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马关锁:春打六九鞭儿脆

煤炭资讯网 2017/2/13 16:29:30    散文荟萃
    “打春了!”推开正月的门,走进乡村的街巷,钻进你耳鼓的,多是乡亲们念叨在嘴边的这句话。

    我的家乡河底,把立春不叫立春叫“打春”。“春”是季节,是气候,是节令,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为啥打它?又如何打得着它?打闹,打架,打仗……为啥要把一个慈眉善目的春天,和这么个骚动不安的“打”字撮合在一块呢?小时候的我,对大人们的说法是满脑子的小问号。
 
    “祖上就是这么叫的,意思要下地干活了!”大人们似是而非的回答是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的。于是,在我的小脑袋瓜里,便根据自己的认识,对“打春”这个词汇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联想和解读。你看,立春的“立”字,是静态的,死气沉沉;而改成“打”字,便立即生发出万千盎然生机。你的眼前,便会立即浮现出扬鞭跃马、万马奔腾的喧闹画面。打春,有一种跳跃的动感在里面,喜悦的,明亮的,热气腾腾,是民间风俗画特有的调子。这打春,比那立春,要形象得多、生动得多、神灵活现得多吧!   
 
    和“打”字结伴的还有很多很多的词,别的咱不多说,就捡出几个熟悉的品品味道吧!
  
    先想起一个“打草稿”。草稿不是正式稿子,可是没有草稿,也就没有定论的稿件。草稿所以草,是那繁杂的思绪就像春风拂过、春雨润过的土地,刚刚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转眼间就已万紫千红春满园了。而这草色遥看近却无,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过程,就是一个打字,实际也就是一个写字。打好草稿,定稿也就容易多了,不过是强化一个侧面来个“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过是删繁就简,来它个万绿丛中红一点。后来这定稿是要好得好,美得美,是有了点儿艺术感染的味道。可要是没有那起先的草稿,哪能有后来这定稿?看来这“打草稿”就是谋划,就是构思,就是孕育,如此理解,那么“打春”不就是谋划春天,构思春天,孕育春天了?在这么好的时令到来的时候,多思思,多想想,想想“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想想“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想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吗?把握了春天,就把握了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这春“打”得应该!   
 
    又想起个“打鼓”。想起打鼓,就想起家乡的威风锣鼓,那锣鼓要是响起来呀,听得人热血沸腾,才思喷涌。那个声响,像是天崩,像是地裂,像是排山,像是倒海,像是……不说了,你就是把世上最有声威,最有气魄的词语用完,也无法描摹那个威风锣鼓的神韵。这人间的鼓打到这个份儿上,真把人从小虫虫、猿猴猴到现在这个样子,万物之灵的胆识气魄都活画出来了。这鼓打得好!打得好的鼓不是天天打,时时打,是有了节日,有了喜事,值得美美庆贺一回了,才痛痛快快打一场鼓,打一场惊天动地的鼓。如果,把“打鼓”换上一个字,“鼓”字换成“春”字,那不就是“打春”了吗?没想到这“打春”里有这么激动人心的意思。“打春”是在闹春,闹腾个威威风风的春天,闹腾个红红火火的春天,闹腾个天遂人愿的春天。看来这春还是“打”着好!   
 
    还有个“打场”。那可是真打,涨着劲地打,拼上命地打。五黄六月,龙口夺食,从田地把长成的麦子割倒运回场里是龙口夺食,在场里打摊好的麦子脱粒打净是龙口夺食。六月天气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草帽大的一团云,也可能淋得场里水滴滴湿。因而,打场就不是一般地打,要狠着劲儿地打,要打得人上气不接下气,只要趴不下就继续打;趴下了,擦把汗,挣扎起来接着打。这么打,着实累,累得人脱了皮掉了肉,可是心里是甜的呀!谁不希望把汗水泡出的籽实全收揽到家里?这打场,是实打实地打,又是喜上喜地打。“打春”,莫不是又借了打场的美意?把那打场的劲头,把那打场的精神,把那打场的心情都用在春天上,还怕场上没有好收成?“打春”,“打”得早,“打”得妙,“打”出了人勤春早,“打”出了场上高高的麦秸垛,“打”出了屋舍里冒尖的粮食箔。
 
    俗话说:“春打六九头”,在24节气中,再没有比“打春”更让人这么喜气洋洋的了。一句“打春了”,让农历的鼓点更加铿锵有力,节奏更加有板有眼,带来了畅风和煦的亲切随和,带来了草木鱼虫的自然气息,带来了绿草红花的如火如荼。思来想去,打春就是比立春好!
 
     稍大略有些见识时,偶尔间因翻阅词典史料,才知道“打春”这个词汇是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的。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打春”,全称为“打春牛”。其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史书上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京都风俗志》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将春牛打碎,有鞭策老牛下地耕田的“催耕”之意,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这里说的芒神,就是春神,主宰一年的农事,这在《礼记》和《左传》里,都有记载。彩牛绘身,鞭炮齐鸣,装扮成春官,跑在道前接芒神,打春牛,这样的仪式,最早都是皇上亲自出马操办的,是要在宫内亲自迎接芒神和春牛的。最早时皇上还要像模像样做亲自扶犁状,剪彩一般,做个象征性的造型。宋《东京梦华录》书中曾经记载:芒神和春牛“从午门中门入,至乾清门、慈宁门恭进,内监各接奏,礼毕皆退。”可谓礼仪隆盛倍至。这一传统,到后来已经稍稍有一些变动,把芒神和春牛设于宫前,改为了设立在郊外,这样的变动,在明朝的文字中已经有了记载。不过,在京城,所有的仪式照旧还是由宫廷委托顺天府伊来组织完成,有些普天同庆、官民同乐的意思。明崇祯年间印制的《帝京景物略》中有专门对春场的记载:“东直门外五里,为春场,场内春亭,万历癸巳,府伊谢杰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帜先导,次田家乐,次勾芒神亭,次春牛台,次县正左、耆老、京师儒。府上下衙役皆骑,丞尹舆。官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场入于府。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抬之意)入朝,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毕,百官朝服贺。立春候,府县官吏公服,礼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劝耕也。”这样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立春日,大兴宛平县令,设案于午门外正中,府县生员舁进,礼部官前导,尚书、侍郎、府展及丞后随,由午门中门入。”那轰轰烈烈的阵势,一点儿没有变。但那时的“打春”,和最早以前的一哄而上“众役打焚”,拾取春牛碎片如鸟兽散回家以求吉祥的情景,已经有所不同。礼仪更加繁复,一列逶迤,由府伊带队,将春牛从午门抬入宫内,百官朝服,彩仗鞭牛,把场面推向更加壮观的高潮。鞭打春牛之后,众官退朝时,还可以得到皇上的“各以彩仗赠贻”,那些官员如以前农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样,乐不可支,求得一年的风调雨顺。家乡一带民间古时候也流行着立春日“句芒打春牛”的习俗。传说伏羲是东方的天帝,掌管着春天,辅佐他的是木神句芒。据说每年的初春,伏羲都要命令句芒来到人间,挨家挨户把歇息了一冬天的耕牛用鞭子打起来,打掉它们身上的懒筋,做好春耕的准备,以确保一年的五谷丰登。“打春牛”习俗,始于周代,直到清代,平阳还十分讲究。迎春仪式特别隆重,阴阳先生、医生、和尚、道士、驿承、巡官、仓官,各类人员都来参加。据家乡邻县的《乡宁县志》记载:“立春前一日,东西两社扮杂剧,导官迎春东郊。是日,阴阳官先至,设芒神位、春牛位、各官座位,置酒肴。官至,饮宴毕,诣芒神,行六叩首礼,诣春牛一揖,迎归至大堂,又设座,宴饮如前,次日鞭春。”具体说明了鞭春的议程。人们开始是鞭打土制之牛,后来有的地方如洪洞县则变成纸糊的黄牛,里面装着五谷或核桃、柿饼、红枣等果品,直至“句芒神”将纸牛打烂,五谷或果品流散为止,寓意鞭打掉春牛的懒惰,不违农时,抓紧春耕;打出一年的五谷丰登,果实累累。临汾城东关,还有个地方叫做春牛场。即旧时“打春牛”、“鞭春”之地。还有的地方在春节文艺活动中,选一肥壮的耕牛,角系红绸,头戴红花,背上骑一“句芒神”,手持彩鞭,列于社火队伍中,边走边唱,其内容,大多是随意说唱的“岁时节令”、“十二月小唱”、“农事谚语”和“吉祥如意”等词语,平阳木版年画中也有“句芒打春牛”的图像,俗称春牛图。宋代诗人杨万里《观小儿喜打春牛》:“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篛。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看乐。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真实反映了立春日“打春牛”的热闹场景。说归说,春天来了,是时候舒展筋骨,准备春耕了。然而牛呢?整个冬天,它都卧在牛屋里享福,长膘了,身子骨也懒了。这个时候,是需要敲打敲打它,给它提个醒了。其实,哪里是真打呢?牛是农耕时代的主要生产力,是农民的“心尖子”、“命根子”,爱惜如命的庄稼汉们,谁又舍得打呢?只是轻轻地拍打,柔柔地鞭笞,带着怜惜,带着亲昵,像在唤醒梦中沉睡的孩子。并且还给它找个替身,用泥土做成个牛代替。鞭打春牛,就是借此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奋蹄耕耘,以祈求未来的好光景。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则题为《立春日古观象台鞭打春牛》的报道,说的是今年立春日,北京建国门街道在古观象台举行立春文化节“鞭打春牛”活动。身着传统服饰、头戴毛茸鸡帽的牛童和春姑娘,手持着五彩风车,从建国门街道办事处门口出发,一路喊着“春来啦,福到啦!”沿途散播春天到来的讯息,并向路人和居民家里派发象征着五谷丰登的春粮福袋和立春特色年画。热闹的场面,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观看、拍照。随行的路人队伍里,还加入了几个外国小朋友,头上也戴着鸡帽,手持风车,一路到达古观象台。“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三阳开泰……”随着民俗专家王作楫的唱词声,地区各界代表各自挥三鞭打春牛。鞭牛过后,小牛童将牛肚子里装满春粮的福袋掏出,分发给现场居民和嘉宾,寓意五谷丰登。据该街道负责人介绍,建国门地处京城东南方,明清两代举办打春活动及春牛巡游多经过建国门地区。但从20世纪初起,这一传统习俗在京城消失了近百年,2007年建国门街道首次举办“风车迎春·鞭打春牛”活动,开始梳理这一传统节庆习俗,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十年,受到了地区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民间自古有“立春大似年”之说。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立春是春天即将来临的序曲,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过去了,气候学意义上的春天要来了。“打春”是那五千年耕种的基因遗传,是“天道酬勤”的警醒和敲打,更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谋划和行动。院子里,阳光温软,金子一般。房后的积雪悄然消融着酷冬,瓦檐上的冰凌“啪啪”地滴醒了门槛。院外对面山坡上的层层梯田里,绿茵茵的麦苗开始酝酿返青,那冷凝的深绿积蓄着无限的生机和力量。以土地为本的庄稼汉们,已触摸到春的暖意,闻到阳光的味道,开始修犁钉耙,擦锹整锄,牵牛扛犁,以这种代代相传的姿式,踏向阔别一冬的土地。他们哼着小调,鞭子一甩,吆喝几声,所有的土地就变得丰满柔润,精神抖擞,田间响起了春的欢歌......
 
    “不觉春来,但见青山点翠;何知岁月,唯听鸟鸣声喧”。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在春的涟漪里,吐纳的是春光,赏阅的是春色,蓄盈的是春意。风柔柔的,像婴儿稚绵绵的小手,拍打到哪儿,哪儿都会有甜甜的声音;雨酥酥的,像是蓄满了养分的香油,降落到哪儿,哪儿的禾苗就“哧哧”地生长;太阳暖暖的,像是农家烧热的大炕头,在那大炕上,娃儿们吆三喝四地翻跟斗,蹦高高。树儿们乐得发了芽,草儿们乐得开了花,燕儿们乐得跳起了舞,引撩得青蛙们呱呱地唱起了歌……
 
   打开春天的邀请,打开春天的神韵,打开春天的憧憬。细雨如烟,风轻湖荡,莺歌燕舞,桃红柳绿,在清脆的“打春”鞭儿声中,希望在复苏,美丽在芳菲,笑容在绽放,一个暄腾腾、红火火、绿油油、粉嘟嘟的春天向我们走来了!


作者:晋能集团四通煤业 马关锁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