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塞罕坝林场:创造绿色被联合国“捧红”

煤炭资讯网 2017/12/8 17:45:30    通讯特写
    12月5日,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在内罗毕举行,宣布2017年“地球卫士奖”其中的“激励与行动奖”,奖励给塞罕坝林场建设者。

    55年,塞罕坝从人迹罕至的荒原变成了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55年,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55年,从“沙地变林海,让荒原成绿洲”,塞罕坝人用信念和意志,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为世界环境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展示了中国精神,提供了中国样本;塞罕坝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说起塞罕坝当年的生活,从第一代人开始,好多都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丰碑的记录上,有着他们传奇的故事……
 
    今年74岁的陈彦娴是第一代塞罕坝林场务林人,她是“六女上坝”的发起者,更是塞罕坝由荒漠变林海的建设者和见证者。1964年,19岁的陈彦娴在承德二中上高三。快要毕业的时候,她们宿舍的六个好姐妹在一起谈理想,商量着如何为祖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她们听说塞罕坝正在开展大规模机械化造林,就给刘文仕场长写了一封信。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林场的回信,说欢迎她们去工作。就这样,她们放弃了高考,选择了塞罕坝。1964年8月23日,她们向着塞罕坝出发了,从此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在塞罕坝,她们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住的是仓库、马棚、窝棚、泥草房。一到冬天,嗷嗷叫的白毛风,吹到人身上刺骨地疼,最冷的时候零下40多度,人们的脸上、鼻子、耳朵、手和脚上都长了冻疮。
 
    “你们那时觉得苦吗?”“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很单纯,没有想什么苦啊累啊的,只是想怎么把党交给的工作干好。心里只装一个念想,就是把树种活,让这片荒漠和沙丘变绿。”陈彦娴说,“现在想起来,那时候还真是挺苦的。看着今天一望无际的林海,所有苦和累都是值得的。是几代塞罕坝人的意志和信念铸就了这片绿色。”
 
    第一任技术副场长张启恩,原是林业部造林司的工程师,爱人也在中国林科院工作,可当事业需要的时候,他毅然带着爱人和三个孩子,举家从北京迁到了塞罕坝,在林业生产中科学管理、干劲十足,被人们誉为“特号锅炉”,是塞罕坝科技兴林的元勋。在创业过程中因工受伤,因未能及时治疗一生与拐杖和轮椅为伴。还有原承德专署农业局长王尚海,1962年,组织决定派他担任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二话没说,举家上坝。很多林场老职工都记得,老书记曾经当众掉过两次眼泪,一次是马蹄坑大会战胜利的时候,他跪在山坡上号啕大哭;一次是他的小儿子发高烧,因为大雪封山,孩子的病转成了小儿麻痹。知道孩子将落下终生残疾,他紧紧地抱着孩子,哭了很长时间。王尚海在塞罕坝干了13年,在任期间林场完成造林54万亩。1989年,68岁的王尚海病逝。遵从遗愿,他的骨灰撒在了马蹄坑。伴他长眠的那片落叶松林,如今称做“王尚海纪念林”。
 
    齐淑艳与丈夫刘军在望海楼守望已经11个年头了,11年如一日,瞭望、报告,瞭望、报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已经是第四代望海楼了。刘军的父亲叫刘海云,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瞭望员,当时他们住的是马架子,木杆拍上土,草苫子盖在上面,再用铁丝固定好,就成了瞭望房舍,那是第一代望海楼。后来,第二代望海楼垒成了砖房。2006年丈夫刘军上来做瞭望员时,住的已经是第三代望海楼了,三层小楼房,条件还是很艰苦。冬天大雪封山,望海楼与世隔绝,有时几个月见不到一个人,寂寞难耐时,夫妻二人就对着林子喊几声;没有水吃了,就化些冰雪;想儿子了,就去林子里看看那些树……
 
    这样的工作环境,考验着一个人的责任感和意志力。在塞罕坝林场,像刘军、齐淑艳这样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夫妻瞭望员有20对。
 
    一代又一代的塞罕坝人就像是战士,把“累”字甩远,把“苦”字咽下,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攻下了荒漠,守护着绿色。忠诚是他们的底色,而百万亩人工林海散发出的墨绿芬芳就是他们的勋章。扎根大山中,理想高于天。忠于使命,勇于担当的创业者们,用青春和汗水乃至生命,写下了这百万亩绿色诗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转折点,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绿色的家园。一场绿色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在此过程中,中国创造了新技术和新实践,这不仅满足了中国国内巨大需要,给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也带来了益处。
 
   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说,这一奖项是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50多年艰苦创业的肯定,也是激励和鞭策。“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中国可以创造更多像塞罕坝这样的绿色奇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本网特约记者:杨景瑞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