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王长军:陈炉古镇

煤炭资讯网 2017/2/12 12:24:39    散文荟萃
    陈炉古镇:一座古代瓷器的博物馆,一个现代文明的警示碑,一段回忆过去的历史书,一部奋发向上的导航仪。我们要永远记住它——曹红卫 

    对于陈炉古镇,其实我向往已久。今年春节期间,我和家里人终于如愿一览古镇风姿。

    30年以前,就有一位银行学校毕业的同学,被分配到铜川市农业支行陈炉 营业处工作。听这位同学介绍,陈炉也就是一条晓得不能再小的街道,十分落后。又有一位特别要好的同学,因为在耐火材料厂工作。当年耐火材料厂由市区迁往陈炉,因为喜欢与这位同学交往,对陈炉十分神往。那时候的陈炉既没有任何名气,更不是旅游胜地。虽然是陶瓷之乡,但历史的沧桑烟云早已经将其淹没,仿佛是一粒珍珠埋藏在深山之中,没有人知道它的价值,没有人懂得它的魅力。
 
    没想到近十几年以来,发掘历史文化,发现文化古迹,逐渐成为时尚,加上如今旅游风气盛行,只要是能够赚钱的行业,没有不被开发到淋漓尽致的,所以这沉睡千年的陈炉古镇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且脱颖而出,令人刮目相看,不仅历史文化氛围浓郁,而且极为具有发展保存继承的价值,一时间乘坐者改革开放的飞船,青云直上, 一跃而起,成为陕西省最有特色的八大古镇之一。如今的陈炉古镇身价倍增,当地的瓷器也身价飞涨,当地人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土豪,发家致富的道路自然是越走越宽广。
 
    陈炉古镇,位于铜川市印台区西南山麓,距离市区大约20公里。从宜古村沿着山路盘山而上,穿过一道道山梁,远远就可以看见陈炉古镇的风貌。
 
     山路弯弯,距离陈炉窑厂还有几公里,公路两边连绵不断的就是现代农民修建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的民居。继续前行,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一副巨大的门楼,上书“陈炉镇”三个大字。山路蜿蜒,在一处山梁上,修建着一座介绍陈炉古镇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向四周瞭望,四面群山和山间风景尽收眼底,层层梯田环绕,座座翠峰相牵,陈炉古镇巍然屹立于一座山峰之上,山顶是古庙,山坡上布满了民居,古朴典雅,气势非凡。
 
    据史书记载,陈炉古镇因“陶炉陈列”而得名。陈炉是历史上唯一遗存的“炉火千年不绝”的耀瓷基地,堪称陶瓷史上的奇迹,有“东方陶瓷古镇”之誉。陈炉古镇也是陕西省命名的文化艺术之乡中唯一的陶瓷之乡。 陈炉古镇山川秀美,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史载“陶场南北三里,东西延绵五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所谓“郁郁千家烟火迷”,以“炉山不夜”的美誉列为古时“同官八景”之一。陈炉的民俗与陶瓷密切相关,民居、民膳、民艺蕴藏丰厚的陶瓷文化内涵。陈炉民居年代久远。陶腹、陶穴、罐罐垒墙,依山排布,密如蜂房;瓷片铺路,富有油画效果,极具观赏性,被誉为“脚下的艺术”。 陈炉镇制瓷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宋元以后著名的古耀州窑延续生产的唯一窑场,清乾隆年间曾创造了年产八百万件瓷器的业绩。陈炉枕骨瓷窑早在唐代就有“炉火膛里翻火焰”的记载,北宋时制瓷业达到鼎盛,以烧造青、白、黑和酱釉瓷而出名,自元代至今,一直是西北地方最重要的瓷业生产基地。其瓷制品以碗、盘、盆、罐、瓶、盒、灯、炉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另有一些陈设器、供器、瓷雕等,釉色种类丰富。
 
     作为陕西乃至西北最大的制瓷窑场,其陶瓷以图案古朴浑厚、民间气息浓郁而著称。“炉山不夜”是陈炉古镇自古至今的一道壮丽奇观,生动概括了陈炉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如今的陈炉古镇人依然住窑洞,靠手工制陶作坊养家糊口,对着罐罐墙、走着瓷片路……白天,在太阳照射下,整座山镇由于陶瓷色彩的相互映射,笼罩在一片五彩斑斓的光芒中;而到夜间,烧制陶瓷的炉火又格外夺目艳丽,将整个古镇映衬得神秘妖娆。
 
    享誉世界的“大老碗”瓷器,是陈炉独有的传统青花瓷,当地人叫做蓝花。上面绘制的写意花鸟鱼虫简练概括,无论是聊聊数笔的兰花、苜蓿花,还是缠枝牡丹,或一尾小鱼,绘制在碗和盆碟上立即就鲜活起来,质朴的民间意趣中呈现着浑然大气的品格。在陶碗上轻轻一叩,就发出清脆宛如磬玉般的动听声音。除了青瓷外,陈炉70年代末还生产一种孔雀蓝瓷瓶,它以宝石般的蓝色辅以描金绘画装饰,别有一种娇艳富贵的世俗气息。面对着这些精美绝伦而古朴大气的陶瓷工艺品,不得不让人惊叹陈炉瓷镇的非同凡响。陈炉窑烧造陶瓷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金代,经元代发展,兴盛于明、清。除烧制瓷器外,还烧制了大量建材。据考证,小雁塔、明秦王府等建筑的孔雀蓝琉璃瓦就是出自陈炉窑。近千年来,陈炉窑火灼灼不息,积淀了深厚的陶瓷文化。

    陈炉还是耀州窑一脉单传的窑场。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它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宋时属于耀州,人们便将这一窑系称为耀州窑。耀州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以造型“巧如范金”、瓷釉“精比琢玉”、“温温如也”而著称于世。至北宋的中、末期,这里的青瓷烧造已近巅峰,形成了“南龙泉”与“北耀州”的对势。与景德镇官窑相呼应,耀州窑属于民窑。由于质地及纹饰的精美,耀州瓷也曾一度成为朝廷的贡器。

    宋元以后,陈炉成为耀州瓷的主要生产地,产品以青瓷碗、盘为主,多呈姜黄色,装饰以印花为主,刻花次之。明代是陈炉窑的蓬勃发展期。塬上塬下,“郁郁千家烟火迷”,形成“炉山不夜”的奇观。产品以缸、盆、碗、罐为主,多为黑白釉色,绘画、拨花、堆贴、题字等装饰手法并用。至清代,青花和铁锈花成为陈炉窑陈设瓷装饰的主流。

    明清时代,陈炉陶瓷生产达到鼎盛时期,镇民800户,俱业陶。县志记载:“瓷场自麓至巅,东西三里,南北绵延五里,炉火昼夜不熄,弥夜皆明,山外远眺,莹莹然一鳌山灯也。”炉山不夜奇观被列为同官八景(济阳夕照、仙洞朝霞、姜祠清风、瀑泉飞雨、三山春雪、二水冬冰、高峰连云、炉山不夜)之一。古人赋诗赞曰:“山外遥看长不夜,星流月奔互参差”。这是当时陈炉瓷业繁盛的真实写照。陈炉是继古耀州窑后西北地区最大的瓷业生产基地,素有“渭北瓷都”之称。

    因为是春节期间,所以古镇的大小街道,民居以及很多树上,都挂满了红灯笼。在镇上的耀州窑陈炉陶瓷厂展览馆,我们可以看到历代耀州瓷的精品。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明代装米面用的瓷罐,器形古朴浑厚,姜黄釉,绘着小镇的市井生活,还有诗词题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还有一只清代的青花瓷瓶,器形不大,但舒展大方,上面画着花鸟,运笔简练粗放。打眼看去,那清新质朴的模样,像一个小村姑,悦目而又亲切。我和家里人一起走进陈炉,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当我们走到一家卖瓷器的商店的时候,店里的老板立刻满面笑容的冲出来,打招呼。孩子的舅舅前几天才在这里买了一批瓷器,今天又来,老板非常热情。女儿拿起一个最大的老碗,仔细地看。我也拿起老碗,摆了个拍照的姿势。女儿是我们的随行记者,一路不停地拍照。我们也拿着手机,挑选着各处的风景和名胜古迹,留下瞬间的记忆。
 
    为了有历史文化的感觉,这里的小路上全部是瓷器的碎片铺成。而且花纹不同,瓷器不同,颜色各种各样。小路两边,都是用瓷器垒起的花墙,花墙之外,所有的民居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堆满瓷器的房屋。看上去像民房,其实都是在经商。古朴中透着现代,厚道中透着商业。中国人的精明总是在笑脸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智慧。走进陈炉深处,确实可以感受到窑厂当年的民风民韵和灿烂辉煌的文化底蕴。在一处山坡之上,有“大美陈炉”四个大字镌刻其上。一处办公场所之前,面临山谷的边缘,有几棵古树。古树之下,有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八个大字。沿着山路继续前行,可以看到更多更精美的瓷器路,瓷器墙,古朴高雅,精美绝伦,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一时间心情追随者古人的脚步,顿时有超然物外、远离尘嚣之感。虽然春节期间的春风还有几分料峭,但随着高低起伏的山路,加上风景的古朴美丽,阳光柔柔地普照,使人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参观了几家民居和几处窑厂遗址之后,就来到了陈炉古镇的最高处。这里有一处清代民居,气势恢宏。继续攀登,则是正在修建的一座大型庙宇,属于三进院,已经初具规模,大殿气势宏伟,庄严肃穆,不由自主地有一种朝圣的心情。在庙宇的左侧山梁上,有几个一米五见方的大字,道是“陈炉古镇”。这几个大字在很远很远的山路上就可以看见。

   据记载,陈炉三大窑场总规划规模合计近20平方公里,发现陶瓷烧造区34处,其中陈炉窑场12处。今陈炉镇区旅游景区规划范围近2.5平方公里,基本框架是以陈炉四堡山梁为界括进地域,包括了陈炉镇区和主要风貌区。景区总体地形似一口大盆,四堡及四周山梁为“盆沿”,沟谷底地为“盆底”,四周山地中部坡势稍平缓处居民区和生产活动密集区为“盆帮”。

    在千年的瓷业发展历史过程中,陈炉古镇积淀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古窑场遗迹遍布镇区,罐罐垒墙、瓷片铺路以及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的民居构成了陈炉古镇独特的富有油画效果的古镇风貌,民食民膳和民俗风情也是自成体系,二十世纪陶瓷工业遗产与故窑场遗迹古今交织,瓷坊陶吧星罗棋布,古老耀瓷制作技艺仍在眼前展现。这些,都吸引着广大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人士和广大中外游客来此考察参观。这是一个能满足各个不同文化层次、雅俗共赏、各得其乐的理想休闲旅游目的地。

    陈炉,山川壮美,人杰地灵,陶瓷文化沉淀深厚,民风民俗独具特色。漫步炉山,古风犹存,千百年来遗存下来的古窑场、古制品历历在目,故瓷残片俯拾皆是,罐罐垒墙随处可见。在这里,您可以尽情领略黄土高原的深厚气息,可以细细品味陶瓷艺术的古雅烂漫,可以切身感受窑洞文化的风情多姿,可以心领神会民间建筑艺术的匠心别具。
 
    陈炉,是一位曾经被遗忘 的佳人,是一粒曾经被埋藏的珍珠;曾经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曾经品尝了人间的沧桑。如今,它充满生命的活力,散发着青春的激情,承载着历史文化传统,托举着开拓创新的希望,正大踏步地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寒意 虽然未散,但我闻到了梅花的香味。梅花虽然未开,但在我心中却种植着千万株梅花。我在心中许下一个小小的愿望:等到遍地开满鲜花的时候,我要和家人与朋友一起再来看望你——美丽的陈炉古镇。


作者:陕西黑龙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王长军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