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刘 麟:施工企业科技工作的本质

煤炭资讯网 2019/6/17 15:21:12    论文、言论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科技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大众对科技的认知,并不是从高大上的技术,而是从淘宝、京东、微信、美团、摩拜等,通过强大的网上互联和移动支付,瞬间人民的生活领先于世界,一个个小小的APP,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模式。可能对大众来说,更多是对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模式创新,但对于其背后强大的软硬件技术支持,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其实反映了科技的很多属性,对施工企业科技工作具有很高的启发性。针对企业来说,盲目搞科技创新和漠视科技创新,均不是可取之道,特别是对施工企业来说,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才是首要任务,科技从表面看似乎能起的作用太小,可能局限于项目争取、税收抵扣、技术储备等等,如何搞好,却大有可能是牛啃南瓜下不了口,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施工企业科技工作该不该搞,怎么搞的问题。
          一、科技对生产力的作用
    (一)技术的力量
    从最简单的土石方工程来看,机械化的普及就是典型属于科技技术的应用,从最初的投入大量的人工,手抬肩抗,漫山遍野,口号震天,热火朝天,那个时候人工费低、钢铁少、工业基础薄弱,具有浓厚的时代因素,所以采用大量的人工进行建设有其时代性,但人工始终综合效率低,随着摩托化、机械化技术的采用和普及,工地上的民工越来越少,过去那种场景看不到什么了,基本就是挖机、装载机和货车的天下,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这还仅仅只是机械化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二)技术路线
    按建国以来几十年工程建设发展的路径,结合现有技术方向,以工程建设参与者为参考系,我们可以简单将工程建设分为6个阶段:
    1、人力阶段。以人为主,辅以小型工具,通过人的劳动力完成工程。代表技术有过去的泥结碎石路。
    2、摩托化阶段。通过小型机械,以发动机、柴油机等设备,辅以大量人工,通过机械和人力完成工程。代表技术有过去的柏油路。
    3、机械化阶段。以大型、重型机械为主,辅以少量的人工,通过机械的力量完成工程。代表技术有现在的土石方作业、道路摊铺等。
    4、工业化阶段。将建设目标作为产品,通过工厂化生产,采用流水作业完成工程。代表技术有现在的盾构隧道、桥梁预制工厂、装配式建筑以及德国人发明的一系列工程神器等。
    5、信息化阶段。在工业化已实现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整个工程项目的各方面、各环节结合为整体,极大提高工业化效率的方式来完成工程。代表技术有日本的梁场信息化管理、BIM的应用、大型集团的采购系统、管理系统等。
    6、智能化阶段。在信息化已实现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智能完成工程项目的决策、施工方案、实施、运营、维护全过程的所有辅助工作。目前没有。
相应的,以上6个阶段也对应6种综合技术的应用即人工资源、摩托技术、机械技术、工业技术、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
(三)技术带来的经济性
    单考察上述工程技术发展的路线,技术越发达,对人的数量要求越低,但对人的质量要求越高,但并不能说明某一阶段技术就完胜另一阶段的技术,仍然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实际的工程情况下来考虑,方能正确采用某个阶段的技术,比如小型项目,上工业技术反倒是浪费,人力资源技术可能更便宜,比如复杂地形下铺草皮。
    同时结合技术难度不高的某项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在同样的工程规模情况下,以年人均产出来判断,可以粗略得出如下结论:
    人力阶段为1,摩托化阶段3.3,机械化阶段46,工业化阶段103,信息化阶段205,智能化阶段无法计算。
可以看出,仅仅就一个人均产值,技术代差大到不可想象,在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对于经济性、时间要求等情况,技术升级的需要也就越来越高。
          二、科技的弊端
   (一)技术的本质和人的思维
    1、技术形成的难度
    首先纠正一个误区,就是认为一项技术的诞生是线性,比如人们想开发某个技术,于是订立目标,投入资源进行研究,随着一定时间后这个技术就出现了。但反观科技史的启示,并没有哪项技术是能完全达到当初所设定的目标的,比如西方为了解决海洋导航问题,用了2000年时间都没成功,却衍生了微积分、万有引力、电磁学等其他技术,又比如wifi技术在应用中始终解决不了信号干扰问题,却在多年前一个研究黑洞的课题中找到了解决信号问题的算法模型。
    2、技术的路径
    前面举了两个例子说明一个技术要形成的难度,往往在目标确定后走向匪夷所思甚至稀奇古怪的方向,这也就是技术形成的基本规律,取决于各种技术的综合思考,甚至有时脑洞需要很大,方能突破技术攻关中的障碍。
    一般按技术形成路径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在其基础上通过总结形成技术,比如造纸,通过对蚕丝的打浆的观察,通过用渔网、绳子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最终形成了造纸技术,又比如拱桥、吊桥,最初就是通过观察大自然进行模仿,通过大量的修建,最终采用了现代的数学工具形成了一整套理论。
   二是通过理论计算,再通过各项技术的支撑,形成新的技术。比如现代斜拉桥,当然,过去也有竹木结构的斜拉桥,提供了实践经验,但现代斜拉桥最初是超静定结构的发展,而提出此桥型的方式,却因为材料技术达不到要求无法实验,后来因为钢材技术和预应力技术的发展,最终才得以实现。
     综上,一项技术的研究形成,既可以先有实践后提出基本理论,也可以先提出基本理论后进行实践,当然,在工程实际中,对于难度不大的、较为线性的技术,也可以边实践边形成理论。
    3、人的思维局限
    技术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人的因素,由于人的局限性,对技术的认知也不尽相同,对技术造成的消极影响可能远远超乎想象。以下可以举几个例子:
    二维码。二维码最早是日本人发明的,对条形码进行改良而来,用于产品说明,结果漂洋过海,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符号。
    宇航技术。各个国家都面临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搞宇航,不如把这钱用来投入民生,这也是大众容易问的,其实中国和美国都就这个问题做了很全面的回答,这里也不多阐述了。
    综上,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源自于一项新技术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其内核是领先于大众的认知,需要时间、契机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反观今天,人类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非常迅猛的时代,但大众对科技的认知还停留在牛顿力学的时代,还依赖于直觉和经验,并没将人的因素和技术的因素相结合,我们可以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但如果从事技术工作,则需要与技术相结合,突破自身的局限性。
   (二)技术应用的难度
    1、新技术的不稳定性
    新技术的出现往往具备超越时代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有个说法是,我们现在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是20年前就已经出现的,通过20年的持续研究,解决了稳定性、经济性、安全性等问题,才能广泛应用。可以举几个例子:
    火车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以后,最初火车的速度还没有马车快,且经常发生故障,后来逐渐改良,迅速改变了西方社会,直到现在中国的高铁,每年春运达到30亿人次的运力,带来的经济、文化等等影响已经非常深远,堪称现代奇迹。
    沥青混凝土。建国以来,因为石油工业的兴起,公路工程才有条件开始使用沥青,60年代采用渣油进行表处,70年代开始生产道路沥青进行贯入式,早期的沥青路面修建具有毒害性、污染性等缺点,应用非常难,直到80年代京津塘高速公路的修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沥青混凝土,通过石油生产技术、沥青生产技术、公路施工技术、机械设备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方形成了今天的沥青混凝土标准。
    在今天,环保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一项技术的应用不管是在研究还是实验以及使用过程中,环保因素将是决定性的环节。
    2、原有利益格局的冲突
    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否能成功,不仅非常受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还涉及到原有技术相关利益格局的冲突问题,这里也可以举几个例子:
     交流电。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但因为爱迪生是直流电的死忠,且其通用电气公司通过直流电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因此出现了被打压的情况,当然后来交流电因其技术先进性成为主流造福全世界。
    5G。这个事近两年来已经逐步升温,从华为与高通的竞争,到孟晚舟事件,一直到最近的海思公开信,美国尽其全力打压华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3、工程应用的困难
    在工程领域应用新技术、研发新技术是常有的事,特大桥、特长隧道、极端环境下的工程、大型港口码头等等,都会出现大量的新技术,但对中小规模的企业来说,承担的项目规模小、具有普遍性,基本已按照复杂的程序完成了施工图设计,管理体制也决定了现有技术保障了项目可控,新技术的应用几乎没有空间和潜力,最多只能从机械设备、工艺流程上有所创新,也就是说,传统项目模式无力承载新技术的应用,更谈不上新技术的研发。
   (三)投入产出问题
    作为企业,一项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必然最核心的考虑是经济性问题,而经济性的界定取决于企业规模、企业科技承载能力、企业抗风险能力等等诸多条件,大型企业可以从容启动可能决定未来格局的科研,比如天鲸号、装配式建筑,而小型企业却无条件,当然也没必要去搞这些高大上的技术,对于小型企业来讲,生存和发展才是中心工作,科技仅是一步闲棋冷子,需要量入为出,慢慢积累。
           三、路桥公司科技工作的思路
    作为路桥公司,科技工作首先需要围绕公司生存发展这一中心要务,不应拘泥于固有形式和案例,既需要立足于工程技术本身,还需要冷静对待目前工程领域种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噱头”(具体不点名哪些技术),更需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精打细算,根据承担的项目,逐步累积自身的技术储备,培育技术人才。
    (一)人力资源角度
    人才宝贵,根据路桥公司现在的情况,如果组织人员专门从事科技研发,则是巨大的浪费,现阶段最好的办法是充分发挥人员在工程实践上的作用,让其钻通现有项目的技术,储备足够的技术基础,为研发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经验不足的技术人员关于研发的设想,不能以其技术基础薄弱而否决其思路,如前所说,技术路径从来不是线性,有时可能一个好的点子就是外行提出的,需要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二)工程项目角度
    如前所述,公司目前承担的项目大多数属于传统项目,可研发应用的空间小、潜力小,我们可以侧重于工程现场的改革改良、措施项目、装备的研究,结合工程实际,形成多个微型、小型的技术积累,为今后的研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科技规划
    公司在适当时候可以启动科技规划的制订工作,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分长中近三期,长则五年,近则一年,形成指导性的意见,有意识往某几类特定的方向开展研发工作。
   (四)配套措施
    科技即烧钱,确定方向后,除了充分发挥科技项目的减税、资金作用,还需要配套奖励政策,建立健全培训政策,对外交流政策,将之与公司的生产经营各项政策相结合,降低各种政策的成本,忙里偷闲培育自身的科技力量。

作者:川煤鼎能宜宾路桥 刘 麟      编 辑:肖平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