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光明网:应对高温,当强化“抗灾”意识

煤炭资讯网 2017/7/29 11:54:00    一事一议

  光明网评论员:高温、热浪正在袭击全国多数地区。在“烧烤模式”“只差下开水”“我的命是空调给的”等调侃的另一面,高温所到之处正带来严重的影响,有些甚至是致命伤害:

  在西安,公开报道显示,截至7月25日,已至少已有6人因高温罹患热射病死亡,多为建筑工人、环卫工等户外工作人员。

  在长沙,根据长沙市120指挥中心的统计,7月以来长沙市共接到128例中暑的呼救,其中两位老人中暑死亡,中暑患者大多发生在户外,多以老人和户外工作者为主。

  在上海,截至27日,上海中心气象台已连续发布15个高温橙色预警。

  在湖北,该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于24日启动了气象灾害(高温)三级应急响应……

  这些尚只是公开报道中,有关于高温天气影响及其应对的冰山一角,但已经足见高温的威力。

  就近几年的高温天气状况来看,尽管今年也有不少地方的最高温突破了历史极值,但整体程度而言,今年目前的情况可能还非最严重。比如,2013年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启动了有史以来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但高温作为一种气象灾害的定性,全社会对之的认识还有待强化。

  近年来的每个夏季,媒体都在重点关注高温补贴的发放情况。很遗憾,从调查反馈看,这项劳动者应有的抗高温权益,落实的状况还很难让人满意,无论是是高温补贴的额度还是发放率,都距离相关政策的要求甚远。比如,较之于传统的建筑工人、环卫工等户外工作人员,近几年新出现的快递员、外卖送餐小哥等群体,是否也纳入到了高温补贴权益的辐射范围?

  更需要正视的是,发放高温补贴,远非是公共层面应对高温的全部内容。既然高温已被明确为是一种气象灾害,那么,相关的应对也就得有足够的抗灾意识。相较于洪涝、地震等灾害,高温灾害有着“静态”的特点,破坏力的表现没那么明显和集中,也因此经常被习惯性忽视,甚至将之仅仅当作是一种正常的天气。但其实,高温所带来的影响,比一般灾害有过之而不及。它波及的范围更广,几乎每个人都要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具体看,户外工作人员当是首当其冲。对这个群体的高温关照,不仅要落实该有的高温补贴,更有必要从调休、改变生产生活节奏等入手,来真正减少户外工作者“暴晒”在高温下的时间;其次则是弱势群体。比如贫困户、独居老人。他们囿于经济条件和行动能力的不足,往往更易受到高温的伤害,近期就发生过老人因将空调误开成热风而致死的极端案例。对他们,相关公共部门应有精准的“送清凉”行动;再者则是生产安全和次生灾害的防范。高温对于电力供应、食品安全有更高的要求,同时增加了生产机器运转的压力,事故发生的几率加大,以及森林防火形势严峻,这些都需要系统性的部门联动防范。

  尤其需要提到的一个薄弱环节是,农村地区的高温应对。囿于“话语权”上的偏差,农村在高温中所受到的影响,往往很少进入公共视线。其实,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包括减产,引发干旱等次生灾害,以及干旱之后防洪设施面临的压力上升等,都是极其严肃的大事,不容有丝毫忽视。再者,农村的高温防范条件有限,下水游泳特别是未成年人溺亡的事件更是高发,也需要地方部门有针对性的干预。

  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而言,高温极端天气的增多似乎已经难以逆转。公共层面学习从抗灾角度来应对高温,尽力降低高温给社会带来的伤害,已是无法回避的新治理课题。一方面,需要正视高温影响的复杂性,树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抗灾意识,有预警更有行动,从抗灾的高度来科学配备多元化的“救灾资源”。另一方面,则应更多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告别过去那种单纯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法”来应对高温的传统观念,把抗击高温落实到具体的对人的权利保障上来。



来源:光明时评      编 辑:向日葵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