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岳建忠:游桂林的人工运河——灵渠

煤炭资讯网 2024/4/22 21:56:04    散文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从桂林驱车,大约需要两小时,行约六十五公里,便到风景秀丽的兴安。清代诗人袁枚曾有过这样的描写:“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诗的描写已够优美了,然而到了西安,真山真水就比诗人说的更加绚丽,更加令人陶醉。同行的游人们都感叹道:作为人工运河的灵渠,景色佳丽,名胜丰富,是一条风景如画的运河。

  灵渠是一条人工运河,虽然它没有京杭大运河那样出名,但是它对中国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灵渠由分水潭、锋堤、大小天平、南北渠道、秦堤、泄水天平、陡门、涵洞等所组成,设计灵巧,结构完整,工程精当,因有“世界奇观”之称。导游告诉游人:如果在桂林北部兴安县跃上高空,俯瞰大地,重山丛峰中,会看到湘江北去,漓江南流。在两条大江相距最近的地方,分隔两江的山岭突然凹下一条最窄处仅200米的通道“湘桂走廊”。一条人工河曲曲弯弯,穿过这条低槽,将湘江、漓江连接起来,这就是灵渠。历史上,万千舟船,鼓帆荡桨,篙撑绳牵,从长江进入洞庭湖,溯湘江而上,经过这条河渠进入漓江,顺流而下,经桂江到西江,通达两广。由于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交通要道。一条仅仅36.5公里长的人工河渠,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一渠开而山河变,二江连则河网成。航道将两广地区和中原连接起来,岭南得到了快速开发。

  伟大的灵渠,是古代劳动人民心血智慧的结晶,它象一条人工开凿的银河,把湘江和漓江连起来,北达中原,南连海域,对巩固祖国的统一,发展南方经济文化,曾起过重大的作用。

  原来,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监御史掌管军需供应,并督率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通过这条运河将兵马和粮草源源不断的运进了岭南。这条运河的完成让秦始皇快速的统一了岭南,将岭南正式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而这条运河也就是我们今天的灵渠,灵渠的开凿,成功打通了华东华南的水运网,巩固了中国古代王朝的统一,也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之后灵渠经过历朝历代的修缮,到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灵渠分水处位于兴安县城东约两公里。游览灵渠,从县城沿着古老的渠堤溯流而上,一路垂柳吐青,桃花绽开,微风轻轻吹来,满襟馨香,吹落的花儿撒在灵渠中,铺在路道上,真是一条名其实的花径。看那碧绿的渠水,飘红映绿,绚烂多彩,美丽如画的灵渠,实在醉人沁心。因为这段柳绿花明的古堤创建于秦代,故名“秦堤”。快到秦堤的尽头,左面出现一个小花圃,四周古木苍天,东面浓荫下屹立一座古色古香的楼阁。花唯里百花吐艳,疏竹茂树,红里衬绿,确是一个花团锦簇的境界。

  过了小花圃来到浓荫翠阁下,一块巨石丰碑矗立路旁,上面刻着郭沫若的《满江红•灵渠》词。不过在郭老题咏灵渠的诗词中,最令人喜爱的还是那首没有刻石的七言律诗。其诗说:

  秦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
  铧嘴劈湘分半壁,灵渠通粤上三台。
  江山一统泯畛域,工匠三人叠主裁。
  传说猪龙深作草,英雄伟业费疑猜。

  灵渠渠首的结构像一个大大的“人”字,书写在湘江上游海洋河的河道上。落笔一顿为“铧嘴”,用巨石砌成犁铧的样子,建在靠漓江一侧的河道上,将河水一多一少分开。左撇过去叫“大天平”,拦走十分之七的河水进入北渠,流入下游的湘江。右边一捺是“小天平”,挡住十分之三的河水入南渠,流往漓江。大、小天平是两条斜斜的石坝,顶端对着海洋河上游,坝的迎水面与水流方向成斜角,从而拨开了河水的正面冲击力。大、小天平是两条溢洪坝,抉择高度有讲究:拦河蓄水,枯水期提高水位,确保渠内可以行舟;洪水期多余的水溢过坝顶,流入海洋河故道,不能涌入灵渠冲毁渠坝。它们测量水量,犹如天平。大、小天平内部蕴藏巧。据钻探勘察,坝下18米处才有岩石,当时没有钢筋水泥,无法下桩支撑。设计者便在沙砾上用松木打成排桩,然后再铺一层松木,在松木上面砌石建坝。“水浸松木千年在”,桩木不朽,横木不朽,故天平坝根基坚固。大坝迎水面的巨石往上垒砌时逐层内收,成梯状,最上面一层两石相接处,均凿凹形石槽,中间用铸铁嵌牢,浑然一体。运河必须保证水量充沛,水势平缓。北渠将七分海洋的河水收束至宽十多米的渠道中后,水深增加了。渠道又弯曲成两个“S”形,延长流程,缓了水势。

  沿岸的名胜古迹很多,导游一路与游客介绍,四贤祠是为纪念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四位修建维护灵渠的功臣而建的。这些先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理应礼敬。洛阳人李渤任谏议大夫期间,就针对一些占着官位不干事的人提出意见:不如撤了,以省经费!他到桂林任职仅仅年,就干出了名垂千古的业绩。三将军墓也有段传说,相传在凿渠之初,有直接指挥开渠的张刘二工匠,因筑堤不成而发杀了。继任的李工匠总结张刘失败的经验教训,终于把渠道修成了。但他想到自已的成功是吸取前二人的经验敏训,为不掠人之功,李工匠在灵渠完工后也自杀了。后来,人们非常尊敬三工匠,封他们为三将军。故事虽属传说,但人们看到三将军墓,不仅联想起那些对祖国科学有过贡献的历史人物,也为那些因建造灵渠而流血流汗以致死难的劳动者们肃穆致敬。

  群山作屏、运河开道,祖国的两广地区本就是一个山川合一的整体,哺育了桂林山水,也孕育了岭南文化。而人工运河灵渠使得湘江与漓江浑然一体,使得湘江和漓江流域便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岭南少数民族杂居区的游牧文化的交错带。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背景下,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成就了华东华南文化带的鲜明特色。在地理交通与军事防御方面,地利使湘江和漓江流域这些天然屏障的优势尤为突出,人工运河灵渠与其相关的水利工程应运而生。灵渠这一水利工程的修建,更好地发挥了华东华南的军事防御作用,守边、防边,保持边地的长期稳定。通过开渠引水灌溉农田、种植水稻,解决了军粮供应,客观上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边民生活。如此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篇章,更为灵渠流域的地域文化增添了悠远雄浑的色彩。古代文明依河流而兴,沿河流传播和辐射,灵渠历来是民族融合的一个通道。灵渠跨越了中原和岭南两大地理单元,穿越农耕与畜牧两类经济区域,在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灵渠流域世世代代生存繁衍的人们,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岭南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既是华夏文明演进的缩影,又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游人们从河边的遗迹遗物,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繁花似锦、人马喧嘶的情景。它告诉我们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岭南地区各族人民就已经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运河古城旧垣便是一个翔实的见证。


作者:同发东周窑煤业公司主井原煤皮带队 岳建忠      编 辑:一鸣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