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冯骁:朝着家的方向(散文)

煤炭资讯网 2019/2/3 10:04:55    散文荟萃
       春节临近,机场、车站、码头,人潮涌动,就连省道上也是一路跋涉的摩托车队伍,浩浩荡荡地驶向家的方向。在大街上,在商场里,在农贸市场,到处都是忙于采购的人群;在乡村,在草原,在山寨,随处可见宰猪杀羊的乡民,炊烟袅袅,一派祥和的氛围。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节日,也是最忙碌的假期。
      春节,古人都在忙些什么?在古代,人们除了燃放爆竹,还要互送名片以拜年;拜年时不必进入府门,只需送上名片就相当于进了府门,也算给主人拜年了;文徵明有《拜年》诗为证:“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明代,人们以“鞭春牛”来庆贺春节;有古诗云: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早在汉代,人们就有了庆贺元宵的风俗,到了唐代,这一风俗更是兴盛之极,最大的乐趣和活动便是“放灯”。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一诗中写道:“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百姓逛灯三夜;因此称为“放灯”。后来的人们,在春节的年俗中又增添了贴门神、贴春联、猜灯谜、结羊肠、祭先祖、祭诸神和逛庙会等等内容。当然,吃年夜饭和守岁活动,一直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事情。
      春节回家,只为了却心愿。一位售票员这样说:我每天都要卖出无数张车票,而每年临近年关的这一天,我要给自己留一张车票,我要回家去陪伴父母一起过年。春节回家,只为了却一个心愿,就是陪伴父母,守望除夕;在除夕的晚上,与母亲联手择菜、做饺子馅、包饺子,唠家常,与外界暂时失去联系,只是静静地坐在父母亲的身旁,诉说一年来工作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与父母共同享受着过年的感觉。很多年以前,我的家与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还生活在贫困线上,家里没有电视,没有电话,做饭使用的仍是煤炉子;除夕之夜,我们儿女与父母坐在桌前,吃着饺子,燃放鞭炮,共同守岁,共度除夕。后来,我中学毕业加入到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行列;我插队的村子在大山深处,距离县城有三十多里的路程。那个年代,交通远不如现在便捷,每天只有两趟公共汽车经过那个小镇;临近年关的前夕,我从山村出发,沿着陡峭的山路翻越好几道沟谷,跋涉两个多小时才到达小镇,也不敢在小镇停留,就坐在马路边静静地等候公共汽车的到来;快到中午的时分,公共汽车才慢慢悠悠地驶了过来,我们这些知青一窝蜂地挤上车去。公共汽车到达县城后,我还要步行半个小时才可以到家。走进家门的那一刻,尽管浑身乏力,但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和灿烂的笑容,内心深处便情不自禁地泛起激动和兴奋的潮汐。如今,我的父亲已离世多年,但母亲仍然健在,虽说已是年过九旬的老人,但她除了身体多病,行动不便外,头脑依然清晰;这些天来,我天天去看望母亲,给她送饭,与她唠家常。坐在母亲的身旁,天天可以听到她讲述的过往,讲述的人生经历,讲述的旧新社会生活的磨难和甘甜;尽管那些叙述是断断续续的,是零散细碎的,但都是她的亲身经历;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时间跨度是两个世纪,那些往事多半是自家的,也有亲戚家的,也有邻居和曾经相识的人们的旧事。每每提起往事,提及家人,她都喃喃细语,发出一阵阵的祷告和祈愿的声音。有人说,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的方位。春节回家,只为了却一个心愿,就是陪陪父母,就是走走亲戚,就是串串乡邻,互拜新年,让情感之河流进彼此心里,让家乡的味道深深地埋入骨子里,也让乡愁的根扎进心田的沃土。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中国人在春节前夕最常说的一句话。“春运”也就成为只有中国独有的大迁徙模式。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成功与否,作为父母亲都迫切希望儿女们能够回家团聚。当然,也总有那么一些人,以种种理由告知父母:今年春节不回家了。他们当中,的确有些人是因为驻守边防,因为春节值班,因为忙于春运,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不能回家过年;但也有一些人,是因为自己年龄大了,依然没能解决个人问题,怕回家后遭到父母亲的唠叨;还有些人怕回家后,又会在父母亲的胁迫下陷入“相亲”的应酬中;所以他们以各种理由来搪塞父母要求其回家过年的奢望。
       回家,回到哪里去?有人说,故乡在哪儿,家就在那儿,灵魂就在那儿。还有人说,老家的房子就是家的所在,就是自己的归宿。更有人说,每年不回家瞧一瞧,总觉得心里缺少点什么。是啊,对于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来说,父母在的地方,即使是破旧的村舍、破落的窑洞,也依然是“家”,是心灵的寄托。如果有一天家没了,房子没了,那就像无根的浮萍,人的灵魂也失去了寄托。老家的房子虽然破旧,但它依然在维系着亲情;虽然好多人搬到了城里,但是亲情搬不走,只要老家的房子还在,每年回去几次,总还是可以延续亲情的,乡亲们总还是可以把我们心中那个“乡愁”的空间注满一些生动的富有意义的内容的。你也许在城市里拥有好几套房子,但老家的那栋房子,它不仅仅是一个院落,是一个建筑,它更是一种思念,是一种牵挂,是乡愁里最重最重的元素。曾在一次聚会的饭桌上,听到某市一个区的城建局领导坦言:某某村要整体搬迁,村址要用作工业和商业开发用地;村里的每户村民可以分到三四套住房,基本上是每人一套;如果有的村民户口早年已迁出村子,仍可以得到一些补偿。听到这个消息,我不知是该高兴呢,还是应该失落。或许,有的村民从此可以拥有七八套或五六套住房,可以成为千万富翁;但他们却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家。从此往后,那个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村子便消失了,替而代之的是公交站牌上的村名。远在他乡的游子,只能循着公交站牌上的村名找寻那个颇具现代时尚的小区内居住的曾经在一个村落里的父母、亲戚和乡民,也只能在苦涩的回忆中想起那些陈旧的往事和渐行渐远的乡愁。
      提起乡愁,有些是甜蜜的,有些则是苦涩的。不论是甜蜜的,还是苦涩的,乡愁都是印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痛,都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一种记忆。当踏上故乡土地的那一刻,看到村村寨寨的每栋房子、每道山梁、每片田垄、每棵树木和每只鸡鸭鹅,都是那么亲切,漫步在房前屋后的山林和乡间小道上,内心深处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和情绪在涌动。看到小时候的伙伴,看到邻里的阿哥阿妹,看到村中家家户户进出的嫂子、叔叔、大娘和长辈老人,心里总是有一种亲情和乡情流露在目光中,那每一声乡音里都蕴藏着深深的关切。那村中的池塘中是否还有小鱼小虾游动的身影,那大片大片的稻田里是否还有泥鳅在蠕动,那远处的山坡上一片连着一片的竹林里是否还有竹笋在悄然生长,那菜园和果园里是否还有悠闲的鸡鸭和鲜艳的果蔬,那村街两旁的石凳上是否还有抽烟、聊天、打牌和享受着日光浴的老人们?我知道,回家,这是拥抱一种爱,或者释放一种爱。有爱,终究会溢满心底,再冷的坚冰也能够融化,再难过的心也能在瞬间化作快乐和幸福。回家吧,朋友,带上你的心,带上你的爱,让心回家,让爱回家。别让父母的爱成为永远的等待。 

                                                                                                            2019年2月3日
(作者:冯骁,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煤集团职工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冯骁      编 辑:徐悉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