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日本隐藏实力20年,强大到令人窒息?

煤炭资讯网 2018/5/19 11:14:06    一事一议

近来,有关中日对比的话题再次成为了焦点。不少文章认为,“失去的20年”并没有让日本失落和衰败,相反中日在经济、科技、生态、社会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甚至有文章提出日本的“失去20年”是在“装死”,故意隐藏实力,迷惑我们,实际却是“创新20年”等;也有一些文章综合分析日本相对中国的优劣,并寄望中国从日本的过往借鉴经验、汲取教训。

关于日本和中日对比的报道和分析文章,错综复杂,让读者很难从中得出可靠而全面的认识。

库叔觉得,想要说清这些问题,资料、数据是一方面,但更需要看看在日本有实地切身体会、了解日本实际状况的“日本通”们怎么说。

今天库叔就带来三篇文章,作者均在日本有多年生活工作经历,对日本和中日对比问题有着深入认识。从他们的视角,来看看日本“失去20年”后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如今的日本面临着哪些问题,中国与日本相较优劣势各在哪里。库叔希望通过了解这些实际状况,尝试厘清我们心中的疑惑。

日本失落的20年是在创新?不要上当!

失落是日本经济20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日本媒体、学界对这20年的总结。日本只有同中国合作才有可能走出“技术上成功,市场上失败”的失落魔咒。

文 | 陈言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文首发于瞭望智库2017年1月13日。

这段时间,一篇旧文——国内某家智库机构发出的日本观察稿件再次呈现刷屏之势。该文主旨谈日本“失落20年”实为“创新20年”。

这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此邻国如果真的在过去的20年里不仅没有失落,而且创新不断,这确实让人羡慕。该文章引用的各种数据,或出自著名的国际调查机构,或来自国内在一线采访的记者报道,放在一起让人折服。

不过且慢,是谁在说日本经济失落20年?实际上,说日本经济失落20年,主要是日本自己,而绝非中国。

创新20年,这倒是个令人振奋的言辞。创新给日本带来了什么?马桶盖、口罩?当然这的确是日本企业创新的一部分,不仅在日本很普及,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实惠。但笔者把这篇盛赞日本创新的大作读了数遍,也没有找到这些创新给日本经济带来的丰硕成果,更不用说支持这个观点的统计数据了。

日本的创新与失落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笔者在和经产省的官员、学者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解释为“技术上的成功与市场上的失败”。这可能把问题说得比较明白。

换句话说,日本这20年确实创新不断,但市场也真的没有做起来。经济失落是个现实问题,日本自己也没有否定。我们煞有其事地去为日本粉饰,让对日本多少有些了解的人看了很不是滋味。

1

“失落”是日本经济不争的事实

日本纸媒最重视的就是元旦这周的报纸发行量。元旦前后的发行量,往往是一年中的最高发行量。各报卯足劲抢眼球,倾全力写社论。

1月3日,《读卖新闻》社论的标题是:“日本经济再生需要找回企业赚钱能力”。开篇就说:“泡沫经济崩溃后是失落的20年,如果不去除掉深深渗入生活的紧缩志向,就不可能构筑发展的基盘。”

《读卖》号称在日本发行量超过1000万份,在事关每个国民生活的问题上,不能随便使用带有较多色彩的词汇。把日本经济简单地定义为“失落”,这是日本民众不愿意看到的,也不会轻易承认这个现象。《读卖》敢用“失落”这个词,是因为该报在说一个具体的、所有人都有同感的社会痛点。

在谈经济学方面的“失落”之前,有必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个词汇做一个考证。从我们能读到的书籍中寻找“失落的10年”这个词,比较多的日本学者认为,使用了这个词而且推广该词的,是日本经济新闻社在1999年出版的《讲座日本经济入门》这本书。该书将英文的“Lost Generation”翻译成了“失落的10年”。在欧美世界,Lost Generation实际上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墨西哥经济出现的10年不景气,而用在日本经济上,则是日本经济新闻社的一个发明。

至于何时出现了“失落的20年”之说,已经比较难以考证。但除了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外,最大的经济报纸,同时也是安倍晋三内阁最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日本经济新闻》,也经常使用这个词汇。

应该说,失落是一种经济现象。日本的失落,从经济数据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还是引用《读卖新闻》1月3日的社论更容易把问题说清楚。该报说,日本“2015年名目国内总产值(GDP)为532万亿日元,和20年前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低增长的长期化让国力日渐衰微,其状况比欧美更加深刻。”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长期提升能力”上。不论是技术革新能力,还是劳动制度的灵活性(解雇员工);不论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知识产权的保护、产业集中度,还是整个社会的创新基础,美国基本上都做到了世界最强。而且美国资本市场能够从世界各地筹集资本,在创业、研发、生产上具备各种条件。

但在过去的20年里,于1998年前后出现了IT泡沫的破灭;2008年以房地产泡沫为主要特点的次贷危机,让美国国力衰败;到了2017年,特朗普“造反”,使用非常手段逼迫福特汽车停止去墨西哥投资;1月5日又公开叫停丰田公司去墨西哥建厂。说来说去,再不这么干,美国就更没救了。

日本的情况也是捉襟见肘。这20年来其国际竞争能力在不断下滑,个人GDP在世界的排位,从2000年世界第3位,下滑到2008年的23位,按2016年的最新统计,2015年日本更往后退了几位,为26位。日本经济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率,从1990年的14.3%,下滑到2008年的8.9%。2017年IMF的预测是6.4%,而日元贬值如此迅速,估计能保有6%已经很不错了。

日本的失落首先体现在了这种排位不断向后的调整上了。

失落是日本经济20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日本媒体、学界对这20年的总结。

GDP没有增长,意味着日本民众的收入不能增加,民众看不到前途,社会思变,但更害怕以民主党那样的生手来管理日本,会让情况变得更糟。日本今后也会不断地在失落中摸索前行。

用创新来掩盖日本的失落,固然能博得国内读者的眼球,但那不是真实的日本。

2

日本在做“创新”的无用功

对于汤森路透社评选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的结果,特别是其中对日本企业的评价,笔者持完全赞同的意见。

但从经济发展结果看,日本企业的创新尽管非常多,但日本经济却未享受到创新带来的增长,民众没有因为创新的大量涌现而获得生活上的实惠,创新企业及个人也没有从市场上拿到回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创新结果?该如何评价日本的创新?这是个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的问题。

“技术上的成功与市场上的失败”,日本的官员、学者向笔者谈及日本这个特点时,给人的触动非常的大。

相关网站上的文章,谈及日本企业创新的情况时,引用了一些笔者的采访内容及观点,引用的内容准确,但有一点没有说清楚,那就是这样的创新为何没有给日本经济的提升带来好处,日本大多数企业到现在为止,其盈利水平、产品市场占有率都做不上去,换句话说,这些创新不能让日本从失落中挣脱出来,原因在哪里?

应该说这是个经济理论上的问题,创新与市场应该紧密联系,与市场相脱离、得不到市场认可的创新就失去了意义。不仅日本如此,欧洲企业的创新也相当缓慢,欧洲一些国家出现财政危机,英法德实体经济收缩。美国推出了IT革命,但美国的实体经济也相当脆弱。通用汽车公司在2009年破产,美国国家接手其60%以上的股票,实现国有化以后,其才在2010年再度上市。实体经济后劲不足是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和日本官员讨论发生这种现象的日本国内原因在哪里时,官员们给出的解释是,国家经济过于依赖汽车和机电企业,而这两个行业的日本企业内部竞争激烈,国内市场窄小,作为生产中心,明显魅力不足,去国外开拓市场时,又是各自为战的结果,没有发挥出日本企业应有的市场营销能力。

在汽车、机电之外,日本就没有能够大力推销的其他技术了吗?并非如此。比如安倍晋三内阁在世界各地推荐日本的铁路、港口、发电厂项目,同时希望日本的动漫等能够成为“内容产业”为日本的出口做贡献。更老一些的技术,比如医疗、新材料、环保节能等等,日本也能在世界占有相当靠前的地位。只可惜在开拓国际市场时,日本企业明显缺少对国外的理解,推介及转让技术的力量不足。

创新产品能够生产、在日本国内外普及、受到市场的承认才是实现了创新的意义。有产品但没有市场,结果就是延续失落。这个问题实际上不单单日本如此,欧美企业也一样。

3

和中国合作才是跳出“失落”魔咒的正解

其实,日本有创新没市场、经济失落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可以在中国解决。

任何人都看到了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象,不是每个创业企业都有现成的技术,对技术、创新的渴望,估计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和中国比。中国企业愿意也能够承担创新产品的试制、在市场上的试销工作,有承担风险的能力。

读日本报纸元旦这些天的社论,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日本要坚持日美同盟,在意识形态、军事等方面坚决与中国对立下去;而主张与中国尝试相互理解、与中国共同牵引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呼声几乎为零。

经济上的共赢应该是国与国之间最基本的原则,完全忽视经济上合作的可能性,一点不谈国与国之间需要相互理解,一味强调意识形态的对立,这样的报道是对某个时期的内阁政府其外交策略的最忠实反映,但结果将是延续经济上的失落。

不看这些,完全不承认存在日本经济“失落的20年”这个现实,生生地把“失落”说成“创新”,对于这样的盛赞,便是《读卖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这些一心为安倍内阁做正面报道的报纸也不会苟同的。

至于国内部分舆论去粉饰日本经济,是出于无知,还是单纯为了语惊四座,这里就不想多做分析了。

一个“日本通”横跨30年点评失落的日本:

他们的子女咋就把父辈的辉煌遗弃了?

在天上飞了三个小时,笔者从北京到了东京。

路上,笔者用日本雅虎搜索“日本制造”(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 衰退”六个字立即出现在手机屏幕上。

在路边买几份报纸杂志,经济版的内容与眼下的日本大选几乎没有什么关联,各大媒体都在关注“日本制造”——神户制钢数据造假、日产汽车在产品安全检查时的敷衍,加上不久以前的东芝公司、奥林巴斯公司账务造假、高田生产的安全气囊造成人身事故等旧闻。

这种氛围给笔者一种强烈的感觉:日本制造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时期。

文 | 陈言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

本文首发于瞭望智库2017年10月21日。

1

逆转:日本人难以再造辉煌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0年,似乎确实是一个发展与转换的周期。

30年前,笔者带着一个旅行箱来日本留学。

那时,日本很忙:民众忙着买房子、买家电,企业忙着国内外的投资。

来日本留学前,笔者已经在河南农村做过三年农活,知道如何割麦子、搓玉米粒,还做过木工、车工等工作。

到了日本,笔者看到农村全自动化的生产、工厂里密集的机器和商场里五花八门的产品,惊得瞪大了眼睛——一台机器能顶河南农村一个生产队的人力了。

那时,日本确实是个制造业大国,机械化程度之高,中国简直没得比!

30年后,再来到东京时,有些当年的老朋友已经不在世了,他们的子女却没能继承父辈的辉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这个国家处于相当失落的状况。

国际国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数据很能说明问题:

1987年,日本GDP为2.51万亿美元,中国只有0.33万亿美元;

2016年,日本GDP为4.93万亿美元,中国11.21万亿美元。

30年间,日本GDP增长了96.41%,而中国增加了3396.96%;

30年前,日本经济规模是中国的7.6倍,而现在仅相当于中国的43.97%。

2

根源:革新停滞与经济失落

30年前,笔者来日本时,箱子里装着牙膏、榨菜、饼干等,因为日本物价太贵、电子产品太好,要尽可能地节省生活费,多买一些电子产品带回国。

现在,大多数中国人都带着空箱子来日本,采购化妆品、时装、日用品回国,因为便宜、好用。

近些年,日本产的家电、汽车、电子产品在中国卖得不是很顺畅,从价格、外观到性能,“日本制造”吸引力越来越低。

并且,在过去30年里,日本制造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很多企业只将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发展战略部门放在国内。

这个设想本身不错,如果世界“日本化”了,日本企业的这种发展模式能够维持下去。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日本企业很努力地开发新产品,但是这些产品并未如预想那般风靡全世界。

日本企业做出了随身听,将磁带转变为光盘(CD),又将CD进化为小型MD,还将大型计算机小型化,开发出了手提电脑。

但是,当电子产品数码化,手机集通话、音乐播放、摄像等功能为一体,成为人们手中最重要的电子产品时,日企没有推出任何一款广受世人青睐的产品。

为什么会这样?

在制造方面,国外的日资工厂沿用本国生产模式,并未出现制造管理革新。

并且,笔者发现,现在的日本工厂和20年前有很大的不同:

一个工厂内,正式员工、合同工、临时工穿不同的服装;

正式员工在不断“白领化”,他们成了管理者、监督者,其中很多人已经脱离了一线生产岗位,把精力投入到应对企业内部的各种文件、填写相关项目表单上;

一线上发生了什么?该如何改进产品?对这些人而言,只是一纸空文。

企业依旧需要有靓丽的财务报表,定期向股票市场报告最新经营情况——报表不够靓丽,股价就会立即下滑。

在生产成本下压空间有限的时候,也只有让更多的人从正式工变合同工、合同工变更为廉价的临时工,这样才能缩减人力成本,使企业利润“好看”一些。

可以说,技术革新的停滞使新产品与日企无缘,生产一线的临时工化,让劳动者与消费市场脱节——这些因素限制着日本经济的增长,留下的只有持续的失落。

3

丑闻:只是一次集中爆发

众所周知,日企员工对企业很忠诚,对上司下达的命令执行起来一丝不苟。不过,这得有个前提:经济形势大好、企业利润丰厚。

一旦经济下行,日企潜藏的各种矛盾就会爆发。

比如日产汽车,在日本国内外口碑相当好。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日产的汽车在出厂前进行最后的安全检查时,负责检查的员工并不具备相关资格。

媒体揭露出日产的问题之后,企业似乎对巨大的经济损失、品牌损失无动于衷,依然让不具备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相关工作。

神户制钢公司的产品在日本很多企业是免检的,然而,百余年积攒下来的口碑毁于一旦。

产品出厂前并未经过检查程序,负责人随手写上一个数字应付用户,这种现象在过去十余年时间里一直存在。

一位曾在神户制钢工作过四十多年的朋友对笔者说到这些时,自己都难以置信:为什么这样的现象能在企业里维持如此之久?

“绝对服从上司的命令,是我们每个在神钢工作过的人的特点。一旦领导决定这么做,大多数人会听之任之。”

很多时候,日本企业的问题一旦暴露出来,就会像挖山芋似的,不断发现更新、更大的问题。

至于东芝的账务造假,该和日本国家的核电政策有关。

2005年,东芝斥资53亿美元并购几年前英国企业只花了十几亿美元就买下的美国西屋核电公司,始作俑者是日本政府——日本政府把大力发展核电的消息透露给东芝,让东芝不计成本买下西屋公司。

很快,日本出台相关政策,核电要成为日本的主要电力来源之一。东芝似乎得了大便宜。

然而,2011年3月,东京电力公司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事故,日本所有核电站都停了下来,建新核电站几乎没有可能,东芝出现巨额亏损。

此时,日本政府积极推进核电出口政策,东芝需要“表面上的风光”,能走的也只有造假账一条路了。

那一万亿日元的假账,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造出来的。

4

未来:一蹶不振成为常态

从羽田机场乘轻轨,很快就能到达品川;接着,换车经过滨松町、一路向西驶去,便是神田地区,三菱汽车总部、东芝总部、神户制钢的东京分公司就在沿线。

在秋日蒙蒙的细雨中,悬挂在最显眼地方的这些企业广告、公司标识看上去有些昏暗。

如今,总部设在滨松町的东芝实际上已经四分五裂:将家电部分卖给了美的集团、最赚钱的医疗部分卖给了佳能公司、最有前途的半导体部分则卖给了美日韩联合体。

日产汽车经济损失巨大、品牌严重毁损,将召回上百万辆汽车,重新检查安全性能。

神钢公司大量产品召回、订单损失使企业在今后数年乃至十几年里面临经营困难。管理层将被追究责任,引咎辞职大约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在经济上升期,企业丑闻往往会被总体大好的形势渐渐淡化,再寻找其他机遇重新获得发展。但是,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企业就很难东山再起,东芝等日企的一蹶不振已成为一种常态。

“我们是真正的保守派。”这里传来参加竞选的候选者的呼声。

现在,政党、企业的诉求已经不是革新、改革,保守在成为一种社会心理。

如果没有媒体的曝光,很多企业也许还会继续造假账、偷工减料。

日企的深刻教训值得所有国家的企业深思:

发现问题后,应该及时公开所有相关信息,避免丑闻长期发酵;

及时“动手术”处理相关问题,才能尽可能地减少企业损失;

疏于对生产一线的管理是问题的最根本原因,管理者必须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

账务造假迟早会露陷,这条路在哪都行不通。

一位在日中国80后对中日差别的深度观察……

这是一篇中国企业派驻到日本常驻工作的中国80后读者来信,从他的视角系统介绍了2018年日本真实的现状。作者毕业于国内211院校,从2009年开始,长期负责日本区域的工作,由于工作性质需要和日本方方面面进行接触,对日本最新的情况非常了解。



来源:华声论坛      编 辑:也禾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