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何兴明:天池煤矿初期建设与地方工农业发展

煤炭资讯网 2019/12/20 17:54:37    论文、言论
     建一座矿山,按照正常的程序,在正式施工之前,必须经过普查、详查、设计等流程。翻开尘封的历史,追寻先辈的足迹,61年前在23名转业军官的带领下,为了满足大办钢铁、工业动力用煤和民用煤的需要,在艰苦的岁月里,打破常规、克服困难、顽强拼搏,遵循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崇山峻岭中建设天池煤矿,建成后的天池煤矿基本满足了川西北片区工农业急需的煤炭资源供应。
          一、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是建矿初期的显著特征
    绵竹天池,因山顶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天池湖而得名。湖的周边是三面环山的小盆地,湖的面积约300余亩。这里,草肥水美,林木苍翠,煤炭矿产资源十分丰富。200余年前,当地农民上山打柴时发现了露头煤,周边的马尾、遵道、九龙等地也相继发现了露头煤,俗称草皮炭,村民们弄回去煮饭,挖的人多了,时间长了,形成槽子,小煤窑(炭厂)就这样逐渐兴办起来了。发展最鼎盛的时期是清朝末的光绪年间至1930年。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最先从高桥开始开采,随后逐渐沿石门子、四合厂一带向小沟方向发展,小煤窑遍布天池煤田向斜之内,该区域浅部煤层几乎采尽。
    建国初期,根据工农业建设的需要,须对绵竹(天池)煤田的中、深部资源进行开发。经省委决定:开发绵竹(天池)煤田,以成都市为主,绵阳地区协助进行开发。1958年4月初,成都开始筹建天池煤矿,在成都永兴街成立了天池煤矿筹备处,筹备处由成都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市委组织部长秦棣牵头负责筹备处的协调工作,在市级部门抽调5人组成天池煤矿工作组,成都市东城区区委副书记高保林调任天池煤矿党委书记,成都市商业局煤建公司经理赵金明调任天池煤矿矿长。
    1958年4 月8日,高保林带领工作组5名同志来到绵竹县汉旺公社,暂住汉旺公社的剧场,没有办公桌就用腿垫着写,没有床就用几把稻草一铺便成了床。
    23名转业军官,狮子滩电站调来100余名干部职工,彭县支援6名老矿工,组成了天池煤矿初期的建设队伍。
    生活和办公条件艰苦这难不倒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转业军人,最难的事情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兴建一座煤矿,什么资料都没有,地质资料缺乏,没有钻探的依据,没有正式的设计,仅凭1952年西南地质调查所做过的初步勘查测量形成的1:5000地质地形图。多次向省勘探公司及西南煤田地质勘探局接洽请其代为钻探,他们都强调本年度任务重,无力进行钻探。转而委托成都地质学院做勘探工作,成都地质学院教师带领实习生对天池煤田进行现场勘探,短期内也无法提供勘探结果。
    成都市委对天池煤矿筹备处作出指示:边勘探、边施工、加快速度、提前出煤。目标:国庆节见煤,当年产煤7万吨,保证满足钢铁厂、化工厂、重型机器厂等企业投入生产时的用煤需要。
    时间紧、任务重,高保林带领工作组人员陪同重庆煤炭设计院的工程师王朝林七次到天池周边地区进行现场观察,并询问当地老矿工,结合1952西南地质调查所的勘查资料,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比较,最终确定天池煤矿一号井选址在天池公社境内的马排子,平硐开拓。
    现场作业的人员都来自狮子滩电站,他们掌握或学习的都是机器操作,对矿山建设很陌生。来到天池公社马排子的大山沟里,没有住处,没有厨房,也没有厕所。一号井建设工地附近有草房三间,两间住着农民,一间是猪圈,在不大的猪圈顶上,簇挤着住下了8个人,而这已经是“头等待遇”了,其余人员都露宿在野外,不久搭建了几间油毛毡帐篷,住宿的问题才算解决。
    开工所必须的炸药、雷管、钢钎、铁锤等有了一定数量的准备,重要设备如发电机、空气压缩机、风钻等工具和材料均未准备到位。
    在主要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开始手工掘进。1958年5月30日下午2点,党委书记高保林点响了开工建设的第一炮。
    开工后不久,重要机器设备到位,在机器不能应用和出事故后,为了保证生产的持续进行,常常采用土洋结合的方法,如没有矿车就用土箕肩挑,没有风钻就用手工打眼。
    在平硐掘进中,由于不懂操作技术,爆破后只是一个大洞洞,碴子只有几撮箕,一天只有几厘米的进度,掘进速度相当缓慢。工作组从汉旺迁到马排子并住在井口,发现问题,一道与工人研究解决,一次爆破不好、就二次……,大家认真分析如何布置炮眼,如何装药等,掘进进度由0.2米/班提高到0.5米/班,最后到1米/班。
    1958年7月,二号井开工,在南巷掘进500米的地方遇见一个溶洞,深达100多米、长20余米、宽10米左右,可以听见下面哗哗的流水声,在溶洞的一侧有煤,而且煤层正常,厚度在0.9-1.1米之间,大家兴奋不已,不久便打穿了天池煤矿建设中的第一个原煤层。
    新建矿井,各方面条件很差,采取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平硐本身也带有勘探的性质,究竟平硐要掘进多少米即可见煤,以及能否见到煤层(因本地区小窑林立,旧坑繁多,对小窑旧坑之开采程度没有详细资料)都无法肯定,更没有确切的数据,这对井建工作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困难。无动力来源,施工动力是几台小发电机,照明利用煤油灯、空气电池灯,机电设备很差,经常不能正常运行,大小事故常常发生,因而限制了巷道的掘进速度。交通困难,羊肠小道崎岖难行,原材料供应不足或不能及时供应(汽油、柴油、风钻锤子)也常常引起生产停顿。
    1958年10月,四川省闫副省长、成都市市委廖书记一行来汉旺考察。了解到绵竹煤田分前山煤和后山煤,后山二叠纪煤田,煤层比较稳定,唯硫分较高,前山侏罗纪煤田,煤层不稳定,夹石多,但硫分较低,各有所长,在此大搞钢铁的时期,前后山的煤配合炼焦以应钢铁生产急需是非常必要的。闫副省长当即指示:前后山煤田同时开发。
1958年11月,在重庆召开的地委书记会议上,经交换意见,重庆煤炭设计院工作组到现场勘察设计,除已开工的矿井外,1959年建设马尾斜井15万吨/年,九龙向家湾平硐21万吨/年,遵道一号平硐21万吨/年,遵道二号平硐21万吨/年,共四对矿井,由成都市纳入1959年基建计划,并加紧进行一切准备工作,绵阳地区在各方面予以大力协助。煤矿建成后,修一条从汉旺至遵道的15公里长的轻便铁路转运煤炭,再经德(阳)天(池)铁路外运。
    1958年11月,在省召开的煤炭工业会议上,发现绵竹县与成都市所拟订的建井项目,有很多冲突的地方,煤炭工业厅李副厅长当即指示:“绵阳专区煤炭建设重点不在绵竹,而在广元、旺苍,绵竹地区交由成都市开发”,并同意现在生产的小煤窑在不影响大井开发的条件下,允许继续维持生产,但不得进行新建、扩建及改造工程。实际情况是,绵竹县1959年新列了5对新井项目,即大沟、小沟、桃树坪、红岩、金花,各投资80万-100万元不等,其中前三个矿井都在天池地区范围内,与天池煤矿拟定的五个矿井完全冲突,其他乡社矿井以及县煤矿建设矿井在天池地区与天池拟定的矿井相冲突还很多。
    1959年1月1日,成立了“四川省煤炭工业厅第一建井工程公司成都工程处”承建成都天池煤矿 ,办公地点设在绵竹遵道乡。1959年1月3日、13日,开工建设遵道一、二井、九龙井。
    1959年3月,煤炭工业部基本建设司出台了《井巷工程质量规范》,从此,天池煤矿的井巷工程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建设。
    1960年4月开拓何家山平硐工程,该井建成后与天池一、二号井联通形成整个生产系统,生产能力达45万吨/年。
    1959年,天池煤矿总设计能力达到170万吨/年。1960年6月,前山所建的遵道一、二井、九龙井,在地区资源划分时划给了绵竹县,归绵竹县开发。马尾探井、汉旺探井以及板厂沟探井停建后均未再开发。1961年后,生产能力保持在60万吨/年。
    1960年1月1日,成都天池煤矿筹备处正式更名为成都天池煤矿。
          二、多元化发展,勤俭办企业
    建国初期,兴办矿山,生活条件艰苦。粮油食品、物资匮乏,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给予全力保障。基建物资资源缺乏,只有建设者积极拼搏、克服困难,才能筹集资源,有效地推进企业的建设速度。天池煤矿建设的领导者,教育职工群众要从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出发,树立苦战几年,幸福万年的思想。
    为解决水泥供不应求的矛盾,贯彻中央提出的自力更生、土洋结合的方针,积极修建水泥厂,推广使用土水泥。1958年12月成都市铁路工程处与天池煤矿在汉旺合资筹建成都水泥厂, 1959年4月正式投入生产。职工一部分来自成都其他行业,一部分来自农村公社,对于水泥生产完全是陌生的,没有技术员的指导,没有内行的带动,全凭职工的努力学习和钻研来解决生产上的一些关键问题。如在烧石灰的过程中,不会鉴别石灰石,便虚心向其他厂的老工人学习,尊称别人为师,短时间内都能识别了;不会架窑,便学习别人的方法和经验,一次失败了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终于烧出了石灰。解决了基建所急需的部分建材。
    1958年11月,在省召开的煤炭工业会议上确定了在汉旺建洗选厂两个。1959年1月,北京洗选设计院来矿区进行洗选设计。5月4日动工,并配套修建一座炼焦厂,12月30日峻工,洗选能力为30万吨/年。建成后因天池煤矿的生产能力还较小,生产的煤炭不能满足成都市的工业用煤需要,洗选厂未投入生产。
    1958年11月,成立伐木连、伐木营,后更名为伐木工程队,在清平的文家沟、杨家枣、臭水坪砍伐木材,保证建矿初期井下坑木和基建用部分木料。
    为解决矿属基建急需的砖瓦问题,1958年12月筹建手工土窑砖瓦厂。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中,职工们信心百倍地坚持工作,没有正式厂房,就散住在农民家里或搭建的草蓬内。1959年2月,开始生产砖瓦,当年生产砖320万匹,瓦56万匹。
    建矿初期,矿区内没有动力电源,各矿井施工用的照明及小型电动设备的电源是由单独的小型汽油机、柴油机、煤气机自行发电。解决动力电源的第一个办法是从德阳架设35千伏的输电线路向矿区输电;第二个办法就是利用绵远河的水资源,在其下游何家山附近修建一座2×1360千瓦的水电站,但因该工程与规划中的铁路工程相互冲突,并考虑到水资源的可靠程度等因素,停建水电厂;经过比较论证,最后选定建火电厂。1959年5月开始建设2×1500千瓦火电厂,使用重庆试制成功的1500千瓦汽轮机组。火电厂1960年6月建成并开始试运行,9月正式送电,三个月就发电2827191度,对提高矿井机械化程度,加快矿井建设,促进生产和运输都起了很大作用。
    建矿初期,没有机修人员,机械设备坏了要辗转运到成都去修理。天池煤矿的机修队伍是1958年6月20日接收成都市东城区南星街一个电具生产组之后,组成一个修配组,当时有技工8人,学徒4人,一台手摇钻、四把虎钳、一台6尺皮带车床,在此基础上逐步壮大,发展成为机修厂。随着天池煤矿建设逐步走向规模化,计划将机修厂迁往汉旺。根据四川省煤炭厅(煤计字〔1958〕0116号)文件通知,机修厂由重庆煤炭设计院进行设计。1960年7月,机修厂正式迁入汉旺新址。方便了天池煤矿及附近小煤矿的各种型号设备维修。
    为了突击加快天池煤矿的建设,生产和运出更多的原煤,以保证钢铁和地区工农业的飞跃发展,省市单位积极地支援技术工人和其他人力。天府煤矿、广元大昌沟煤矿、广旺地质队、成都铁路工程处、成都交通局清渣队、省建筑三公司、成都东城搬运队、省机电安装处、成都设计院、红旗铁工厂、鼓风机厂、机车车辆厂等单位均派出人员突击支援建设天池煤矿。截止1961年5月15日,职工人数达到11715人,其中突击支援天池煤矿建设的职工人数有4500余人。
    职工的住宿问题,同样是天池煤矿建设的领导者们考虑的头等大事。建矿时,工作组暂住汉旺的剧场,在天池公社马排子除了借老乡一间房子外,其余的就搭了几间帐篷。随着职工队伍不断壮大,职工居住房屋,本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原则,在井口修建了油毛毡房子2785.9平方米,在汉旺修建了矿部大楼2262平方米,食堂211平方米,职工宿舍3354平方米,全矿职工平均每人2平方米,1960年新建了职工宿舍10937平方米。由于“万人上山”,猛然增加几千人,住宿一度显得紧张。党委书记高保林亲自抓职工生活和住宿,从各方面积极争取、组织材料并发动群众,增加建设了油毛毡房子和买了一些旧瓦房,这样房屋的问题逐渐地得到了解决。1961年开始修建矿工大街3000平方米(永久性职工宿舍)。居住条件有所改变,原来住帐篷或破、漏房子的,已能住上了风雨不透的瓦木结构房子,最低也能住着油毛毡房子。职工有舒适的住宿,为职工树立“以矿为家、矿工光荣”的思想创造了有利条件,生产情绪不断高涨。
    职工居住条件改善的同时,收入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958年全矿平均工资为40元,最低13元;截止1960年底,平均工资57元左右,最高91元,最低21元。
    国家因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各地生活物资供应紧缺。在绵竹县生活物资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成都市给予了全力保障。天池煤矿积极发动职工,自力更生、大搞副食品生产,解决职工食用蔬菜、肉类的自给,减轻国家的负担。开展了以食堂为中心,大搞生产战役,开荒种蔬菜,保证每人每天吃到1斤蔬菜,饲养猪、羊、牛、鸡等家禽家畜,改善职工生活。
    在肥皂和毛巾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大种丝瓜和皂角,用丝瓜筋代替洗澡帕、皂角代替肥皂。
    兴办劳动用品加工场,将部分职工家属组织起来,动员她们积极参加,采用“矿投资、大家办”的方法,既解决了她们的就业问题,又直接供应了矿生产建设的需要。
         三、技术革新、攻克建矿初期的技术难关
    建矿初期,在新人、新工作、新地方的情况下开工了。随着生产的大发展,在成都、新都、绵竹等地招收了大批工人,职工人数不断增加。但招收的工人中有从前的布鞋业、饮食业、以及其它小手工业者,大部分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不懂煤矿生产。以1958年底为例,直接参加井下劳动的工人共计195人,其中原为煤矿工人的只有6人,占井下工人数的3.08%,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从军队转业的,没有从事过煤矿井下工作。
    建矿初期主要缺技术干部,技术工人也很少,特别是机电方面,大多数工人都是工龄不长或刚参加工作的学工或合同工、农民等,对保证机械的正常运转或维修都感到无能为力。
    天府煤矿、南桐煤矿等矿支援了100多名技术工人,重庆煤校、湘潭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也陆续分配来了学生。天池煤矿采取了送出去培训、接收外援技工和自培技工、现场教学和讲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升职工的劳动技术水平。据1960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已达到一、二级技工的有3247人,这样全矿有二分之一的职工基本掌握了煤矿技术,推动煤矿生产向前发展。
    党委书记高保林亲自挂帅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成立技术革新办公室,由矿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组成三结合的机构,负责全矿技术革新的总结和鉴定工作。同时 ,各井、厂、队也由党支部书记亲自挂帅成立技术革新小组,并指定专人收集技术革新情况,各生产小组都选出了技术革新员,专门统计小组的技术革新事项,建立定期的汇报制度。利用广播、板报、大字报、说唱等形式,即时报道技术革新的喜讯和技术革新能手。截止1960年4月,据不完全统计,提出技术革新建议17055件,实现11752件 ,重大革新266件,节约资金532944元,节约劳动力1207个,推广先进经验50件,提建议的人数达8000多人次,充分显示了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群众性。
    采煤是煤矿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矿初期,设备少、无动力,以手工操作为主,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因地制宜、因  时制宜地使用了仓储式采煤、多楼眼溜煤、斜风眼溜煤、高落式回煤、无眼爆破落煤等新技术和新经验,提高了产量,并节约了劳动力和资金。
    在运输大巷掘进中,基本上使用风钻凿岩,但在机械设备运转不正常时,全靠手工掘进。创造性地试验成功了无眼爆破掘进,推广省外煤矿的强化器爆破掘进。采用两种爆破方法交替运行,掘进速度由日进1-2米,提高到日进3-4米以上,有时竞高达10-15米。在掘进的设备工具上,创造发明了软轴多头凿岩电钻和移渣平车。
    井下运输,推广天府煤矿的接力运输,并进一步发展为分段接力运输,提高工效60%以上。地面运输上,推广使用了荣山煤矿的瞌头翻车笼,井口地面卸煤工作实现半自动化,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5倍以上。
    机电技术革新上取得的成绩最大。革新能手刘安华、熊诚奇创造了架空式综合配电盘这一高精尖技术,原来一次只能充电瓶100个左右,使用新技术一次可充电瓶1500个,提高工效15倍以上。自创电缆探伤仪,一次可检验电缆数根,并将伤处确定在1厘米之内。自创钻床攻丝机,提高工效100倍;锻件反射炉提高工效80倍;长寿电瓶可照明40多小时。创造了土焊机,用锯片制造槽形气代片,在当时焊接斗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般小型焊接不再送往成都加工。
    推广使用当期比较先进的技术,革新能手和群众发挥集体智慧创造出新的技术,解决了在较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材料不齐等困难,为加快煤矿建设速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煤矿生产中威胁矿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自然灾害,天池煤矿全都有,对天池煤矿的矿工来说,最大的威胁是一般煤矿不常有的自然灾害—--冲击地压(也称煤炮),在天池煤矿的开采进程中,70%的伤亡事故都是由冲击地压造成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和重庆大学在70-90年代专题对天池煤矿的冲击地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重庆大学资源及环境工程学院的周晓军、鲜学福、尹光志,天池煤矿的王文、杜少全,合作一起对天池煤矿一号井18采区的煤岩进行了单轴和三轴冲击倾向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天池煤矿煤层具有中等冲击倾向性,而顶底板岩石具有强烈冲击倾向性”。根据研究结果,生产中采取了煤岩层注水、宽断面掘进、深孔松动爆破解危等技术,最大限度地预防冲击地压的发生。
          四、融合地方工农业发展
    1958年4月建矿,绵竹县委、政府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了矿区尽快搭建工棚,县委书记抽调100名建筑工人砍伐木材;为了尽快运送机器,县委书记又将运送机器的任务具体布置给汉旺公社党委;砖瓦、石灰、木材等保证及时供应。天池公社和汉旺公社的负责人都积极主动地提供公有空地作为修建厂房用地。在天池煤矿工棚未修起的情况下,天池公社腾借了一部分民房作为职工临时住宿。关于副食品供应问题,从1958年6月起按成都标准保证供应,猪肉供应按井下4斤/人.月,地面1.5斤/人.月。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矿区蔬菜供应问题,矿区附近的天池公社蔬菜种植面积由当时的20亩扩大到100亩,并提倡自留地种菜和开荒种菜。
    为了贯彻执行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1961年2月7日天池煤矿成立了“支援农业办公室”。首先以解决蔬菜自给的方式支援农业,全年开荒450亩,抽调专人种植蔬菜,山下的单位即电厂、机修厂、砖瓦厂、水泥厂全部实现了蔬菜自给,山上有条件的生产单位也达到20%的自给。其次是支援矿区附近的工业和农业。以1961年3月为例:支援汉旺公社煤炭200吨,支援汉旺蔬菜队煤炭15吨,支援汉旺贸易商店煤炭3吨;给煤矿附近公社送肥58000斤,钢管200公斤,石灰1吨,红砖1万,水泥10吨等;派出300人帮助绵竹县农田水利局修堰挖河5天,共挖1200平方;为了保证春耕生产,在运输工具上也大力支援,用汽车帮助拱星、红旗等公社运输肥料、农具、社员生活日用品等共32吨,火车、汽车共运输物资2485吨。
    天池煤矿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中的天池煤矿解决了附近居民、村民的日常照明用电,以无偿支援或平价煤的方式保证附近居民、村民的用煤需要。
    为鼓励天池煤矿职工建设矿山、促进生产的激情,成都市经常组织市内文艺团体到天池煤矿进行慰问演出。成都市京剧团、成都市川剧团、成都市曲艺团的精彩演出也丰富了汉旺及天池人民的文化生活。
    因天池煤矿建设而修筑的德(阳)天(池)运煤支线铁路,即现在的宝成铁路—德天线,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造福沿线的工农业发展。
    天池煤矿建设前,公路只通到汉旺,从汉旺通往天池、清平的道路是山间的羊肠小道崎岖难行,简易索桥跨越绵远河。建矿初期,天池煤矿修筑汉旺至高桥,高桥至大天池的公路,用高架铁桥、石拱桥跨越绵远河,在当时为天池、清平的村民出行带来便利,也为大天池的长久发展奠定了交通基础。
    天池煤矿矿山救护队除承担本矿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的紧急救援任务外,也承担绵竹范围内其它小煤矿及磷化工企业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的紧急救援任务,为地方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天池煤矿作为60年代初期在绵竹建成的最大企业,带动了当地特别是汉旺、天池的餐饮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就业。
    天池煤矿在60年代初期发展的牛奶场,除满足矿山井下职工的需要外,也向当地居民供应。
    70年代初,天池煤矿组织部分职工的家属办起了蜂窝煤厂,生产的蜂窝煤满足了附近乡镇和整个汉旺片区居民的生活需用。支援汉旺、马尾修建沿山灌溉渠,引入何家山平硐的地下水资源灌溉汉旺、马尾沿山农田2000余亩,作为永久性工程,沿线村民长期受益。
    80年代初,天池煤矿接通何家山平硐1900米处的地下水资源作为饮用水(经省级部门检验符合标准),在解决天池煤矿职工家属饮用水的同时,也解决了汉旺片区城镇居民和附近村民的饮用水。
    1965年3月,绵阳地委为了更好地解决德阳、绵阳、罗江、绵竹的工业企业的用煤需要,向省上请求将成都天池煤矿移交绵阳开发。10月,成都天池煤矿移交绵阳地区并更名为绵阳地区天池煤矿。同期成为全省率先盈利的煤炭企业。
    1983年德阳建市后,移交德阳市,更名为德阳市天池煤矿。90年代初,天池煤矿已发展成为以煤炭、磷矿、玻纤为支柱产业,机械加工、医院、运输、印刷、乳制品、中小学、技工校为辅助产业的企业。1993年7月,更名为德阳市天池集团公司。
    天池煤矿生产的原煤基本满足了川西北片区工业用煤和民用煤的需要,为地方工农业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者:四川省德阳市天池集团公司 何兴明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