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赵俊时:朝 圣

煤炭资讯网 2020/10/27 11:15:51    散文荟萃
             (一)
      摩托车在轻柔的哒哒声中驶离了大庄村,伴随着轻微的颠簸,弯弯曲曲的乡间公路在车轮下无休止地铺展开来,两边的青山被一条公路劈开,随着摩托车的行进快速地向后退却,一汪碧蓝的天海上点缀着白云做成的点点风帆被高高地顶在山脊上,小溪里的浪花载歌载舞,柔和的清风扑在脸上,顿时有了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的感觉。
      此时正是盛夏,来不及欣赏大庄沟这迷人的景色,我的心早已飞到了远在三十公里之外的宋瑞林身边。
      宋瑞林是三十年前我在古城中学就读时的同学,现在是三要镇的一名农技干部,不仅因为他是陕西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写得一手好文章,更因为他潜心文学的执着精神,我早已对他顶礼膜拜,在我的心中他早已是神一般的存在。今天是我三年来难得的一次故乡回探,时间是紧得不能再紧,宁愿压缩与亲人的团聚,也要发扬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挤出一天时间去拜访一下我心目中的大神作家。
      认识宋瑞林至少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那时我在洛南县古城中学读书,高二文理分科后班上出现了一个新面孔,总看见这个同学手里拿着一本卷成筒状的什么杂志,碰到投缘的同学不是谈论路遥贾平凹,就是京夫史铁生,要么就是蒙太奇意识流之类。当时觉得这些名词太过深奥甚至有些古怪,便觉得能够说出这些古怪名词的人也古怪,因为古怪,所以想结识,一结识,才知道此同学叫瑞林,姓宋,三要来的。当时瑞林说出来的这些名词,凭直觉前几个好像是人名,后来才知道,何止是人名,而是如雷贯耳的名人,靠着写作而出名的名人,至于蒙太奇意识流之类,现在对它的理解还是只停留在字面上。
      那时间的瑞林在有些人看来有点“不务正业”,学生嘛,应该以功课为主,应该是念呀背呀记呀算呀什么的 ,可瑞林对这些好像压根儿不上心,而是更热衷于课外的“闲书”和与写这些“闲书”的作者进行灵魂的碰撞。但也有瑞林感兴趣的课,那便是作文课,老师出了作文题,瑞林交上去的却是偷天换日后的作文,题目早让他改啦,语文老师好像默许瑞林的做法,不但不责怪还就他的作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来才知道语文老师好像早就看出了他在写作上的潜力,是想在写作上给予他更大的自由空间,好好挖掘一下他。不仅仅限于作文课,瑞林偶尔也自己写写文章,好像都不长,一两页而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远远超出其它同学的水平。由于他在写作上的出类拔萃,把一般人甩了几条街,曲高而和寡,知音好像就很少,别人都在忙着“务正业”呢!
       这是我在古城中学时对瑞林的第一印象,后来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瑞林就休学了。
      古中一别,当年的同学为了生计各奔东西,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同学如今都是什么情况,瑞林同学现在好吗?
      公元二零一五年,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有了接近电脑的机会。作为一个游子,只要一有机会总想通过电脑关注一下家乡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学。有一天忽然在“百度”上就发现了分为五个部分的《麦田守望者》。此文可谓鸿篇巨制,详细介绍了洛南的文学队伍、文学作品和文学现状。此文使我对洛南的文学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其中提到的很多作家都是我在古城中学时的老师和同学,比如刘振哲和胡云山就分别是我在古中时的语文和英语老师,我曾聆听过他们的谆谆教诲,如今都是省作协会员,都各自出了自己的作品集;宋瑞林何剑波张怀铭等都是我在古中的同学,都是发表过大量作品并且多次获奖的作协会员。
       初读此文,最令我折服的是作者的才气和对洛南文学界的通盘了解,洛南竟有如此能写的高人,这不能不说是洛南文学界的大幸。再看此文作者,竟然是一个叫作宋瑞林的人。宋瑞林?是我那个古中同学宋瑞林,还是另外一个与宋瑞林重名重姓的人?毕竟这两个宋瑞林之间隔着三十年,一个是贮存在我的记忆中的同学,一个是我在读的文章的作者,这两个宋瑞林是同一个人吗?我必须想办法作以求证。
      此时一个叫做“乾江河畔”的博客进入了我的视野,里面全是博主的作品,《麦田守望者》系列亦在其中,我算是发现了一座大矿,矿主即博主,都是宋瑞林。乾江河在三要,我的同学宋瑞林也在三要,再加上博客上的文章中透漏出来的蛛丝马迹,再沿着学生时代的宋瑞林的成长轨迹一路寻来,原来三十年前的同学宋瑞林与《麦田守望者》系列的作者宋瑞林本是同一个人。至此,在我心中才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我三十年前的同学宋瑞林现在是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成了一名作家,再联想到瑞林同学学生时代对文学的狂热和三十年来对文学的不懈追求,取得现在的成就本在情理之中了,士别三日都要刮目相看呢,何况是三十年!我振奋不已,一面为瑞林同学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默默地献上祝贺,一面为瑞林同学为文学而不懈奋斗的毅力和精神而感叹。
          (二)
     出了大庄沟,过了小石桥,乡村公路被甩在了后边,摩托车驶上了一条更加宽阔的公路,周围的环境也跟着豁然开朗,浓密的树冠顶在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上,宛如一顶顶雍容华贵的华盖,路两旁的田里,不是茂密的庄稼,而是成块成块的烤烟,看来烤烟这害人的东西已成为庄稼的替代品,于其害人的本性,人们更看重的是它的经济效益,绿树掩映处,向人们昭示着富足的一座座小洋楼大概就是烤烟的化身。
      顺龙河一路下行,可以直通灵口镇,无心咂吧烤烟的味道,内心总被瑞林的七七八八所占据。
      瑞林是我的同学,出生在洛南县高耀镇文显山下一个叫做三条岭的村子,三条岭村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乾江河穿村而过。这里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上,兼顾了南方的婉约灵秀与北方的粗犷豪迈,秦楚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这是一片神奇的沃土,隐居了先贤四皓,诞生了贾平凹陈彦方英文等现代大文豪,不出名的小文豪更是难以计数,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瑞林就出生在这样的一块风水宝地上,瑞林不论在外求学和工作,始终不忘这里是他的根。
       瑞林酷爱读书,从学生时代就如此。若说吃饭为一般人提供了物质营养,而一般人仅有物质养分足矣,可瑞林不同,除了物质养分他还要比一般人多吃一种饭食,那就是读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瑞林的父亲就是当地有名的才子,又干着公家的事,热爱文学,笔耕不辍,经常有文章见诸报端,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小时候的瑞林就显示出对文学的执着和痴迷。从小学开始,瑞林在父亲的单位就接触到很多杂志和报纸,只要是上面有字的东西,他都如获至宝,读得他白天忘记了吃饭,晚上忘记了睡觉,吃饭和睡觉总是在大人的催促下完成的。进入初中以后,学校图书馆的《延河》、《人民文学》等刊物又成了他最爱,读起来昏天暗地忘乎所以,经常是在图书管理员的“驱赶”下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高中时,读书的内容更是锦上添花,除了散文小说外,就连《红楼梦》朦胧诗也进如了他的阅读视野,而且是不分白天黑夜地读,不分场合地读,奋不顾身地读。参加工作以后,他的阅读范围更加广泛,阅读热情越发高涨。他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 劳作或下班之后或夜深人静之时,沏一壶茶,点一支烟,开一卷书,心潮随书律一同起伏,思想随文韵一起波动,整个世界仿佛只有书里的声音,一切忧愁和烦恼都被隔离于九霄云外。随手翻开他的每一本书,必定有他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与当年金圣叹批阅《水浒》如出一辙。
      瑞林不光爱读书更爱买书,在学生时代 ,只要是他看中的书籍,宁愿不吃饭也要省钱买下来,家里给他的生活费有相当一部分进了书商的腰包。参加工作以后,有了固定的收入,但家里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因为他把三分之一的工资都用来买了书,迄今为止,单位里家里的各类书籍少说也有几千册,价值近十万元,可以抵得上一个小型图书馆,包括古今中外文学史学哲学,有书纸起皱泛黄的,有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这些都是他的精神财产,在他眼里都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无价之宝。
       早在古城高中读书期间,由于长期的阅读积累,瑞林已具备了写作的基本素养,并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结果是写的散文一下子在校园引起了轰动,瑞林赢得了“作家”的名号,俨然一位古中文学领军人物,一时间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随之在瑞林的倡导下,《红枫》文学社应运而生,瑞林任执行主编,文学社红极一时,成为古中文学爱好者互相交流的得力平台。
      为追随瑞林,我和他曾像一对小恋人一般地依偎在一起,徜徉沙河岸,信步杨柳堤,我们谈理想谈文学,无奈我是文学的侏儒,总是接不上他的话,他的兵来时我无将可挡,水来时我无土可掩,只能哼哼哈哈地疲于应付,我真恨我自己,怎么就没有瑞林那样的才华呢?
      瑞林一如既往地阅读写作,终于因用脑过度而精神衰弱,一度严重失眠,精神恍惚,在读书与健康的角力中使身体败下阵来,医生诊断得出的结论是用脑过度必须静养,于是瑞林被迫离开了心爱的校园,他的第一段求学生涯在无限制的阅读中以休学而宣告终结,但他阅读写作的脚步并未因休学而停止。
      休学后的瑞林,长时间地陷入了彷徨和郁闷的漩涡,一个农家子弟,学业无望,没有后台,没有背景,身体又为书所伤,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成了摆在他面前的最现实的问题。著名作家路遥在获得矛盾文学奖后曾因进京领奖无路费而发出“日他妈的文学”这一哀叹,这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在最无奈时的心声,不难想象瑞林当年的心情应该与路遥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无论怎样学是上不成了,但生活还得继续,书还是一如既往地读,有啥子办法吗!若说读书是一种魔,瑞林又偏偏中了读书的魔,也可能瑞林把读书作为一种自我麻醉,只有把自己封存在与世隔绝的书籍世界里,才能获取短暂的快乐和生存下去的力量。
     不成想歪打正着,瑞林在对书籍的狂热中却收获了自己的爱情,那是少男少女钟情怀春的年龄,加之对文学的共同渴望,书籍把两颗悸动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一对青年男女就在书来书往中展开了缠绵悱恻,最终瑞林与一位贤淑的丹凤姑娘喜结良缘。关于这一段历史,瑞林在他的亲情散文《志摩为媒》中已有详尽明确的坦白。
        原以为生活会沿着娶妻生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摔成八瓣子的轨迹继续下去,可谁知,继收获了爱情后的第五个年头命运又一次眷顾了他,瑞林有幸被高耀乡政府录用为一名临时农技员,而且正是这临时的农技员开启了他文学梦想的新征程,若没有乡农技员作为后盾,瑞林的文学事业恐怕会是另一番情景。
       将近十年后的一九九七年,这时的瑞林已是基层乡镇农技部门的一名干部,这年十月,瑞林带着家人和单位的重托,来到了商洛农校,这是瑞林时隔将近十年在接近而立之年第二次踏进了校门,与他一同参加进修深造的还有来自其它县的几十位学员,与瑞林共同编成一个班。瑞林非常珍惜这次进修的机会,只想静静地完成学业再回到他原来的单位去,但天不遂人愿,他的文学才华并没有被低调掩盖起来,一次不经意的“失误”使他的文学才华完全暴露在学校领导的眼皮底下。
      那是十四大闭幕不久,学校要举行一次十四大主题演讲,各班都确定了人选,选手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在演讲会上拿到名次,这不但需要高超的演讲技巧,饱满的激情,更需要一篇紧扣主题,文采飞扬,具有真情实感的底稿作为支撑。瑞林班上的选手早已经选好,眼看着演讲会一天天逼近,演讲稿却还没有着落,其它同学们都没有拿下演讲稿的实力,这时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说瑞林是个大才子,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选手的一再恳求下,瑞林无奈只好应承下来,连夜写出了一篇演讲稿,把他在下乡过程中一件件感人的经历贯穿进去,这篇稿子在选手的激情演绎下,当场把台下一千多人感动得稀里哗啦,校领导也大为动容,一举拿下了本次演讲比赛的二等奖。演讲稿使瑞林声名鹊起,一下子火了起来,真是真人不露面,一露面就是个真人,如此的文学才华令校领导们容颜大悦,一致推举瑞林出任学校征帆文学社的执行主编,负责审阅来自社员们的文学稿件。在瑞林的操持下,全校甚至外校的文学爱好者紧密地团结在《征帆》周围,同志们以《征帆》为平台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佳作迭出,征帆文学社在瑞林手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局面,被商洛市文化局授予“优秀文学社”称号。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征帆》的培养和锻炼下成长起来的以聂光玲房巧燕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文学爱好者至今依然活跃在商洛的文学阵地上。
            (三)
      沿龙河而下,摩托车很快来到了下宽坪村,再拐过一个弯,龙河就一头扎进了洛河的怀抱,流到了它的尽头。在龙河投入洛河的三角区,平躺着一个村子,这就是焦村。一九五三年这里出土了一个陶制人头壶,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人头面目俊俏眉目清秀,双目充满期盼和展望之意,似乎是对未来的一种向往。人头壶反映了六千多年前洛河流域母系氏族时期的生活风貌,一九八一年中央电视台以《人头壶——最初的凝望》为题对这一文物进行了报道,一时间人头壶蜚声海内外。后来在焦村又相继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均为新石器时期的物品,连同人头壶共同成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组成部分。
      焦村在洛河的北面,与灵口街遥遥相望,一桥飞架南北,洛河大桥把焦村和灵口街紧紧地联系起来,进而联系了洛河南北的广大地区。
      过了洛河大桥来到灵口小镇,街道两旁楼房鳞次栉比,店铺比肩接踵,为小镇人民提供着生产生活必需品。小镇也不乏美味小吃,路过一字排开的饮食摊点,尤其勾引味蕾的是油汪汪黄灿灿的水煎包,此时只觉舌底生津,饥肠也在暗中不失时机地节律性发力,于是风卷残云般地解决掉一盘水煎包,方才终止了初见美食时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来不及回味美食的风味,摩托车早已驶入陈草峪,这是通往三要的必经之路,峪里更是美不胜收,但这些都与我无缘,只想早点儿来到瑞林身边。
      瑞林笔耕不辍,多年来他先后在《新华日报》《陕西工人报》《陕西民政》《文学陕军》《咸阳日报》《秦岭文学》《商洛日报》《商洛文化》《商洛文苑》《洛河》《丹水》《天竺山》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人物通讯、文学评论等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一百六十余篇首。
      瑞林大量接触中外文学名著,对名著见解的深度和广度是同龄人难以企及的,他深谙现当代每位作家的特点和长处,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去,厚积而薄发,或浅吟低唱,或娓娓道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大凡酷爱写作的人都为自己开辟了一块写作根据地,譬如莫言写高密,贾平凹写商州,李育善写丹江,刘剑锋写洛河,而宋瑞林则自己以所处的小镇和乾江河农村为基点,把对风土人情、自然风物、山水人文、草木虫鸟的热爱倾注笔端,写出了大量的土文章。读瑞林的每一篇文章,有时就像他在你对面低低絮语,如春雨洒进心田;有时像他在对你展开内心独白,如绒毛飞过天际,你只有静静地聆听,才能领略飞绒之音。只要一读他的文章总感觉是在品一杯香茗,又感觉是在饮一杯醇酒,或感觉是在沐浴春风,又或是在体味空谷幽兰,总之能把人的精神世界涤荡得干干净净纯纯真真,比全身的每一个毛孔被熨斗熨过都慰贴。
      在瑞林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尤以乡村散文见长,这些散文以人物、山水、游记及感悟类为主,诸如《德顺爷的生活》《二奶奶》、《四爷爷》《老王在地里想什么》《成文雅这个人》《云架山人家系列》《小镇人物志系列》《秋到乾江河》《老家有条乾江河》《我们都是大山的孩子》《秋夜听雨》《小院花语》等就属于这一类。
     瑞林写人能活,写水能动,写山能出彩,写云能下雨,均有其独到之处。
     比如《成文雅这个人》一文,瑞林把成文雅写成一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咕咚的人,一个怀“才”不遇的人,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唯一的长处是长了一副好“皮囊”才使他绝处逢生,否则媳妇都没得找,传宗接待的事业都不能竞,最后“犬”父却生了个虎子,让失却希望的家庭彻底翻了盘,成文雅才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而随了人愿。本文中瑞林用细腻式家常版的笔触活脱脱的展现了一个成文雅式的农村人物形象,应该说这是一类人并非个案,中国广大农村不乏其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本文描写生动逼真,形象活脱鲜明,不愧是大家手笔。
      又比如《话说乾江河》一文,瑞林突出了“乾江河,我的母亲河!您是荫护家乡繁衍生息的河,您是保佑家乡平安富裕的河, 您有娇娘一般美丽的容颜,您有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的传说,您是优良传统的开创者,您也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您有时暴怒如狮,您有时温顺似猫,您是我的魂魄,您更是我的希望!乾江河,我的母亲河!我要把您日夜思念,我要把您朝夕拥抱,我要为您歌唱,我要为您争光!”这一主题。本文感情饱满,流露自然,不娇柔不造作,字里行间充盈着对乾江河深深的爱,折射出瑞林对家乡对亲人对天地万物的怀仁热爱之心,也可算作瑞林众多乡村散文中的佳作一篇。
      再比如《山中散步》一文,做到了步移景动,景随步移,步随心而散,文随景而散。先是河边美景:马路宽阔伸向前,依依杨柳立两岸,三五鸭子戏水间;再是田间气象:辛劳夫妻忙田间,相互关爱嘴儿甜,雨后美景润心田;三是河边所见:路上小车尽情窜,巨蟒山间生箭眼,蓊郁碧松鸟声传;压尾心头有感:石料厂毁了水清清,污泥排进河水中,痛心疾首忧心忡。瑞林满眼皆景,有景即文,且文景和谐,然偏有人要破坏此和谐,干出得了利益毁了环境之举,瑞林却位卑而敢言环保,触到了痛处,体现了责任与担当,与某些人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正是本文的可贵之所在。
       亲情散文作为瑞林乡村人物散文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有着不俗的表现。这一类散文以《父亲的沉默》《陪母亲看病》《我生命中的桃花》《回家吃饭》《陪母亲拉家常》《母亲说她要了个傻儿子》《生命中重要的人》《母亲的偏方》《陪母亲看戏》《回家》《祭三姨》等为代表篇目。读瑞林的亲情散文,总被浓浓的亲情包裹着,有时为文中的亲情所打动禁不住会泪沾衣襟,读者尚且如此,作为父亲母亲和妻子,看到这样的文章又该做何感想呢?
瑞林是一名普通的乡镇职员,在离家三十多里地的小镇工作,瑞林的父亲过世早,只有母亲一个人在家给他镇守着大后方,母亲带大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现在又要接着把儿子和女儿的儿子和女儿往大里带,还要耕种家里有好几口人的责任田,母亲太辛苦了,瑞林记在心里,每到周末,瑞林都要回到乡下家里去,陪母亲说说话,吃一顿母亲做的家常饭,这或许就是报答母亲最好的方式,这个时候也许才是母子间最幸福的时刻。
       常年累月的操劳累病了母亲,瑞林陪母亲去治病,这期间产生了瑞林九千多字的《陪母亲住院的日子》一文,这其中体现了最伟大最崇高最神圣的母子之爱。初读此文,泪水一下子就模糊了我的眼睛,继续读,泪水的闸门则愈开愈大,终于成为长江黄河顺双颊奔涌而下,平时看到的多是些隔靴搔痒无病呻吟故弄风骚很少有令我动情且动容的文章,但此文不同,令我动情且动容了,以前读过王恒绩的《我的疯娘》一文,读完后竟啼不成声泪洒前襟,读瑞林的这篇文章,我算是重温了那次的感觉。
       瑞林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把无尽的哀思都寄托在儿女和土地上,披星戴月没日没夜的在地里劳作,只为了让儿女们吃一口饱饭。粮囤满了,儿女大了,但母亲的头发却白了,皱纹却深了,腰却弯了,背却驼了,身体却累垮了,心里全是儿女,唯独没有她自己,这就是母亲。
      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最神圣的名字,是人类生命的起始和源泉,天底下除了东胜傲来国石猴再没有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母亲意味着无穷无尽的付出和关爱,看着儿女们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成人闯天下仗剑走天涯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天下母亲莫不如此,因此瑞林的母亲,也是我的母亲,也是他的母亲,是普天下有良知的人共同的母亲。
       母羊跪乳,乌鸦反哺,此动物界之绝唱,何况是人!娘为我而病,我为娘求医,此人间之大爱,永世流芳!在这点上,瑞林诠释得至精至诚尽善尽美,为人间至爱注入了最精华的成分,值得大加称道和弘扬!同时瑞林的所作所为又为那些不孝子孙们提供了活生生的正面教材,君不见当今社会把老娘赶门在外者有之,把老娘当仆人吆五喝六者有之,嫌老娘老了不中用者有之,嫌老人形容枯槁有碍观瞻者有之,把老人当甘蔗榨汁弃渣者有之,网爆活埋老人者亦有之,虽都是个案,但却都是不容于社会的污点,在这点上瑞林的所作所为又则给予这些乱象以有力的鞭笞。
     人常说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就看他对老人的态度如何,在对待老人这份试卷上,瑞林得了一个大写的优字。因此瑞林是一个好人!好人必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好人的路会越走越宽!
      我之所以动容,是瑞林把人间孝道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通过他的笔触得以完美的演绎,借他的笔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在我心里引起了最大限度的共鸣。
       《生命中的桃花》是瑞林的又一篇亲情散文名作,可以认为是《志摩为媒》的续篇,发表于《柞水文艺》。桃花是妻子美丽的脸庞,是坚贞美好的爱情的象征。文中描写了在一个桃花盛开的早晨,瑞林和妻子来到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面对遍地盛开的桃花,夫妻二人对面而坐,妻子艳若桃花的脸庞勾起瑞林初恋的回忆,当年妻子冲破重重阻力下嫁一个穷书生,婚后妻子的温柔贤惠善良渐渐拨开了瑞林苦闷抑郁的雾霾,又想到当前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现状,妻子鼓励瑞林下定决心摆脱困境并决心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情景。不知是我的心太软还是瑞林的文章太感人,读了此文后,我又是一阵感动,情不自禁写道:“阳春三月桃花开,和煦春风扑面来。才子佳人相拥坐,羞得桃花不忍开!老同学的《生命中的桃花》我读了不下五遍,每多读一遍就多一分体味和理解,愈是回味意味儿就愈加浓厚悠长。恭喜你邂逅了生命中的‘桃花’,她给了你勇气,她给了你力量,她给了你希望,她是你的精神支柱,她是你的人生导航!从此你不会迷失方向,从此你不再彷徨!我知道你很珍爱‘桃花’,因为她是你御寒保暖的‘衣裳’!其实在你心里,还有另外一朵‘桃花’,那就是令你梦萦魂牵的‘文学姑娘’,她才是你人生的第一朵‘桃花’,早于第二朵你就把她在心中珍藏!两朵桃花你都会用心浇灌,她们定会和平共处、争奇斗艳、竞相茁壮,因为她们都是你至亲至爱的人生搭档!”。
      读完瑞林的《祭三姨》,心情是沉重的,我久久无语,不知该说些什么,是通篇低沉哀痛的调子把我带入这样的氛围之中去的。三姨在世时,除了走动走动,我们又能干些什么呢?而我们从三姨处感受到的却是更多的慈爱、宽厚和无私,她的付出与回报永远是失衡的。这是长辈们共同的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赢得晚辈敬仰的不朽精髓。身去音容在,寿终德望存,三姨虽然去了,但她的美好形象永远活在晚辈心中!三姨,安息吧!晚辈永远会记住您的好,每逢您的祭日,晚辈一定会为您掬一抔黄土,焚一缕清香!
      瑞林的散文多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
       比如《山中慢时光》,全文不过区区七百三十四字,是说他休假在家的一个日常,只写了沏茶,点烟,想心事,看书,给鸡喂药,观赏菜园,摘青椒等总共六七件事,都是鸡毛蒜皮,都注定载入不了史册,但正是这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加上特有的农家环境才衬托出了农家生活的恬淡宁静与温馨,写大事则达不到这个效果。这是家的港湾,隔离了家外的浮躁与喧嚣,在这个氛围里,烦乱复杂的心情得以梳理,郁闷烦躁的心情得以调适,疲惫麻木的身体得以放松,而这些都是原文中未曾提及的,这就好似国画中的留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收到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艺术效果,就算不是作者刻意而为,也可算是妙手偶得。
      再请看《山村冬夜》里一农家屋内一对老夫妻的一组画面:女人织毛衣忘记咋走针男人说女人笨,女人嫌男人抽旱烟把衣服烧出了洞,然后一起吃煨热的柿子,火上添柴,议论电视里烦人的广告,最后看《秦之声》再加上两口的实时配音,有一搭没一搭的互相回怼、耍贫、埋怨、嗔怪、媚笑的描写,都是闲暇琐碎,闲言碎语,鸡毛蒜皮,而这些不值一提的琐碎恰成就了农家和谐、温馨、其乐融融的山村冬夜,收到了以小见大,以平凡显大气,以平淡显神奇的艺术效果。
      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二奶奶》《南驴伯》《四爷爷》《他在那块处女地上深情地耕耘》《嘿!把他的!春天都来一向了吗》等等等等都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当然这些文章的总体艺术效果还与其平民化大众化的语言,平铺直叙不加修饰近乎白描的表述方法具有直接的关系。
      这类散文大多比较短小,很少有超过一千字的,很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特点,辛劳之后小憩之时沏茶一杯点烟一根读文一篇,犹如打开的一段抖音乡村小视频,乡音乡情乡风乡韵乡人乡物乡景深度刺激你的神经,那种感觉你懂的,用两个字来形容:酣畅!
      瑞林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移步易景,具有万千气象,正像他的思想灵魂一样,均达到了博大精深的高度,凭借区区几千字就想挖掘其耗费几十年心血结晶而成的文学精髓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挂一漏万浮光掠影地谈几句,估计大都不在点子上。现在瑞林的文集《故园涛声》即将付梓,里边收录了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刊物上发表的大部分作品,几乎全景式的展现了瑞林的文学风采和文学成就,是其半生的文学坚守的结晶,凝结了其对故土的深深地眷恋和热爱。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怀着一颗观光的心到故园里去倾听那乾江河的阵阵涛声,去田园里沐浴那轻轻地故土之风,到牛哞羊咩鸡鸣鸭喧的环境中去领略那浓浓的乡情民情和风情,去品味那一杯淡淡的金银花茶,去体验那种洋芋糊汤疙瘩火除过神仙就是我的乡村生活吧!
           (四)
      翻过岭就是三要地界,摩托车顺盘沟下行,浓密的松树仿佛夹道欢迎的仪仗队,热烈而又不失礼貌地迎接着我这个外乡来子,浓浓的亲切感包围着我,早早地就把瑞林的热情送到了身边!
     盘沟是瑞林经常散步的地方,每逢下班或阅读写作困乏之际,瑞林都会脱离山吹野喷与麻将翻飞,一个人静静地走进盘沟漫步在山间小道上,独自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无限风光。这时,整条路属于他,整座山属于他,整个天下属于他,何况山间的景色!树荫,蝴蝶,林鸟,野雉,松树,洋槐,河水,倒影,艾草,天空……他可以尽情地欣赏,呢喃,拥抱,接吻,山景水景围绕着他,浸润着他,陶醉着他,融化着他……他与山水融为一体了,这时他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他可以让绷紧的神经彻底松弛下来,让疲惫的身心接受晚风的抚摸,让思绪无限放飞……一整天的忧愁和烦恼也都会被这山间景色一扫而光!
      几十年来他一直在文学的道路上心无旁骛地跋涉着,就在别人为了房子车子和票子绞尽脑汁甚至不择手段的旁边,他却放弃了多少外出旅游、陪伴家人和享受美好的机会,不研究为官之套路,不揣摩经商之秘笈,一味地读不停地写,成天与书呀文呀的撕扯不清。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一个不解风情的另类,也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不解和嘲笑。由于把过多的金钱用于买书,又把过多的精力用在读书写作上,家里的一切都落在了妻子和母亲身上,常常引来妻子的不满,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亲眼看见自己的儿子看书看花了眼睛,写作写掉了头发,也只能用“我生了一个傻儿子”来表达内心的无奈,谁让她摊上一个一心痴迷文学的儿子呢!瑞林有时也很困惑,不知自己上辈子作了什么孽,老天爷偏偏在这辈子要用饥不能食寒不能衣的文学来惩罚自己而使自己与财富无缘。但一看到满屋的书,一想到自己发表的一百六十多篇文章而赢得无数人的膜拜时,一度困惑的心才有得到些许的宽慰。他顿时明白了一个道理:别人追求的是肉身的安放之所,而自己追求的则是灵魂的寄托,二者只是追求的不同而已!他们有的我也会有,只是我不愿意有,而我有的即使他们想有也一定不会有,你追求你的,我追求我的,我就乐于文学上的这种清贫与坚守!咋啦?有错吗?为什么要嘲笑我?
      摩托车驶出盘沟,三要镇兀立眼前,整个小镇显得宁静而安详,一排排楼房、店铺和穿戴时尚的靓男俊女显示着小镇的繁华。瑞林就在小镇的一个角落里,也许正在写文章吧!我不能打扰他,我要一个人静静地前去。
       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靠近三要街,从一个行人口中打听到镇政府,走进院子,心脏似乎比平时跳得快了许多,瑞林就在角落里那间屋子里,愈近屋子,心跳愈是加快。近了!近了!透过窗玻璃,屋里堆满了书,这是瑞林的藏经阁,一位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人正在奋笔疾书,他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瑞林!我浑身一颤,感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向我袭来,这是一股知识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文学的力量!我顿时觉得自己就是唐僧,来到了灵山,见到了如来!
       这时瑞林抬头发现了我,我就站在窗外。瑞林一脚跨出门槛:“龙华!想不到这么快你就来了!也不打个电话,让我到街口去接你!”。我激动的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是本能地伸出一双手,朝着瑞林的那双手迎过去。 此时,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今夜准是我虚心讨教的一夜!

作者: 陕煤集团黄陵矿业瑞能煤业 赵俊时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