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杨朝清:“博士村”打破“下沉螺旋”需要更多价值坚守

煤炭资讯网 2016/9/27 20:45:12    一事一议


  浙江东阳市区往北25公里,有一个叫古渊头的村子。从新中国成立后算起,这个村子走出了25名博士、202位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教授和553位大学生。要知道,村庄总共只有2200名村民。学风兴盛,耕读传家,昔日低调的古村落,近日因为央视《远方的家》的一次报道“爆红”。(9月26日《钱江晚报》)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失衡,让“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成为一种坚硬的现实。在许多农民对“知识改变命运”缺乏价值认同的时代背景下,“博士村”的逆袭,无疑打破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刻板印象。即使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今天,依然有一些农民朴素地相信“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

  对于许多农家子弟来说,“辍学—打工—结婚生子—打工”成为难以摆脱的宿命。出路单一化、人生定型化的他们,身不由己地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一员。通过高等教育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对于他们来说太过遥远。在环环相扣的教育竞争中,许多农家子弟过早地放弃、退出。

  “博士村”的教育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村民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坚守与文化传承。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尽管大学生昔日的光环色彩逐渐褪去,但身边的励志样本,依然能够给“博士村”的村民形成一种强大的示范效应;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博士村”的教育奇迹依然有被续写的可能性。

  当下许多村庄之所以对“读书有用论”缺乏价值认同,既和地方文化中缺乏重视教育的传统有关,也和角色扮演与心理预期之间的落差密不可分——农民也会进行成本与收益的算计与权衡,当熟人社会中的大学生过上了好日子,他们自然会相信“读书有用论”;当身边的大学生不能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难免会让一些农民形成“上大学不如打工”的价值错位。

  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突破阶层板结的窠臼,需要拨亮高等教育这盏希望之灯。尽管这条“独木桥”充满悲苦与艰辛,但依然可以给农家子弟的人生提供更多的出路。“高考名村”也好,“博士村”也罢,“知识改变命运”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向上社会流动的一线微茫,让他们为摆脱宿命而不断拼搏、奋斗。

  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承,促进纵向社会流动,需要提升全社会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认同。一方面,农家子弟的人生突破,需要佳话的激励,需要“高考名村”“博士村”这样的榜样给他们带去更多的希望与光亮;另一方面,只有考核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全面,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更加均衡,农家子弟才会有更多打破“下沉螺旋”的机会。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编 辑:木辛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