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博导王学滨:弹奏时代旋律最强音——读王成祥煤矿题材长篇小说《黑与红》有感

煤炭资讯网 2021/3/26 10:24:54    头条



 


 

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谈起煤矿上的事情,别人推荐说,最近出版了一部纯属煤矿题材的长篇小说《黑与红》,读后感觉不错。这本书对外人熟悉煤炭行业,研究了解煤矿,走进煤炭人的内心世界,有很大的帮助。立刻,我就买了回来。


 

    我是一名从事计算力学研究和应用的科技工作者,特别偏重于计算岩土力学研究和应用,这和煤矿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几年来,团队自主开发了拉格朗日元与离散元耦合连续
-非连续方法,并将其并行化从而形成了并行计算系统,可被用于研究采动条件下包含或不包含断层采场模型的岩层运动,例如,岩层的变形、开裂、离层、破断和冒落等,还可被用于研究多种载荷条件(静水压力和冲击波等)下巷道围岩模型的破坏,例如,围岩开裂和坍塌以及岩块弹射等。该系统适于模拟连续介质向非连续介质转化和非连续介质的进一步演化,尤其适于矿山岩石力学问题研究,具有需要参数少且这些参数容易获取的特点。利用该系统,可对超过一百万单元的模型进行计算。




    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岩石,煤矿又是在石头中采煤。煤矿工人是直接面对石头变化的见证者,目睹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岩石碎块,冒着许多的未知,为人类开采光明,输送温暖。所以,我对《黑与红》小说的理解程度比平常人又多了一层思考,对众多的现场描写和术语(顶板、空顶、巷道、断层、采空区、周期来压和煤墙等)非常熟悉,读起来倍感亲切,增进了我对煤炭行业的了解,坚定了团队从事煤矿灾害预防研究的信念,进而迸发了我的共鸣。我写读后感一是可以向作者学习写作技巧,给训练自己文字一次宝贵的机会,二是为了进一步了解煤矿,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我虽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但对于文学纯属爱好,更没有写文艺评论的任何经历。因此,无法从专业的角度去审视该小说。我谈的内容完全是用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眼睛审视《黑与红》,是自己的一些朴素的认识和真情实感。小说共十章。我每一章写一节感受。

 

一、回忆录式小说

 

我过去也有过写一本小说的想法,但当我看完第一章后,这种目前看来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已经消散不少。要写一本小说要走的路实在漫长。

这本小说就像回忆录一样,看不出来哪里是虚构的,哪里是真实的,都很真实、亲切,这是我的第一印象。小说中的我(主人公)卖柿子扒火车、推装满柿子的架子车走上下坡等写得都非常细致、生动和精彩,让人身临其境,难以忘怀。

细可以细如牛毛,用数字说话,例如,关于距离、班级人数和不同时间柿子价格等的描写,这需要一个多大的大脑容量才能记住这些呀!我自愧不如。粗可以粗如冰柱,用一句话作为一段。例如,第6页,“看来雨真的要下大了。”

读着文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用左右手说明当年主人公眼见的最大城市的情景:“右手边是山……左手边是一条河……

娓娓道来的平铺直叙和情节的跌宕起伏相得益彰。开篇写到马班长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忘记了一切,没有了自我,奋不顾身地回收被石头压得死死的摩擦支柱,结果柱子没有回收成功,他却英勇牺牲了,最后还被追查,从而背上了违章的罪名。这就是煤矿,这就是真实煤矿工人命运的结局。让我彻夜不眠的是煤矿工人为人类付出了无限的能量,直至生命,而这个行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一直得不到全社会的理解。认知度很低的原因何在?有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也有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80年代,国家对两种群体有死亡指标,一是战争、军队,二是煤矿、煤矿井下工人。但是,煤矿永远没有英雄、烈士。作者在小说开头就铺开了大场景,采取倒叙的写作手法,把最惊险的段落放在前面。其用意何在不言而喻:引人入胜,令人震撼。接下来是极为反差的衬托,笔锋一转到了煤矿女人身上。这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爆炸,死了男人,顶替男人在煤矿上班的寡妇。她们是女人,又区别于一般女人,和正常人有着不同的内心世界,但是,她们还是女人,人性的本能是不可改变的。听闻的刁蛮的矿嫂演变成了温情脉脉的阿姨,她们拿热腾腾的馍馍给主人公吃,拿热水、毛巾和香皂给主人公洗脸,原来这些在矿难中失去亲人的阿姨竟然如此善良。读之让人动容!



《黑与红》通篇贯穿抗争命运四个字。主人公在他的青少年时代无疑遭受了诸多的有形和无形的巨大生存、生活压力,但他始终在不懈奋斗,在和命运抗争,永远保持着一颗进取的心。苦难从来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苦难吓得直往后退的心。苦难使以主人公为代表的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许多农民坚忍不拔。痛苦留给他们的一切,在他们再次面对困难时,会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苦难是成功者的垫脚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变为甘美。

 

二、为灵魂打工

 

作为农民协议工,一个从没有走出黄土地,将要告别祖祖辈辈面对的黄土地的农村青年,他怀着满腔的热血,心情十分兴奋,这也许是背叛,也许是向往,向往待遇丰厚的挖煤生活。作者站在不同角度,有选择性地对鳌北煤矿采煤五队协议工中的典型进行了有详有略的介绍。有的人来挖煤是由于受了他人光明正大理由下略施小计的暗算,而有些人是动用了社会关系才抓住了这次有可能华丽转身的机会。井下的工作充满了危险,有的是主人公亲身所遇,有的则是发生在工友身上。

通过一个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村娃对初到煤矿的所见所闻,作者笔下渗透出煤矿工人的朴实情感,流淌着挑战命运的艰难。例如,当主人公下井前更衣时,遇到了一个浑身上下脱得精光的矿工,好意地叮嘱他安全帽上的灯的使用;师傅贾正科在看到徒弟陈忠启遇到危险时,没有留下一丝的言语,一把将徒弟拉得撂在了老空区,而自己却献出了生命。当然,也有一些正式矿工压榨协议工的不良现象的描写。




    第二章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如下两处。其一,田队长对协议工的训话很接地气,没有一句大道理。例如,他说,你们好好给我挖煤,媳妇就在煤墙里,如果不缺班,一年下来刨过吃喝,挣个媳妇不成问题。这些话的感召力十分巨大。其二,李师傅有如天神相助一样,动作娴熟,手脚并用,在主人公的配合下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工序,例如挂梁、拉大掀和移溜子等。这几句十分精彩:李师傅一只脚站在松动的煤堆上,一只脚蹬在溜子沿上,左手举着一根铁梁,右手穿连接楔子的同时,一个垫步让另一只脚移到煤堆,用力举起钢梁,喊我将挂在柱子上的水平楔子穿在两个钢梁的交接处,一个手迅速从腰间抽出榔头,向水平楔子砸去固定好,就这样十几个循环的挂梁,稳住了顶板。没有如此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怎能写出如此生动的文字?同样的经历,有的人什么文字也不会留下,有时间还不如多消遣一下呢,而有的人则费心费力用传神、精炼的文字记录下来留给世界!有的人乐于享受悠闲为生存打工,而有的人则甘愿牺牲自己为灵魂打工!

 

三、科普力作

 

在第三章,主人公的名字被公开,叫王彬。读完,有两点最引起我的共鸣。

一是作者采用了大量的采矿领域科技语言描述工作面过断层的一系列现象,例如,“断层下面的压力并不大”“周期来压”“大面积老顶来压”“顶板确实破碎”“顶板要承受到地面五百米的自重”。我认为,这不仅是一本小说,而是一本科普力作。据了解,作者经历丰富,当过兵,井下挖煤11年,做过记者,担任科普类杂志主编,等等,而且,还是一位矿业领域的“博士”。对于煤矿的事情,很多作家都写了,还有作家在继续地写,当然可以写得声情并茂,让人回味无穷,但绝难写出这种独特的科技味道。熟悉矿业,和这个行业有关联的人,毫无疑问,对于这种科技味道浓厚的文学作品会倍感亲切。然而,对于其他领域的人,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了解起来可能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该小说再版时,能补充一些精彩片段的插图和在页脚对相关专业词汇进行注释,或许更有利于此作品的更大范围传播。当然,现在的形式已经很不容易了。



    二是对马班长的独特粗犷性格描写和英勇献身过程的精彩描写。这是对小说开篇中简短的梦境的详细展开。作者用粗中有细的流畅线条描绘了马班长的瞬间立体形象:此刻的马班长好像整个工作面就他一个人一样专注,只见他左腿向前弓着,右腿向后蹬直,脚后跟抬起来,身子前倾,屁股后压,浑身的力量都集中在右脚尖上,右手拿锤,左手把在身后一根吃紧的柱子,一旦顶板石头跟了下来,便于迅速后退。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得以彰显,没有一丝华丽的语言雕琢,马班长的形象已经跃然和定格于纸上,并将流传于世。马班长不就是一名面临强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技术精湛和智勇双全的战士吗?

马班长英勇献身后,作者的感慨十分富有哲理!例如,人生从来不仅是蓝天日丽,更多的是严冬和暴雨。纵观人的来世与死亡,也不过如此。

 

四、悲喜交织

 

在第四章,有不少感情的自然流露。

通常,做过坏事的人似乎冥冥之中都会遭到惩罚。甲班班长协议工王怀远是退伍军人,经历了军营的历练,浑身上下充满了自信,居然自信到了目无一切的地步,仿佛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他的存在。所以,在行动上他处处给人一种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霸气。结果在一次工作中,他意外掉进了溜煤眼,险些被头顶落下的大量煤压住憋死,这是老天在惩罚他。劳改释放人员协议工廖永生比较蛮横。但他却被有一股豪气的姚大勇用井下电钳工的五大件狠砸后背降服,这是工友在惩罚他。新来的技术员章林对协议工有诸多失礼之处,对文字不讲究,把“煤”写成“媒”,缺少实践经验,被以姚大勇为首的几名协议工略施小计惊吓不小。

第一批协议工的合同到期了,只有一小部分得以转正,尽管许多人对煤矿依依不舍,也需要离开。在分离的时刻,五年以来共同奋斗、出生入死的经历积聚的真挚感情得以畅快爆发。读之令人唏嘘,感同身受!作者的富含哲理的感慨给这一幕做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岁月永不停歇地向前流去,无意等任何人;人生本是一场愈行愈远的跋涉,走一段路,遇一些人,看一处风景,不计较得到与失去,最后剩下的是风轻云淡的从容。这些优美的句子汇聚了多少生活的经历,包含了多少朴素的道理!



    依依惜别之前也有欢快的插曲。田宝琪和马班长的女儿订下了终身大事,尽管他没能留在煤矿,也算抱得美人归,也就无所遗憾,也算是对他五年来辛苦工作从没使坏心眼的令人欢愉的回报。

矿难是煤矿的代名词。在那个年代,没有矿难,几乎就不成为煤矿。谁一旦迈进了煤矿的门槛,就意味着死亡的概率比一般人高出多少倍。这是现实,当时人类难以战胜和无法回避的现实。协议工周绪东被空电机车推倒向前拖了几十米,死了,成为51名协议工中死亡的第一人。

随着煤炭科技的进步,采煤方法发生变革:由炮采变为普采再变成综采。由于普遍采用机械化采煤,开采效率很快就上来了。一片祥和!

第四章的悲伤与欣喜总在交替发生,就像过山车一样,牵动着读者的感受从波峰掉到波谷,又从波谷升到波峰……

 

五、分身之术

 

读完第五章,我才渐渐意识到,小说中的我,即王彬,并不能完全代表作者。现实中作者被分身成了小说中多个人物,这就好比是孙悟空有分身之术一样。其中,擅长写作目前担任鳌北煤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日理万机的田宝琪就是一个精彩分身,而王彬的故事相比之下并不是那么出彩,只是以见证者的身份出现,把一个个故事串起来。如果把多种经历都压在王彬一人身上,自然,对于王彬不在场时的故事,在读者看来,就有一种道听途说而非亲身经历的感觉。而且,其他人物就会显得单薄,个性不再鲜明,也会使王彬这个主人公的经历过于复杂。

面对企业产能过剩和产品单一、产品附加利润低和受小煤窑冲击等问题,煤矿裁员和就业安置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历经磨难、几起几落、任劳任怨、具有相当威望和人格魅力的肖伟光此时已经是矿长,这一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在了他身上。小说中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关于他的字里行间的微辞和花边新闻。他被要账的人给堵厕所里了,他都会变换一种说法:不是把我堵在里面,是我上厕所大伙碰巧来了。这位矿长,就是一个完人,无论对谁。多好的领导啊!



在几个参加完培训骑自行车满载礼品的协议工去田宝琪家的路上,他们十分轻松,所见十分令人愉悦:麦收过后的田野已经成了绿色的地毯,公路两边收割过的麦田里,勤劳的农民早已在地里种下了黄豆、豆苗、回茬苞谷和六十天荞麦,有的已经长出尺把高,下面的叶片刚刚长成,顶部的嫩叶又悄悄萌发,层层叠叠的绿叶为还是麦茬的土地披上了新装,整个田野被淹没在绿色的海洋里。这种抒情的轻松景物描写在这本小说中并不多见,这应该是一种象征写法,寓意着随着煤炭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矿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许作者对这段农村景象的描写是故意加重笔墨,蕴含着另一种深意:这批完全脱离了黄土地的协议工,经过煤矿的感染,又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始以不同的视角感受曾经养育了他们的黄土地。在他们眼里,似乎黄土地变了样,是那么的美丽、宽厚和迷人,富有无限的生命力。

 

六、人性光辉

 

读完第六章,许多煤炭人和矿嫂身上闪烁着的人性光辉使我印象最深刻。人无完人。尽管有的人在一定时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失误,但掩不住那些深埋的人性光辉的流露。

先说田队长的爱人田嫂。面对家里沉重的经济负担,田嫂风里来雨里去,在矿上劳动服务公司已经捡过煤的矸石沟里再捡煤。有时,还会遭遇辛苦捡来的煤被人偷的不幸。田嫂是众多矿嫂群体的浓缩,她们的身姿和挖煤的矿工同样伟岸。作者用蘸满深情的巨笔描摹了她们:这就是矿嫂,煤矿的另一个群体,这些矿嫂为矿区带来了稳定,营造了五彩斑斓的煤矿生活。田嫂是鳌北煤矿矿嫂最典型的代表。煤矿特殊环境造就了不一样女人的秉性,贤惠能干,特别体谅自己男人下井的艰辛,生活的艰难扛得住就扛,扛不住也扛,没有抱怨,没有歇脚的机会,直到倒下……从来吊唁田嫂的人的规模、层次和送的花圈的数量(已经从简易老家属楼田队长的家摆到了楼头)也能看出这帮在同一坑道里出生入死的矿工兄弟,对田队长和其爱人田嫂的深情厚意。


    在第六章,闪耀煤炭人人性光辉之处较多。马班长的儿子马建军顶替遇难的父亲来到矿上工作。在廖永林班长的悉心关怀下,马建军才较为熟悉机电方面的工作。其实,在过去,廖班长对全身匪气的马班长并无好感,也无交情。通过交往,廖班长觉得马建军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和好苗子,竭力向肖伟光矿长推荐他在重要岗位上工作。要知道,这个廖班长可是靠技术吃饭的人,对于任何事情都不愿低头,是一个硬骨头,从来没有因为他自己的事情给领导低三下四说过软话呀!王民录面对小说中负面典型玉玺煤矿实际负责人原海峰的上门求贤,为了发展机械化采煤,捐弃前嫌,满口答应;贾正科遇难前及遇难后,他的儿子贾迪得到了许多人的照顾;为了支持玉玺煤矿和郭家何煤矿的建设,尽管鳌北煤矿自己也十分缺人才,还是从大局考虑,支援了许多紧缺的人过去。

作者在本章中有一句感情十分充沛的由衷赞美:这就是矿工、矿工的感情,矿工的上一代、矿工的下一代。

矿工精神永存,矿工光辉不灭。越是处于困境,精神越是耀眼,光辉越是明亮!

 

七、大智慧

 

第七章,作者在构思上追求丰满,显现矛盾冲突,力争将故事推向高潮,场景在三个煤矿自由切换。许多煤炭人的战天斗地精神和大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来,对于一个采煤队而言,安全采好煤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去考虑矿上需要考虑的事情,但是,这帮协议工不知天高地厚地这样去想,奔着目标去做,居然还成功了,这正是作者突出主人公形象的巧妙之处。例如,如何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效益?采煤队王彬队长和王志胜书记根据实际情况共同谋划先行了一步,考虑的事情更加长远,提出了推行质量效益的工作思路,这特别体现了这两位领导的责任和担当。在推行过程中,自然,阻力重重,因为这是一套看不见、摸不着、效益一时很不明显的工作思路。幸运的是,这一工作思路恰巧与全国煤炭大会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相吻合。两者看似巧合其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由此,功勋采煤队再次出彩!

小说中负面典型玉玺煤矿实际负责人原海峰在建设该煤矿过程中,连同其他人,例如,姚大勇等,历尽了重重苦难。小说中,有了对原海峰的贡献的更多的描写。例如,通过田宝琪的口说出,原海峰忙得几天都见不到人,这么大的摊场需要他拍板决策,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大家开始对原海峰有了同情的成分。其实,虽然原海峰的官路一路畅通,但个人生活却不幸。玉玺煤矿的建设过程中的艰苦程度非同寻常。小说中的有关刻画十分到位。例如,工地上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驶过扬起尘土,真像敌我双方激烈交火、硝烟四起的大战场;田宝琪的办公室是牛毛毡搭建的平房,三伏天里面简直热得像蒸笼,只有一台落地扇不停地转动,还发出吱啦吱啦的尖叫声。

郭家河煤矿别出心裁成功治理工作面涌水。

在这些有着战天斗地精神和大智慧的煤炭人的手里,鳌北煤矿实现了建矿以来的首次盈利。他们在连专家都束手无策时秉承“一不等、二不靠、三不埋怨、四不叫,埋头苦干往上搞”的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成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大困难,令人无限崇敬!

 

八、激情和兴奋

 

在第八章,煤炭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煤矿生产全面机械化顺利向前推进。在矿灯的照耀下,发光的乌金像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一样,从工作面源源不断地涌向皮带,输送到地面煤仓。读罢,我除了兴奋,还是兴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小说在本章开篇不久写道:人这一辈子,走什么路很难说清楚,大部分人都是跟着感觉走,只有极少人与生俱来就有远大的抱负和梦想,这些人一旦选准了目标,明白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强大的意志力可以战胜一切。煤炭人的意志力足够强大。

玉玺煤矿设备顺利下井,开始了试生产。地压成倍增加导致了巷道支护问题。在有关专家也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姚大勇带领技术人员在现场蹲点、反复试验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予以解决。大学生也被吸引来了,月收入达到两万元,这在九十年代初期是个天文数字。

郭家河煤矿成功上综采。王选怀带队日夜奋战,控制住了顶板的持续来压,从泥潭里将采煤机刨出来重新发挥威力的感人故事被登上了行业报纸的头版头条,载入了中国煤炭发展历程的辉煌史册。

鳌北煤矿的薄煤层成功上综采。观念的革新和科技使濒临枯竭的矿井获得了新生,实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我想,面对这一系列令人喜悦、得之不易的机械化开采的巨大成功,锐意进取、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煤炭人一定会流下久违的泪水,并去告慰那些曾经在异常艰苦环境下挖煤甚至付出鲜活生命的先辈。读者读之自然会为之动容。

协议工李怀玉抓住时代的机遇,运用智慧,合法经商,成为商业新星。

关于玉玺煤矿的报道在全国煤炭系统引发热烈反响,也使原海峰的内心进一步膨胀。

在本章快要结束的时候,作者用对比的叙述写法生动凸显了如诗如画的新矿区:那黑乎乎的家属区,已经被标准一致、粉刷一新的高楼大厦取代;以前那泥泞不堪、坑坑洼洼的盘山公路已经被宽敞平坦的柏油路面取代;昔日职工家属排长队挑水的水龙头所在地,变成了各种水幕形态的音乐喷泉……

小说给我们以真理般的启示:知识和文化水平赶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终究是要被淘汰的,在生产技术革新的大趋势下,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任何人的感情和眼泪而停转。

 

九、泾渭分明

 

在煤炭工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大环境下,那些勇立潮头、拼力实干的金子一般闪着光辉的一群人,接连克服所遇到的巨大困难,又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而意志消沉、贪名逐利的泥沙一样无可救药的个别人继续下滑,即将跌入深渊,无法自拔。

郭家河煤矿上综采后一路凯歌,并以人道主义精神为发生矿难的一个煤矿做好各方面的服务。“煤矿工人最辛苦,煤矿工人最伟大,煤矿工人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爱戴与尊重。”中央领导的讲话,饱含着国家对煤矿工人无限的关怀和爱护。这个声音从井下八百米发出,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从此,煤矿的条件进一步改善,煤矿的安全生产有了根本性的好转。

鳌北煤矿肖伟光矿长凭借对任何事情公平处理、对任何人坦诚相待的好品德,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带领并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人才,在鳌北煤矿的薄煤层相对复杂的情况下,实现了综采成功运行,得到了全行业的认可。


    煤矿开采和人的生命周期一样,总有结束的那一天。面对全矿煤炭枯竭的残酷现实,这一领导群体好像早已经有所准备,出人意料地做出了新的战略决策,开辟新的采区,并付诸实施。在进军新采区过程中,遇到了工程量之大、技术难度之高、不亚于我国正在建设的海底隧道这样的难题,并予以成功解决。在竣工的那一天,全矿上下一片欢腾:当侯志均和马建军带领最后一班兄弟们走出罐笼时,整个工业广场沸腾了,人们把鲜花、彩带、各种水果一齐送给辛勤奋斗了一年零两个月的英雄们,许多老矿工也赶来分享成功后的幸福喜悦,仿佛回到了当年他们为祖国多出煤炭、被煤炭部授予功勋区队的感人场面中。老矿工从新一代煤炭人的身上看到了鳌北未来的希望。

与上述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丧失信仰和做人基本原则的原海峰主任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十、磅礴向前

 

善于钻营的人由于各种事情的影响在走下坡路,而机会总是留给任劳任怨长期实干的人。

田宝琪一家到了北京。田宝琪和CCTV共同策划的煤矿题材的电视剧成功上演,名利双收。

王民录从一名机修工先后被外方聘为工程师和总工程师,在国内外飞来飞出,仿佛地球都归他所用,当然,收入不菲。

李怀玉出资2600万元建成4位全铜矿工雕塑。

鳌北煤矿召开建矿五十周年大会。

作为第一批资源枯竭煤矿,鳌北煤矿将实施政策性关闭,主人公王彬任矿长。

鳌北工业遗址公园开园。

电视剧《鳌北》开机。

……

历时一周有余,读罢《黑与红》,掩卷长思,令我无限感慨。

这不是一篇单纯的长篇小说,它是融入作者大量亲身经历和饱含深情为灵魂打工倾尽全力一生仅能写出一部的长篇杰作。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长篇小说,它是一幅鲜活的爱恨交织在一起的矿区真实社会记录。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长篇小说,它是关于煤矿开采的一部科普力作。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长篇小说,它是煤矿工人和严峻大自然斗争浓缩的英雄史诗。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长篇小说,它是几代煤矿工人为了国家的煤炭事业,献了青春献子孙,甚至生命的永恒丰碑。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长篇小说,它是催人上进的严肃的一部历史正剧。

煤矿就是一座熊熊燃烧的熔炉,能使不识几个大字的有梦想的协议工在机遇来临时,在与严峻大自然英勇斗争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逐渐成长起来,自觉担负起满足国家建设对煤炭的需求和造福一方的重任。

煤矿就是一所学风良好的高校,协议工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理论和技能,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新知,面对疑难问题共同研讨攻关,成功找到可行的新途径,不断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煤矿就是一座纪律严明的军营,能使涣散和懦弱的协议工的精神得到彻底洗礼,完成了人生的精彩蜕变,变得坚强无比,在困难面前,团结一心,听从号令,一往无前。

煤矿就是一艘劈风斩浪的巨轮,煤炭就是压舱石,协议工从水手逐渐成长为掌舵人,牢牢掌控着这艘巨轮,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迅猛浪潮中,满载希望驶向光明的远方。

就单个煤矿而言,资源终将枯竭,以小说中鳌北煤矿采煤五队精神为代表,面对苦难奋斗不息的矿工精神将永世长存,这支涓涓细流已经融入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血脉,昼夜不息,磅礴向前!



作者简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博导,计算力学研究所所长,东北大学兼职教授。







作者: 王学滨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