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马关锁:欢天喜地过大年

煤炭资讯网 2017/2/11 18:45:49    散文荟萃
    春节,又称“过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民间一般从腊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结束。现在的春节作为我国的法定假日,集中在除夕到正月十五之间,在此期间,举国欢庆,合家团圆,全家共同进行多种活动来庆祝节日。 据说早期的春节源于殷商时期,是由虞舜兴起、以岁首为开端进行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名为“年”的怪兽从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从古至今,家乡民间的春节活动十分丰富,祭神祭祖、走亲访友、娱乐活动等层出不穷,是一个充满浓郁喜庆气氛的节日。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硕大无比,生性凶残。只要谁惹恼了它,它一定会张开那张血盆大口,一口把他给吃掉。同时它也很懒,喜欢睡大觉,在深山密林中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当它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总是感觉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这时候,它就下山来到村子里,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就连那些住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不放过,等肚子填饱以后,它才会满意地一摇一摆地走回家去继续睡大觉,然后在下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后醒来,继续下山找东西吃。就这样,这只“年”兽,年复一年地来到村子里吃人,弄得大家人心惶惶,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就会扶老携幼逃往他乡,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出外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出外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大家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并灯火通明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而且越传越广,就成了"过年"这个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初一是过年的高潮。过年期间,最具有宗教意味的仪式就是接神,即迎接各路神灵的到来。腊月二十三放了假的众神,到了正月初一大清早,都要返回人间来了。似乎只有众神归了位,各自管起自己的差事,世间的凡人在新的一年里才能够平平安安。除夕也就是正月初一的子时,农家要焚香燃烛放鞭炮,拜祭祖先。家里的老人会在院子里摆放一张桌子,上面供好香炉和供品。在除夕夜即将入新年的一刻,长辈带领全家人一起在供桌前面,对天祈福,当祈福结束后将供桌连同供品一起放在正房中央,继续供奉。这个过程一直到过完正月十五才结束,过完十五便可以把供奉用品撤走。祭祀自己的祖先也类似。在初一的早晨,将家乡特有的祭品放在过世祖宗的排位或者照片前,供品主要是麻花、柿饼、花馍以及干果等,全家老小要在初一清晨未出门前就在祖先面前行跪拜叩头的礼数。而且在初一早晨吃饭前,要把热饭盛好一碗放在供桌上,与之前的供品一起祭祀。待吃饭结束后将热饭撤下。这种在餐前祭祖的行为主要集中在初一和十五进行,其他时间摆放麻花干果类的冷食即可。同样的,祭祖活动也是在正月十五后结束,即撤走供品,表示过完春节。祭祖是一项严肃的活动,基本上都是要集中在祖屋里进行。如果已经没有老人,祖先的牌位就要继承给家里的长子,每年就继续在牌位所在地进行祭祀。 
 
     过年有许多的禁忌,天不亮不能随便讲话,尽管迷迷瞪瞪地睡去了,但孩子们盼年盼得紧,睡得不踏实,一会儿就醒了。朦朦胧胧中听到门外“啪”的一声炮响,原来是大人燃了火香放“开门炮”。开门炮不能在院子里放,要站到门内向外抛,屋门开了开大门,炮便一路响出去。这时村里也响起了稀稀落落的鞭炮声。性急的孩子们便一骨碌爬了起来,穿上枕头边摞放地整整齐齐的新衣服。看着大人们进进出出地整理着供品和香表,没有话语的动作里弥漫着庄严的肃穆,把人紧张的心都抻到了嗓子眼上。该准备的东西昨晚都准备好了,忘记了什么,这会开启箱柜,拉动抽屉都是不允许的。恐怕一点点的响动,都会惊动悄悄降临的神灵。村子里鞭炮声一阵比一阵响得紧,不知是谁家的火把已燃了起来。大人把供品摆放到桌子上,擦了火柴点燃了火把,熊熊的火光瞬间把院子映得一片通红,燃烧的松柏枝噼哩叭啦地响叫着,那种特殊的清香弥漫得院子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炮竹都响起来了,闷声闷气的是雷炮,“叮—咚”一声窜向高空的两响炮也就是二踢脚,还有带着一团火吱吱叫着飞向夜空的起火,稀里哗啦炒豆子般地响成一片的就是鞭炮了。那时钱少,鞭炮多是五十一百头的,谁家放了三百五百头的鞭,那在村里已经算是头彩了。放完了鞭炮就要磕头,大人们焚香烧表沥酒,一家人都恭恭敬敬地跪下去。先是天帝神,接着土地爷,院里磕完了到屋里。财神爷,灶王爷都供完了,妇女们张罗着开始煮饺子。这时全村接神的仪式已经到了高潮,鞭炮响得像五月天里得炸雷,像决了堤的洪水。熊熊的火焰在村子上空织成一片红艳艳的灵光,把村子之外的天空映衬得更加漆黑了。熊熊的火把渐渐地矮了下去,剩下一堆红火一闪一闪得发亮,上了岁数的老人们蹲在火堆旁,转着个儿烤枣花。烤好的枣花每人都要分吃一点,什么讲究不知道,都说吃了吉利。神供过了,烤馍也吃过了,剩下的时间就自由了。天色开始发亮,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开始吃饺子。
 
    饺子里总会有几枚硬币,一般有几口人便包几个,据说谁吃到了在新的一年里谁就是最有钱的人。常常一碗饺子吃完了,包的钱却还没有影儿,只有硬了头接着吃,撑得直打嗝儿。大人不忍心看孩子们失望,常常把自己吃到的钱偷偷地放到孩子们碗里。孩子们不知道底细,一旦发现了,高兴得大呼小叫。煮好的饺子人是不能先吃的,外神敬完了,还要敬家神(死去的先人)。一个小碗盛了四个饺子,搁了一双筷子摆在炕头上,仔细看了会儿,家神没有吃,饺子没有少,最后还是到了人的嘴里。吃到破了的饺子不能说“破”字,要说“挣”了,挣也就是发的意思,把不好的事说成吉利,心里似乎就有了许多的陶醉和满足。孩子们吃完饺子,要先给爷爷奶奶和爸妈磕头,这是孩子们早就期盼的,不是期盼磕头,而是盼着他们手里三毛五毛的压岁钱呢。小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面带笑容,欣然受礼。拜完年后,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用意在护持后代,健康多福。如果家中有新娶的媳妇,则长辈须给新媳妇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的很可观的压岁钱。吃完饺子,村里的年轻人结伴而行,依次到邻居家向长辈们拜年。一路上,年轻人、小孩子,不停地拦路嬉闹,要糖块,开玩笑,嘻嘻哈哈,煞是热闹。拜年是我国春节的一项传统习俗,是人们在新春到来时互相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要先拜神祖,然后再给长辈磕头。远拜则是本村亲朋好友之间的互相拜年,只拜人、不拜祖。无论近拜还是远拜,主人家都要盛情接待,招待客人到家里喝茶抽烟,品尝糖果。对于前来拜年的孩童,要赠给礼品,或糖果一类零吃,或鞭炮一类玩物,或零钱作为压岁钱。小孩子拜年,总是满载而归。至于外村的亲戚,则会在此后的初三、初四等日先后去拜年。去时要带上礼品,表示祝福。拜年时路上碰到熟人,均要拱手作揖,互相祝贺,多为“恭喜”、“发财”一类吉祥语。拜年活动,子孙尊敬老人,长者慈爱幼小、平辈互相尊重、人与人真诚祝愿,和谐了人际关系,加深了感情联络。“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春节这一天, 春节,家家有酒有肉,鸡、鸭、鱼等统统上了餐桌,食物格外丰盛。年糕是家乡过年的一种传统食物,也叫“油糕”。一般用软糜黍面包着枣泥、豆沙团成面饼,过油炸成金黄色即可食用。或用黄米、糯米等和着豆沙、枣泥等馅蒸食,或者是团成圆饼状炸年糕。年糕与“年高”谐音,取年年高升的意思,寓意着家庭、事业等一年更比一年高,并且外脆里嫩,糯软香甜,吃起来十分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孩子们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去拜年,大人们则精心烹制好中午和晚上的饭,一边看着电视娱乐节目、或打扑克、下棋、玩麻将,一边等待孩子们回来后一起用餐。
 
    大年初一很快就过去了,年轻人进入了频繁的走亲访友拜年阶段,家乡称为“走亲戚”。外甥初二要到舅舅家拜年,然后到其它亲戚家拜年,女婿初三要到岳父岳母家拜年,现在不仅女婿去,闺女外孙也可以一起去。过去可不行,初五以前,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到娘家去,说是不能见娘家的神祗,见了就让娘家人晦气。其实,这都是男尊女卑思想在作怪。过去,婚姻都是包办,新婚男女,缺乏感情,新婚女子在婆家呆不住;还有的家庭不和,每到腊月就要生气吵嘴。不管怎样,姑娘总想往娘家跑。为了让姑娘在婆家安心过年,就有了这个规矩。现在,已经绝少有人讲究这了。除了初五、初七、初八三天外,其余的日子都是走亲戚的时间。一年四季大家都忙着过自己家的光景,天南海北见一面很不容易,过年期间都回来了,亲朋四友之间的友谊主要靠这时候相互走动来维系和加深。初五俗称“破五”,一般不出门,日出之前,要清扫室内外,并把垃圾倒在远处,称作“扫穷”、“送穷”,就是要送掉穷根、吃掉穷根。下午日落之前,家家都要把“神祗”、神像祭拜后,收藏好。另外,家乡还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的说法。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现代人们的拜年方式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例如,短信拜年,电话拜年,贺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快递拜年,网上拜年等。新的媒介让拜年的形式更迅捷、更多样,不仅节省了时间,可以在短时间内在任意距离的条件下完成拜年活动,而且创造出许多有新意、不落俗套的拜年形式。但借助媒介来完成拜年,毕竟缺乏了传统意义上的人情味,使拜年显得更加空洞和形式化。因此,在新兴媒介普及的时代,适当地回归传统不失为一种对历史的追溯,是对传统习俗的尊重,也更是一种脱俗的方式。如果能够在这种繁杂的形式中别出心裁,更需要鼓励和推崇。
 
    旧时,每年的正月初十左右,人们会举办踩高跷、舞龙舞狮、锣鼓、花鼓等各种民间文艺表演,有些地方也叫民间社火,高跷俗称“踩拐子”。表演者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头(也叫拐子),化妆成神话、传说、戏曲等中的人物或者现代的一些流行人物,在锣鼓的伴奏下进行表演。 锣鼓是以鼓、锣、钗、钹为主,并以小钗、云锣、爆鼓(手持小鼓)为辅助敲击节拍而进行演奏的一种常见奏乐形式,不用于一般的家庭聚会,而是为迎合婚丧嫁娶等多人聚集的活动,一般用于喜庆节日、迎神、社火以及丧葬伴奏等。 一般为多人合奏,营造一种气势恢宏的场面,具体风格因各地和不同事物而异。舞龙舞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活动,也是用于各地庆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活动从起初的求雨祭祀逐步发展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发展近千年依然经久不衰,是庆祝丰收等喜庆活动不可或缺的活动。花鼓主要分为三种,低鼓(腰系鼓)、高鼓(胸前鼓)和多鼓(系在头部、胸部、肩部、腿部等)。敲击时不仅鼓点清亮,且舞姿优美。它的敲击套路很多,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家乡人过去过年有许多禁忌 ,如正月初五前民间忌扫院、忌洗衣、忌使针。各家各户的院子里,铺了一地放过的红红炮纸,像是一地落花,一天半会人们是不会去扫的。即便扫,也只是扫一堆,不过破五垃圾是不能往外倒的。骂人的话,过年也是犯忌讳的。否则会得罪神灵,在这年事事不顺。 除夕晚上,大人们就一再叮咛孩子,年初一要特别欢乐,不要使小性子,说话要尽说好话。大人禁忌打骂孩子,家庭主妇特别小心谨慎,防止打碎盘碗,万一失手打碎碗盘,不要说话,悄悄将碎片拣起来,扔到井里或窖里。家里有直系亲属过世,三年内春节不能贴春联,门楹不能有装饰,也不可挂红灯笼。此外在春节走亲访友期间,除了家里的直系亲属外,不可去亲友家里拜年串门。意思是不能将自己家的晦气带给别人,这点是必须注意的。每年过节,出嫁的女儿是要陪在夫家过年的,特别是除夕这夜。如果女儿在娘家过年,会给娘家人带来不幸。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个规矩是绝对不可违背的。就算是女儿离婚后回到娘家,在除夕这一夜也是不可留下的。 由于独生子女的普及和传统习惯的淡化,这种必须留夫家的习惯现在已经慢慢不存在了。 过年期间,随着现代科学的广泛普及,一些鬼怪说也相应消失,同时某些禁忌也无所忌讳。有所保留下来的禁忌也多是为了祈福的意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人们为之奋斗的吃饱肚子、穿件新衣已不再是奢侈的要求。吃豆腐吃肉、大米洋面、穿衣穿鞋,已无需啃哧啃哧地费力去做,一个“买”字全解决了。按说人们应该为之兴奋、为之振动、为之欢欣鼓舞才是。但人们不知不觉间,却发现如今的春节,已经越来越远离过去的影子,彻夜欢腾、爆竹欢鸣的氛围没有了,饺子出锅祭祖后急切品尝的兴致减弱了,街坊四邻欢笑揖让不断的团拜冷淡了,民间自发的社火活动不办了,亲情缺少了,魅力消失了,年味淡化了。大家说:“现在的年有啥过头?”不得不说,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慢淡化了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期待。以前的节日充满诱惑,是因为各种美味的食品、有趣的活动是平日不可多得的,因此,对节日的期待愿望很强烈,对节日的重视也相应提升。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娱乐活动都极大的丰富,在非节日时期就不断受到充斥甚至过剩,节日这种集中式的欢庆已经得不到期许更不具吸引力。同时,改革开放使国门打开,外来文化不断来袭,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也在不断消解着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往往对外来节日的过分推崇,反而淡化甚至摒弃了我们的传统节日。
 
    过去的大年,清淡舒雅,意蕴绵绵;现在的春节,直接简明,现代时尚。不过,我依然还是觉得,旧时的年味是那样悠久耐嚼,韵意浓浓。春节,这个带给我童年无限欢乐、中年无限疲惫的节日,还会带给我晚年无限幸福的感受么?


作者:晋能集团四通煤业 马关锁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