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光 蓸晓萍:邹俊生——“孝道之星”的文学梦 | |||
煤炭资讯网 | 2024/11/19 22:05:14 写作 | ||
每个人都有梦想,它承载着希望和理想,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对生命的渴望。山东龙口西城区央格庄社区的退休职工邹俊生认为:每一个人,必须记住生活的美好,记下成长的脚印,不惧生活的苦难,暗自笃信自己不再是盲从人,不再是那个杞人忧天、怨天尤人的人。因为,爱,不仅仅是血缘,更是在一起的时间。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65岁的邹俊生,用爱心温暖亲人,以行动诠释孝道。多年如一日,侍奉老年痴呆且卧病在床的双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什么是爱。他以男人特有的刚强和责任心让家庭充满温馨与和谐,他以一颗孝顺的心,开启了“孝星”之路,被龙口市评为“二十四孝贤”在南山大剧院受到表彰奖励。 作为一名曾经的下岗职工,他没有抱怨生活的不公,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平,他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痴心文学创作,并成功加入了龙口作家协会,打开了通往文学方向的大门,数十篇文学作品在《大众日报》、山东省《新聊斋》杂志、《今日龙口》报、《龙口作家报》及相关网站发表,有十多件散文、诗歌作品在全省、全市获奖。他遵循:不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只有秉笔直书,担当社会责任,才能使自己崇高的使命不断修炼成熟。他认为,有的机遇与机会,可能在海角天涯、终生不遇;也很有可能就近在咫尺、俯拾即是;而你需要做的,仅仅是保持平常心,平静平和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生活中,他总是以敏锐的心灵感触着生活,以激扬的笔触描绘着时代光芒。 爱心永驻孝道无边 邹俊生家庭条件十分糟糕:多年前,父亲突发疾病不能自理,母亲也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兄弟姊妹六人,大哥早年去世、二哥脑血栓、大姐夫脑梗塞、二姐常年有病。这个家庭条件,邹俊生是照顾父母的唯一选择。而他的条件也并不好,原单位效益不好,自己早早下了岗,妻子每年只有村里发放的几千元生活费,生活来源还要靠儿子资助。 邹俊生说,没有如意的人生,也没有所谓十分幸福的生活,关键是怎么对待生活中的磨难。因为,所有生灵中都有一个不可抗拒的规律,那就是生老病死。他说,自己的父母在平凡的一生中,艰苦、艰辛、艰难的把子女养大成人后,他们也步入了夕阳下,并患上了各种疾病。他的父亲在87岁那年正月突然摔倒,从此得了严重的中风病并伴有严重的暴力型的老年痴呆症,邹俊生不仅要昼夜服侍,还要时刻防备父亲拿器械袭击自己。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他多次被父亲打伤,把衣服剪碎,如果不是他严防着父亲做出出格的举动,或许,他的人生也不圆满了。毕竟,一个老年痴呆患者,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的,而且也不认识任何人了。 父亲生病后不久,母亲也患病在床,不能下地。他的双亲都是吃喝拉撒在床上,都有严重便秘。每天,他都要用手扣,后来经过治疗缓解了这现象后,双亲又开始“拉肚子”,二老最多时一天就用二十多块尿布。在严冬三九天,为了保持室内空气,他就在院里洗洗尿布,有时双手被冻的失去知觉,尿布不时的被冻在手上,他就用力撕下来再继续洗。在邹俊生的心里,自己再累、再苦难,也不让让父母受委曲。 他的妈妈患病后,饭量特别大,能吃但不久就饿,有时,当邹俊生做好饭后,母亲却她厉声说他在饭里“投毒了”,坚决不吃。就这样,一次次,一天天,一年年,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但他心里无悔,父母养我小,我就必须养他们的老。尽管父母一方面对自己的儿子“不信任”,说打就打,说骂就骂,但心中还是认定自己的儿子“最放心”。生活中,他们只要邹俊生服侍,别人不让靠前,白黑不让邹俊生睡觉,一会饿,一会渴,一会拉,一会尿。 为了照顾好自己的双亲,邹俊生和妻子在夏天每天要为父母亲擦拭身子,每次擦好后都会为他们换上干净的衣服。每两三个小时就为他们翻身,特别是晚上,一到晚上翻身至少在五六次,几乎吵得不能入眠。病痛的折磨让两位老人的脾气变得有些古怪,有时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招来母亲的抱怨和父亲的打骂。 “母亲以前也是个文化人,,自从了病,就神志不清。”邹俊生说。母亲患上老年痴呆症和脑血栓后,为照顾母亲,他与母亲同吃同喝拉撒样样都管。邹俊生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母亲时常半夜异常兴奋,又是唱歌又是大叫,吵得邻居没法睡觉,他小心翼翼地安抚母亲,但越安抚母亲越闹,他只好一遍遍到邻居家道歉。邹俊生母亲屋子的炕头上铺着许多层报纸,老人精神矍铄,但说话前言不搭后语。偶尔清醒时候就瞅着报纸,还能读出不少字。邹俊生说,读报是母亲最安静的时候,他常常找来一些报刊,和母亲一起读,将近来社会发生的事情与她一起分享,希望能唤起她清醒的记忆。 邹俊生喂母亲吃饭,母亲经常发脾气不吃,把饭菜打翻在地,撒了一身,邹俊生没有一句怨言,为母亲换洗衣服,耐心哄母亲吃饭。“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把我们拉扯大的,伺候自己的母亲天经地义。”邹俊生说,不管母亲病成什么样,他都会不离不弃。 在护理双亲期间,邹俊生通过看书、上网相继学会了按摩、足疗、换尿片等技能,成为一名护理方面的“行家里手”。在他们夫妇的精心照顾下,虽然前些年母亲瘫痪在床没有什么意识,但病情稳定,卫生上也干干净净。在饮食上,他每天变着花样制作食物:虽然自己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但他保证让二位老人早晨喝上小米粥或挂面汤。中午有各种新鲜蔬菜、鸡蛋等;晚上有菜粥、牛奶。因为担心老人咬不动水果,他就将水果放进锅里煮一下再给老人吃,这样既能帮助消化,又可防止便秘。 面对家人和邻居的夸赞,邹俊生笑着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照顾好老人也是我们全家的福气。” 长期的劳累,他曾多次晕倒、休克。邻居和亲友都觉得他“快不行了”,但经过抢救又慢慢活到了现在,虽然服侍父母特别艰辛,但父母双双去世后,他的心里又特别难过,在他的脑海中,父母为子女所付出的一切,始终在他的脑海里回响。有时,他甚至感觉仍然对不起他们。这几年一路走来,邹俊生感觉很充实,一切付出都是应该的,值得的! “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再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嘛!”邹俊生孝敬父母的事迹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后,《今日龙口》报、龙口电视台、山东省作协先后以《孝父母不远游,时时细侍奉》《孝星邹俊生》为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退休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应邀到龙口市龙南学校,红旗学校,新港路学校作了多场孝德报告,在师生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一些家长说,学生听了邹俊生孝德报告后,比过去爱学习了,成绩明显提高了。几个学校的校长对邹俊生的“孝道”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听了邹俊生的报告,师生们深深被感动,有的学生能够主动做家务,孝敬父母;有的还给爷爷奶奶洗脚,有的学生将零花钱省下来,为老人买补品。这是他非常欣慰和自豪的记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邹俊生说,我们大多数人担负着生活的重担,上有老、下有小,在这一点上都会深有感触。父母对儿女的养育情是子女永远无法报答的,每一个人,趁父母还健在,常回家看看,尽可能的多孝敬老人,别让“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困扰终生! 在家孝敬父母,在单位邹俊生也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不论是在哪个岗位,他都要求自己从严要求自己,曾年年荣获“先进工作者”、市级“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 邹俊生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他履行了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职责义务。孝敬父母,让他们安度晚年;呵护妻子,与之白头到老;精心养育孩子,言传身教,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把生活的重心从自邹俊生扩展到家庭,关心、体贴妻子,尊重老人,不断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吸引力,让家人在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中享受天伦之乐,他以行动诠释了孝心和孝道。 邹俊生说:要微笑面对每一天,要让生活充满乐趣,让生活充满阳光。其实,这就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每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每天都是阳光明媚,也不可能总是好运连连。因此,我们要学会微笑,学会阳光,感觉美好,这既是一种向往,也是一种追求。 邹俊生认为,世上有好多的“心”:进取心,消极心,赤诚心,虚荣心,慈善心,但我们最需要的是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最重要,平常心最公正,平常心最明智,平常心最清醒。胸中装着一颗平常心,它就像一盏导航的明灯,让自己永不迷航,阔步前行。因此,每一个人想对自己说——要消除所有忧与烦。人活一辈子,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谁能不遭遇痛苦?谁能不碰见忧愁?有苦有累有烦有忧愁,都很正常,关键是自己必须学会消除。邹俊生说,记住生活的美好,要淡然一切得与失,不贪图名利,不伤害他人,不委屈自己,不计较得失。放宽心态,学会取舍,远离纷争。多一些知足,少一些索取,失不气馁,得不狂喜。轻松度余生,开心做自己。 文学之路诠释生活 邹俊生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笫的家庭,由于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从小受家庭的培养与熏陶,爱读书成为他的习惯与特点,尤其喜欢文学,像诗歌,散文,小说,故事等百阅不厌,看书写作成为了邹俊生首要的业余爱好。 邹俊生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各县市级都有小广播,到了广播时间,他就认真的倾听,新闻、文艺、体育新闻等,都是他的选项。记得当时的县广播站向社会发征稿通知,内容就是写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于是,小小年纪的邹俊生提笔应征写稿,并先后三次被广播站录用,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人说,老邹家出了个“才子”。同学和一些教师都投稿了,但很少有选中发表的,因而邹俊生就成了那个时期的“小红人”。 上作文课时,邹俊生撰写的《红太阳照耀下的小学》一文被选为范文,初中语文老师向全学年同学讲读邹俊生的写作特点。说句实话,邹俊生的心里是美滋滋的,在梦中笑声也是甜甜的,因此,也坚定了他走向文学之路的信心。 高中毕业后,邹俊生被选为民办教师,教四五年级语文,他所教的学生,曾经在当时全公社五年级语文比赛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也引起了各学校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和震惊。后来,邹俊生因父亲退休必须接班,无奈只得遵从父命,到龙口一个单位工作。时光过了几十年,邹俊生仍记得中学校长魏乃恩多次找邹俊生谈话挽留。虽然选择是艰难的,但邹俊生说,选择了就不后悔,到单位上班,一样可以从事文学创作。 1989年8月,邹俊生在龙口报上看到了一则由龙口市文联及作家协会发起的征文比赛,这让邹俊生心动不已,决定参加这次征文比赛,在全市近五千篇征文中,他的作品《赞秋》获得三等奖,这在当时邹俊生的工作单位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龙口供销社党委书记高树华大会表扬了邹俊生,并给予了奖励。领导的鼓励,使邹俊生树立了必胜的信念,一定要走上这条充满自信、充满活力的文学之路。 多读书,多深入生活才能反映当下之美。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从这次获奖后,邹俊生一方面购买了一些文学创作方面的书刊,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不少作品。通过学习充电,提升了自己的文学修养,提升写作水平。散文《梦中故乡》在《今日龙口报》上发表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有的读者写信给邹俊生说:读了三遍还想读,你的文章让人百读不厌,新时代的创作力很强,引人向上。尔后,相继发表了诗歌《庆八一》《母亲》等作品。 心怀大爱,笔尖轻舞,起笔描绘“好人之城“龙口的梦想,汇聚了文学的力量;他怀揣梦想,星夜兼程,伏笔写下“魅力之城”春天的希望,探索未至之境;他心向远方,义无反顾,投笔奔赴“好人之城”火热的生活,书写最美的篇章。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邹俊生体会到,要写出好的文学作品,一是发自内心,二是真实。在他看来,一些文学作品不受欢迎,应该是胡编滥造、任意虚构的成分过多,使越来越多的读者彻底失望。他们宁可去玩微信、发表情包,也不愿意去读那种充满伪诗意的散文、诗歌。所以,邹俊生在散文、诗歌创作中,力求将最真实的社会展现出来,将美好抒发出来。因为他知道: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恰似从内心里流淌着的小河,又如在心湖里激荡起的浪花,既像是徐徐绽放的鲜花,又恰如多年分别又重逢的好友的耳边的窃窃私语,清新,如一股春风;真诚,如彼此间没有距离;纯洁,好比玲珑剔透的水晶;淡雅,仿佛是草原盛开的野菊。 1993年10月,邹俊生参加龙口市百亿工程“龙工杯”文学大赛,全市收到作品六千多件,邹俊生的作品《故乡行》被评为三等奖,并陆续在《烟台晚报》《今日龙口》报、《龙口作家报》发表。后来,他先后参加了多次征文比赛,获得了奖项。诗歌《七月》、散文《生存很美》发表在山东省《新聊斋》杂志上。像散文《赏梨花》《话流逝岁月》《秋》《植参人死亡之谜》发表后,也得到了编辑部和读者的认可。 1997年11月,邹俊生参加了“徐福故里征文”大赛,作品《明天》在全市九千多件征文作品中获得三等奖。之后又先后发表了散文《思念妈妈》《香气在心自然最佳》《好书记史殿来》《美的心灵与同情》文明城市开新花》《故乡行》等作品,受到大家的肯定。 “冬日的天空是那样的蓝,比天空更蓝的宽广的海平面……”在创作中他体会到:无论是白桦林还是白天鹅,无论是白牡丹还是钟情已久的林海雪原,哪怕是一朵朵在空中飞舞的雪花,在他的散文及诗歌里也总是冷静里透着柔情,凡俗里透着清新,超越了世俗繁华,回归于朴实纯真。 作为一名业余作家,邹俊生经常彻夜不眠,让连续的文字在手指间跳跃,并且破茧而出,幻化成蝶,舞蹈不灭的信念,不断向新的高度新的意境开拓。可以说,邹俊生的文学之路是五颜六色的,那是一抹文学红,那是一颗心怀创作的初心,肩扛并记录美好生活的使命,他让爱心传递到四面八方;他让热爱文学的人拥有活力与创意,他用热爱生活的初心,让每一位读者欣赏时代的幸福。 在他的作品中,每一篇散文及诗歌都变化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用那一缕创意深情,将精心创作的文学作品,传向“好人之城、魅力之城”的每一个角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路。他的那一份热情与努力,记录了他的不懈追求与向往。 山东省作协会员、龙口作协名誉副主席田业臣对邹俊生的散文及诗歌做了这样的阐释:“他的作品让读者感受到了大气之美,感受到品质与高雅,如一湾清泉,柔情似水;似一场白雪,雪花飞舞。清泉滴滴,在不知不觉之中,流进人的内心,沁人心脾;雪花飞舞,在如梦如幻之中,舞进人的灵魂。他在一种灵动的日常书写里,隐藏着一种通透的生命哲学,也浸透着一种内在的知性情感和洞察世界的温润力量。 2024年10月,《龙口作家报》发表了邹俊生的散文《多思累》,从一篇散文中可以感受到他从激情走向淡泊,从执着走向淡然,从盲从走向理智的心路历程。创作过程中,邹俊生始终满怀大爱,对龙口的美好无限眷恋,对故乡充满思念,对身边各式各样的人物充满理解与同情,对大自然充满柔情,对流逝的岁月饱含真情,一滴滴汗水浸透纸背,一行行泪水洒满书卷,他把自己对文学的追求,全部播撒在文学的大地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要实现自己的诗意人生,就要负重前行。有时,他或许担心自己从事文学创作,别人会说什么,其实,走自己的路,就是最好的路! 生活处处有诗歌,人生处处有文学。这些年,邹俊生的作品在不同的媒体上发表,他把目标定得更高,把眼光放得更远。作为一名体验过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文学人,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朋友的真诚,对事业的执着,对幸福的追求是永恒的,这些,都浸透在字里行间。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在诗歌及散文创作中寻求精神愉悦和人生幸福,抑或对世俗进行抨击和思考,以此来驱除世俗的烦恼。 岁月的长河总有感动与难忘,前行的征程更需使命与担当。邹俊生说,我们这些人,虽不是什么“诗词大家与文学大腕”,但我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都怀有几分情怀,这个情怀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了这份情怀和心中的期待,为了诗和远方,邹俊生用手中的笔,点燃了希望之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