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卫保胜:母亲河的变迁

煤炭资讯网 2024/8/21 14:33:56    小说、故事、杂文
  
  我的故乡尹家沟村,位于阳城县东北5公里的山坳里,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据《阳城县文化志》记载,相传这里曾是古昔帝臣王佐发迹地,千古第一名相伊尹辅佐汤王灭夏建商,赴析城山圣王坪焚身祷雨,拯救社稷苍生的史实,就与吾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尹家沟村先民们曾“手持颦鼓,头戴柳编,列队参与了商汤祷雨”之壮观现场。而今每每议起此事,村民们都自豪无比,欣慰至极。

  家乡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素有“仙境尹家沟,十山九回头。风水苍天赐,凡间不多有。神猪捧祥瑞,衣食从无忧。秀水灵河经村过,人文地理竟风流”的美誉。的确如此,自我记事以来,家乡风光就是这么秀美,特别是穿村而过的这条小河,是我至爱的母亲河,它往日的神情相貌,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在这篇拙文涉及到的几个人物中,它将是我倾情泼墨,刻意赞美的主角。哈,闲话少扯,拉开序幕,展开画卷,请随我的镜头,让动人的故事在你面前呈现吧!

  这条河蜿蜒曲折,像一条璀璨的玉带,缓缓地流淌着,将山川碧野和古色古香的村子巧妙的串联起来,为村子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的色彩。它千百年来一直呈Y字形自居,显于人世。它的发源地被闻名遐迩的猪头山分为两岔,左翼发源于潭庄山崖下,右翼发源于野庄村(俗名)深谷处。此外还有村西边沙岩岗的那股泉水,从岩石缝隙里滂流而出,细流潺潺,清净如玉,景观入目,十分诱人,先人们称之为沙岩圣水。话到此处,插个典故,你知道吗?沙岩岗这地方可不寻常,那是在远古的一个大旱之年,尹家沟先民们到圣王坪求神拜雨,设坛祭天,焚香祈雨之壮举感动天神后,便在半夜里派手下小神,手提神水壶,腾云驾雾来到我们村西沙岩岗处送水时,不慎将壶水倾倒,使神水洒流于地,形成涓涓细流,永不干涸之传奇故事的发生地。

  书归正传,接着叙奇。就这样,几路泉水不约而同,分别在村西观音庙前交汇,从村中奔涌而下,出村落,绕峡谷;亲芦水,汇沁河;一路狂欢一路歌,日夜奔腾入黄河。哈,不是我用夸张的手法蓄意的赞美它,这条河呀确实太美了,美就美在它犹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清澈见底,涓涓潺潺,淙淙溪涧,成瀑成潭,急湍滢洄,四季不涸。它是滋养生灵,造福乡邻的母亲河,俺从小就是喝着它这甘甜的泉水长大的。

  我是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出生的幸运儿,那时刚建国不久,村容村貌以及河流状况没有什么变化,千百年来河水冲刷河床留下的古老痕迹还显而易见,保持着原生态景象。吾村地形地貌是一块小盆地,四面翠山环抱,中间低两边高,小河把村分为两半,北面地势开阔,南面相对较窄,两岸宅院相向而建,次第向两面山岗座落,依山傍水,风光旖旎。不瞒你说,有许多来过我们村的智者贤者们都夸我们村是个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不然,我们村怎么会被誉为帝臣王佐发祥的风水宝地呢?怎么会有闻名遐迩的尹神仙传奇故事呢?怎么会有元代尹师彦得中进士,成为我们阳城首位中书礼部元外郎呢?现在我们村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更是人才济济,数不胜数,他们在祖国各地不同岗位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记得我小时候,村里小河的两岸是没有修顺水坝的,村民们在河两岸往返行走,都要踏着河石小心跨越。而宅院的地势相对要高一些,许多院落的大门面河而开,为了预防夏秋雨季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浸袭,先人们在修建大门时还特别将凿有槽形的长条巨石砌在大门外两侧,能看出,那是为防洪而用的,当发大水时,人们会把早的备好的厚木板镶嵌进石槽内,堵住洪水,以防袭院,酿成水灾。据考证,沿河而建的许多四合院大都是明清年代修建的,标志的建筑群,彰显出先民及工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你若逐院观赏,定会叹为观止,称颂叫绝。

  家乡的这条小河,自然生成,清澈见底,它是苍天恩赐村民们的财富河,幸福河,快乐河,曾经给村民们带来了无尽的便利和愉悦。比如,若逢大旱之年,临村的村民可能会因干旱无饮用水而焦虑惆怅,而我们村的河水却从无断流,特别是地下浅表水资源十分丰富,村民们为了喝到更纯净的泉水,还在沿河两岸挖掘了好几口水井,到现在都清晰可见,而且保护得比较完整。比如,村西头的园子井、上河院的小井和观音庙前的老井;村中的田家院井,村东的东庙圪洞井和南道口井等近十余口,大大方便了村民就近取水饮用之需。如今,人们用上了自来水,许多水井成了摆设,为了安全起见,有的已将井口封闭。在此,最让村民由衷感动的是,共产党员卫进峰同志,致富不忘本,爱心献乡村,自酬资金数万元,在村里的老井台和南道口井上修建了漂亮的六角亭,精巧玲珑,飞檐翘首,六角高耸,琉璃瓦和红色柱子在阳光的照射下相互辉映,妙趣横生,成了吾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说到我们村地表水资源丰富,那可不是吹牛了,你瞧,若是当年雨水丰沛时,人们在井台取水,会不费吹灰之力,弯下腰,用手握住水桶,就会将水从井里提上来。若遇老天干旱时,用勾担打水轻松可得,从不用较长的井绳和辘轳汲水。更有意思的是,村西的上河小院,住着几户姓郭的人家,西屋郭小凤家的窗跟底下有个小水井,口径一尺多,井深二尺许,每到夏秋雨季,地底的泉水就会喷涌而出,从井口溢至院内,顺着下水道流入院外的河槽之中。平时,他们基本不到外面井上担水,即使较干旱的季节,院井里甘甜的泉水也够几家饮用。

  记得我十来岁时,由于爸妈年纪较大且忙于生计,家中每天到井上担水洗刷做饭是一件必不可少的要事。爸妈为了让我分担点家务活,就请木匠师傅专门给我做了一担小一点的柏木水桶让我担水,那时,我虽个小体弱,但兴致很高,勇于尝试,便担负起了家里担水的要务,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即使是在寒冬季节,井口上面结上厚厚的冰,我也无所畏惧,照担不误,田家院井旁留下了我童年铿铿锵锵,掷地有声的脚印,每每让邻居们看到我挑水时扭捏吃力的样子,都会伸出拇指夸父母亲晚来得子,有后福。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灵气。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村西老大坡山岗和村东头溜冰头下面菜园地堰边的两口浅水井,菜农们用称竿提水浇地,一上一下好玩极了,我特别欣赏。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村西头名叫天仁园地旁的水井上,按装了汲水车,那可是当时最先进的取水浇园地的设备了,水井里竖着的管道里按装了铁链和胶皮圈,需要浇地时,套上牲口,用拉石磨的方式围着水井绕圈,往而复始不停的走动,水就源源不断的流进了渠道,得到了浇园灌溉的目的。那时,我非常好奇,每当人们赶着牲口来浇地,我都要凑到跟前看个够,望着循规蹈矩的毛驴和清粼粼的泉水,心里充满了喜悦和快感。

  再说村里这河滩吧,景象非同寻常,河床的上下宽度大约二十米左右,地形呈凹形,水从中心区域流过,小河两岸,花草丰茂,泉水清澈,浪花滔滔,紫燕衔泥,蜂蝶飞舞,一派生机盎然景象。那时,在沿河两岸能见到好多又高又大的杨柳树和洋槐树,我印象最深的是好邻居田龙虎家大门外的那棵老杨树,它的树干很粗很粗,两个人合抱都抱不住,树高大约有七八层楼那么高,树根之深,树冠之大,茂盛的树冠丛中,经常能见到空中霸主老雕在上面做巢、翱翔、盘旋和戏耍,不时地发出惊心动魄的尖叫,令人敬而生畏。

  寒冬来临时,小河结上了一层层薄冰,冰的下面能听到叮叮咚咚的流水声。大雪缤纷时,沿河的树技上被串串雪花压弯了腰,人们早晨起来忙着清除窑顶和院内的积雪,一锹锹,一筐筐,抛到了河边。白雪皑皑,炊烟袅袅,好一派山村冬景,醉人醉心。

  春天含笑而归,冰雪消融,百花绽放。河水神情焕发,奔流不息,妇女们仨仨俩俩在河边洗衣服,石板和木棰是她们挫揉锤打衣服的工具。此外还经常能看到大人们牵着牲畜在河边饮水,村里牛羊成群,人欢马叫,好不热闹。那时候村里没有幼儿园,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在河边尽情地玩耍,有的捉蝌蚪,有的搬起河石在下面捉螃蟹,河边青草茵茵,溪水潺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夏日昂首而来,阳光炽热似火,充满热情和活力,蝉鸣和鸟声编织成了美妙的交响曲。这个季节是小伙伴们最欢喜的季节,他们在河里用许多石块和沙子垒起了拦河坝,将水截流,堵成大水汪,十来岁左右的男孩们脱光了衣服,光着屁股,在水里打水仗,比潜水,赛游泳,甚是开心。有的还在水汪边筑个小瀑布,用柳条编成水轮子,然后搭好支架,让水冲着轮子转,非常好玩。大人们围在河两岸看热闹,指手划脚,笑语连连。

  秋天不约而至,它悄无声息地向小河边走来,一片片树叶在秋风中跳着优美的舞姿,慢慢飘落在草丛中、河水里、家门外、河岸边,它们好象在说,即使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舞出不一样的精彩,片片落叶归根祖,亲亲河水祈鸿福,让自己变成优质肥料滋养大地,知恩图报,奉献真爱。

  小河四季分外娇,两岸人家乐逍遥。

  若请白石来作画,笔穷墨尽难绘描。

  家乡的小河就是这么可爱,说起它诱人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还是在我童年时期,记得每年都要随母亲到美泉姥姥和姑姑家走亲戚,每每走到村东深沟峡谷处的溜冰头和大小龙王圪节时,我都要好奇的停下脚步把秀美的山水风光看个够。这里是大自然的杰作,原生态的典范,可谓鬼斧神工,妙境天成,让人叹而观止,流连忘返。不是吗?你看那河水清澈如碧玉,山峦秀色似画图,霁天旭日腾云彩,瑞气氤氲绕林间。置身于千古不变的河道之中,举目仰眺,云雾缭绕在山峰周围,清脆的鸟鸣声在山涧回荡,身前身后百丈悬崖上古柏挺拔俊秀,妩媚山花争奇斗艳,令人陶醉,心旷神怡,让人感到山谷的幽深和僻静。特别是小龙王圪节青石河滩上的大小石窝,又光滑又圆润,好象是人工打磨过似的,十分亮眼,长期被水流冲刷过的弯弯曲曲的水槽,有十多米长,清澈的河水从这里流过,发出唰唰唰的的响声,小瀑布下面的水汪中常有鱼儿逐浪,螃蟹逍游。蜻蜓和蝴蝶轻盈的翅膀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此景此情,令人神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盛唐诗圣杜甫这句诗和这里的景色多么迎合。

  更为壮观的要数老龙王圪节那里的大瀑布了,河水从几丈高的青石崖上泻下,注入直径大约三四米半圆形状的深潭内,迸发出嗡嗡嗡的响声,身临其境,妙不可言,每每走到这里,我都要小心翼翼的爬在离瀑布不远的又光滑又陡峭的青石坡上,伸长脖子往下看,深不可测的潭水翻起的浪花和绕着石壁打转的旋窝,让我眼发晕,腿发抖,生怕一不留神掉下去,淹没在潭水之中。此时此刻,我发现路边还有先人们在此打桩安铁链凿下的石洞洞好几个。啊!我真的被这里的景致迷住了,神奇的河水,以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日夜奔流,永不停息,硬是把坚不可摧的连山崖石打磨成如此硕大的半圆形瓶状潭体,怎不叫人由衷赞叹,情感迸发?现在想起,补首小诗赞美赞美吧!

  随母逍游沟内行,欣闻瀑布坠崖声。

  芦河碧浪高千尺,难胜龙潭牵我情。

  闻所未闻故事还在后面呢。记得大约是六十年代初吧,潜心为民的村干部们为了改变村容村貌,让村民们在村中的沿河两岸行走方便,制定了修筑顺水坝的方案,一场史无前例的治水兴村战役打响了,全村男女劳力全部参战,当时动用了巨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锻烧白灰,采石运土,挖根砌墙等,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在沿河两岸修成了两条大约一华里长的顺水坝,两坝之间河道的宽度约有四米,坝高约1.5米,然后在河坝两侧填上砂土,填平后做成了左面宽,右面窄的街道。之后又用数根长条圆木在几个要道口架上约1米宽的木桥,铺上农作物桔杆,垫上沙土,供人们行走,小桥两边没有护栏,人们可小心翼翼往返于沿河两岸,桥虽简易,但当时感觉还是挺新鲜的。

  小桥新架路方通,两岸友情随处融。

  碧水欢歌逐浪远,清风爽快颂今雄。

  若引用毛主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来形容,虽有小题大作之势,但心中却由衷的欣慰,好不快哉。

  大约又过了若干年,有的小木桥也残缺了,摇摇晃晃,危险无处不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村里决定将木桥拆掉,建造石拱桥。吾村有的是能工巧匠,又有雄厚的石头资源,所以很快又建成了几座漂亮的石拱桥。这样,人们在石桥上行走,感觉又平坦又安全,外乡人来村赶会或游玩,都要尽情的观赏几番,才方可离去。但时间不长,问题出来了,石拱桥虽坚固,可距河面距离太低,往往发大水时会出现阻碍水流通过的现象,所以,不得以而为之,又将石拱桥拆毁,修成了钢筋混凝水泥桥,桥身抬高了,桥面拓宽了,桥两侧还浇注了近一尺高的护栏,人们休闲或用餐时,三五成群在桥上就坐聊天,逍遥又爽快。多美的乡村美景呀!醉人醉心,悠哉悠哉。

  一湾溪水映朝霞,小桥尽头有人家,

  悠然庭院落河畔,岁月峥嵘话桑麻。

  这样又过去了数年,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大车小车来往频凡,街道较为峡窄,经常会出现汇车困难和拥挤情况,加之近几年煤矿工人上下班及村里私家车数量增多,拓宽街道成了首要任务,因此村两委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经过和尹家沟煤矿协商,把村里的河床干脆棚了个严实,现在好了,河在下面流淌,行人和车辆在上面行走,宽敞干净又通畅。但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有它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尽人意的一面,街面整洁了,道路拓宽了,但河水却不纯净了,煤矿洗车洗煤清洗路面排出的污水都流进了河里,街道上预留的下水口常常能闻到令人不爽的异味,痛哉痛哉,现状已如此,就此打住吧,是非曲直让后人和历史评判吧。

  我们村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与时俱进,不甘人后的文化和经济名村,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各种产业逢勃发展,集体经济一直名列全县前茅。因此,在那以副养农的年代,尹家沟村做出了万众瞩目的辉煌业绩,可歌可泣,令人起敬。

  那是七十年代时期,农村注定是不平凡的岁月。大家知晓,万事农为首,粮为天下先。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了振兴农业,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毛主席发出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和“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我们村积极勇跃,走在了运动前列,掀起了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那时叫得最响亮的口号是:天大旱,人大干,定叫粮棉夺高产;深挖洞,广积粮,彻底埋葬地修反;过黄河,跨长江,誓夺粮棉双丰收。那是1974年间,村东面下河滩两侧堆有很早很早以前冶炼硫磺留下的炉渣大片大片,高者堆积山,低者遍布河滩,不仅不雅观,而且不环保,村里决定先在这里打响垫滩打坝战斗的第一枪。水利专业队队长田谷雨同志是一位有勇有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大公无私的好队长,在他的带领下,上百号大军以苦为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用镢头刨渣,钢钎撬石,铁锹装车,用小平车拉石推土,历时一年多,让河水改了道,修筑了挡水坝400多米,整平了磺渣,垫上了黄土,造地30多亩,开辟了本村历史上垫滩打坝,造就稳产高产大寨田的先例。啊!故乡昔日荒凉处,今朝旧貌换新颜。河水改道靠南往,渣滩摇身变良田。那时我高中刚毕业回村务农,面对此情此景让我感动至极,不由得想起陈毅元帅在解放战争中说的那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眼前我们下河几十亩滩地的建成,不也是由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吗?记得村领导还让我在石坝上写了一条大幅标语,“战天斗地,大干快上”八个大字,白字红边,十分亮眼,至今我仍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

  垫滩打坝的第一个战役取得了辉煌战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到了1976年,整治村西头园子院后面那片荒凉地带的第二次垫滩打坝的战斗又打响了,那里也与村东相似,有很早很早以前存留下来的炼铁炉渣,堆的像座小山,寸草不生,破烂不堪的厂房随处可见,村里决定改变改变这里的荒凉面貌,先在沙岩岗河段卷涵洞数百米,让洞下走水,洞上垫地,然后把炉渣推平,垫上一米多厚的黄土,做成可浇可灌的大寨田。说了算,定了干,再大的困难也无畏,战天斗地的战场轰轰烈烈的摆开了,工地上红旗招展,人车如潮;老骥伏枥,不甘落后;党团妇武,积极带头;巾帼须眉,争先恐后。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共挖土石方27000立方米,垫滩地40余亩,又建成了平展展的大寨田。试想,那年月没有推土机,没有挖掘机,就凭铁锹锄头小平车,能干出这么大的成绩,可真是个奇迹呀,这不又是一个改天换地,人定胜天的见证吗?这片大寨田,来之不易,为了能让它变成稳产高产的米粮川,村里号召队员们再接再厉,再鼓士气,又用一年多的时间,在谭庄山脚下的蒿北沟修建了一座万方水库。水库如期竣工了,现场展望,宏伟壮观,坝体又高又大又坚固。绿水湾湾,碧波荡漾,山河面貌换然一新。看着雄伟壮观的水库,我眼前出现了毛主席视察万里长江写下的壮丽诗篇,“更立西江石璧,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哈,这水库里深不见底的秀水,不就是截断银匠山过来的云雨形成的吗?母亲河发源之处的深沟里,两岸峰峦倒立在波光粼粼,金光闪闪的水库里,不也相当于高峡造出来的平湖吗?

  为了让蒿北沟水库尽最大能耐发挥它应有的潜能,村里又在猪头山正侧面半山腰修筑了弯弯曲曲的盘山水渠1500米,把水从水库里引到了村西五老门高灌站的小水池里,然后用大功率的抽水机把水抽到了北山海拔最高的老圪堆山顶的万方水池,让山上近千亩干旱梯田变成了水浇田。看着这被母亲河水滋润的簇簇秧苗,展望随风起伏的滚滚麦浪以及金秋时节即将收获的沉甸甸的金谷玉穗,怎不让人激动万分,浮想联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伟人毛主席诗篇中,潜心描绘的金浪滚滚的丰收景象和农民们在暮霭中劳动归来的喜悦情景,再次在我眼前浮过。

  温柔的母亲河可亲可爱,但它有时也是会发脾气的,一旦暴怒起来,让人怯而生畏。那是1979年8月的某天下午,天气突变,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不一会,山洪爆发,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由于村上游老坟沟大堤决口,洪水猛涨,行到村里时,至使沿河许多居民院落进水1米多深不等。记得那天我和母亲刚吃过午饭不久,飘泼大雨自东而至,来的快,下的猛,不一会功夫,就听到大门外河水哗哗的咆哮声越来越大,我推开大门探头向上游一看,波涛汹涌,声势浩大,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老井两侧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心中增添了一份担忧和后怕。河水把河道铺满后都漫上了大街,汹涌的洪水即将淌进我家院门。当时,我甚是惊恐,敢快扶着老母亲往窑顶楼梯上爬,朝着后门逃至后山避灾。幸运的是我们的院落地势较高,人称高头院,大水没有扑进来,躲过了一劫。洪水退后,我们回到院内,看到大门外已被洪水冲下近两米深的壕沟,心惊胆颤,出不去了。可心中惦记着姐姐家的安危,我便从大门攀爬下去,趟着半米多深的洪水去看望河对面姐姐家的灾情。姐姐家小院的房子有两间,楼上楼下,地势相对较低,院里屋里进水一人多深,屋里墙上留下了水位的痕迹,木床衣柜方桌等家具全漂浮在泥水之中,幸亏当时姐姐及时躲在楼上,没有生命危险。大灾过后,据村里统计,这次受灾特严重,农田损坏800余亩,企业损失10万余元,工厂学校停工停课10多天等等。在此话不多赘了,之后便是抗灾自救,筑坝造桥,恢复重建。不久,一个更加秀美的小桥流水之村容村貌展示在人世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那是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初,在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空前大发展的形势下,社会上叫得最时髦的一句话就是“要想富,先修路”。我们村也顺应时代潮流,准备修建尹美公路,打通村东至芦苇河的交通要道。从1993年10月动工,投资21万元,历时三个多月,硬是用一锤一钻,劈山凿壁,垒堰筑坝,完成了村东出沟的1.8公里三级山沟公路建没任务,并在芦苇河架没了尹美公路大桥,与八芹线接轨相连,大功告成,可喜可贺。但美中不足的是,在修路的同时,天然景观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不是吗?溜冰头浪花滔滔的美景不见了,大小龙王圪节的龙潭瀑布填埋到路底了,大自然千百年来形成的幽险奇观永久的消失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想若是龙王有情有意,面对此情此景也会伤心掉泪的,我也十分后悔自己无能为力,没有用相机把那时诱人的景致保留下来,给后人留个念想。

  无独有偶,再把镜头转向村落上游的煤矿领地。由于阳泰集团尹家沟煤矿产业规摸日益扩大,煤矿采空面积逐年增加,大山坍塌和地层开裂现象随处可见。令人心痛的是蒿北沟碧波荡漾的大水库还没有发挥它长期惠民富民的效益,无奈之下也干涸了。近年来,煤矿在矿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等方面展示自己诱人的魅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厂区面貌换然一新。他们把厂部前面的几十亩滩地建成了精巧漂亮远近闻名的“和谐公园”,靠猪头山下的山岗修还了一个运动场和办公大楼。就这样,当年水利专业队千辛万苦营造的大寨田改名换姓了。不过,靓丽公园的问世,毕竟也给村民们带来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内心里非常矛盾,也不知该惋惜过去那段可歌可泣的史实,还是大加赞赏当今瞬息万变的现状,无奈之下,写首现代诗,自我安慰,顺其自然吧。

  煤业景致尽芳颜,陶醉瞬间思绪牵。

  数亩良田心血铸,摇身变作游乐园。

  奇花异草枝枝馥,出水芙蓉朵朵妍。

  矿区如画苏杭逊,疑是仙宫落九天。

  尹家沟村民不仅与水结缘,兴修水利,改天换地的故事感人至深,而且尊师重教,兴学育人,在河神背上修建学校的事迹也感天动地,闻名遐迩。七十年代那年月,教育领域有句口号喊的最响亮,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想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后一代”。基于形势所迫,村领导在办学新理念指引下,计划改写学生在古庙上学的历史,把学校修建在村东头的河滩一带,那里地势比较开阔,曾经是村里挖臭煤和冶炼硫磺的场地,地貌状况比较复杂。比如,小河右岸是明清时期冶铁铸造堆积的炉渣,约有七八丈高,几十丈长,就像一座小山;河左面是臭碳窑洞和硫磺渣地,要在这野河滩修建一所能容纳三四百师生的七年制学校,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但困难吓不倒聪明睿智,殚谋戮力的时代精英,在老支书赵君武同志的带领下,终于在1974年间动工开建了。当时是白手起家,原料贫乏,除了砖瓦白灰自己烧制外,修房用的钢筋、坡梁、小椽和笆条等全部从外县回购。记得教师办公室和教室修起后窗户没有玻璃按装,大队通过关系派田永虎同志和我搭乘阳城电厂解放牌大卡车专程到武汉去购买,千里迢迢,苦不堪言,但任务还是圆满完成了。总之,说了算,定了干,村里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在野河滩上卷成了一条约一百多米长,四米多宽,两米多高的涵洞,将千万方废旧炉渣推倒,整平校园场地约五亩多,之后在场地南面的山神庙崖石下修了一排十几冶窑洞作为教师办公室之用,在场地东北的涵洞上面建成了10个宽敞明亮的一层瓦房式教室,就这样,一所建在河神脊背上的学校终于应运而生了。我们全体师生于1975年秋兴高采烈搬进了新校舍,结束了长期以来在古庙办学的历史。

  尊师重教,兴学育人,规范办学,势如破竹。在新学校运作了十余年左右,到1996年间,上级要求学校必须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九年义务教育校舍标准,必须有配套的多功能教室,即仪器室、图书室、电脑室、音乐室和体育器材室。因此,学校向村委提出申请后,村委又重振旗鼓,筹资107余万元,将旧学校全部拆除,先在校园东南面修建了两栋大楼,一栋是教学大楼,另一栋是教师办公楼,之后又把原来河神背上的几排教室拆掉修成了新大门、厨房和厕所,在大门外又修建了一个体育运动场,校园随之也进行了硬化和绿化,经上级普九检查团验收,合挌达标,皆大欢喜。

  俗话说,锦上添花色愈鲜,好事成双喜气添。时隔不久,村里又不惜重金,在母亲河南面紧挨学校又修建了一个标准化幼儿园,大楼分三层,宽敞明亮又时尚。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在兴学育人方面,村里可是下血本了。一校一园,依水而建,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学校全体师生在当时校长吴吉仁同志的领导之下,学校生机盎然,面貌一新,遵循教育规律,致力教学改革,以高质量的教学效益,赢得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颂扬。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前程似锦绣。自建国以来,我们村在母亲河一带付出了太多太多,劈山石,修公路;打河坝,垫滩地;阔街道,架桥梁;建水库,造良田;筑涵洞,兴学校;蓬河道,美家园,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母亲河并没有快乐起来,因为它原来那“奇、幽、秀、险”的景观都人为的看不见了,特别是污水弄脏了她的娇体和面容,许多地段暗无天日,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创伤,我们作为母亲的骄子,非常理解母亲的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当今高质量发展和造服子孙后代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我想,有习近平主席“两山”理论作指引和县镇村三级的坚强领导,家乡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岁月的年轮记载着母亲河变迁的方方面面,是非曲直,青红皂白,放给后人去定夺吧。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我坚信,保护生态环境是永恒的主题,振兴乡村的战略一定不会落空。值此万千感慨之下,为表达我对故乡由衷的眷恋之情,特用一首小诗献给故乡曾经最美的母亲河吧一一

  伊尹故里风水秀,甘冽灵泉亘古流。

  万载光阴凝胜景,千回梦境觅乡愁。

  远山近水芳容媚,老院新宅韵味酬。

  岁月如歌韶华去,童心永健念长留。


作者:阳城县尹家沟小学 卫保胜      编 辑:一鸣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