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总揽  写作  煤市分析  政策法规  技术论文  矿山安全  事故案例  煤价行情  在线投稿  | 西北站  华中站 | 特约通讯员档案

张海萍:探访晋中后沟古村

煤炭资讯网 2019/7/18 21:15:22    散文荟萃
  
    五月的一天,借周六休息日我来到了晋中市后沟古村,进入景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后沟古村农耕文明的塑像,一个男人赶着牛耕地的画面栩栩如生。正如白居易那首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塑像前右拐沿着水泥路前行,路左边树木郁郁葱葱,幽径通幽的景色展现眼前。前面不远处的路两边有村民摆摊吆喝着出售本地土特产:核桃,鸡蛋,酸枣等一些农产品。
    淡淡的槐花香味儿扑鼻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扉的清香。那一簇簇槐花在微风中推搡着,拥挤着,交头接耳。这里槐树特别多,树上,垂满了一嘟噜、一串串洁白的洋槐花。在碧绿的、卵形的小叶衬托下,那开着的咧嘴笑着,那半开的透着娇羞,还有那含苞欲放的却在默默地积蓄着甜蜜和芳香。
    在拐入后沟古村百年老桥前有两座寺庙即关帝庙和观音堂,观音堂是村中主要景观之一。
    观音堂坐落于后沟古村西南方向的半崖之上,坐南朝北,与村中玉皇殿隔河相峙,俗称南寺。全寺占地面积490.17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20间;依次由山门、钟鼓二楼、东西廊房、耳殿和南大殿三大部分构成,为长方形四合院堂式寺庙,是一座保持着明、清建筑风格且保存较为完整的砖木结构建筑寺院。观音堂大殿面阔五间,主祀观音及送子、财神等塑像;其斗拱木雕龙首凤喙为民间寺庙所少见,檐板真金贴绘龙纹和梁间龙纹彩绘为明清两代盛世佳作,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观音堂始建年代不详,唯据寺内壁龛大明天启六年(1626)重修碑记载:“有古刹一座,年代替远,不知深浅”,后陆续又经大清康熙、乾隆、道光和清末民国等年代数次扩建维修,始成今日之规模。里面香火缭绕,可见有不少的朝拜者前来。
    听村民说后沟有村谚云:“四十里龙门河正当中,二龙戏珠后沟村”,后沟村起源无证可考,从考古发现的一块唐代墓志铭推算约为公元819年,在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6年)古碑中记载,“年代替远,不知深浅”。后沟村古建星罗棋布,神庙系统相当完善。关帝庙、文昌阁、真武庙、三官庙、魁星楼、观音堂、菩萨殿、山神庙、河神庙、五道庙等18座神庙和1座祠堂依风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将佛教、道教、儒教尽收囊中。我想身处大山深处的农民靠天吃饭,古时候的民众只想供奉八方的土地天神,祈福纳祥、消灾解厄、祈求平安、祈福这里风调雨顺,苦难的人民可以丰满粮仓。
    走过后沟古村街中心桥左拐就到了古戏台。古戏台旁有两棵千年古槐,人们用红布缠绕祈求平安。
    槐树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之一。 “槐”象征着三公之位,举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孙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人仕。槐树有旺盛的生命力,无论什么样的土地,什么样的环境,它都能存活。所以,人们认为槐树是“吉祥、祥瑞、坚毅”的象征,从而产生了对槐树崇拜的原始信仰。
    古戏台古称乐楼、乐亭,是酬神娱人的场所。这是一座前棚后殿的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其前后衔接自然和谐,造型稳重大气,吊柱暗悬,斗栏明纹,檐角平缓,耳墙朴实,砖、石、木三雕俱精,卷棚顶弧线极美。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古戏台始建年份不祥,但从其遗存的部分构件工艺看,当不晚于清乾隆朝,清咸丰七年(1857)重修,文革初期“大破四旧”中曾遭部分损坏,2005年5月重修。现在的古戏台仍是村里逢年过节唱戏聚会的重要场所,仍是后沟古村文化娱乐新闻发布中心。
    顺着古戏台后面小路经过知青院,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我的心也随之沉静,这里曾是下乡知青居住点,走进这家四合院 ,三面墙上仍留下当年粉笔的痕迹,书写的毛主席语录:“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还有最高指示:“青年们历经风雨见世面在战斗中锻炼,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看着标语和集体灶房,多么熟悉的场景啊!我仿佛置身于文化大革命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听着房东大姐回忆曾经的往事:“当年知青来到这里与农民共处一室,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回城一次,由于地处偏僻,想回城需要到榆次东赵乡坐火车才能回家,这之间需要徒步20多公里路程,也是难为城里的孩子们了”!听着房东的话语,眼前浮现出一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在农田里忙乎着劳作着的身影……
    感受乡村,感受那个时代,这不是电影,这是历史,将永远铭刻在那个闪光的年代。今天我是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走出知青院,路过经理院,看到标牌介绍得知:民国年间本院先人张伦因为担任孔祥熙大同洋油公司经理而得名,因限于临街地铺,院内木雕、彩绘,天地龛,工艺精致,雕琢细腻,显示出当年主人富足而显赫的生活。
    顺着石板路前行看到了“文昌阁”,文昌阁是个上庙下洞的建筑,俗称“过街楼”,始建于明末清初,具体年代不详;文昌阁是文昌帝君的场所,与村西关帝庙形成“东文西武”的格局,因文昌主科举功名,备受文人崇拜。文昌阁前矗立一影壁,影壁正面雕刻福字,两侧刻有荡气回肠的诗句:“勤乃本和为贵耕读千秋基业,品如山智若水风雨万古豪气?。”
    穿过“过街楼”向村中制高点张家大院前行,弯腰走在石板坡路上,路边有栏杆围护可以缓解陡坡压力。爬坡路上路遇古村排水沟,古村地下排水系统可与一流的水利专家设计的工程相媲美,从村东北、西北的高处起,穿村过院,勾连各家各户,形成黄龙、黑龙两个体系,流经村西南、东南留水口最终归入龙门河中。古村之所以保存地如此完好,与这个张家氏族修建的古排水系统有很大关系。
    再往上走,经过吊桥院,由于人多而没有进院。旁边就是张家宗祠,祠门两边刻有对联:“祖辈随远祭祀不可不成,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祠堂内供奉着张家先祖,墙上且有绝句名言牌匾,以示晚辈。可想而知,当年的张家是家大业大,富甲一方无人能及的。走出宗祠沿着台阶就到达张家四合院,院落不大,极普通的一个院落,只是门楼高大,有红木雕刻;现有张家后人居住看护。与张家后人攀谈后得知:后沟古村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现有居民70多户,200多人。这里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对高差67米,形成了后沟村沟、坡、垣、滩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村中张姓居多,其次就是范家、刘家和韩家。
    从张宅出来沿着土坡路来到了四大作坊门前,作坊对面是将军院,哪里正在拍电影,故未能一睹风采。后沟里的生产方式仍然保存着农耕时代的作业方式,这里有最原始的醋坊、油坊、酒坊、豆腐坊等,石磨、石碾到处可以看到。酒坊自制的酒有62度,又是以最原始的工艺制作,口味之烈可想而知。这家豆腐坊的主人讲:“每天上午做出的豆腐都被村里的人买去了,如果你住在村子里就可以吃到地道的后沟豆腐了”。
    四大作坊门前的石板路延伸到上面的枣树园、堡子院、农耕博物馆、天门院、天门洞等一些别具风格的院落。古民居依土崖而建,层层叠叠的土窑洞;穿透着古往今来,穿透了历史与现实。这些明清时期的建筑,看上去有些拥挤,却有条不紊,那倚天而生的后沟人家的半帘幽梦,就流淌在这斑驳的记忆里。
    村里多半是老人在悠闲的重复着轮回的日子,固守着祖辈留下来的老屋,坐拥这道浑然天成的风景。苍苍的白发和佝偻的身影,伴着淳朴的村落,犹如一首典雅的谣琴,弹奏着和谐的韵律。
    后沟给我的印象是幽静淡雅,古风悠然。这里浓缩保留了千百年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天意注定了她与生俱来的淳朴秀丽,由于偏僻从未经受过战火的蹂躏。任风云变幻,时光荏苒,至今依然展示着依山傍水,古色古香,美仑美奂的绝代风华。
?

作者:山西漳泽电力同华发电公司 张海萍      编 辑:一鸣
声明:本网站新闻版权归煤炭资讯网与作者共同所有,任何网络媒体或个人转载,必须注明“来源:煤炭资讯网(www.cwestc.com)及其原创作者”,否则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网转载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本网通讯员除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1017016419@qq.com



总编辑:李光荣    副总编:韩一凡  顾问:王成祥、王金星   主编:欧阳宏  编辑:杨建华(网站监督)、黄永维、曹田升、陈茂春
备案序号:渝ICP备17008517号-1|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2224号
电话:(023)68178780、13883284332
煤炭资讯网原中国煤炭新闻网