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张亮:解读曾国藩鲜为人知的一面

煤炭资讯网 2017/1/28 18:08:52    散文荟萃
                                                  作者单位:同发东周窑煤业有限公司 
 
                                                                            ()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他去世的百余年间,对其称颂有加的名人奇士非常之多,毛泽东一生“独服曾文正”,蒋介石称曾国藩足以成为他的老师,对他顶礼膜拜的还有李鸿章、左宗堂、梁启超、袁世凯、陈独秀等一大批名人。 
      曾国藩立志完成儒家内圣外王,毕生服膺程朱理学,“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立德:以儒家为宗,每日修身养性,砥砺自律戒骄慎独。立功:打败太平天国,为大清挽挽狂澜于既倒。立言:曾文正公文集。 中国历史上达到三立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即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他是为做官而为贤,故此冠有“血染顶戴别样红”曾屠夫、曾剃头一说,留下九江血洗、安庆杀戮、天京屠城这一无可避免的憾事,故为半个圣人。 
      “做官要学曾国藩”虽历经百年依然为世间所传诵,可见曾国藩深谙为官之道,堪称做官成功典范。曾国藩是“中兴第一名臣”,封一等毅勇候,一品大员加太子太保,位及人臣之最,夫人一品诰命,儿子曾纪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十多岁就享七品俸禄,入国子监求学。曾国藩在荡寇平贼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功高至伟,荫及子孙,无限风光,挽扶风雨飘摇中的大清朝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如果没有曾国藩,或许中国的历史会因此而改写,不知是幸也不幸?不过历史就是历史,它从来没有假如。 
      曾国藩的荣耀与辉煌大家已熟知,曾氏家训也奉为经典之作,然而,曾国藩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曾玉屏(曾国藩的祖父)给曾国藩起名曾子诚、乳名宽一,曾国藩自己更名曾涤生,最后恩师穆彰阿为其改名曾国藩。曾国藩是先贤曾子的68世孙,在曾孟学时带领曾氏族人举家从湖南衡阳迁到湖南湘乡荷塘二十四都白杨萍定居,到曾国藩时已历经十世。从风水学讲,荷塘二十四都像一片大荷叶,而白杨萍就是荷叶的中心,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曾家家境时好时坏,但只要条件允许,曾国藩的先人从未忘记自己是先贤曾子的后人,一直秉承耕读之家的家风,不许后辈子孙给先贤脸上抹黑,耕乃求存,读以入仕,教育子女踏实做人,本份做事,正是这种延续了一百多年家风,经过数代人不懈的努力,加上对曾国藩的无限厚望,才培养缔造出栋梁之材。 
      曾国藩一生伴有异象。他出生于1811年农历11月11日,这生辰八字也对得凑巧,莫非也有什么讲究?祖父曾玉屏午睡时梦到一条水桶粗细似龙的巨物缠绕梁在房梁,二目如电,两道寒光阴森森地射向他,定睛细看,比龙少了些角爪,在气势上也略逊一些,原来是一条巨蟒环抱栋梁。曾玉屏从梦中惊醒,一声婴儿的啼哭声打破了小院的宁静,巨蟒投胎了。曾国藩去外祖父家走动时,不慎落入水中,旋即不见,其母江氏即看到水中有黑色的巨蟒在水中上下翻腾,后曾国藩抱着一树根安然出水。曾国藩高中之后,意气纷发,与同年梅钟澍游于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谁知湖中竟无风起浪,船毁无数,唯他死里逃生,恰时曾玉屏又梦到一条巨蟒被困,向他求救。另外,曾国藩一生为牛皮癣所困扰,这也被传成龙鳞附身。曾国藩出生在白玉堂,在白玉堂的右前方,有一株古老的皂荚树,老树上有一根像巨蟒一样的紫藤,当地百姓称之为“蟒蛇藤”。关于这棵皂荚树和紫藤,当地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道光十八年,曾国藩中进士时,老树紫藤忽然枝繁叶茂,青翠欲滴;咸丰年间,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屡次失败,老树紫藤就几度落叶; 当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南京后、官至极品时,老树紫藤发新枝又放奇葩,迎风摇曳,洋洋得意,曾国藩死后,这老树紫藤也就枯萎而死。这些异端之说,无疑给曾国藩增添一些神秘的色彩,正是由于他功成名就,所以这些邪说才得以流传,或者说正是由于曾国藩的成功,才有附加于他身上的种种传闻,同时也给他的成功增加一些宿命的色彩。 
      曾国藩在给兄弟的家书中所言: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譬如种树养畜,日见大而不觉尔,常即行之有恒,坚持不懈,强调日进之功。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曾国藩的智力平平,有个笑话是这样讲的:夜很深了,曾国藩还在那儿背书,这时窗外来了个小偷,想进他屋里偷点东西,可等了很久,直到窗外偷听的小偷都背会了那篇文章,曾国藩还在那儿背,急得小偷有窗外破口大骂:“这猪脑子,还读什么书呢?”由此可见,曾国藩资质一般,他的成功完全取决于勤奋。 
      曾麟书(曾国藩的父亲)知道自己资质平常,所以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把曾家世代人的期望都寄托在小子诚身上,而子诚亦深知长辈们的殷殷期盼,学习倍加刻苦。曾麟书是他的父亲,也是他的启蒙老师,几年下来,便倾囊相授。曾麟书也是个好老师,深知易师而教的道理,继而曾国藩转投唐家私塾汪觉庵老先生门下,汪老先生以治学严谨出名,曾国藩学习又非常努力,所以老先生对曾国藩很青睐器重。汪老先生也是曾国藩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老师,他受益非浅,曾国藩才真正理解了“文无定文,但有定则。”八股写作技巧也非昔日可比,可惜老先生当时已年事已高,在第二年便去世了。曾国藩不得已,转投涟滨书院,当时的山长是刘元堂,是一位饱学之士,曾国藩深受其的影响。在涟滨书院的一年时间,不仅是曾国藩仕途的重要转折点,其思想认识也发生了很大转变。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回忆这一年的学习时光,“忆自辛卯年,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在涟滨书院,曾国藩遇到一位他寄予厚望的老师陈雁门,陈老师因一件小事误会了曾国藩,对他失望之至,于是一气之下说:“如果你能金榜题名,我宁愿为你背一辈子伞!” 至于后来背没背,就不得而知了。后来在岳父的引见下,他又来到岳麓书院,这是民间最高学府,是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当时的山长(校长)是欧阳厚钧,他是道光年间进士,后离职回乡做了先生,也是当时教育界的泰斗人物。欧阳厚钧是曾国藩岳父欧阳凝祉的堂兄弟,加之曾国藩本人学习刻苦,深得山长和其他授课老师的喜欢,功课在同窗中翘楚。岳麓书院今以曾国藩为荣,不提到曾文公,不啻锦衣夜行。也许中国的关系网已经渗透在各个行业各种事物之中,如果曾国藩没有如此强大的关系网,还有小地主的财力支撑,曾国藩是不可能不断进入更高层次的学堂深造的,时至今日,人脉更显重要。曾国藩才智平平、出生耕读之家,之所以后来能才能足以服人、道德足以感人、令名足以信人、性情足以近人,全赖他一意师心,痛切反省,以倔强之态度,博命自强。不得不说,曾国藩非常幸运,他的几任老师,都是非常优秀尽责的好老师,知道怎样因材施教,而曾国藩又非常勤奋努力,所以说天道酬勤是曾国藩在仕途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曾国藩三次进京赶考,在第三次才取得进士,可谓一路坎坷,一波三折。曾国藩第一次上京,半路上下起了茫茫大雪,租了辆牛车,牛老车旧,人困路滑,半路车翻了,差点送了曾国藩的小命,幸好老天保佑,只是摔断了条腿。曾国藩在店里休养了一段时间,便拄着一根棍子一个人走到了北京,一路上风餐露宿,又不习惯北方干冷的冬天,一路上受了大罪。正所谓“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到了北京后,曾国藩住到了湖南会馆,会馆里都是湖南籍的举子,他遇到岳麓书院的同窗好友刘蓉,他乡遇故知,曾涤生一吐胸中郁闷。天子脚下,三朝古都,一对好友读了万卷书,也想行万里路,通过游历,他们也增长了眼界。曾国藩见离开考还有一段时间,便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而忽视了时文(八股文)写作。时文是古代科考重要的一项,结果可想而知,落榜了,钱也花完了,在回家的路上,搭了艘运粮船,连吃饭钱都负不起了。正在穷困潦倒之际,曾国藩想到了在当地做知县的易作梅。易作梅是曾麟书旧时同窗,于是二人从世伯易作梅那儿借了一百两银子,别看易老爷子是个县太爷,可不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易老爷家里人口多,易老夫人靠给县衙的差人做官衣维持生活,就在这种情况下,借给曾国藩一百两银子,连曾国藩都不忍心去拿,由此可见易作梅与曾麟书的感情有多深,也可见古人是多么重情重义。有钱了,衣食无忧,“烟花三月下扬州”,秦淮河畔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要不是曾国藩肩负着几代人的期望与重托,有着深厚定力,二个年青人早已湮灭在温柔乡了,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一代名臣。在秦淮河畔夫子庙有一家规模庞大的书店,人们只知道十里秦淮河是温柔乡,而不知十里秦淮河有扬州最大的书店,原因只有一个,这里是男人的天下,进书店是为了取功名,进风月楼是为了寻风流快活。读书人看到了书店,免不了进去看看,曾国藩见到了心仪已久的《二十四史》,便花尽了银两,还当了爷爷送的裘衣,才求得通史一部。由于花光了钱,曾国藩一路上几乎是讨饭回到了家,到了村里,已经羸弱的不成人形,妻子已认不出来了。 
      三年后,曾国藩第二次上京,有了经验,一路上没遭罪,很顺利到达北京。游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对考试也算是轻车熟路了,功课也可以说是胸有成竹了,可就在开考的前几天,湖南会馆传来噩耗,湖南闹温疫了,死了许多人,曾国藩这书是读不进去了。前一段时间有闲情逸志去游山玩水,考前这一闹,曾国藩是一眼书也看不下去了,怎么能考好呢?又一次名落孙山。正准备回家时,家书来了,平安无事,也捎来了银子,曾国藩心落在肚子里了。在起程之时,得知新皇咸丰帝即登基,即将恩科,也就是加考一次,清朝科举考试是三年一次,恩科就是新皇帝登基,又给文人举子提供了一个科考机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就是这一个机会,筑就了曾国藩的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曾国藩的会试成绩三甲,赐为“进士出身”,殿试成绩也不理想,三甲四十二名,当时阅卷官是穆彰阿,朝考成绩出色,是一等第三名,由道光帝亲拔,升为一等第二名,他终于成功了。穆彰阿,一品大学士,满族人,虽然名声不太好,但是确实有才华,也非常重视人才,当时也为了培植个人势力,收曾国藩为名义上的弟子。曾国藩的名字也是给穆彰阿起的,当时穆彰阿问起曾国藩弟妹几人,叫什么名字,其他都是国字辈,唯独他叫曾涤生,穆彰阿便为之改名为曾国藩,寓义国之藩篱,可见对曾国藩寄予多么高的期望。到后来,曾国藩真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真的成了大清王朝穷途末路中最后一棵救命稻草,这也许是穆彰阿万万没有想到的。“青春作伴好还乡”曾国藩志得意满衣锦还乡,岳阳楼上,他诵读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他再一次以救万民于水火,饔天下苍生为己任。 
      曾国藩进了翰林院任编修,这给了他时间去增长人生阅历,给了他机会去阅读皇家藏书,也和倭仁、唐鉴亦师亦友,一日三省吾身,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到了吐血的地步。这期间,也结交了一些好友,在以后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得以彰显,别看官做的不大,名气可不小,在整个京城的圈子里有了很高的威望,曾国藩有了自己的人脉资源。背靠大树好乘凉,恩师穆彰阿也为曾国藩的仕途铺平了路,扫清了一切阻碍曾国藩前进的绊脚石,一路扶摇直上,七年间,曾国藩的官也做到了正二品礼部侍郎。 
      后来曾国藩为母丁忧,再次途经洞庭,不料被太平军捉拿,差点砍头,幸遇义士康福求出,曾大人福大命大,或许历史也会因一个小人物的出现而改写。墨绖出山,一道圣旨又一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金田跃出一条龙,洪秀全给他的教徒描绘出一个公平美好的天国未来,要的就是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去创造属于他的这一切。一曲《原道救世歌》唱出了穷苦百姓压抑的心声,《天朝田亩制度》如久旱盼甘霖一样,点燃他们心中热切的希望,他们早就厌倦了饥寒交迫的生活,他们渴望有饭吃、有衣穿,与其冻饿而死,不如揭竿而起。在洪秀全的蛊惑煽动之下,规模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已经闹腾的天翻地覆了,可昏庸的地方隐瞒不报,直到纸里包不住火时,咸丰才知道了“尚地会”(上帝会)这个从未听过的名字。时势造英雄,这时曾国藩的胆识、智谋、才能有了施展的机会,靖港惨败、湘潭大捷、攻占岳州、克武昌、断连江索、破半壁山、湖口大败、坐困江西、祁门遇险,攻陷天京,两次抽河自尽,一次自杀未遂,十余年间,历经无数的荣辱生死,成就了“中兴第一名臣”的旷世伟业。在天津教案中,他又身败名裂,在大势面前,作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代言人,他成了一只无辜的“替罪羊”,他后悔不迭,“我若早死三年,便是一个完人了……”带着满腔的遗憾,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下) 

      关于湘军,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一说。湖南人敢为天下先,霸气十足,南岳衡山赋于他们压不垮的勇气和胆识,湘江的水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看一个人的实力,要看他的对手有多强大,于一支队伍来说,同样适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曾天养、秦日刚、罗大纲、林启荣,无一不是骁勇善战智谋双全的人杰,如果不是后来诸王野心膨胀,发生内讧,指不定是鹿失谁手呢?曾国藩和他的湘军笑到了最后,一靠实力,二靠运气。 
      曾国藩是湘军创立者和首领,他的军事思想深植人心,他提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曾国藩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曾国藩提出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在将领选择上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这些治军要求至今仍在沿用。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曾国藩强调军队的“训”和“练”,“训”是思想军纪教育,“练”是军事训练,包括“操演巡点”四个方面,曾国藩提出强素质、学兵法、改良武器装备,致力于军队建设,这些军事思想至今沿用。曾国藩善于政治诱降及策反,在国共两党斗争期间,这一策略也被两位领导人借鉴。曾国藩编写《爱民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借以规范士兵行为,激励将士斗志,毛泽东据此改编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蒋介石或是懒惰或是才情略逊,则在军中原文传唱。 
      曾国藩一度手握重兵,湘军无论在将领指挥上、兵力人数上,还是战斗力上,远远超过当时手持“两枪”(烟枪、火枪)的绿营军,他本有机会借着消灭太平军的破竹之势,一举推翻腐朽没落的大清王朝,可关键时刻他退缩了。南京大战总攻前夕,老友胡林翼带来左宗堂手书一张小纸条,是左子前日游神鼎山所作小诗一首,其中有两句“神所依凭,将在得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改之为“未可问焉!”胡林翼临别之际,交给曾国藩一个小纸条,上写“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意思很明确,非常时期当以非常之手段,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救万民于水火,建立一个安康的新朝代。曾国藩多年的儒家理学三纲五常思想,决定了他断不能做洪秀全一样的乱臣贼子,干大逆不道之事。刚走不久,水师统帅彭玉麟就来了,试探着问:“六岁的皇帝的登基,朝廷之中风风雨雨。”彭玉麟还想说些什么,被曾国藩打断了,“雪芹(彭玉麟字),不管皇上多大,坐在龙椅上,就是九五之尊的天子,忠于朝廷、效忠皇上是我们的职责。”曾国藩生怕爱将再说出过分的话来。后来直性子的彭玉麟实在憋不住了,说:“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说完之后,甩膀子走了。时隔不久,王闿运(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来访,说:“皇上冲龄登基,八臣辅政,两宫垂帘,纵观史册,女子临朝,天下大乱。以您的所拥有的兵力与威望,何不举起义旗,做万民之主!”王闿运的话更为直接,不料曾国藩已鼾声如雷,他已“睡着了”,王闿运起身看到案上满是“妄”、“谬”二字,摇头不已,王走后,曾国藩已吓得汗流浃背。忠王李秀成在天京攻陷兵败被捉时说:“只愿降汉,不愿降清。曾先生何不拥兵自重南面称王?果若如此,秀成愿为先生马前卒!”唬得曾国藩当时就变了顔色,他可不敢造次,连夜缢杀了李秀成,却奏称其畏罪自杀,当然还有怕李秀成揭露在天京屠城时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原因。 
      曾国藩也是洋务派大力倡导者。早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以夷人所长制夷”的思想就得到了他的认同,可见他并不排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曾国藩采办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 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 1863 年,造成“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 1865 年至 1866 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中国第一代留学生)赴美留学,其有大成者如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为中国近代军工业作出巨大贡献。曾国藩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在识人交友上有独到之处,他身边的朋友,无一不是当世之能人。李鸿章(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是他的学生,也是他最为看好的大徒弟,终不负重望。左宗堂(少时屡试不第,功名止于举人,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被破格敕赐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著有《楚军营制》,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早年和他是朋友,后来亦是在他的大力举荐之下,“中国一日不可无湖南,湖南一日不可无左宗堂。”才有了后来的封疆大吏,也才有了胡雪源这一红顶商人。吴文熔(道光十九年出任福建巡抚,第二年又升任闽浙总督。他在任期间,严禁鸦片、惩办贪官、整顿吏治,政绩突出。1853年,吴调任湖广总督,卷入镇压围剿太平军的战争,后在收复黄州战役中战死。清政府为吴举行过隆重葬礼,赐谥号文节,准许将其列入国史。)是曾国藩的阅卷老师,关系一直很好。胡林翼(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有《胡文忠公遗书》。)和他亦师亦友,比他起步较晚,但一度位居他之上。江忠源(举人出身,后兴办团练,镇压雷再浩起义,升任浙江秀水县知县。太平天国起义后,江忠源组建楚勇,到广西参战,并在蓑衣渡之战中击毙冯云山。此后,江忠源转战湖南、湖北、江西,累升至安徽巡抚。咸丰三年 ,江忠源到达庐州,陷入太平军的包围。同年十二月 ,庐州城破,江忠源投水自杀。),曾拜曾国藩为师,后 一直亦师亦友,长期帮助湘军。唐鉴、倭仁是一代理学大师,经常和曾国藩品茶论道。好友刘蓉、罗泽南、郭崇涛,不是才子就是将帅,更是儿女亲家。手下大将塔齐布、鲍超、彭玉麟、李续宾、李元度等,皆是骁勇善战之人或是人杰智囊。 
      曾国藩晚年著有《挺经》与《冰鉴》两本书。《挺经》顾名思义,挺有克服困难的意寓,是曾国藩生前的一部"压案之作",用李鸿章的话说,这部书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令人遗憾的是,曾国藩没能完成他的这部《挺经》就告别了人世。《挺经》所留下来的人生智慧,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看到曾国藩顺境中的修养与知足,逆境中的坚挺与忍耐,做事的勇毅与勤廉,决策时的虚心与明强。《冰鉴》,有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意,书中所蕴含的智慧,融东方《易经》学、骨相学、心理学、人才学、谋略学为一体。它通过对一个人外在的情态、精神、须眉、骨骼、气色、刚柔、声音、容貌的全面观察总结,进而深层次探秘其内在的思想、信念、意志、行动力、人际、气质、能力、性格特点和处事风格,然后量材而用,人尽其才。它不同于一般低埋、庸俗、机械、片面、宿命的江湖相术,是一门极其复杂的人才测评、选拔艺术,堪称中国古代人才战略、人才选拔智慧的大乘经典。再者,从《冰鉴》中所蕴含的智慧另一层面看,它还是帮助大家观人鉴己,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走向成功的大智慧,是一切成功人士的必读必修课。蒋介石凡有重要人事安排,他必先招榜上有名,观察其相貌气色,然后再做选用与否的决定,其相人之法得自曾国藩学说之处甚多。 据说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冰鉴》一书曾被指定为学生重要参考书籍。 
      曾国藩诗词有很高的造诣,其诗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留下诗歌三百二十多首,分为“励志”、“修身”、“为学”、“齐家”、“理政”、“治军”、“咏怀”七篇。“述作窥韩愈,功名邺侯拟。”他立志在文学道路上要追踪韩愈,留传千古美文。“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 曾国藩幻想自己变成了救世主,坐着盛开的瑶池莲花,降临人间去斩妖除魔,还朝政一片光明,去驱除外敌,还祖国边疆一片平静。为了救万民于血火之中,他将横扫一切邪恶势力,“碧血淋漓”在所不惜,誓将那血染的“仙杖”驱走阴云黑暗,还一个光明亮丽的人间。“上有日月照精诚,旁有鬼神瞰高朗”。曾国藩气魄之博大,不能不让人瞠目结舌。“苍天可补河可塞,只有好怀不易开。”当时吏治黑暗兵勇抢掠、地主剥削、天灾流行,逼得广大人民无以求生。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些都在曾国藩的诗歌中反映出来。“仰首呼虞舜,狂歌答屈原。”大清江山,是曾国藩用血肉之躯苦苦支撑,待他拼死奋战精力耗尽之时,他才发觉清王朝已经如粪墙朽木,根本无“中兴”之望,不禁悲从中来,吊屈原、伤古今。 
      曾国藩家书有一千多封,存世之作有三百多封,尤其是劝学、修身两章深得世人传颂。其中劝学中提到三点,一是做学问要有明确的目标,二是学习要有好的方法,三是学习要有志向、能吃苦、有恒心。其修身中提到做人要谦和谨慎、勤俭节约,这些在今天,仍然有重大意义。曾国藩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充分体现他的文学知识和道德修养,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赞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被奉为桐城派散文后期领袖,也是继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之后代表人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终结。” 桐城派的“载道”思想,适应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义法”理论,也能为“制举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长盛不衰。 
      曾国藩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文章、诗歌,后世文章大家梁启超对曾国藩的文章大加称赞,说单就文章而言,曾国藩也“可以入文苑传”。 
      曾国藩是与包世臣、何绍基齐名的大书法家。他对书法的本源,提出乾坤大源之说。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由泛而专,由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道路,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是中国古代罕见的一部巨型书法作品。曾国藩的楷书劲健刚拔,竖起了一面承唐继宋明而刚柔相济的正书旗帜,他的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 但曾国藩非常自谦,说自己“因余作字不专一师,终无所成。”事实上,他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起笔沉稳有力,运笔挥洒自如、雄奇有力,收笔淡远自然,严谨规范之中不失活泼。曾国藩指出“作字之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字如其人,曾国藩也是一个性格沉稳、心思缜密的一个人。曾国藩对书法的墨色深有研究,他在教曾纪泽书法时说“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书法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瀚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帮能使光气学中新也。” 
      人无完人,曾国藩在长期的旅途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也会遇到感情上的困扰。在春闱回乡时,他也曾在十里秦淮河迷茫,幸得孔孟之道根基深厚,如醍醐灌顶惊醒梦中之人,不致迷途。又如在京为官时,他看到同僚好友陈源兖貌美如花的小妾时,不免在喝多的情况下,险些做出轻薄之举,“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故而接家小来京。再如在长期对太平军作战中,戎马倥偬不免孤独寂寞,也幸得欧阳氏体贴丈夫疾苦,特别关照迎娶如花似玉的陈氏“如夫人”,享老夫少妻之齐人之福,以安慰曾国藩沙漠似的干涸的身心。 
      曾国藩严于律己慎独慎微,但他对自己的弟弟和手下的将领却非常纵容袒护。曾国荃在攻陷天京后,烧杀抢掠奸淫,最后为了掩盖弥天大罪,放火烧毁证据,为了掠夺了金银财宝,甚至不惜挖坟掘墓,运送财宝的船只连河道都堵塞了,这些财宝被湘军送往家乡,买房置地,大量的女子也被裹挟同归。更为可憎的是连襁褓中的孩子们都被屠戮,李臣典(攻破天京的主要“功臣”)一夜“连御十女”而暴亡,城内血流成河,尸体堵塞道路, 而曾大帅只是对曾国荃说,“你不应该这样做。”只是在道德上进行谴责,而不是“你不能这样做。”放在法律的角度去评判,更不会军法处置。曾国藩一边唱着凯歌,一边为兄弟和手下包庇,并上表请功,他对眼前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心若蒙尘,这无疑也是曾国藩的一大诟病。 
      曾国藩一生共育有三子、五女,长子曾纪弟早夭。次子曾纪泽,中国早年外交家,初袭父一等毅勇侯爵。光绪年间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也是当时秉承"经世致用"新思维的官员。其后与俄人力争,毁崇厚已订之约,更立新议,交还伊犁及乌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有功于新疆甚大。中法战争时,力与法人争辩。官至户部左侍郎。三子曾纪鸿,数学家。父亲去世后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但他不热哀于仕途而酷爱数学,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可惜的是,由于平时勤奋用心过度,曾纪鸿事业未竟就因病逝世了,年仅33岁。长女曾纪静,与丈夫袁榆(其父是翰林院编修太史袁漱六)感情不和,久而忧郁成疾,终身未及生育,29岁抑郁而终。次女曾纪耀, 18岁时嫁给曾国藩的养子陈松生,曾纪耀精通外语,她于1878年出任英、法大使,陈松生负责驻英使事,学习了不少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科技等方面的知识。1881年,曾纪耀因病在法国巴黎去世,年仅39岁。三女曾纪琛 ,在婆家过得同样不幸福,老婆婆性格暴躁,曾纪琛要逆来顺受,还要辛苦地操持家务,丈夫罗兆升性格也不好,还得对丈夫忍气吞声。四女曾纪纯,她的丈夫郭依永(其父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驻外大使、诗人),英年早逝,结婚三年就成了寡妇,含辛茹苦抚育两个幼子,35岁时就病亡。季女曾纪芬,嫁入衡山名门聂家,其夫聂缉椝以帮办滇捐局起家,至上海制造局总办,官迁至浙江巡抚。她一生由侯门千金小姐,而巡抚夫人,而工商巨擘太夫人,起居八座,子孙绵继,寿登耄耋,既贵且贤。幼承家学,工书,善诗文,所作楷书,雍穆浑厚,人争宝之。纵观曾国藩的几个女儿,除小女生活美满,其余几女均深受三纲五常思想禁锢,伦为封建道德的殉葬品,这与曾国藩一生所受的封建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他晚年时,或许想明白了,女儿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弃门当户对于不顾,把曾纪芬下嫁于小地主家庭,反而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曾国藩壮志难酬,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异数,成了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物。如果换一个清明的历史舞台,他未必就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尴尬人物。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衰败、腐朽、沉闷、窒息。从由乾嘉盛世一统到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满清先失去了帝国的辉煌,又迷失了信仰的强势。而面对落后的现实,不求解制度的跟进,而归咎于农民的起义。 一方面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落后,另一方面又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对待这种落后。 作为满清大臣,深受封建忠君卫道思想熏陶的曾国藩,感念皇恩,甘为朝廷尽心尽力,死心塌地为挽救清王朝而战。他呕心沥血建立湘军,精心操劳练出了一支战斗力赛过绿营的正规军,不惜身家性命,为清王朝百战沙场,九死一生。九江沦陷,屠民二万;安庆城破,大辟三日;天京陷落,大辟十日……用立下的赫赫战功,用千万人民的血泊,为冒着被后人所诟病的命运,来挽救已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朝庭。可是,清王朝对其忠心耿耿的曾国藩充满了狐疑和责难。满蒙皇亲的排汉势力,在他身边线人密布,暗哨林立,即使在战绩辉煌时,粮草、军晌、辎重、奖赏,仍事事时时牵制他。 
      在一个主上无能、吏治腐败、民不聊生、时局动乱的时代,面对着束手无策、软弱无能只知谄媚于外的君主及只知中饱私囊、不能同仇敌恺的臣工,他有心卫道却再也无力除魔了,带着满腹的委屈、不甘、遗憾,心力憔悴地离开了他为之效忠了一辈子的清王朝,不得不说,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曾国藩个人的悲哀。
一家之语,可谓妄言,不足为据,仅作闲聊之资是也。





本网通讯员:张亮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