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吴甲甲 汪平生:地下空间环境的营造

煤炭资讯网 2016/10/13 16:08:46    论文、言论
  摘要:面对日益紧张的地面空间,大量地下建筑的出现是大势所趋,做好地下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至关重要。本文试从地下建筑的入口,过渡,通风照明,室内设计和绿化五个方面的处理探讨消除人们对地下建筑的心理及生理障碍的途径。

  面对日益紧张的地面空间,大量地下建筑的出现是大势所趋,加之地下建筑具有节能、节地、节材的特点,也将成为我国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地下空间自身的封闭单调的特点和人们对地下有着黑暗,压抑的感觉联想,在地下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消除或减弱人们无意识的抗拒恐惧心理,以营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因此地下建筑的入口,过渡,通风照明,室内设计和绿化是亟需加以考虑的。
  一、入口

  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对地下建筑的偏见和恐惧感,在进行地下建筑的设计时常采用各种手法来消弱这种心理,尽可能地接近地上建筑的感觉,入口部处理、内部空间层高的变化、布置分隔的变化、中庭的设置、色彩的设计以及自然景观的引入等都可以影响这一人工环境的效果,其中入口部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进入地下空间前的心理感觉。
 
  日本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组织了两次心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
  ● 阳光导向系统能减轻疲劳,闭路电视的作用次之。
  ● 地下栽种植物的作用并不明显,栽花的作用要好一些。

  ● 地下进入方式,电梯好于楼梯。

  为削弱进入地下的感觉,可以将建在斜坡上的建筑入口设在坡底,人们可以平行进入而不必经历向下的过程。将入口设计成地面形式,以动感灵活的造型吸引人流,再在内部以电梯形式或阳光导向将人们引入地下也不失一种好的方法(如日本京都的MIHO博物馆)。目前国内常用的手法是设计下沉式的庭院或广场,以水平地进入建筑。向下的感觉可以通过庭院的绿化或是广场中的休闲设施来减弱消除,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以室外亲近自然的过程达到低于地平线的地下建筑入口。

  二、过渡引导

  由入口开始,将人们引入地下还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不至于让人们在心理上接受不过来。在过渡段及内部布置与外部类似的绿化或雕塑小品,在适当的时候布置商店,以连续的引导,不断刺激人们的兴奋点,激起好奇心与兴趣,使人在信步和漫游中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地下空间中去。库哈斯设计的纽约SOHO普哈达店在Broadway和Prince街这侧,以一男一女两个巨大的人体模特引起人的注意,主入口进去,右边是壁画,据说逢季更新。再往前走,空间陡然变化,一个十几步的台阶降至地下,台阶旁边就是作为OMA设计标志的“波”——从地下波到商店另一边,以前卫及新奇的设计充分调动了顾客的兴趣,使其深入下去。

  三、采光通风

  地下的采光通风问题是必须考虑到的,地下空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封闭单调、人在其中不能很好地判断自己的方位等,而通过多使用自然采光和有效通风则可以增加空间开敞感有效减弱这一点,使地下环境更接近于地上建筑。例如EUA设计伦敦Hampstead半地下住宅,下陷的庭院和双层高度的玻璃窗是日光能够照射到建筑深部。

  贝聿铭设计的巴黎罗浮宫地下入口的大玻璃金字塔既是一个吸引人的地下建筑入口,又是大型采光穹顶,由空间网架加上采光玻璃面构成,既能躲避风雨、烈日、严寒等恶劣气候的影响,又能使中庭空间充满阳光,并能使围绕中庭的地下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摄取自然光线。
 
  就目前的采光形式,地下空间建筑利用自然光的方法主要有被动式采光法和主动式采光法两类:被动式采光法是通过利用不同类型的建筑窗户进行采光的方法;主动式采光法则是利用集光、传光和散光等装置与配套的控制系统将自然光传送到需要照明部位的采光法。

  被动式自然采光法(用在那种直接位于地表之下的建筑)

  1 高侧窗采光法:适用于地下仓库、车库或某些业务办公等空间。

  2 天窗采光法:在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如博展建筑和建筑的中庭采光)应用较多。

  3 院式(天井式):较适于中小型文化娱乐或教学等使用功能的要求。

  4 下沉式广场:多为购物、文娱、休闲、步行交通等多功能公共活动类型。

  5 地下中庭共享空间式:适于改善大型、大深度地下建筑综合体内部空间环境。

  主动式自然采光法(用于地下空间是完全隔绝的情况)

  主要方法有:镜面反射采光法;利用导光管导光的采光法;光纤导光采光法;棱镜传光的采光方法;光伏效应间接采光照明法。

  地下建筑的通风应保证空气中含氧量,尽量减少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尘埃含量;处理好室内温度,保持相对湿度;控制好室内空气的流速;控制好维护结构内表面的温度。

  四、室内设计

  改变地面标高,创造空间感;改变顶棚高度;借助家具与设备;改变照明方法和灯具种类,借助绿化与水体;借用各种隔断,增加空间深远开阔感等来完成地下建筑心理空间的创造。

  五、绿化

  在地下建筑里,自然景观(山石,水,树木)与环境声的引入可以缓解人们的心理疲劳,产生置身自然的感觉。结合半地下建筑高低错落的结构, 点缀假山奇石、亭台花架、石桌凳以及台阶小径, 并利用循环水系统, 形成喷泉水幕、水潭小溪, 从而创造出仿自然山水的园林景观, 既可审美观赏, 又可削弱人们对地下空间的“无意识”恐惧心理。

  综上,地下建筑通过入口部设计,适当的过渡引导,运用室内设计手法,和环境绿化,再配合采光通风,可以有效地减弱甚至消除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心理与生理不快感,营造出一个惬意迷人的地下公共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文卿 主编.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 李恭慰 主编.建筑照明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陈立道 朱雪岩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年
4 童林旭著.地下建筑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年


作者:中国矿业大学 吴甲甲 汪平生      编 辑:兰天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