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贾友忠:一个时代的记忆——挖河工

煤炭资讯网 2019/12/4 21:33:44    散文荟萃
 
       滔滔黄河,巍巍泰山,在那鲁南广袤平原的大地上,纵横交错着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河流。这些河流,装点着神州的大好江山,滋润着千万亩肥沃的良田,增进着劳动人民的世代福祉。
       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平原地区的河流一般都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靠人工挖掘出来的。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刀耕火种,饱受干旱洪水的侵扰苦不堪言。而工业制造水平低下,以致于近代农业仍然使用着原始落后的劳动工具,就连日常的生活用品如火柴、煤油、铁钉、自行车也称之为洋火、洋油、洋钉、洋车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发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的号召,主要解决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为此开垦了许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枢纽工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是以生产队为集体单位,农民集体参加生产队的田间劳作,按出工多少男女有别拿工分作为报酬,全村劳动力都得集体上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每逢秋收之后年末岁尾,县里公社里还得组织全体劳动力兴修水利设施,修水库、建大坝、挖大沟、挑大河。于是,一个刚劲有力的名字-----“挖河工”便响彻在乡村的大街小巷家喻户晓。这些工程的修建,少则一个月,多则数月,大队统一安排,各小队组织人马,人们自带被褥、铁锨、扁担、抬筐、地排车等用品工具,吃住都在工地上。每到准备去开工前,生产队里要自备大锅土灶,蒸馒头的蒸笼,出发前,还要召开社员动员大会,挑选精壮力强的劳力参战,号召大家不能落到别的小队后面。出发时间一到,民工们就用地排车装着满满的柴火、被褥、锅灶、粮食、白菜等生活用品,成排的板车像火车一样,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到了工地上,各生产队的青壮年农民,就被上级抽调组成河工队,到达指定地点安营扎寨,一边搭好工棚,一边往里面铺上麦秸,放上被褥,几十个社员打通铺住在一起。河工工地管理民工的领导一般是各公社、管区、大小生产队的干部们组成,临时组建准军事化领导机构-----团部(指挥部)、营部、连部和排班。然后营连领导到团部领取任务再分配到排班,同时在每个营连的任务工地上插上红旗,一切安排妥当马上就要开工了。工地指挥部还设有广播大喇叭,里面不断播放着鼓舞士气的革命歌曲。指挥部旁边还立有工地战报,战报上每天公布所有参战营连与排班工程进展战况。
       那个时代挖河没有挖土机、拖拉机等机械,这么大的工程只能全靠铁锨挖,扁担抬,板车拉,人挑肩扛。整个河道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喇叭喧天,热火朝天。清晨,太阳还没有露出笑脸,嘹亮的起床号声将熟睡的人们从温暖的被窝里叫醒,民工们紧张的穿衣洗漱吃饭。只要出工号声一响,工地便沸腾起来:挖泥添车的,驾车拉偏绠的,持掀平整堤坝的各司其责。有的穿着单衣单裤,有的光着膀子,有的脖子上挽着毛巾又擦汗又垫肩。河工任务主要是挖土清淤,装车运输,爬坡筑堤。泥土装车后,从河底拉到河堤二三百米处,河堤斜度大泥泞不堪,如果是用淤泥新土垫的路,那会将车轮深陷进去,必须增加专人拉纤,一辆车三个人,一人驾车两人拉帮车,他们弯着腰,弓着背,头朝下,脸朝地,瞪着眼,喘着气,喊着号子才能把一车泥土拉到堤坝上面。空车回来也不省力,驾车人必须双脚蹬地,身躯后仰,用双臂胳膊紧紧地夹住车把,使劲地扛住车子,不然一旦失控,那空车会迅速的乱窜,还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河堤上来来往往的地排车,河堤一旁连成一片的工棚,伙房里冒出的炊烟,大广播里播讲着生产进度和标兵的名字,大喇叭里播放着催人奋进的样板戏和山东梆子......艰苦的环境,激情的岁月,人人争先进,当标兵,谱写了战天斗地的交响乐曲!夕阳渐渐西移,但民工的干劲未减,他们会一直干到日落西山方肯收工休息。
       挖河工的民工都是青壮年劳力,出的力大,所以饭量也大,吃馍比赛是常有的事,有的劳力一顿能吃十几个大菜包子或是八九个大馒头,不足为奇。吃过晚饭,老少爷们聚到一起,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拉呱聊天侃大山,有时还逗得大家前仰后合笑得肚子疼。入夜八九点钟,劳累一天的人们早早进入梦乡,和着浓浓的人体汗味及脚臭味,工棚里鼾声四起。每逢县里乡里慰问民工的时候,是他们最高兴的时候,夜里放电影。在放映前,指挥部的领导还要讲上一段鼓劲的话,那时候能看上电影是最高兴的事了!眼看着河底加深,河坝增高,也就到了工地工程快要竣工之时,各个营连还要庆功表彰,买来猪肉,白菜粉条,老白干,蒸上白馍馍,民工们放开吃,放开喝,一醉方休。终于到了完工的时候 ,河工们归心似箭,把铁锨被褥锅碗瓢勺一股脑装上地排车,连夜拔营回家。到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还是家里好!
       随着时代的进步,机械化挖河取代了人工挖河,大型挖河机把河挖得又快又好,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现在挖河现场再也看不到当年人山人海热火朝天的场面了,过去挖河的热闹场景也只能成为人们的回忆。很多年轻人可能已经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父辈们是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写这个短文的目的,是给老一辈农民一种回忆,一种安慰。同时给年轻一代了解老一辈经历的艰苦岁月!感激,感恩,感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作者:山能集团枣矿集团柴里煤矿朝阳社区 贾友忠      编 辑:一鸣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