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正视客观问题 打出发展组合拳——对山西煤炭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煤炭资讯网 2016/11/21 18:13:18    安监动态

 

(下)

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书记、局长  卜昌森

能源战略地位相对稳固

   山西作为我国煤炭生产和供应大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和工业基地,这一战略地位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全省有大同、宁武、河东、西山、霍西、沁水六大煤田,形成了北部动力煤(同煤、中煤平朔2个亿吨煤炭集团)、中部炼焦煤(焦煤集团)、东南部无烟煤(阳煤、潞安、晋煤)三大煤炭生产基地。

   山西煤炭资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的特点。

   截至2015年底,全省保有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达2664亿吨(其中2000米以浅可采储量1417亿吨),占全国的17.4%(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内蒙古)。

全省11个地市均有煤,119个县(市、区)中101个县(市、区)有煤,占84.9%84个县(市、区)有煤矿分布,其中主要产煤县(市、区)有50个;含煤面积6.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

山西省煤种齐全,有褐煤、长焰煤、弱粘结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9种。其中,气煤、肥煤、焦煤、瘦煤、无烟煤储量各占全国同煤种储量的50%左右。

大同煤田侏罗纪弱粘结煤以硫分和灰分含量低、发热量高的动力煤饮誉中外;河东煤田离石、柳林、乡宁矿区的低硫、低灰主焦煤,被誉为煤中的“精粉”;沁水煤田晋城矿区的“兰花炭”无烟煤更是闻名于世。

经过2006年、2009年两轮整合重组,全省煤矿数量大幅锐减(第一轮由4358个整合重组为2598个,第二轮整合重组后有1079个)。2012年至今,山西煤炭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俗称“大矿时代”,全省关闭淘汰了30万吨/年以下矿井。在这一阶段,全省煤炭产业积极推进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努力摆脱“一煤独大”,积极探索实践具有山西特色的煤炭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子。

山西煤炭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9年的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后,煤炭资源更集中、管理更统一、资源利用率更高,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利润率等都有所提高。山西煤炭产业不仅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国家能源安全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山西煤炭产业有以下特点:

贡献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产煤166亿吨,占全国的1/4;净调出114亿吨,占全国的3/4

煤矿多。目前仍有1079个煤矿(生产矿井491个,建设矿井222个,停产停工矿井366个),办矿主体企业由2200多个减少至171个。

产量高。2015年底,全省煤矿已形成和批准的总产能14.693亿吨/年,约占全国煤矿总产能的27.5%2014年,全省煤炭产量9.767亿吨,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25.2%2015年产煤9.7亿吨。煤炭产量一直保持全国前两位。

灾害重。全省煤矿普遍面临水、火、瓦斯、煤尘等自然灾害威胁。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和水文地质类型复杂、极复杂矿井占全省正常生产建设煤矿数量的48%788个矿井资料不清、图纸不实的问题突出,采空区积水积气等隐蔽致灾因素威胁严重。

结构单。山西煤炭产业结构单一,“一煤独大”。全省煤、焦、冶、电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煤炭的深加工滞后,转化利用率不高。

体制僵。现行的山西煤炭产业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根除的弊端,最主要的是体制僵化、缺乏活力。突出表现为:行政干预过多、审批事项繁杂,部门多头管理、监管方式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政企政事不分、权力设租寻租等诸多问题。

负担重。一是债务负担,二是企业办社会负担。债务负担,主要是前几年资源整合、企业重组过程中,全省各大煤炭资源整合主体购买煤矿和投入基本建设形成的巨额债务。目前,省属七大国有煤炭集团公布的财务数据负债总额超过万亿元,体量相当于山西省2015年的GDP,总体资产负债率均超80%。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得企业生存发展难以为继。在企业办社会方面,最主要的是国有煤炭企业办社会的包袱沉重。煤炭企业有诸多办社会职能分离困难、移交不动,有的“分而不离”,有的“先交后设”,有的遥遥无期。最为突出的是,国有老矿仍然长期承担着“四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和物业管理)、职工医院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等大量办社会职能,分流移交地方没有政策通道。

五大问题比较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产业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概括而言,主要有五大问题或不足:

一是思想观念不新。长期以来,我省相对封闭,开放明显滞后,思想观念的僵化守旧是重要原因。计划经济思维,“等靠要”思想严重,企业有困难,不是找市场,而是还习惯于找市长甚至找省长,这一点国有企业尤为突出;“官本位”观念,一些企业领导热衷于当官、讲行政级别,企业行政化色彩浓厚;夜郎自大思想,老是忘不了、放不下山西曾有的辉煌,放不下“产煤第一大省”的功劳簿,不能从煤炭思维、资源依赖的禁锢中自我解放出来;因循守旧意识,缺乏那么一股子闯劲、拼劲,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2008年之前,山西GDP增速与内蒙古基本一致,第二产业GDP增速高于内蒙古。2008年之后,内蒙古GDP增速和第二产业GDP增速明显高于山西。数据表明,2012年以来此轮经济下行中,内蒙古受到的冲击明显小于山西,原因在于内蒙古在煤炭主体企业设置、对外开放力度、民营企业活跃度、煤炭转化力度上都超过了山西。

二是产业集中度不高。对比神华集团,山西有三大差距:市场话语权弱、人均效率低、产业链条短。

山西作为全国第一产煤大省,去年煤炭产量9.75亿吨,神华集团去年煤炭产量4.74亿吨,但神华集团掌控或引领着全国煤炭市场的定价权。为什么山西的产量大、销量大、市场占有率高,市场话语权弱?主要原因是煤炭产业集中度低,其根源在于山西煤炭资源的整合还没有彻底到位。

人均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产业集中度低,矿井多,单井规模小,用人多。神华集团单井平均规模是690万吨/年,而山西不足185万吨/年。省属五大煤炭集团所属332个煤矿产量之和仅与神华集团74个煤矿产量持平。

当然,神华集团产业链条完整,纵向有煤、电、油,横向有路、港、航,这个优势是无可比拟的。

三是体制机制不活。山西的煤炭管理体制、国企经营机制仍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行政干预过多、审批事项繁杂、部门多头管理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不到位等。省属国有煤炭集团没有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政府化、企业家官员化,政府把企业当部门来管理,把企业家当官员来对待。企业家“官本位”思想严重,把企业当政府来运行,机构重叠,人浮于事。

各大煤企基本上是集团总部、总公司、子公司、煤矿四级管理,有的甚至是五级管理。在这种体制下,企业领导人势必陷入文山会海之中,不能回归市场,没有精力研究市场,特别是参加各级政府的会多、活动多,研究企业战略和重大决策的精力严重不足。企业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要求还相差甚远。

四是产业结构不优。除了“一煤独大”,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不长、替代产业不优。煤炭的深加工和绿色转化产业链条主循环尚未形成,煤电材、煤电铝、煤焦油等循环延伸产业质量不高,主要循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有的“循环不经济”,有的企业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有的企业无循环经济发展意识,仅是单纯的产业扩张。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现代化工项目的开发建设缺乏系统、科学的战略规划。

山西煤化工产业整体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资料显示,投入巨资、污染环境、消耗资源、亏损严重,这是全省煤化工产业的真实现状。煤炭企业虽然涉足非煤产业项目不少,但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协同效应弱,规模效益差,总体上大而不强。此外,适用的人力资源和高端技术严重短缺,制约了煤炭循环经济和优质非煤产业的发展。

五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近年来,山西虽然不断加大了煤炭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全部矿井实现了机械化开采,煤矿建设正在向智能化、信息化迈进,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煤炭产业和以煤为基相关产业的支撑能力不足、推动作用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尚未形成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少,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力度不够,尤其是煤电、煤焦、煤化、煤建材、煤机装备等煤基产业尚未形成优势,并且多数产品仍处在产业链中低端,对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贡献率不高。

找准发展的突破口

今后,山西在煤炭产业发展上必须找准突破口,打出组合拳。

(一)加快推动煤炭行业改革——资源再整合、产业再重组。

一是进一步实施战略性重组,发展煤炭大集团,推进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依托晋北、晋中、晋东三大基地和动力煤、炼焦煤、无烟煤“三大品牌”,综合运用市场、法律、经济手段,实施煤矿企业战略性重组。

整合重组优化的原则是按照不同煤种、不同区域,整合重组成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性质的特大型、“巨无霸”煤炭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减少煤矿数量,降低管理成本,扩大单井规模,提高人均产煤效率,从而切实提升山西煤炭产业在全国煤炭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是推进三大煤炭基地建设,提高煤炭生产控制力。山西要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集中资源、集中优势,建设煤炭大基地,在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煤炭生产控制力。根据国家关于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和18个矿区的总体规划,按照区域煤质和煤层赋存特点,以大型煤炭企业为开发主体,有序建设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大力推进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多向关联、综合开发、循环发展的大型煤炭基地产业格局,做大做强煤炭企业,推动传统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三是组建或引进专业化公司。山西煤化工产业一直未能走出困境,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虽然从社会上招聘了一些技术人才,但要形成一支系统性强、相互协调支撑、有成熟技术管理优势的管理团队,非一日之功。对煤炭、煤化工等项目,不妨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组建或引进专业化公司,进行专业化生产经营管理。

(二)加快深化国企改革——激发动力、释放活力。

采取“七个一”的措施,强力推进国企改革。

解开“一个结”,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打开国家经济控制力简单混同于国有经济控制力、混同于对国有企业持股比例这个“结”。

搞好“一个分类”,就是按照国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和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合理划分公益类和商业类(包括商业一类和商业二类)国有企业,并根据不同的类型分类施策,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监管方式。

定好“一个位”,就是明确政府、国资监管部门和企业各自的角色定位,各司其职,各擅其能。

划定“一个框”,就是划出政府部门和国资监管机构权力边界的框,要大力推进“六权治本”,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水平,引导国有企业理顺内部治理机制,划好母子公司权责利边界,划好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的权责边界。

拆掉“一堵墙”,就是拆除束缚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围墙。通过改革工商管理体制、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等方式,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改变政府部门主要履行事前审批职责为主要履行“事中监督、事后追责”职责,构建“法不禁止即可为”的经营环境,提高企业自主选择业务、快速捕捉市场机遇、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敞开“一扇门”,就是打开国有企业吸收利用非国有资本的大门,树立“与巨人同行”的理念,借力、借资、借技、借智,拿出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的战略投资者,发展优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用活“一个工具”,就是用活资本市场这个国企改革的助推器。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国有企业实现整体上市、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或引进战略投资者;拓展证券化运作渠道,创新煤炭金融产品,鼓励煤炭企业债务重组,支持企业跨区域、跨领域并购重组和国有产权跨区域、跨领域流转,把“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不断提高运营水平和盈利能力。要强化经营的理念,经营煤炭资源,经营煤炭资产,经营煤炭市场,经营煤炭流通,向下游产业延伸。

(三)加快做强做优煤炭物流——充分释放山西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山西煤炭流通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山西、陕西、内蒙古三角地丰富的煤炭储量和居于华中要塞的地理交通位置,经营煤炭流通得天独厚,应积极发展现代化、专业化煤炭物流企业,形成集仓储、加工、配送、网上交易、融资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产业链和集铁路、公路港口、航运于一体的大物流服务体系。山西应积极探索建立包括资源储备、产能储备和现货储备等多种形式相联贯的战略储备体系,发挥季节调峰、价格调节和应急保障的作用。

(四)加快推动转型发展——抓住最后的机遇。

一是大力发展先进产能。去产能既是主动减量的过程,又是盘活存量的过程,在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同时,促进行业优化升级。

要全力化解煤炭过剩产能。通过“减量置换”、“减量重组”等措施,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煤炭总产能“只减不增”,完成中央安排山西的去产能任务。

要大力发展先进产能。“十三五”期间,要通过新增综合单产达标、新增工效达标等途径,增加先进产能。

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矿井,根据现有资源赋存条件和矿井布局结构,优先建设安全高效、资源利用高、抗风险能力强的现代化大型矿井。要加快“减量置换”进度,把落后的产能置换为先进的产能。

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煤炭主业发展上应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产业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走出一条内涵发展、创新驱动之路。在产业转调上应加快形成煤电一体化发展模式、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模式和煤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水平提升,深化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与五大电力央企合作,以建立股权为纽带的煤电联营和签约契约为基础的长协合同为主要形式,按照典型引路和全面推动相结合、政府搭台和企业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将煤炭电力企业协调发展关系引向深入,推进山西煤电基地建设,实现煤电深度融合发展。

构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体系。在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提高煤炭资源加工利用产品附加值,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尽快形成规模。要科学规划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突出山西煤种全、品质优的优势,发挥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煤化工关键技术攻关,加大除硫技术研究力度,在三大煤炭基地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煤制油、甲醇制清洁燃料、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产业项目。

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进一步拉长煤炭产业链,生产煤炭终端产品,提高产业链附加值,推动煤炭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龙头,以煤炭工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一批重点循环经济园区,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层气、煤机制造等产业,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引导和促进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

(五)加快实施商业模式创新——靠创新实现价值增值。

一方面,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为依托,以“互联网+煤炭”现代物联信息技术为手段,逐步探索建立集现货交易、场外交易以及期货交易于一体的多层次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另一方面,鼓励煤炭企业积极采用产融结合等现代化的运营模式,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实现从提供产品到提供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由卖产品到卖配方、卖方案、卖技术、卖服务。积极推进产融结合发展,借助煤炭营销及大宗物资采购等供销渠道,利用企业财务公司联合搭建融资平台,面向供销商企业群提供集国际采购、物流监管、融资租赁于一体的综合型供应链融资服务等。



来源: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      编 辑:火花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