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王成祥:辉煌之后的冷思考——写在煤矿报告文学集《地层深处那束光》出版之际

煤炭资讯网 2015/9/25 16:42:45   散文
    未来,人们对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鲜明的记忆,除了房地产之外,大概就是疯狂的资源战争,持续、高速、现代化开采和利用资源,将中国的社会经济推向一个极速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也繁衍出了无数个煤老板、油老板、金老板的超富群体,这场资源战争涵盖了不同领域、渗透到各个阶层。

    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成为这个时代象征富裕的代名词。速度之快而言,在人类历史上将是空前的,实现了资源型产业革命的飞跃推进,达到和超过国际领先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
 
    我国利用煤炭资源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考证从远古的轩辕黄帝时期,先民们就开始用煤炭做燃料,那种原始的开采方式延续了几千年,为从农耕经济社会走过来一代一代的人们提供燃料,只是局限于简单的生活需要,没有将资源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和谐有序、及其落后的开采方式为今天的国民经济建设留足了丰富的资源。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一来,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煤炭资源的短缺,被迫煤炭开采疾速前行,仅用了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将我国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煤炭开采,机械化程度达不到30%的煤炭资源消耗和利用大国,一度成为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科技水平实现了国际领先,着实展示了中国煤炭人的智慧。然而,对煤炭资源的过渡性开采和超限度利用的持续,无疑对环境和开采利用的人们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当初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发展,会是工业化道路偏离方向,必然导环境恶化、地质塌陷、水土流失、资源失去平衡的萎缩——往往正是这种盲目现象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我们的思考未能虑及这种无序膨胀增长的情形,结果让后续的发展陷入困境,污染、治理、贫穷、心怀忿恨。还有人利用开采资源急剧膨胀的积累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将采取违背道德底线的手段挥霍,改变了整个社会人们的消费形态。
 
     今后我们如果再继续犯同样的错误,人为过度地对资源的开采不重视,认为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或者是当下的需要,至于以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在哪里,不能做那么多的考虑,那么后人就会遭遇大规模资源匮乏的困惑。还有当下的雾霾,环境恶化若干影响人们生存空间的弊端,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敲响了警钟。但是这种狂热的开采消耗有限资源的乱象几乎没有受到重视,采取果断的措施加以限制,还在过度的挖,无限度的采。我们不理解这种现象,也许是从就业的角度考虑,无法规避由此限制造成的剩余劳动力,区域生存环境脆弱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我们不知道该把当前这种跨世纪繁衍出超负荷资源大战的核心摆在什么位置,也没有合适的称谓加以命名。
由于长期从事煤炭新闻工作的缘故,我因此培养了一种关注、研究、思考、观察和分析这个行业的习惯,从北边富煤区的内蒙古草原纳林庙矿区到最南边广西百色的贫煤区,从最东边的边陲煤矿扎赉诺尔,到茫茫戈壁滩上的新疆煤业,从毛乌素沙漠上崛起的世界重量级的煤炭基地----神东煤田,到重庆、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大大小小不同的煤矿,我采写报道了年产3600万吨的世界第一井,也亲历了年产只有3万吨的世界袖珍型煤矿,采访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煤炭开采工艺,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生存状态,深陷于一种在奋斗当中思考,煤矿、煤矿工人咋样才能为他们争得一个未来能基本但长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我发现有煤矿的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形成了极为相似的生活文化空间,属于自己的城镇化区域,尽管表象各自不同,但由资源单一开采造就的基本功能和人际关系的网络,都具有相同的特性而易于辨认。此外,在资源大省的晋、蒙、陕哪些资源充足,机械化程度高,效益好的矿区,还是西南地区资源匮乏,地质条件差,开采难度大,面临关闭的小煤矿,都折射出一套标准的形态----面临资源枯竭的困扰。我们不管从政策和制度建设上,都必须给这些矿区投注远比目前更多的注意力,因为都同样面临产业调整的转型问题,不同程度的潜藏着艰难转型过程中巨大的不稳定因素,新的大型矿井还在建,资源面临枯竭的矿井还在过度生产,资源已经枯竭关闭的矿井已经陷入到生存困难的困惑。我认为过度性的急剧开采和消耗资源,所造成的后果被我们想象的要严峻的多,这不是简单的国家经济增速对能源需求量的消耗,也不是宏观层面治理与产业工人微观的家庭问题。

     这本报告文学集是我在做记者工作中,用直觉的感悟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期间煤炭人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的奇迹,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世界,也是一个阶段煤炭行业的真实记载。但是,内容未能涉及到对资源的无序利用的深度思考。此外,也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展现煤矿这个行业人和事的报告文学,涉及内容是局部的,在全面性上很不到位,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对能源开采一个断面的留意吧了。
 
    用意在记载煤矿工人由人们瞧不起的煤黑子变成驾驭最先进的采煤设备,掌握最领先的技术,给世界展示了中国产业工人克难攻坚,创造奇迹的智慧和本领,煤炭一度成为这个时代富裕的代名词,我这本书里记述的事例和人物在采访写作的那个时间段里,都是真实的描述。但是,由于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煤炭首当其冲的遭到致命打击,导致涉及内容里面的许多规划和设想出现不同程度的搁浅、变化,甚至以失败而告终,有的主人翁已经调离,这是煤炭结构调整中的好现象。如果不加以限制,再这样过度消耗和开发资源,由此快速利用资源带来的宏观信息,即所谓的能源革命,可能是下一波人们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诞生地,也许是灾害治理的重点,社会不稳定的爆发地,究竟走向那条路,则取决与国人是否有能力注意到这样的发展,以及是否愿意采取应有的行动。
    本网特约记者:王成祥      编 辑:肖平
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