重活,这与王继东憋着学技术的心思不合拍,“我还年轻,我身体也好,我还能学习,能干好,不能给人添麻烦。趁这个机会把技术学好”。
他不仅每天上班去得早,工作积极,还虚心向年轻技术骨干学习,遇到闷闷不乐的职工,他大嗓门儿,豁达地拿自己的例子开导他。
“企业活下去,我们才能活下去。”王继东早就悟透了这个道理。
52岁的原党群部副部长何国平是一名政工人员,“高龄”的他在企业最近的一次机电技术员业务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
职工们有了新的岗位,企业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记者从瑞能煤业前三季度生产经营情况分析报告中获悉,1~9月份,该矿完全成本比同期降低47.03元每吨,利润较上年同期多260.99万元。


(原标题:【聚焦去产能职工利益维护】一次别离,一次新生)


来源:中工网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