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九潭:忆童年品年味 | |||
中国煤炭新闻网 | 2019/2/9 20:23:05 散文荟萃 | ||
过年,是小时候多么期盼的日子,常常问大人“还有几天就过年呀?”大人们总是笑着说,快了,过了腊月二十三,送灶上了天,马上就是年。果然是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灶,年味越来越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到过年,年味也淡了,便成了久居城市中的我们挂在嘴边的一句感慨,而忙着上班的我们,对于“年味”的回忆和传承也淡了。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们对于年的认识似乎也只是“又多了一个假期”而已。曾经的我们,临近新春佳节,游子的归乡之情,思念家乡的年味,一家老小围绕在一起热闹。对于孩子们来说,过年就是一个可以吃美味、穿新衣、领压岁钱,上街赶集,买上喜爱的物品,和伙伴们一起玩耍的热闹。小时候多么期盼过年,传承孝道,团团年年。于是,还有着一丝情怀的我们还怀有一丝期冀,更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到一个年味保存还比较完整的“家乡”,有一群可以陪着他一起嬉戏玩闹的伙伴,一起在简单怀旧的游戏中开怀大笑,一起在古朴丰富的年俗活动中收获最本真、最原始的内心的丰盈与感动,一起在慈祥和蔼的长辈面前传承最纯粹的孝道和追忆。
小时候家里生活水平虽然不富裕,但是过年的年味还是很浓的,每到临近年跟,你看那个氛围多热闹,乡村的过年风俗习惯渗透着传统的文化气息,到处是过年的感觉。我们家分工做活,爷爷负责写春联,写各种牌位,特别是管教我练毛笔,还训练我打算盘,通过写春联和各种牌位,培养我的写功。通过打算盘算购买年货的费用,锻炼我的计算能力。通过看春联上的内容,增加学习对偶句的知识;奶奶负责炸丸子、煮油糕、炒猪肉、炖土豆、发蒸馒头的面,还承担着教我捏饺子的任务;我爹负责购买年食和过年的一切东西,那时候要步行十公里外的供销社购年货,爬山路,人工运输,非常吃力,但是,我爹很乐意,回家的路上还唱着小调,与同行的乡亲们谈论着过年的事儿;我妈负责家里的日常事务,洗锅刷碗擦家具,准备过年的所有食用物件。我妈是一个佛教徒,临年过节非常注重供养品,春节期间是她的一大任务;我的任务就是大年三十贴对联,帮助爷爷垒旺火,协助奶奶抱柴火,配合我爹放烟火,跟着我妈烧香火。 在大年日,大人们早早起来接灶王、拜财神、供祖宗,三更里起来点旺火,五更里开始烧香火,天不亮就放烟火。孩子们也没有睡意了,起来吃过饺子后,分门别户地跪拜长辈,长辈们散发水果糖和各种供品,大家一拥而上“抢”礼品了,比赛看谁抢得多。那时候经济不宽裕,很少有压岁钱。随着正午时分,扑鼻而香的年饭味吸引着人们共享午餐。小时候过年有滋有味,享受快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至今想起小时候的年味,依然记忆犹新,回味悠长,毕竟属于我们的童年只有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